正文 第9章 嬰幼兒護理(三)(2 / 3)

孩子患這種病,主要是奶頭、食具不衛生,使黴菌侵入口腔粘膜。長期服用抗生素的孩子也容易患此病。

鵝口瘡比較容易治療,可用製黴菌素研成末與魚肝油滴劑調勻,塗搽在創麵上,每4小時用藥一次,療效顯著。用1%龍膽紫塗搽療效也不錯,但因用藥後口唇周圍染色,影響觀察並汙染衣物,故臨床上用得很少。

臍疝可以治療

孩子出了滿月,臍帶脫落部位早已愈合。但是有的孩子肚臍卻越來越向外突出,膨脹出一個包,皮膚顏色正常,這就是臍疝。

臍疝是因為臍帶脫落之後,臍帶血管及膠樣物質退化消失,腹膜與癜性皮膚組織相粘連,兩側腹直肌鞘的正中纖維未形成,這樣,就在臍部形成一個薄弱的環口。當孩子用力哭鬧時,腹壓增高,臍部腹膜向外膨出而形成臍疝。

臍疝無需治療,隨著年齡的增長,臍周圍肌肉發育完好,在兩歲以前可以自行愈合。但如果臍環過大就難以自愈了,需要手術修補治療。

患有臍疝的孩子,應盡量避免其哭鬧、便秘、咳嗽等情況出現,因為這幾種情況都會使腹壓增高,加重臍疝,影響臍環的愈合過程。

如臍疝過大可用紗布包裹腹部,但注意不要過緊,以免引起不良後果。已滿3歲的孩子,如果臍疝仍未愈合,應考慮手術修補。

要注意觀察男孩子的陰囊

有的男孩子的陰囊一側大,另一側小,如果用手電筒放在大的陰囊一側下麵照一照,顯示出紅而透亮,能透光,這就是鞘膜積液;如果不透光,則是疝氣,疝氣是由於小兒腹股溝環發育不好,腹腔內腸管掉到陰囊中,引起陰囊增大的。

嬰兒濕疹的護理方法

嬰兒濕疹是吃奶的孩子身上較常見的一種皮膚疹,也叫奶疹,此病一般是由於過敏引起的,具體原因比較複雜,在吃牛奶的孩子身上更為多見,所以有人推測可能是由於對異性蛋白不適應而引起的過敏。

典型的嬰兒濕疹多發生在頭、麵、耳部周圍。開始呈紅色小米粒大小的疙瘩,較密集,後出現黃色、半透明的粘稠滲出液,而後結痂。在雙眉、頭皮、耳垂周圍黃痂較多。此疹也可發生在大腿根、腋下、外陰部、頸部等處,常因磨擦而使皮膚紅腫、糜爛,形成鮮紅色潮濕的傷麵。患兒因劇癢而煩躁不安,用手抓患處,可引起出血,繼發細菌感染,嚴重者可化膿發燒。患處附近的淋巴結腫大。

對患濕疹的嬰兒一般采用以下護理方法:

(1)給孩子洗臉洗澡時不要用肥皂刺激,如身體、四肢濕疹較重時,暫時不要盆浴,洗後要立即塗藥。

(2)給孩子換上清潔柔軟舒適的衣服,枕頭要常換洗,衣服被褥均要用淺色的純棉布製做,不要用化纖製品。

(3)不要使孩子著冷受熱,要躲避冷風,夏季不要暴曬。

(4)乳母應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蔥、蒜、酒等。

(5)喂孩子的牛奶應多煮些時間,用以破壞牛奶中的致敏物質。孩子患濕疹嚴重時要及時請皮科醫生治療,家長不要隨便給孩子塗藥,以免加重過敏。一般濕疹經治療後容易好轉,但也容易複發,不過不用著急。

注意預防新生兒肺炎

肺炎是新生兒時期常見病之一。早產兒更容易得此病。新生兒肺部感染可發生在產前、產時或產後。產前,如果胎兒在宮內缺氧,吸入羊水,一般生後1~2天內發病。產時,如果早期破水、產程延長,或在分娩過程中,嬰兒及人汙染的羊水或產道分泌物,亦可使胎兒感染肺炎。孩子出生後,如果孩子接觸的人中帶菌者,很容易受到傳染。另外,也可能由敗血症或臍炎、腸炎通過血液循環感染肺部。

新生兒肺炎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夏天略少,新生兒肺炎與大孩子肺炎在症狀上不完全一樣,一般不咳嗽,肺部濕羅音不明顯,體溫可不升高。主要症狀是口周發紫、呼吸困難、精神萎靡、少哭、不哭、拒乳、嗆奶、口吐泡沫。輕度的肺炎,在門診可以治療,吃點抗生素或打幾針青黴素就好了。重症肺炎必須住院治療。孩子在患病期間,一般食欲較差,吃得很少,可以靜脈點滴輸液來補充熱量。

預防新生兒肺炎要治療孕婦的感染性疾病;臨產時嚴密消毒避免接生時汙染。孩子出院接回家後,應盡量謝絕客人,尤其是患有呼吸道感染的人,一定避免進入小兒房內,產婦如患有呼吸道感染必須戴口罩接近孩子。

孩子發燒時家長應注意觀察

發熱是小兒常見的症狀,許多疾病都可以引起發熱。嬰兒發熱時家長可注意以下幾點:

注意室溫是否過高。在炎熱的夏季,氣溫很高,嬰兒自身調節體溫的能力又差,媽媽抱著嬰兒時熱氣不易散發,使體溫升高。但是這種發熱一般時間不會太久,把孩子放在涼爽的地方,稍微扇一扇,再給孩子飲一些清涼的水果汁,或給孩子洗一個溫水澡,幾小時後體溫就會降到正常。在冬季,如果室內溫度過高,嬰兒又包裹得過多,也會使嬰兒體溫過高。遇到這種情況,可適當打開包裹散熱,把體溫降到正常。

注意是否有感染的情況存在。由於感染引起孩子發熱是經常出現的情況,感染的原因很多,下麵介紹常見的幾種:

嬰兒出現發熱,同時有鼻塞、輕微咳嗽、不愛吃奶等症狀,說明嬰兒患有感冒。此時要注意多給孩子喝水。食欲差、吃得少沒關係,待感冒好了,食欲自然也就好了。如果孩子鼻子堵得厲害,影響吃奶和睡眠,可給孩子滴1~2滴0.5%的呋麻液。先在一側鼻孔滴1滴,隔幾分鍾後,再給另一側鼻孔滴1滴,一日可滴3~4次,不可過量。也可用稍熱一點的毛巾熱敷前囟門與鼻孔,但要注意濕度不能過高,以免燙傷孩子。千萬不要給孩子用滴鼻淨或成人用的滴鼻劑,以免發生中毒。還可給孩子口服小兒感冒衝劑、至寶錠、妙靈丹等中藥。當然最好還是到醫院請醫生治療。

如果孩子發熱不退,咳嗽漸加重,就要想到孩子是否患了氣管炎、肺炎。此時孩子嗓子呼嚕,喘氣較粗,咳嗽時可引起嘔吐。鼻子一扇一扇的,口周發青,煩躁不安,愛哭鬧,遇到這種情況立即帶孩子以醫院看病。

中耳炎也會發燒。嬰兒感冒幾天後,突然高燒,哭鬧很厲害,左右擺頭,當碰患側耳朵時,因疼痛加劇,哭鬧得更加厲害。因疼痛孩子拒絕吮奶,1~2天之後,耳朵裏流出膿來,體溫有所下降,遇到這些情況要及時就醫,會很快好轉,否則會轉為慢性中耳炎,有引起腦炎的危險。

人的正常體溫是多少

人的正常體溫在37℃。但因人的體表溫度可隨環境的溫度、濕度、風速、衣著而變化,所以人體正常溫度不是一個具體的溫度,而是指一個範圍,如口腔溫為36.3~37.2℃,腋下溫度為36.5~37℃,直腸溫度為37~37.5℃。

發熱可分為,高熱:口腔溫度40℃以上;中度熱:口腔溫度為38~38.9℃;低熱:口腔溫度在37.5~38%。

小兒的腋下溫度在不同的季節不同,春、秋、冬季上午是36.6℃,下午為36.9℃。夏季上午為36.9℃,下午為37℃。

如果細心觀察,就不難發現即使很健康的人,在24小時內的體溫也不是恒定不變的。體溫在正常範圍內呈周期性的波動。清晨0~4點鍾體溫最低,早晨7~9點鍾體溫急劇上升,到17~19點鍾體溫漸漸穩定。一晝夜間體溫波動可出現三個高峰,早飯後一小時出現第一個高峰,中飯後出現第二個高峰,下午5點後出現第三個高峰。一般說下午低體溫比上午高0.17℃(腋下溫度)。但健康人也有下午比上午低的。雖然一天中體溫有些波動,一般不超過1℃。如果波動超過1℃,應仔細觀察,是否屬於病態。

人的體溫在一天之中有微小的變化,這是由人的身體內部規律決定的。但外界的環境影響也能改變上述的體溫規律。如長期上夜班的人,可出現夜間升高而白天體溫較低的現象。這就是因為生活規律變化而引起的體溫改變。

孩子為什麼容易發熱

由於小兒抵抗力弱,容易感染,所以比成人容易發熱。

小兒的胃酸濃度低,細菌進入胃內後不易被殺死,到腸道內繼續生長,腸壁又薄又嫩,細菌較易進入血液;小兒的皮膚粘膜嬌嫩,輕微的損傷易使致病菌侵入;另外,小兒的淋巴結過濾作用差,白細胞吞噬病菌的能力低,組織液、汗液、尿液中的溶菌酶作用比較弱。這些原因,都使小兒抵抗力降低,容易感染而發熱。

還有些孩子,免疫係統發育不完善,特別容易感染疾病。孩子的神經係統發育不完備,體溫調節功能不健全,輕微的刺激能使產熱和散熱過程受到破壞,引起發熱。

發熱對孩子有什麼影響

如果孩子發熱時間短,體溫又不高,那麼一般影響不大。但如果體溫高,持續時間長,則會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

(1)發熱會增加心髒負擔。發熱時心率會加快,每增加1℃,心跳會加快15次/分。

(2)高熱可降低小兒的抵抗力。長時間發熱,孩子的體力及抵抗力逐漸降。

(3)高熱時體內各種營養素代謝加快,氧消耗增加,消化機能減退,可發生腹瀉、失水和酸中毒。

(4)長時間高熱可損傷腦及神經係統。一般來說,發熱越高持續時間越長,對腦的損害越大。發熱早期出現頭痛、煩躁、頭暈、失眠等,以及發熱時間過長出現的昏迷,都是對腦損傷的表現。如果體溫超過42℃,不及時處理,患兒將有生命危險。肛門溫度超過41℃,可使腦子發生永久性損害。

小兒發熱為什麼容易抽風

抽風即驚厥。在5歲以下的小兒中,有過高熱驚厥的約占2%~3%。

驚厥時,小兒神誌不清,兩眼凝視、眼神發呆、眼球固定不動、四肢僵直,兩手握拳。有時頭向後仰,憋氣,麵色青紫,有時咬破舌頭,甚至呼吸停止。驚厥過後,患兒一般情況尚好,但到下次發熱時又可能發生驚厥。每次發作時間長短不同,數分鍾到十幾分鍾左右不等。

孩子發生驚厥是因為小兒的神經係統發育不完善,神經細胞結構簡單,大腦稍受刺激,便容易使刺激擴散。另外,某些毒物和藥物進入腦組織發生中毒,也可引起驚厥。

孩子發熱前為什麼發抖,退熱時常出汗

發熱大多由致熱原引起的。血液中有中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這些細胞裏含有致熱原前質,經過適當條件的刺激,可放出致熱原。致熱原隨血流到達體溫調節中樞,然後通過體溫調節使皮膚血管收縮,血管口徑變細,血液減少,皮膚溫度下降。當皮膚溫度下降時刺激皮膚上的溫度感覺神經,引起皮膚內豎毛肌收縮,皮膚上就出現了雞皮疙瘩,全身發抖。此時全身的肌肉收縮活力加劇,產熱增加以補充體內熱量的不適。因此,在高熱前常有發抖。

體內產熱繼續增加,待體溫上升到一定程度時,體溫中樞即行調節體溫,使體溫逐漸下降到正常水平。此時皮膚血管擴張,血流加快,可帶走一部分熱量。若體溫繼續上升,光靠皮膚血管擴張已不能達到散熱的目的。因此,人體就開始采用發汗這種形式來散熱。所以,在退熱的時候患者常出汗。

孩子發熱時為什麼不愛吃飯

人辨別味道靠的是舌頭上的味蕾。味蕾裏麵有味細胞,味神經與大腦相連。發熱時,舌頭上有一層舌苔,厚厚的舌苔將味蕾蓋住,使味蕾難以辨別食物的味道,可口的飯菜也同嚼蠟,因此患者吃飯就不香。等到病好了,舌苔慢慢消去,味蕾恢複了正常功能,吃飯也就香了。

孩子發熱吃飯不香還因為腸胃消化液分泌減少,胃腸道活動減弱,食物在腸內停留的時間增加,患者不感到餓。食物在腸內發酵,更影響了胃口。另外,病人發熱時臥床時間多,下床活動少,也影響食欲。

孩子發熱時,可吃些清淡的食物,喝些鮮榨果汁,吃些水果,少吃些飯菜不要緊。

發熱時孩子的小便顏色為什麼較深

尿液裏有尿色素,正常人的尿液是淡黃色的,如果喝水多,尿液就增多,尿的顏色就淺一些。發熱時,人體內的水分由皮膚和肺排出,而尿量減少,尿色素在尿中的濃度增高,尿的顏色也就逐之變深。

因此,孩子發熱時要多飲水。發熱時呼吸加快,出汗多,體內水分減少。同時,維生素損失過多。患者可多喝米湯、牛奶、果汁、菜湯和粥等。

孩子發熱家長應注意什麼

孩子不會敘述自己的病情,不舒服時隻會哭,因此,家長要仔細觀察病兒的情況。

(1)健康的孩子活潑好動,如果發熱後仍精神較好,想玩想動,病情就不大嚴重。如果精神不振,表情淡漠,倦怠,就是病情較重了。

(2)小兒一般麵色紅潤,如果麵色不對,發黃、發青、發紫等均是孩子重病的表現。

(3)孩子高熱後要注意是否煩躁、興奮,如果對周圍的響動敏感,驚恐,要特別注意,可做物理降溫,解開衣被,防止發生驚厥。

(4)如發現小兒前囟飽滿隆起,要請醫生檢查。如有劇烈嘔吐,或噴射性嘔吐;有腹瀉,或裏急後重;有皮疹出現等,均應盡快請醫生診治。

為什麼不能亂用退熱藥

孩子發熱,在未經醫生診治之前,不要隨便給孩子服用退熱藥。

(1)亂用退熱藥可使病情出現假象。朱經醫生診斷,用了退熱藥,醫生觀察到的病情不是真實的病情,使醫生判斷錯誤,耽誤治療。

(2)兒童使用藥量與成人不同,亂用退熱藥,若孩子出汗過多,可出現虛脫。

(3)退熱藥隻是降低體溫,不能消除發熱的病因。隻服用退熱藥,體溫降下來,誤以為病轉好,耽誤了治療機會。

(4)服用退熱藥,對病人有副作用。

什麼情況可使用退熱藥呢?一是高熱,物理降溫不起作用時;二是為預防高熱驚厥時;三是按醫生囑咐應用。

注意預防上呼吸道感染

上感是上呼吸道感染的簡稱,是鼻、咽部粘膜急性炎症。上感幾乎人人都得過,但在兒童中發病率最高,是最普遍的疾病。一年四季均可見,以冬春季發病率為最高。

孩子得了上感應及時找醫生看病,不要隨便給孩子吃些抗生素,這是為什麼呢?原來90%以上的上感是由病毒感染不起作用。那麼,為什麼帶孩子到醫院去看病,醫生也常給開一些抗生素呢?這是由於孩子年齡小、抵抗力弱,細菌乘機侵人機體容易合並細菌感染,引起扁桃腺化膿或鄰近其他器官的炎症,發生氣管炎、肺炎等。

一般上感屬於自限性疾病,如不治療一周左右也能自愈。上感在發病時常表現鼻塞、流涕、打噴嚏,小兒常有發燒,體溫可達39~40℃,咽幹、腹痛、食欲不振,有的還出現嘔吐腹瀉等症狀。

孩子發燒後要多喝溫開水,千萬不要喝冷水,要按時吃藥。飲食上吃些清淡的,在無腹瀉的情況下,多給孩子吃點水果。如無合並症出現,一周就會好的,不必一天幾次跑醫院。

怎樣及時發現孩子得了肺炎

孩子患上感2~3天後出現持續性咳嗽、喘憋、呼吸困難、發熱、吃奶不好,以至煩躁不安、鼻翼扇動、口周發青,這都是肺炎的症狀。

輕度小兒肺炎治療效果很好,用抗生素治療7~10天基本上就痊愈了。有的小兒在冬春季節得了腺病毒肺炎臨床症狀較重,高燒39~40℃持續不退,由於肺部大片炎症病變,呼吸麵積減少,呼吸快而表淺,精神萎靡,不進飲食,四肢涼,嗜睡,病情危重可合並中毒性腦病。危重情況可持續10天~3周,如有這種情況必須住院治療。

還有一種支原體肺炎,是由一種比細菌小,比病毒大的微生物引起的肺炎,臨床症狀一般較輕。患病初期表現頻繁幹咳,痰量逐漸增多,發熱可低可高,頭痛,嗓子痛,查血白細胞多數不高,用紅黴素類的抗生素治療效果比較好。

小兒肺炎的種類

小兒肺炎分大葉性肺炎及支氣管肺炎兩類。大葉性肺炎多見於3歲以上小兒,病變多限於一個肺葉或一個節段。支氣管肺炎多為嬰幼兒患病。毛細支氣管炎,亦多為嬰兒患病,病變主要散布在支氣管附近的肺泡,有時病變範圍很廣泛。

從病因看可分為細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黴菌性肺炎、吸入性肺炎。支原體肺炎、漿細胞性肺炎等。這些區分主要是根據侵入細菌的不同而確定的。

小兒驚厥的原因

造成小兒驚厥的原因比較複雜,一般可分為發熱和不發熱兩大類。驚厥同時伴有發熱的常見原因有:

1.高熱驚厥。如上呼吸道炎、幼兒急疹、扁桃體炎、支氣管肺炎、泌尿道感染、麻疹、猩紅熱、腮腺炎等。臨床上看此類病引起的驚厥占發病率的50%以上。

2.顱內感染。如化膿性腦膜炎、腦炎、結核性腦膜炎、黴菌性腦膜炎、腦膿腫等。

3.急性嚴重感染。如膿血症、大葉性肺炎、中毒性菌痢、沙門氏菌感染等可引起中毒性腦病;懷疑是由於機體對感染毒素的過敏反應及體液代謝紊亂,腦缺氧等原因引起的。

驚厥不伴有發熱的常見原因有以下幾種:

(1)顱內病變。如各種原因引起的顱內出血、顱腦外傷、顱內占位性病變、腦血管畸形、癲癇、大腦發育不全、小頭畸形、腦積水等。

(2)代謝異常。如低血糖、低血鈣、低血鈉、低鎂血症、維生素B6缺乏症、遺傳性代謝缺陷病及苯丙酮酸尿症、半乳糖血症等。

(3)中毒。包括食物中毒、發黴甘蔗中毒;藥物中毒,如誤服或服用過量的非那根、利血平、苯海拉明、山道年、氨茶堿等。還有白果、桃仁、苦杏仁、蒼耳子、一氧化碳、煤油、有機磷農藥中毒等。

(4)心源性。青紫型先天性心髒病,如法樂氏四聯症、大血管轉位、肺動脈高壓等;嚴重的心律不齊,如重度房室傳導阻滯,由於心動過緩引起腦缺氧缺血。

(5)腎源性。如腎性高壓腦病,尿毒症等。

(6)屏氣發作。有幼小兒由於生氣後啼哭屏氣、腦組織一時缺氧,可以出現短暫意識不清及肢體抽動。

小兒驚厥的處理方法

驚厥俗稱抽風,臨床表現為突然意識不清,兩眼上翻,口吐白沫,四肢抽動,通常數分鍾後緩解。小兒驚厥屬於急症,應爭分奪秒,盡快終止抽搐,如果處理不及時或處理不當,可由於腦缺氧而致腦神經細胞的不可逆的損害,以致遺留運動障礙、智力低下等不良後果。因此對小兒驚厥不能掉以輕心。

發現小兒驚厥後應采取如下方法及時處理:

1.發現小兒抽風,做家長的要保持鎮定,立即使小兒臥床,盡快解開小兒的衣領鈕扣及褲帶,並使其保持安靜,頭向一側,以防嘔吐物吸入氣管。為防止舌咬傷,可用紗布包好壓舌板,置於上下磨牙之間,沒有壓舌板的可用手絹擰成麻花狀塞在患兒的大牙中間。口腔如有分泌物、食物,要及時清除幹淨。

2.用強刺激手法針刺或用手指壓人中、合穀等穴位。

3.如在驚厥時伴有高燒,叮服用退熱鎮靜藥。冷毛巾放前額,枕冷水袋或用33%溫酒精擦浴退熱。

4.待小兒驚厥停止後,送到醫院就近治療。如驚厥不能很快停止,有條件的應請醫生到家中處理或急送醫院進行處理。

維生素D中毒

維生素D是用於預防和治療佝僂病及低血鈣的有效藥物,常用的維生素D製劑有:魚肝油(又稱維生素A、D),維生素D2、維生素D3,維丁膠性鈣等。有的家長誤將維生素D認作營養藥,大量、長時間地給孩子服用,造成小兒維生素D中毒。有的孩子患佝僂病,家長治病心切,在長期口服維生素D的基礎卜,又增加注射維生素D,現易造成中毒。

要注意觀察孩子的大便

母乳喂養的小兒大便是黃色或深黃色,水分稍多些。人工喂養的嬰兒大便為黃褐色,稍粘。火便的顏色食物有關,橘汁使大便發綠,爵茄汁使大便稍發紅,正常大使每日1~2次。

以下情況為不正常大便:大便帶膿、有血,可能是痢疾。大便黑色像柏油樣或暗紅,可能是消化道出血。大便帶血,血色鮮紅,可能是下消化道出血或肛裂,大便發綠,有泡沫,可能是消化不良。大便稀水樣或粥樣稀便,可見於各種原因引起的腹瀉。大便褐色球狀硬塊,是便秘。

孩子大便幹燥的護理方法

大便幹燥的孩子平時多飲溫開水,多吃蔬菜和水果。另外,要訓練孩子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

如果孩子已經兩天沒有大便,而且很不舒服、哭鬧、煩躁,家長可以用肥皂條或“開塞露”塞入小兒肛門。塞藥時讓小兒向左側躺著,左腿伸起,右腿彎曲,藥物擠入肛門之後,不要馬上起來,稍過幾分鍾,讓藥物充分作用,然後再去排便。但是,這些方法不要常用,不要養成靠藥排便的習慣。

另外,對較小的嬰兒,除非醫生允許,一般不要隨便服用瀉藥。

孩子排不出大便怎麼辦

孩子排不出大便很痛苦,可用手指沾些熱肥皂水插入孩子的肛門裏,慢慢地撥動硬便,把它弄碎後用手指帶出來。或用開塞露等,也可很快排便。

孩子大便幹燥可服些輕瀉劑,服藥後12~24小時後可排便。最好的辦法是預防便秘,給孩子的飲食中加些玉米、萵苣、韭菜等纖維素含量多的食物。要耐心地,不要威嚇地訓練孩子坐盆。有些孩子是因為不喜歡坐盆而不大便,使糞便在直腸變成硬塊。還有的家長讓嬰兒坐馬桶大便,孩子兩腳不能接觸地麵,也造成大便不易排出。

孩子大便有血怎麼辦

在孩子的糞便中發現血絲時,有兩個主要問題需要考慮。首先要確定糞便中異常顏色的原因;其次是消除擔心和害怕心理,後者可能是更重要的。成年人都知道,不正常的流血多是癌症或其他嚴重疾病的潛在信號。兒科醫生認為孩子糞便中的血絲不會是癌症,也不認為存在嚴重的或危及生命的疾病。所造成的原因往往都是良性的,即使需要治療也常是容易的。

當兒科醫生聽到某個孩子排出帶血的糞便時,首先他(她)會問“這是血嗎?”我們經常發現孩子,特別是輕微腹瀉的孩子,常拉出像血一樣的糞便,實際上這是食物或藥物中的顏料染上的,如草莓或櫻桃凍、淺紅色的藥物、天然食物如櫻桃或甜菜等。每當產生懷疑時,可化驗糞便,這樣可以消除父母的疑慮。

如果糞便裏呈紅色物質確實是血,而且是以條紋出現,糞便又非常硬,或孩子在排便中顯出疼痛,那麼就可能是因肛裂出的血,肛裂就是肛門周圍皮膚粘膜的較小撕裂或刺傷,大多數糞便帶血的病例都是這個原因。肛裂幾乎總是由便秘或硬便造成的。並會使排便成為一個嚴重的問題,因為肛裂後的排便要比流血本身還要痛苦。用熱水洗澡,調節飲食量,再配合藥物治療,可有良好的效果。同時用幾次溫和的輕瀉劑,並多吃些水果和蔬菜也會使糞便軟化,促使肛裂愈合。

發現孩子糞便中有血的第三類原因是許多不同的感染所引起的腹瀉。這種由病毒或細菌引起的腹瀉,有時出現一種短暫的但又引人注目的血性糞便。孩子可能會發高燒,看上去病情較嚴重,不僅便裏有血,偶爾還有膿、粘液和未消化的食物。當兒科醫生看到這種病情時,他們首先會仔細觀察是否有脫水的症狀,然後再作實驗室檢查,不僅要確定腹瀉和出血的原因,測定血細胞數,還要做糞便的培養和塗片,以從顯微鏡下找出特殊感染的證據。某些腹瀉可以服用抗生素來治療,因此所有患這種病症的病人都要由醫生診斷和治療,特別要注意急性菌痢。

嬰兒腹瀉的家庭護理方法

一歲以內的嬰兒,腹瀉發病率很高。這是因為嬰兒消化功能不成熟,發育又較快,所需熱量和營養物質多,一旦喂養或護理不當,就容易發生腹瀉。

常見的腹瀉原因有:進食時過多,或次數過多,加重了胃腸道的負擔;喂的質量不當,使食物不能完全被消化;或喂養不定時,使腸道不能形成定時分泌消化液的條件反射,使機體消化功能降低等。總之,不合理的喂養是嬰兒腹瀉的主要原因。另外,由於食物或用具汙染,使嬰兒吃進帶細菌的食物,引起胃腸道感染也能引起腹瀉。當小兒著涼,患感冒、肺炎等疾病時,也可引起消化道功能紊亂而發生腹瀉。

如果小兒腹瀉嚴重,伴嘔吐發燒、眼窩凹陷、口渴、口唇發幹、尿少,就說明已經引起脫水了,應該去醫生輸液治療。為防止小兒脫水,應在小兒腹瀉次數較多時,適量減少飲食,甚至禁食,使胃腸得到休息。同時,口服補液鹽或自配糖鹽水、鹽米湯,少量多次,以防脫水發生。患腹瀉的孩子要注意腹部保暖,以減少腸蠕動,可以用毛巾裹腹部或熱水袋熱敷腹部,同時讓嬰兒休息。排便後可用溫水清洗臀部,防止臀紅發生。

氣管炎、肺炎的家庭護理方法

氣管炎的主要症狀足咳嗽和發燒。有些孩子可能合並哮喘。肺炎的孩子除上述症狀外,還會有呼吸困難,症狀比氣管炎要重。

當孩子患了氣管炎、肺炎之後應注意:

(1)讓孩子充分的休息,保證睡眠,以利恢複。

(2)多喝水,吃易消化有營養的食物,如牛奶、豆漿、蒸雞蛋、爛麵條等。

(3)如果孩子喘得厲害,可把枕頭墊高些,讓孩子半躺半坐,這樣可以緩解呼吸困難。喂奶時要注意防止嗆奶,喘得太重時要用小勺慢慢地喂奶。

(4)室內空氣要新鮮,若是冷天,開窗通風時不要讓冷風直接吹著孩子。屋裏不要太幹燥,可以爐子上放一壺水或在暖氣下放一盆水,使室內空氣潮濕。

(5)按醫囑用藥。高燒時可以給小兒物理降溫。

如果孩子吃錯了藥

孩子好奇心很強,義不懂事,有時把各種清洗劑、藥水拿來喝了,家長一旦發現孩予錯吃了藥劑,一定要耐心地鎮定地查看孩子到底吃了什麼藥,吃了多少,而不要打罵、訓斥孩子,使他恐懼、哭鬧,這樣反而耽誤了急救的時機。

當確定孩子吃錯了藥,若離醫院較遠,可在家先作處理,如,藥剛吃下不久,可用手指刺激孩子的咽部,引起他惡心,嘔吐,把藥吐出來。若是孩子錯服了止癢藥水、癬藥水之類藥物,可讓孩子多喝濃茶。茶葉水中的鞣酸具有沉澱及解毒作用。若是孩子誤服了碘酒,趕快讓孩子多喝米湯,以澱粉類流食阻止人體對碘的吸收。經過初步處理後,抓緊時間送孩子去醫院觀察和搶救。

肌肉注射後有硬塊怎麼辦

肌肉注射是一種極方便的給藥方法,但有的藥物在連續多次注射以後,就會在肌肉注射的局部發生硬塊。

肌肉注射後發生硬塊,主要是某些藥物,對人體組織有一定的刺激性;另外,孩子在注射時不能很好合作,注射部位選擇不當,使藥液注入脂肪組織中,脂肪組織中血管少,藥物不能很好吸收;長期注射藥物,加重了藥物的刺激,使局部腫脹形成硬結。

出現硬塊,局部可出現炎症反應,還會發生組織壞死。孩子可感到疼痛,也可出現發熱。因此,出現硬塊後應及時處理。

1.熱敷:注射局部產生疼痛或剛出現硬塊時,可以及時熱敷。方法是用熱毛巾或熱水袋,水溫50~60℃,敷於硬塊部位,每日早晚各一次,每次20~30分鍾。同時局部輕揉,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藥液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