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個月嬰兒的養護
不要給孩子蓋厚被
如果孩子在夜間睡著了之後總是踢被,家長應該注意不要給孩子蓋得太多、太厚。特別是在孩子剛入睡時,更要少蓋一點,等到夜裏冷了再加蓋。稍微蓋薄一些,孩子不會凍壞,蓋得太厚,孩子感覺燥熱,踢掉被子,反而容易涼感冒。
不要給孩子穿得太暖
孩子穿的衣服薄厚也應適宜,穿得太少,孩子的手、腳都發涼,容易生病,穿得太多,活動起來不方便,一動就會出汗。出汗之後,再一受風再容易著涼。俗話說“要想小兒安,三分饑和寒”。也就是說,要想讓小兒平安不生病,隻需要吃七分飽,穿七分暖就行了,若吃得過飽,穿得過暖,反而容易生病。
孩子愛出汗的原因
孩子比較愛出汗,這是因為小兒體內的新陳代謝旺盛,產熱多。出汗是體內散熱的主要方式,再加上小兒神經係統發育不完善,調節功能差,因此愛出汗。
如果孩子隻是出汗多,但精神、麵色、食欲均很好,吃、喝、玩、睡都正常,一般就不是有病。
但患有活動性佝僂病、結核病和其他神經血管疾病以及慢性消耗性疾病的孩子汗多,特別是夜間入睡後出汗多,同時伴有其他症狀,如低燒、食欲不振、睡眠不穩、易驚等,應該去醫院檢查,找出病因,及時治療。
8個月嬰兒的養護
預防注射
孩子8個月應到所屬地段醫院保健科、街道保健站、農村衛生院注射麻疹預防針。
麻疹是一種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發病時可有高燒、眼結膜充血、流淚、流鼻涕、打噴嚏等症狀,3~5天後,全身出現皮疹。出麻疹的孩子全身抵抗力降低,這時若護理不好,或環境衛生不良,很容易發生合並症。最多見的是麻疹合並肺炎、喉炎、腦炎或心肌損害,嚴重者可以死亡。得過麻疹的人可以終身免疫。
注射麻疹預防針的目的是提高小兒血中抗麻疹病毒的抗體水平,使之對麻疹產生免疫力,避免發病。個別情況即使發病也很輕微,不至於危及生命。
小兒發燒與體溫的測量
當家長感到孩子不活潑、不愛玩或吃飯不香時,別忘了給他測測體溫,看他是否發燒了。
有的家長隻用手摸摸孩子的前額,這是很不準確的。有時候孩子體溫正常,摸著他的頭也許感覺熱。有時孩子低燒,摸著感覺是正常的。還有的時候是家長的手太涼或太熱,所以不能正確估計出孩子是否發燒。最準確的方法是測量體溫。
給孩子測量體溫不能放在口裏,因為他也許會把體溫計弄破,割破口、舌或咽下水銀,這是很危險的。給嬰兒測體溫隻能從腋下或肛門測量。在量體溫之前,先將體溫計中的水銀柱甩到35℃以下將體溫計中的水銀柱甩到35℃以下表格要緊貼小兒皮膚,不要隔著衣服。由家長扶著小兒的手臂約3~5分鍾,取出觀察體溫表上的度數。
小兒的正常體溫是36~37℃(腋下)。
如果孩子發燒,應讓他臥床休息,多喝開水,體溫太高可以物理降溫,如酒精擦浴、冷毛巾濕敷、頭枕冷水袋等,也可服退燒藥片。
家長還要觀察一下孩子其他的症狀,如是否嘔吐、腹瀉、咳嗽、氣喘等,以便帶他去醫院看病時給醫生詳細的介紹,協助醫生作出正確的診斷。
看病之後,就要按醫囑吃藥,隻要沒有出現特殊情況,就不要接連不斷地再去醫院。
9個月嬰兒的養護
保護牙齒
小兒出牙之後要注意保護牙齒,睡覺前不要吃食物,平時少吃甜食,每天早晚讓孩子喝白開水以清潔口腔。
另外,不要讓孩子養成吮手指、吃假奶頭等壞習慣,這些都影響牙齒的生長。
打針是不是比吃藥好
孩子生病了,家長很著急,很多家長要求醫生給孩子打針,以便使孩子好得快些。其實,吃藥還是打針應根據病情及藥物的性質、作用來決定。有些病口服用藥效果好,如腸炎、痢疾等消化道疾病,藥物通過口服進入胃腸道,保持有效濃度,能收到很好效果。還有一些藥隻能口服,不能注射,如咳嗽糖漿等,所以家長不能隻迷信打針。藥物被口服之後,大部分都能夠被身體所吸收,經過血液循環運送到全身而發揮作用。通過打針注射給藥,藥物吸收快而規則,所以有些病是打針效果好。但是打針痛苦大,還有可能局部感染或損傷神經(雖然機率很小),反複打針,局部會有硬結,肌肉收縮能力減弱,少數發生臀大肌攣縮症,還得要進行手術治療。所以,孩子生病,能口服藥的應盡量口服為好。
10個月嬰兒的養護
如何給孩子喂藥
分析小兒不願吃藥的原因,主要是怕苦,其次是家長經常給予孩子吃藥、打針是一種懲罰的暗示。因此,家長在平時不要用打針、吃藥嚇唬孩子,當孩子順利地吃下藥時,就要鼓勵和稱讚他。另外,要盡量想方設法減少藥的苦味,以便孩子能夠接受。比如,把藥研成粉和白糖拌在一起,或用兩層果醬夾一層藥粉放在勺子裏一下喂進。湯藥要煎得濃濃的,分幾次喂進,魚肝油類藥物可滴在餅幹上給孩子吃。給孩子喂藥時,可讓孩子坐在懷裏,將頭抬起,一手輕捏下巴,一手用勺將藥喂進。喂藥後立即喂糖水,使孩子口中的餘藥全部吞下去。隻要孩子咽下之後,就要表揚他,不要再去批評他喂藥之前的一段表現。若孩子吃藥後哭鬧時間過長,引起嘔吐,還應重新喂藥。給小兒喂藥必須注意劑量準確,一定要看清楚說明。有的家長把1/3片藥錯看成3片,這時就容易造成危險。給小兒喂藥還要按時,每天兩次的藥在早晚服,每天3次的藥在早、中晚服,每天4次的藥在早、中、晚和睡前服。喂藥之後一定要多喂水,使藥充分溶解,易於吸收。
不要濫用抗生素
當孩子生病時,很多家長迷信抗生素,堅持要給孩子吃“消炎藥”,或要求注射抗生素。
抗生素能夠殺滅或抑製危害人體的病菌,使很多的疾病得到有效的治療,但是不能包治百病。比如,絕大多數孩子感冒發燒,都是病毒感染引起的,抗生素對病毒性疾病沒有療效。所以,常用抗生素還增加了發熱和過敏和毒性反應的機會,有的小兒就因為感冒發燒注射慶大黴素,結果造成耳聾。濫用抗生素,還可使在原有疾病基礎上產生新的疾病,也就是說,大量的抗生素抑製了敏感的細菌,卻使耐藥的細菌乘機大量繁殖,造成機體菌群失調,發生二重感染。所以家長要切記,抗生素隻能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如何預防小兒缺鋅
“鋅”是一種人體內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如果鋅缺乏,就會發生一些疾病或引起小兒生長障礙。缺鋅的小兒一般都食欲不好,又矮又瘦,免疫力低下,很愛生病。特別容易患消化道或呼吸道感染、口腔潰瘍等。缺鋅的孩子平時應注意膳食要合理,動物食品要占一定比例。同時要養成孩子良好的飲食習慣,不要挑食、偏食。
11個月嬰兒的養護
孩子肝偏大是不是病
小兒摸上去肝偏大,這一般是正常生理現象。這是因為小兒腹肌鬆軟,腹壁薄,容易在右肋下摸到肝髒。3歲以內小兒,肝不超過肋下2厘米,質軟,邊緣清楚,均屬正常。小兒生長發育迅速。代謝旺盛,血容量相對比成人要高,而肝髒是人體具有加工、合成、分解、代謝功能的重要器官,所以小兒肝髒的體積相對地比成人大些。
但是,當小兒患營養不良、佝僂病、貧血等疾病時,也會引起肝髒偏大。
預防意外事故發生
孩子會走以後,眼界大開,對於一切事物都感到新鮮、好奇,他們對什麼都感興趣,都想試探一下。因此,家長必須隨時注意他們,防止意外事故發生。
1歲左右的孩子有個特點,不論見了什麼,都愛放進嘴裏,所以像珠子、扣子、別針、小釘子這類東西,家長要收好,不要給小兒玩,以免他們咽進肚裏或塞進鼻孔、耳朵裏。
家裏的汽油、煤油、碘酒、酒精、洗滌液等東西和大人吃的藥,都要放在孩子拿不著、夠不到的安全地方,以免被孩子誤服後發生危險。
如果孩子從高處摔下來,要觀察他神誌,若出現嘔吐或昏迷等情況,應想到可能是頭部受傷,要立即送醫院治療。
孩子說話大舌頭怎麼辦
有些孩子說話發音時,一些字、音咬不清。這在一歲以內的小孩是常見的。也有一些孩子是由於舌係帶過短而造成發音不清,這需要檢查治療。
舌係帶是舌尖下方一條縱行的薄薄的粘膜,如果舌係帶過短,舌頭伸展受到限製,發音吐字就會受到影響。
檢查舌係帶是否過短,方法很簡單,讓孩子學伸舌的動作,當舌尖是尖形或圓形時,就是正常的,若是形成倒W形的舌尖,中間有一條明顯的凹陷,就是舌係帶過短。
舌係帶過短大多是先天性的,也有一些是由於後天創傷引起的。若確診為舌係帶過短,可進行手術矯治。
12個月嬰兒的養護
12~14個月的孩子處在學走路的階段,鍛煉的內容更為豐富,不僅是曬太陽做操,還可以到室外學習蹦蹦跳跳,鍛煉向前走,向後退的平衡行走能力和遇到障礙可扶著東西走過去的主動性。對於走得較穩的孩子,可以練習慢跑、攀登和跳躍等動作。在天氣好的情況下,這麼大的孩子可以在室外活動1~2小時,白天到外麵活動2~3小時。在室外活動,不僅可以讓孩子有更多的時間來接觸外界,認識大自然,不斷接受陽光的哺育、空氣和風的刺激,來增強孩子自身體質調節機能和對外界環境的冷熱變化的適應性,還能預防佝僂病的發生。
學遊泳是一項很好的鍛煉項目
遊泳是一項很好的鍛煉項目,它綜合了水、空氣、日光的作用,通過遊泳可以增強孩子的心髒收縮功能,增強孩子的肺活量,促進全身肌肉的發育,有利於增強身體抗病的能力,有利於體型美的發展,促進孩子智力發育,使孩子吃得飽、睡得香、少生病。孩子遊泳的場所水質應清潔無汙染,氣溫不要低於28℃,水溫應不低於26℃,開始在水裏的時間不超過2~5分鍾,出水後應趕快用毛巾保暖,以後逐漸延長到每次下水10~15分鍾。帶孩子遊泳就注意:下水前要活動一下四肢,並用水浸濕胸部和頭部,然後再入水;下水後發現孩子有寒冷感覺時,應趕快出水,用毛巾擦幹身上的水並保暖;不要讓孩子饑餓的時候或飯後立即去遊泳;出汗時不能立即下水。
怎樣給孩子選擇衣帽
給孩子選購衣物,首先要注意穿著舒服,厚薄合適。
由於小兒皮膚嬌嫩,出汗多,所以給孩子穿棉布衣服最好。棉布衣服具有柔軟、吸汗、透氣性好、保暖性強,好洗等優點。孩子的內衣要穿純棉衣褲,輕柔暖和,洗換也方便。孩子的毛衣不要高領的,否則會刺激孩子的皮膚。冬季,孩子一般都要穿棉褲,棉花要鬆軟,不要做太厚,有礙孩子玩耍活動。夏季,應給孩子用淺色的小薄棉布做汗衫、短褲、背心,孩子穿著舒服、吸汗,也容易散熱。不宜穿滌綸料的衣服,因為化纖製品不吸汗,有時還會產生靜電刺激孩子皮膚。在款式上,要選擇簡單、寬鬆、便於脫穿和便於生活的式樣,要考慮到小兒生長發育階段的特點。由於小孩穿牛仔褲、緊身衣式的服裝,會影響血液循環,不利於孩子生理和發育。在選擇帽子、大衣、披風時,可以選擇美觀大方新穎別致,同時也要注意脫穿方便,這樣既可以體現孩子朝氣蓬勃、天天向上的精神麵貌,又照顧了孩子的生理特點。孩子的鞋要大小合適,跟腳、柔軟、輕便,鞋麵透氣性要好,鞋底不宜太厚,也不宜太軟。隨著孩子的生長發育,一般3個月需要換一號鞋子。
為什麼有的孩子會有口吃
在孩子剛開始學說話的時候,家長就要注意預防孩子發生口吃。口吃俗稱結巴,是一種常見的語言障礙。口吃男孩多於女孩,男孩約占4%,女孩約占2%。發生的年齡常在2~5歲,這個階段是語言發育最為迅速的時期。口吃有沒有遺傳性呢?回答是沒有的,不過有資料報道,雙親都有口吃的,其子女約有67%的也患口吃,雙親中1人患口吃,其子女患口吃的約占40%。所以父母患口吃的,孩子發生率要高些。口吃的發生與環境變化有關,像發生火災、地震、失去親人等引起孩子精神緊張的因素都可引起口吃。但最常見的原因,是在小兒開始學話時,家長操之過急,作過多的矯正或恐嚇,強迫孩子說話,使孩子心理上感到壓抑,說話時心急發慌而發生口吃。還有的是由於小兒模仿性較強,模仿他人口吃而自己形成了口吃的習慣。總之,孩子在學說話時,家長應注意正確指導孩子說話,即使有的孩子說話慢一點也沒關係,因為小兒在語言發展時期可存在4~6個月的正常差異。
孩子心髒有雜音不一定是患了心髒病
有一半以上的孩子心前區可以聽到一個性質柔和的輕微的心髒雜音,這種雜音是生理性的,屬於孩子發育中出現的正常情況。既不影響孩子的健康,也不會使孩子產生不適的感覺,到青春期以後就可以完全消失。
注意飲食衛生
1.寶寶的餐具和奶瓶、小勺、小碗、飲水杯等要獨自使用,清洗時要用清水衝洗,使用前最好用開水燙一下。要定期煮沸消毒,放在幹淨衛生的地方。
2.給孩子喂食時,先把手洗淨。喂食時,千萬不能把小勺放在自己口中試溫度後喂孩子,這樣容易將大人的病菌帶給孩子而致病。
3.大人感冒時要戴上口罩照顧孩子,以免通過空氣傳染給孩子。家長如患有腸道疾病,一定要用肥皂洗幹淨手再接觸孩子,最好暫時不要動孩子入口的東西,以免不慎傳染孩子。
嬰兒的心理發育
1個月嬰兒的心理發育
寶寶先天的本能就是會吸吮,吃飽後被豎直在媽媽的懷抱中輕輕地拍拍他的後背,有時孩子會打幾個嗝出來,之後他會有一種滿足感。
如果是在光線微暗的房間裏他就會睜開眼睛,喜歡看母親慈愛的笑容,喜歡躺在媽媽的懷抱中,聽媽媽的心跳聲或說話聲。所以在育兒開始,提倡母子皮膚直接早接觸、多接觸、早喂奶、多吸吮、多撫摸、多交談、多微笑,尊重寶寶的個性發展,讓寶寶充分享受母愛。讓寶寶心理健康發展,對今後體格健康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
通過以上寶寶的交流,也正是觸覺、動覺、聽覺、視覺、平衡覺綜合訓練刺激的過程,對腦發育過程提供了信息和促其發育的營養素。
對於剛出世的寶寶來說,除了吃奶的需要,再也沒有比母愛更重要的精神營養了,母愛是無與倫比的營養素,這不僅是因為從宮內來到這個大幹世界感覺到了許多東西,更重要的是在心理上已經懂得母愛,並能用孩子的語言(哭聲)與微笑來傳遞他的內心世界。寶寶最喜歡的是母親溫柔的聲音和笑臉,當母親輕輕地呼喚寶寶的名字時,他就會轉過臉來看母親,好像一見如故,這是因為孩子在宮內時就聽慣了母親的聲音,尤其是把他抱在懷中,撫摸著他並輕聲呼喚著逗引他時,他就會理解似的對你微笑。寶寶越早學會“逗笑”就越聰明。這一動作,是寶寶的視、聽、觸覺與運動係統建立了神經網絡聯係的綜合過程,也是條件反射建立的標誌。
2個月嬰兒的心理發育
2個月的孩子喜歡聽柔和的聲音。會看自己的小手,能用眼睛追蹤物體的移動,會有聲有色地笑,表現出天真快樂的反應。對外界的好奇心與反應不斷增長。開始用咿呀的發音與你對話。
2個月的孩子腦細胞的發育正處在突發生長期的第二個高峰的前夜,不但要有足夠母乳喂養,也要給予視、聽、觸覺神經係統的訓練。每日生活作息規律化,如每天給予仰臥、抬頭訓練20~30分鍾。寶寶睡覺的位置應有意識地變換幾次。可讓寶寶追視移動物,用觸摸抓握玩具的方法逗引發育,可做嬰兒體操等活動。
這個時期的寶寶最需要人來陪伴,當他睡醒後,最喜歡有人在他身邊照料他、愛撫他,與他交談玩耍,這時他才會感到安全、舒適和愉快。
總之,父母的身影、聲音、目光、微笑、撫愛和接觸,都會對孩子心理造成很大影響,對寶寶未來的身心發育,建立自信、勇敢、堅毅、開朗、豁達、富有責任感和同情心的優良性格,會起到很好的作用。
3個月嬰兒的心理發育
3個月的孩子喜歡從不同的角度玩自己的小手,喜歡用手觸摸玩具,並且喜歡把玩具放在口裏試探著什麼。能夠用咕咕嚕嚕的語言與父母交談,有聲有色地說的還挺熱鬧。會聽自己的聲音。對媽媽顯示出格外的偏愛、離不開。
此時,要多進行親子交談,如跟孩子說說笑笑給孩子唱歌。或用玩具逗引,讓他主動發音,要輕柔地撫摸他、鼓勵他。
4個月嬰兒的心理發育
4個月的孩子喜歡父母逗他玩,高興了會開懷大笑,會自言自語,似在背書,咿呀不停。會聽兒歌且知道自己叫什麼名字。能夠主動用小手打眼前的玩具,見到媽媽和喜歡的人,知道主動伸手找抱。對周圍的玩具、物品都會表示出濃厚的興趣。
5個月嬰兒的心理發育
5個月的孩子睡眠明顯減少了,玩的時候多了。如果大人用雙手扶著寶寶的腋下,孩子就能站直了。5個月的孩子可以用手去抓懸吊的玩具,會用雙手各握一個玩具。如果你叫他的名字,他會看著你笑。在他仰臥的時候,雙腳會不停地踢蹬。
這時的孩子喜歡和人玩藏貓咪、搖鈴鐺,還喜歡看電視、照鏡子,對著鏡子裏的人笑。還會用東西對敲。寶寶的生活豐富了許多。
家長可以每天陪著寶寶看周圍世界豐富多采的事物,你可以隨機地看到什麼就對他介紹什麼,幹什麼就講什麼。如電燈會發光、照明,音響會唱歌、講故事等。各種玩具的名稱都可以告訴寶寶,讓他看、摸。這樣堅持下去,每天5~6次。開始孩子學習認一樣東西需要15~20天,學認第二樣東西需12~16天,以後就越來越快了。注意不要性急,要一樣一樣地教,還要根據寶寶的興趣去教。這樣,5個半月時就會認識一樣物品了,6個半月時就會認識2~3件物品了。
6個月嬰兒的心理發育
6個月的孩子,從運動量、運動方式、心理活動都明顯的發展。他可以自由自在地翻滾運動;如見了熟人,會有禮貌地哄人;向熟人表示微笑,這是很友好的表示。不高興時會用噘嘴、扔摔東西來表達內心的不滿。照鏡子時會用小手拍大鏡中的自己。往常會用手指向室外,表示內心向室外的天然美景。示意大人帶他到室外活動。
6個月的寶寶,心理活動已經比較複雜了。他的麵部表情就象一幅多彩的圖畫,會表現出內心的活動。高興時,會眉開眼笑、手足舞蹈,咿呀作語。不高興時會怒發衝冠,又哭又叫。他能聽懂嚴厲或柔和的聲音。當你離開他時,他會表現出害怕的情緒。
情緒是寶寶的需求是否得到滿足的一種心理表現。寶寶從出生到2歲,是情緒的萌發期,也是情緒、性格健康發展的敏感期。父母對寶寶的愛、對他的各種需求的滿足以及溫暖的胸懷、香甜的乳汁、富有魅力的眼光、甜蜜的微笑、快樂的遊戲過程等,都為寶寶心理健康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為智力發展提供了廣闊的課堂。
7個月嬰兒的心理發育
7個月的寶寶已經習慣坐著玩了。尤其是在浴盆裏洗澡時,更是喜歡戲水,用小手拍打水麵,濺出許多水花。如果扶他站立,他會不停地蹦。嘴裏咿咿呀呀像叫著爸爸、媽媽,臉上經常會顯露幸福的微笑。如果你當著他的麵把玩具藏起來,他會很快找出來。喜歡模仿大人的動作,也喜歡讓大人陪他看書、看畫,聽“嘩嘩”的翻書聲音。
年輕的父母第一次聽寶寶叫爸爸、媽媽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時刻。7個月的寶寶不僅常常模仿你對他發出的雙複音,而且有50%~70%的孩子會自動發出“爸爸”、“媽媽”等音節。開始時他並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但見到家長聽到叫爸爸、媽媽就會很高興,叫爸爸時爸爸會親親他,叫媽媽時,媽媽會親親他,孩子就漸漸地從無意識地發音發展到有意識的叫爸爸、媽媽,這標誌著寶寶已步入了學習語音的敏感期。父母們要敏銳地捕捉住這一教育契機,每天在寶寶愉快的時候,給他朗讀圖書、念兒歌、說說繞口令等。
8個月嬰兒的心理發育
8個月的寶寶看見熟人會用笑來表示認識他們,看見親人或看護他的人便要求抱,如果把他喜歡的玩具拿走,他會哭鬧。新鮮的事情會引起驚奇和興奮。從鏡子裏看見自己,會到鏡子後邊去尋找。
8個月的寶寶一般都能爬行,爬行的過程中能自如變換方向。如坐著玩已會用雙手傳遞玩具,相互對敲或用玩具敲打桌麵。會用小手拇指和食指對捏小玩具。如玩具掉到桌下麵,知道尋找掉的玩具。知道觀察大人的行為,有時會對著鏡子親吻自己的笑臉。
8個月的孩子常有怯生感,怕與父母尤其是母親分開,這是孩子正常心理的表現,說明孩子對親人、熟人與生人能準確、敏銳地分辨清楚。因而怯生標誌著父母與孩子之間依戀的開始,也說明孩子需要在依戀的基礎上,建立起複雜的情感、性格和能力。
孩子如見到生人,往往用眼睛盯著他,怕抱走他,感到不安和恐懼。對8個月的孩子來說,這是一種正常的心理應激反應。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請不要讓陌生人突然靠近孩子,抱走孩子。也不要在生人麵前隨便離開孩子,以免使孩子不安。
怯生是兒童心理發展的自然階段,一般在短時間內可自然消失。對孩子的怯生,可以在教育方式上加以注意,如經常帶孩子逛逛大街,上上公園,還可以聽收音機,看看電視等,這樣可使孩子怯生的程度減輕。總之,擴大他的接觸麵,尊重他的個性,不要過度嗬護。這樣可以培養孩子勇敢、自信、開朗、友善、富有同情心的良好心理素質。
9個月嬰兒的心理發育
9個月的孩子知道自己的名字,叫他的名字時他答應,如果他想拿某種東西,家長嚴厲地說:“不能動”,他會立即縮回手來,停止行動。這表明9個月的小兒已經開始懂得簡單的語意了,這是大人和他說再見,他也會向你擺擺手;給他不喜歡的東西,他會搖搖頭;玩得高興時,他會咯咯地笑,並且手舞足蹈,表現得非常歡快活潑。
9個月的寶寶在心理上豐富了許多,喜歡翻轉起身,能爬行走動,扶著床邊欄杆站得很穩。喜歡和小朋友或大人做一些合作性的遊戲,喜歡照鏡子觀察自己,喜歡觀察物體的不同形態和構造。喜歡家長對他的語言及動作技能給予表揚和稱讚。喜歡用拍手歡迎,招手再見的方式與周圍人交往。
9個月的寶寶喜歡別人稱讚他,這是因為他的語言和情緒都有進展,他能聽懂你經常說的表揚類的詞句,因而做出相應的反應。
好寶寶為家人表演遊戲,大人的喝彩稱讚聲,會使他高興地重複他的表演,這也是寶寶內心體驗成功與歡樂情緒的體現。對寶寶的鼓勵不要吝嗇,要用豐富的語言的表情,由衷地表現喝彩、興奮、可用拍手、豎起大拇指的動作表示讚許。大家一齊稱讚的氣氛會促使孩子健康成長。這也是心理學講的“正性強化”教育方法之一。
10個月嬰兒的心理發育
10個月的寶寶喜歡模仿著叫媽媽,也開始學邁步學走路子。喜歡東瞧瞧、西看看好象在探索周圍的環境。在玩的過程中,還喜歡把小手放進帶孔的玩具中,並把一件玩具裝進另一件玩具中。
10個月後的寶寶在體格生長上,比以前慢一點,因此食欲也會稍下降一些,這是正常生理過程,不必擔心。吃飯時千萬不要強喂硬塞,如硬讓孩子吃會造成逆反心理,產生厭食。
這個階段的孩子,是喜歡模仿說話的時期,家長應抓住這一時期多進行語言教育。父母此時要對寶寶多說話,內容是與他生活密切相關的短語。如周圍親人、食物、玩具名稱和日常生活動作等用語。注意不要教孩子兒語,要用正規的語言教他,當寶寶用手勢指點要東西時,盡量教他發音,用語言代替手勢。在學習的過程中,要讓孩子保持愉快的心情。心理上愉悅健康的孩子學東西就快。
11個月嬰兒的心理發育
11個月的寶寶喜歡和爸爸媽媽依戀在一起遊戲、看書畫,聽大人給他講故事,喜歡玩藏東西的遊戲。喜歡認真仔細地擺弄玩具和觀賞實物,邊玩邊咿咿呀呀地說著什麼。有時發出的音節讓人莫名其妙。這個時期的孩子喜歡活動很多,除了學翻書、講圖書外,還喜歡玩搭積木、滾皮球,會用棍子夠玩具。如果聽到喜歡的歌謠就會做出相應的動作來。
11個月的孩子,每日活動是豐富的,在動作上從爬、站立到學行走的技能日益增加,他的好奇心也隨之增強,宛如一位偵探,喜歡把房裏每個角落都了解清楚,都要用手摸一摸。
為了孩子心理健康發展,在安全的情況下,盡量滿足他的好奇心,要鼓勵他的探索精神不斷發展,千成不要隨意恐嚇孩子,以免傷害他正在萌芽狀態下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12個月嬰兒的心理發育
12個月的孩子,雖然剛剛能獨自走幾步,但是總想蹣跚地到處跑。喜歡到戶外活動,觀察外邊的世界,他對人群、車輛、動物都會產生極大興趣。喜歡模仿大人做一些家務事。如果家長讓他幫助拿一些東西,他會很高興地盡力拿給你,並想得到大人的誇獎。
這時的孩子更喜歡看圖畫、學兒歌、聽故事,並且能模仿大人的動作,能搭1~2塊積木,會蓋瓶蓋。有偏於使用某一隻手的習慣,喜歡用搖頭表達自己的意思。如果你問他喜歡這個玩具嗎?他會點頭或搖頭來表達。如果你問他幾歲了,他會用眼注視你,豎起食指表示1歲了。
對於1歲的孩子,雖然對學習很有興趣,但教他知識時,一次隻能教一種,記住後,再鞏固一段時間,再教第二種。在日常生活中,如給他蘋果、香蕉、餅幹,要從1開始,豎起1個手指表示1,你還可以反過來問他,“是幾個?”也讓他學習你用語言表示1,並豎起食指表示1.這種方法可以發展數字概念思維。
1歲多的孩子在語言上、動作上進步很大,能夠表情豐富地和媽媽爸爸交談。喜歡牽著拖拉玩具到處走。喜歡參與與家庭生活小事。如果冬天到室外玩,知道把帽子放在自己的頭項上。穿衣、脫衣時雙臂可隨大人做上下運動。知道拿東西給爸爸、媽媽。喜歡自己洗臉、洗手、腳。家長要抓住這一階段兒童的心理特點,不失時機地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
這一年齡段的寶寶,雖然會說幾個常用的詞彙,但是,語言能力還處在萌芽發展期,很多內心世界的需要和願望不會用關鍵的詞來表達,還會經常用哭、鬧、發脾氣來表達內心的挫折。這時,家長該怎麼辦呢?千萬不要也用發脾氣的方法對付孩子。應該盡量用經驗和智慧來理解他的願望,猜測孩子需要什麼,嚐試用不同方法來滿足孩子,或者轉移他的注意力,讓他高興起來,忘掉自己原來的要求。
讓孩子有輕鬆愉快的情緒,就要對孩子不舒適的表示及時作出反應,讓孩子感到隨時處在關懷之中,這樣孩子才會對環境產生安全感,對他人產生信任感。家長不要擔心這樣會把孩子“寵壞了”,其實,寶寶在家長的親切關心下,得到安撫和愉快,有利於學習和探索新的事物。
嬰兒常見病護理
鵝口瘡的護理方法
新生兒鵝口瘡足一種黴菌(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口腔粘膜感染性疾患。患兒口腔布滿白色物質,形狀如“鵝口”,因此叫“鵝口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