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產褥期護理(2 / 3)

⑥乳房脹否:產後2周左右,乳房很脹,則表明母乳充足。

早接觸與早吸吮

在嬰兒出生後的30分鍾內,當臍帶一斷,擦幹淨嬰兒身上的血跡後,就應該馬上讓嬰兒裸體趴在母親胸前(背部要覆蓋幹毛巾以防受寒),然後在助產士的幫助下讓嬰兒吸吮母親的乳頭。這樣的接觸最好能持續30分鍾以上。

為什麼要這麼早就開始吸吮母親乳頭呢?而且還要持續一定的時間呢?

因為新生兒在出生後20~50分鍾時正處於興奮期,他們的吸吮反射最為強烈,過後可能會因為疲勞而較長時間處於昏昏欲睡的狀態中,吸吮力也沒有出生時那麼強了。

因此要抓住這一大好時機,讓孩子盡早地接觸母親,盡早地吸吮乳汁,這樣會給孩子留下一個很強的記憶,過一兩個小時再讓他吸吮時,他就能很好地進行吸吮。未經早吸吮的孩子往往要費很大力氣才能教會他如何正確進行吸吮。

由於盡早地讓嬰兒吸吮了乳頭,可使母親體內產生更多的泌乳素和催產素,而母嬰間持續頻繁的接觸使這些反射不斷強化,從而達到了理想的程度。這樣母親的乳汁在嬰兒出生後馬上就開始分泌了。而沒有經過早吸吮的母親,大約在2天後才開始泌乳。

當母親看到孩子學會了吸吮,自己的乳汁正源源不斷地流入孩子的口中,心中無比歡欣,對進行母乳喂養一定會滿懷信心。

初乳對寶寶很重要

產婦在產後最初幾天分泌的乳汁叫初乳,呈淡黃色。初乳的量很少,但與成熟乳汁相比,初乳中富含抗體、豐富的蛋白質、胡蘿卜素、較低的脂肪及寶寶所需要的各種酶類、碳水化合物等,這些都是其他任何食品都無法提供的。

新生兒可以從初乳中得到母體的免疫物質,其中的免疫球蛋白A,寶寶吃後可以黏附在胃腸道的黏膜上,抵抗和殺死各種細菌,從而防止寶寶發生消化道、呼吸道的感染性疾病。此外,初乳中的巨噬細胞、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可吞噬有害細菌,具有殺菌和免疫作用,所以初乳被人們稱為第一次免疫,對寶寶的生長發育具有重要意義,是任何營養保健品所無法替代的。

初乳還有促進脂類排泄作用,可以減少黃疸的發生。媽媽一定要珍惜自己的初乳,一旦錯過,對孩子將是巨大的損失。

早產兒媽媽的初乳中各種營養物質和氨基酸含量更多,能充分滿足早產寶寶的營養需求,而且更利於早產寶寶的消化吸收,還能提高早產寶寶的免疫能力,對抗感染有很大作用,所以一定要喂給孩子吃。

哺乳期產婦感冒能否喂奶?

感冒是常見病,產褥期婦女易出汗,抵抗力降低,很容易患感冒。許多產婦不敢吃藥,怕影響乳汁的成分對孩子不利,又怕把感冒傳給孩子,應該怎麼辦呢?

如果感冒了,但不發高燒,就應多喝水,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服用感冒衝劑、板藍根衝劑等藥物,同時最好有人幫助照看孩子,自己能有多點時間睡眠休息,仍可以哺乳孩子,由於接觸孩子太近,可在戴口罩的情況下喂奶。

剛出生不久的孩子自身帶有一定的免疫力,不用過分擔心會將感冒傳給孩子而不敢喂奶。

如果感冒後伴有高燒,產婦不能很好地進食,十分不適,應到醫院看病,醫生常常會給輸液,必要時給予對乳汁影響不大的抗生素,同時仍可服用板藍根、感冒衝劑等藥物。

高燒期間可暫停母乳喂養1~2日,停止喂養期間,還要常把乳房乳汁吸出,以保證繼續泌乳。產婦本人要多飲水或新鮮果汁,好好休息,會很快好轉的。

肝炎產婦能母嬰同室並給嬰兒喂奶嗎?

母乳是嬰兒最理想的營養食品和飲料,含有嬰兒4~6個月生長發育所需的全部營養要素,並且適合嬰兒腸胃的消化和吸收。肝炎產婦能否與新生兒同室,能否給嬰兒喂奶,這是一個眾多肝炎產婦較為關心的問題。

能否母嬰同室取決於母親是否會將疾病傳染新生兒。如母親在肝炎急性期或慢性急性發作期,就不能與新生兒同室。肝炎恢複期或肝炎病毒攜帶的產婦一般可實行母嬰同室。

能否母乳喂養應視具體情況而定。孕婦感染甲肝病毒後,體內很快產生甲肝抗體,至今沒有在甲肝產婦乳汁中發現甲肝病毒。我國新疆戊肝流行時,戊肝母親用乳汁喂養嬰幼兒未見感染發病,說明戊肝病毒不經母乳傳播。乙肝產婦乳汁是否有傳染性尚不能定論,隻要母親乳頭不破潰出血,就可以母乳喂養。不過乙肝大三陽的母親最好不要給嬰兒喂奶,因為有可能傳染嬰兒。

研究表明,丙肝產婦和丙肝抗體陽性產婦的乳汁中存在丙肝病毒的可能性較小,可以給嬰兒喂奶。

需要指出的是,肝炎產婦的唾液中有肝炎病毒存在,故產婦不可口對口給孩子喂食,並要注意消毒隔離。

不宜母乳喂養的情況

母乳是嬰兒最理想的食品,但確有極特殊的情況不能進行母乳喂養,如不加以注意,會給嬰兒帶來不良後果。

①乳房疾病:嚴重的乳頭皸裂、急性乳腺炎、乳房膿腫等,可暫時停止哺乳。

②感染性疾病:患上呼吸道感染伴發熱,產褥感染病情較重者,或必須服用對孩子有影響的藥物者。梅毒、結核病活動期也不宜哺乳。

③心髒病Ⅲ~Ⅳ級患者(輕微活動即出現心慌、胸悶、憋氣等症狀)或孕前有心衰病史者。

④病毒感染:甲型肝炎病毒是經消化道傳播的傳染病,在急性期有較強的傳染性,通過哺乳容易感染孩子,因此在急性期應暫緩母乳喂養。可每日將乳汁吸出,以保持乳汁的持續分泌,待康複後開始哺乳。乙型肝炎單純表麵抗原(Hbs Ag)陽性者不必禁止母乳喂養,大三陽者,因傳染力強,不應母乳喂養。如已確診艾滋病病毒(HIV)感染,原則上也不宜母乳喂養。

⑤癲癇病:由於抗癲癇藥對嬰兒危害較大,故多主張禁止母乳喂養,但小發作或用藥量少的,也可母乳喂養。

如果發生以上情形,產婦應盡量選取與母乳成分比較相似的專業嬰兒配方奶粉,如衛生部批準的保健嬰兒奶粉喜康寶。

哺乳期禁用藥物

母親服用的大多數藥物成分都可以通過血液循環進入乳汁,影響乳兒。由於乳兒的肝髒解毒能力差,即使母體僅僅使用治療劑量,仍可使嬰兒蓄積中毒,對早產兒更是危險。因此,產婦服用藥物時,應考慮對嬰兒的危害。有些藥物哺乳期不能應用。

①溴隱亭可以抑製泌乳。

②抗腫瘤藥物,如環磷酰胺、阿黴素、氨苯喋啶等,可抑製骨髓造血,並有致癌作用。

③抗精神病藥物可影響嬰兒智力發育,使肝髒受損。

④抗甲狀腺藥物,如他巴唑、D860等,可造成嬰兒甲狀腺功能低下,影響智力發育。

⑤氯黴素可使嬰兒出現灰嬰綜合征,表現為腹瀉、嘔吐、呼吸功能不良、循環衰竭及皮膚發灰等,還可影響嬰兒骨髓造血,引起貧血。

⑥鏈黴素、卡那黴素、慶大黴素可損傷聽神經和腎髒,引起聽力障礙和腎髒功能損害。

⑦喹喏酮類抗生素藥物,如氟呱酸、諾氟沙星、氧氟沙星等,可影響嬰兒骨骼發育。

⑧四環素可影響嬰兒牙齒和骨骼發育,造成牙釉質發育不全。嬰兒牙齒發黃。

⑨磺胺藥可引起肝髒和腎髒功能的損害。

⑩氯丙嗪和安定可引起嬰兒黃疸。

⑨滅滴靈可使嬰兒出現厭食、嘔吐。

⑩利血平可使乳兒鼻塞、昏睡。

⑩抗凝藥物,如阿司匹林、潘生丁等,可引起小兒出血。

還有一些影響乳汁分泌的藥物,如大劑量的雌激素、雄性激素、麥芽、薄荷等有回奶的作用,乳母不宜服用。

對嬰兒及乳汁有影響的藥物還有很多,以上僅是舉例,這裏提醒產婦不要濫用藥物,如果必須用藥,應在醫生指導下使用。乳母在服用任何藥物之前,應了解此種藥物能否對孩子有影響,最好征求醫生的意見。如果確需服藥,可暫停哺乳或斷奶。

產後回奶的方法

因病或其他原因不能授乳或嬰兒長至1歲左右需斷奶者,就應回奶。回奶的方法很多,如果產後一開始就不需要喂奶,回奶宜早進行,尤其在乳房還沒開始脹痛時進行效果為好。可選用下列方法回奶:

①在飲食方麵要適當控製湯類,不要再讓孩子吸吮乳頭或擠乳。

②在乳汁尚未分泌之前,用芒硝250克,分2包用紗布包好,分別敷在乳房處,再行包紮。24小時更換1次,連用3天。

③用生麥芽90克,水煎服,兩天1劑,連服3天。

④己烯雌酚5毫克,每日2次,連服5天,同時緊束雙乳房,少進湯類。用藥期間減少對乳房的刺激,不做乳房按摩,不擠乳。此藥易發生惡心、嘔吐、頭疼、頭暈等副作用。

⑤維生素B6200毫克,每日3次。2天後改為100毫克,每日3次,共服3天。

⑥溴隱亭0.25毫克,每日2次,口服,連用14日,對已有大量乳汁分泌而需停止哺乳者,效果較為理想。

以上方法可酌情選用或配合使用。

正確的斷奶方法

嬰兒長到10個月時就可以斷奶。如果斷奶時期正好趕上炎夏或寒冬季節,可以稍稍推遲一些,因為夏季斷奶,嬰兒易得腸胃病,嚴冬斷奶,嬰兒易著涼。斷奶也不可太遲,最晚1周歲左右就應斷奶。否則,由於嬰兒月齡較大,其所需的營養物質會不斷增加,單純依靠母乳就不能滿足要求,勢必妨礙嬰兒的生長發育。

給嬰兒斷奶應該逐步進行,不可采取強硬的方法,以免造成嬰兒心理上的痛苦和恐懼。若突然改變嬰兒的飲食習慣,腸胃不能適應,對嬰兒健康有害。斷奶的方法是逐漸增加副食,逐漸減少哺乳量,慢慢地過渡到新的喂飲方式。待孩子對新的飲食習慣以後,就可自然而然地把奶斷了。

斷奶以後,乳母應該少喝湯水,以利於減少乳汁分泌和較快回奶。若乳汁仍然很多,可用束胸布緊束乳房,或先用按摩的方法擠出乳汁後,再用布將乳房束緊。以後如果不感到乳房過脹,可不再擠奶,以免刺激乳房分泌乳汁。

產婦產後心理的變化對胎兒的影響

產婦經過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後,整個身心發生較大變化。

產婦體重減輕,腹部恢複平坦,但不會有輕鬆的感覺,你會感到特別勞累,因為你的寶寶夜晚經常哭鬧。如果你親自哺乳,你還會感到整天被孩子糾纏,特別煩躁。如果是人工喂養,更會被孩子一天數次的吃、喝折磨得疲憊不堪。

由於長期抱孩子,產婦會感到背痛或其他部位的疼痛,常會出現產後心理適應不良、睡眠不足、照料嬰兒過於疲勞等情況。

你會感覺沒有人關心你,孤獨、失望、委屈,經常無緣無故地流眼淚。

許多婦女產後會認為自己體態臃腫而失去魅力。如果你正處在哺乳期,乳頭脹痛,奶水向外滲,很難感到性交的快樂,缺乏對性的欲望。有時會感到挫折、失措和無助,情緒低落,鬱悶不樂。這是因為產後體內的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下降,與情緒波動有關的兒茶酚胺分泌減少,體內的內分泌調節處在不平衡狀態,使產婦心緒和感情非常敏感,情緒容易波動。

產婦產後情緒的調整

產婦家屬應了解產婦產褥期這一特殊生理變化,體諒產婦,幫助調節產婦的情緒,對產婦給予照顧和關懷。特別是丈夫,應該拿出更多的時間來陪伴妻子,經常進行思想交流,設法轉移產婦的注意力,幫助妻子料理家務或照顧嬰兒。

產婦要學會自我調整,自我克製,試著從可愛的寶寶身上尋找快樂。

這一時期要盡可能地多休息,多吃水果和粗纖維蔬菜,不要吃巧克力和甜食,少吃多餐,身體健康可使情緒穩定。盡可能地多活動,如散步、做較輕鬆的家務等,但避免進行重體力運動。不要過度擔憂,應學會放鬆。不要強迫自己做不想做或可能使你心煩的事。把你的感受和想法告訴你的丈夫,讓他與你共同承擔並分享。這樣你會漸漸恢複信心,增強體力,愉快地麵對生活。

產後抑鬱症

據觀察發現,約有2/3的產婦在產後會出現一定程度的焦慮、不安、情緒低落,容易發生產後抑鬱。發生抑鬱前,產婦常有產後心理適應不良、睡眠不足、照料嬰兒過於疲勞等情況出現。但大多程度較輕,而且對產婦的生活及哺育嬰兒等方麵沒有什麼影響,屬於一種正常的情緒反應。

而產後抑鬱症則不同,它的程度比較重,是由生理、心理、社會等多方麵因素作用而產生的情感性精神病。產後抑鬱症多在產後2周發病,產後4~6周症狀明顯。

(1)產後抑鬱症的主要特征

①常感到心情壓抑、沮喪、情感淡漠。表現為孤獨、害羞、不願見人或傷心、流淚,甚至焦慮、恐懼、易怒,每到夜間加重。

②自我評價較低,自暴自棄,自責,或對身邊的人充滿敵意或戒心,與家人關係不和諧。

③創造性思維受損,主動性降低。表現為反應遲鈍,注意力難以集中,工作效率和處理事物的能力下降。

④對生活時常缺乏信心,覺得生活沒有意義。

患有產後抑鬱症的產婦會伴有厭食、睡眠障礙、易疲倦、性欲減退等症狀,還可能伴有一些軀體症狀,如頭昏、頭痛、惡心、胃部灼燒感、便秘、呼吸加快、心率加快、泌乳減少等。重者甚至會覺得絕望,出現自殺或殺嬰的傾向,有時陷於錯亂或昏睡狀態。

大多數產後抑鬱症患者可在3~5個月恢複。一般認為產後抑鬱症的預後較好,約2/3的患者可在一年內康複,如再次妊娠,則有20%~30%的複發率。

(2)產後抑鬱症的起因

①分娩前後的緊張心理:由於分娩帶來的疼痛與不適,會使產婦感到緊張與恐懼。出現滯產、難產時,如果產婦的心理準備不充分,緊張與恐懼的程度就會增加。如果產程持續時間較長,就會導致軀體和心理的應激增強,容易造成心理的不平衡,從而誘發產後抑鬱。

②角色的突然變換:產婦往往對突然承擔的母親角色毫無心理準備,無法馬上適應,有關照料嬰兒的一切事務都要從頭學起,這會對產婦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孩子出生後的頭一年,母親覺得日子非常難過,手忙腳亂,精疲力竭,尤其是睡眠不足。如果孩子經常哭鬧,或缺少家人的情感支持,特別是缺少來自丈夫和長輩的幫助,加上大家關注的焦點也轉向了嬰兒,這對未成熟的女性是難以忍受的,那麼就非常容易出現情緒困擾,從而誘發產後抑鬱。

③有軀體疾病或殘疾的產婦易發生產後抑鬱,尤其是感染、發熱時,對產後抑鬱症的發生有一定影響。有精神病家族史,特別是有家族抑鬱症病史的產婦,產後抑鬱症的發病率較高。這說明家族遺傳可能影響到某一婦女對抑鬱症的易感性。如果產婦此前曾經有過抑鬱症,則出現產後抑鬱症的可能性也會增加。觀察發現,產後抑鬱症患者中約有1/3以前曾出現過抑鬱症。

④產後抑鬱症還與產婦的年齡、民族、職業、文化程度、孕產期保健服務質量、產後母乳喂養、產婦成長過程中所經曆的不幸事件等因素有關,居住環境低劣、家庭經濟條件差、產後親屬冷漠等都是引發產後抑鬱症的危險因素。

⑤另一個與產後抑鬱症發病有關的因素是產婦產後體內激素的驟然變化。孕婦在懷孕期間,體內的雌性激素水平很高,一旦分娩,其激素水平就會急劇下降。這種突然的改變與產後抑鬱症的發生也有關係。此外,懷孕期間,孕婦體內的內啡肽類物質也有所增加,而這些物質與人的愉悅感有關。一旦分娩,體內的內啡肽類物質驟然下降,使產婦患抑鬱症的危險增加。

產後抑鬱症多見於以自我為中心、成熟度不夠、敏感(神經質)、情緒不穩定、好強求全、固執、認真、保守、嚴守紀律、社交能力不良、與人相處不融洽和內向性格的人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