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產褥期護理(1 / 3)

產婦保健

產後多長時間為產褥期?

分娩過後,嬰兒雖然降生了,但產婦的身體還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能複原。從胎盤娩出到全身各器官(除乳房外)恢複或接近未孕狀態的時間需要大約42天,這一時期稱為產褥期,俗稱“月子”。

在產褥期裏,乳房要泌乳,子宮要複舊,各個係統要逐漸恢複正常狀態,血液濃縮,出汗增多,尿量增多,消化係統恢複正常。因此,月子做得好不好,對女性的一生都是至關重要的。

經曆了妊娠和分娩的產婦都希望得到安靜的休養,但需要哺育新生兒,常會因嬰兒的啼哭、溢奶或奶水不足而焦慮。因此,產婦坐月子既關係到自身的康複,又關係到新生兒的健康成長,所以家庭、社會都應予以關注,各方麵應給予關懷和指導,為產婦創造一個良好的休養環境,營造一種歡樂和諧的氣氛,使產婦順利地度過產褥期,早日康複。

產褥期注意事項

產後10日內,應每天觀察產婦的體溫、脈搏、呼吸和血壓。

產後24小時內,應臥床休息,及早下地。保證充分的睡眠時間。但不要做重體力勞動,以免發生子宮脫垂。

產後第一天可吃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第二天以後可多吃高蛋白和湯汁食物,適當補充維生素和鐵劑。

產後尿量增多,應及時排小便,以免脹大的膀胱妨礙子宮收縮。產後2日內應排大便。如有便秘,可用開塞露、肥皂水灌腸等進行處理。每日可用溫開水或消毒液衝洗陰部2~3次,保持會陰部清潔幹燥。

一般在產後4~5日拆除會陰縫線。

宮底高度逐日複原,產後10日應在腹部摸不到子宮,剖宮產產婦複原較慢,應適當用宮縮劑,惡露若有臭味,則應進行抗炎治療。

剖宮產後護理

剖宮產是在產婦小腹部做一條長10厘米的切口,打開腹腔,切開子宮,取出胎兒,然後層層縫合。剖宮手術傷口很大,創麵廣,是產科最大的手術,有很多並發症和後遺症,產科醫生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會施行此項手術。剖宮產常見的並發症有發熱、子宮出血、尿瀦留、腸粘連,最嚴重的並發症有肺栓塞、羊水栓塞,可導致猝死,遠期後遺症有慢性輸卵管炎、宮外孕、子宮內膜異位症等。預防並發症一方麵靠醫生,另一方麵需要病人的配合。所以術後加強自我保健與護理,對於順利康複是很重要的。

①采取正確體位:進行剖宮產後的產婦應采取正確體位,去枕平臥6小時,後采取側臥或半臥位,使身體和床呈20~30度角。

②堅持補液,防止血液濃縮,血栓形成。所輸液體有葡萄糖、抗生素等,可防止感染、發熱,促進傷口愈合。

③合理安排產婦產後的飲食:術後6小時可進食燉蛋、蛋花湯、藕粉等流質食物。術後第二天可吃粥、鯽魚湯等半流質食物。應注意補充富含蛋白質的食物,以利於切口愈合。還可選食一些有輔助治療功效的藥膳,以改善症狀,促進機體恢複,增加乳汁的分泌。

④產婦應及早下床活動:麻醉消失後,可做些上下肢收放動作,術後24小時應該練習翻身、坐起,並慢慢下床活動。這樣可促進血液流動,防止血栓形成,促進腸蠕動,可防腸粘連。

⑤要注意陰道出血:如超過月經量,要通知醫生,及時采取止血措施。當心晚期產後出血,剖宮產者子宮有傷口,易造成致死性大出血,產後晚期出血亦較多見,回家後如惡露明顯增多,如月經樣,應及時就醫。最好直接去原分娩醫院診治,因其對產婦情況較了解,處理方便。

剖宮產後100天,若無陰道流血,可恢複性生活,但應及時采取避孕措施。因為一旦受孕做人工流產時,特別危險,容易造成子宮穿孔。

⑥防止腹部傷口裂開,咳嗽、惡心、嘔吐時應壓住傷口兩側,防止縫線斷裂。

⑦及時排尿:手術留置的導尿管在手術後第二天補液結束後即可拔除,拔除後3~4小時應及時排尿。

⑧注意體溫:停用抗生素後可能會出現低熱,這常常是生殖道炎症的早期表現,如超過37.4~C,則不宜出院。無低熱出院者,回家1周內,最好每天下午測體溫一次,以便及早發現低熱,及時處理。

產後膳食原則

產後的飲食非常重要,但不應無限度地加強營養,而是要注意科學搭配,原則是富有營養、易於消化、少食多餐、粗細夾雜、葷素搭配、多樣變化。

產後最初幾天應吃些清淡、易消化、營養豐富的食物。要多喝些湯類,如雞湯、魚湯、排骨湯、豬蹄湯、牛肉湯等,既味道鮮美,又可以促進食欲和乳汁分泌。哺乳的產婦還要多吃富含鈣的食品或服用鈣劑。每日熱量的供給為2700~3000千卡,其中主食400克,牛奶250克,肉類100~150克,豆製品100克,蔬菜和水果400~500克。西紅柿、黃瓜、油菜、白菜、茄子、胡蘿卜、冬瓜、蘑菇、芸豆、扁豆、海帶等蔬菜要多吃。新鮮水果如蘋果、香蕉、桃子、柑橘、西瓜、梨等色鮮味美,不僅可以促進食欲,還可以幫助消化和排泄,補充人體需要的維生素。

產婦的飲食要均衡,一定不要偏食,應根據醫生的要求進食,多吃幾天流質或半流質飲食,不要多吃油膩味重的食品,以免加重胃腸負擔,引起腹脹、腹瀉等症狀。

適合產婦食用的食物

產婦在月子裏的食物主要有以下幾種:

①燉湯類:如雞湯、排骨湯、牛肉湯、豬蹄湯、肘子湯等,輪換著吃,豬蹄燉黃豆湯是傳統的下奶食品。營養豐富,易消化吸收,可以促進食欲及乳汁的分泌,幫助產婦恢複身體。蓮藕排骨湯可治療月子期間的貧血症狀,蓮藕具有緩和神經緊張的作用。豬蹄能補血通乳,可治療產後缺乳症。

②雞蛋:蛋白質、氨基酸、礦物質含量比較高,消化吸收率高,蛋黃中的鐵質對產婦貧血有療效。可以將雞蛋做成煮雞蛋、蛋花湯、蒸蛋羹或打在麵湯裏等。傳統習俗中,產婦坐月子時,每天至少要吃8.10個雞蛋,其實2~3個雞蛋已完全可以滿足營養需求,吃得太多人體也無法吸收。

③小米粥:富含維生素B、膳食纖維和鐵。可單煮小米或將其與大米合煮,有很好的滋補效果。

④紅糖、紅棗、紅小豆等紅色食品:富含鐵、鈣等,可提高血色素,幫助產婦補血、去寒。但要注意紅糖是粗製糖,雜質較多,應將其煮沸再食用。

⑤魚:營養豐富,通脈催乳,味道鮮美。其中鯽魚和鯉魚是首選,可清蒸、紅燒或燉湯,湯肉一起吃。

⑥芝麻:富含蛋白質、鐵、鈣、磷等營養成分,滋補身體,多吃可預防產後鈣質流失及便秘,非常適合產婦食用。

⑦花生:能養血止血,可治療貧血出血症,具有滋養作用。

⑧蔬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和各種礦物質,有助於消化和排泄,增進食欲。西芹纖維素含量很高,多吃可預防產婦便秘。胡蘿卜含豐富的維生素A、B、C,是產婦的最佳菜肴。

⑨水果:各類水果都可以吃,但由於此時產婦的消化係統功能尚未完全恢複,不要吃得過多。冬天如果水果太涼,可以先在暖氣上放一會兒或用熱水燙一下再吃。

適合產婦食用的蔬菜

產婦在產褥期的食物應是多種多樣的,除多吃些肉、蛋、魚等食品外,還要多吃一些蔬菜。據研究,產婦最好多吃蓮藕、黃花菜、黃豆芽、海帶、萵筍等,有利母子健康。

①蓮藕:蓮藕中含有大量的澱粉、維生素和礦物質,營養豐富,清淡爽口,健脾益胃,潤燥養陰,行血化淤,清熱生乳,是祛淤生新的佳蔬良藥。產婦多吃蓮藕,能及早清除腹內積存的淤血,增進食欲,幫助消化,促使乳汁分泌,有助於對新生兒的喂養。

②黃花菜:黃花菜中含有蛋白質及磷、鐵、維生素A、維生素C及甾體化合物,營養豐富,味道鮮美,尤其適合做湯用。中醫書籍記載,黃花菜有消腫、利尿、解熱、止痛、補血、健腦的作用,產褥期產婦容易腹部疼痛、小便不利、麵色蒼白、睡眠不安,多吃黃花菜可消除以上症狀。

③黃豆芽:黃豆芽中含有大量蛋白質、維生素C、纖維素等,蛋白質是組織細胞的主要原料,能修複生孩子時損傷的組織,維生素C能增加血管壁的彈性和韌性,防止產後出血,纖維素能潤腸通便,防止產婦發生便秘。

④海帶:海帶中富含碘和鐵,碘是合成甲狀腺素的主要原料,鐵是製造血細胞的主要原料,產婦多吃這種蔬菜,能增加乳汁中碘和鐵的含量,有利於新生兒的生長發育,防止發生呆小症。

⑤萵筍:萵筍是春季的主要蔬菜之一,含有多種營養成分,尤其富含鈣、磷、鐵,能助長骨骼,堅固牙齒。中醫學認為,萵筍有清熱、利尿、活血、通乳的作用,尤其適合產後少尿及無乳的產婦食用。

喝催乳湯的學問

為了盡快下乳,許多產婦產後都有喝催乳湯的習慣。但是,產後什麼時候開始喝催乳湯和喝多少催乳湯都是有講究的。

過早喝催乳湯,乳汁下來過快過多,新生兒又吃不了那麼多,容易造成浪費,還會使產婦乳管堵塞而出現乳房脹痛。若喝催乳湯過遲,乳汁下來過慢過少,也會使產婦因無奶而心情緊張,分泌乳量會進一步減少,形成惡性循環。

因此,產後喝催乳湯一般要遵循以下兩點:

第一,掌握乳腺的分泌規律。一般來說,孩子生下來以後頭七天乳腺分泌的乳汁比較黏稠,略帶黃色,這就是初乳。初乳進入嬰兒體內,使嬰兒體內產生免疫球蛋白A,可以保護嬰兒免受細菌的侵害。初乳的分泌量不是很多,應讓嬰兒反複吮吸乳頭。大約在產後的第八天,乳腺開始分泌真正的乳汁。一般在分娩後的第三天開始給產婦喝鯉魚湯、豬蹄湯之類等下奶的食物。

第二,注意產婦身體狀況。若是身體健壯、營養好、初乳分泌量較多的產婦,可適當推遲喝催乳湯的時間,喝的量也可相對減少,以免乳房過度充盈,從而引起不適。如果產婦身體比較差,就可早些服用催乳湯,喝的量也適當多些,但也要適可而止,以免增加胃腸的負擔,而出現消化不良。

產婦不宜多喝茶

產婦不宜多喝茶,這是因為茶葉中含有鞣酸,它可以與食物中的鐵相結合,影響腸道對鐵的吸收,從而引起貧血。茶水濃度越大,鞣酸含量越高,對鐵的吸收影響越嚴重。茶葉中還含有咖啡因,飲用茶水後,使人精神興奮,不易入睡,會影響產婦休息,還可通過乳汁進入嬰兒體內,也會使嬰兒精神過於興奮,不能很好睡眠,容易出現腸痙攣和忽然無故啼哭的現象。

產婦不宜多食紅糖與黃酒

紅糖是尚未提純的粗製食糖,它含有豐富的鐵、鈣、胡蘿卜素等營養物質,有補血和活血的功能,能防治產後出血。紅糖有利尿作用,有利於排出體內瀦留的水分和有害物質。但是食用紅糖水過多容易引起腹脹、食欲減退、腹瀉等消化道疾病,所以要適當食用,不宜多吃,最好先煮沸、過濾、去雜質後再食用。

產後少量飲黃酒可以祛風活血,有利於惡露排出,子宮複舊,有舒筋活絡的功效,但過量或飲用時問過長可助內熱,使產婦上火,並通過乳汁影響嬰兒,還會使惡露排出過多或持續時間過長,不利於產後恢複。飲用時間以產後一周為宜。

產婦不宜吃燉母雞

在民間傳統習俗中,產婦產後經常吃燉老母雞,大家普遍認為老母雞比較有營養。但很多產婦產後盡管營養很好,但奶水仍不足,達不到用母乳喂養嬰兒的要求。產後奶水不足的原因很多,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吃了燉老母雞。

產婦產後吃燉母雞,為什麼會導致奶水不足或完全回奶呢?

這是因為隻有催乳素才能起到促進泌乳的作用。產婦分娩後,血液中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濃度大大降低,而母雞的卵巢和蛋衣中含有一定量的雌激素,因而產婦食用燉老母雞後,血液中雌激素的濃度增加,催乳素的效能就會因此減弱,從而導致乳汁不足,甚至完全回奶。

雄激素具有對抗雌激素的作用。公雞睾丸中含有少量的雄激素。因此,產婦產後若吃一隻清燉的大公雞,連同睾丸一起食用,無疑會促進乳汁分泌。但如發現乳頭不通;即乳房發脹而無奶時,切勿吃公雞下奶,否則會引起乳腺炎。

患急性乳腺炎是否停止母乳喂養?

乳腺炎發病的基礎就是因為乳汁沒有及時從乳腺中排除,造成乳汁鬱積。所以在感到乳房疼痛、腫脹甚至局部皮膚發紅時,一般不要停止母乳喂養,而要勤給孩子喂奶,讓孩子盡量把乳房的乳汁吃幹淨,否則可使乳腺炎繼續加重。但在乳腺局部化膿時,不要讓孩子吃患側乳房,而可以吃健康一側乳房的母乳。隻有當化膿較嚴重,外科醫生切開後仍不能治愈,並且在乳腺上發生乳瘺時,才有必要暫時停止母乳喂養,但這種情況是極少發生的。因此患急性乳腺炎時一般不要停止哺乳,或聽從醫生的意見。

正確的擠奶方法

擠奶的目的是為了減輕乳房脹痛,及時排空乳汁,從而使乳房能夠分泌足夠的乳汁。在母親或嬰兒生病、母親外出或工作時,正確的擠奶可以保證母親乳汁的持續分泌。如果喂養低體重兒及早產兒,每天就應擠奶8次以上。

母親在每次哺乳後應擠淨乳房內的餘奶。手工擠奶的方法為:擠奶前洗淨雙手,用毛巾清潔乳房,將乳頭和乳暈擦洗幹淨。準備清潔消毒的盛奶器具,母親身體略向前傾,用手托起乳房。大拇指放在離乳頭二橫指(約3厘米)處擠壓乳暈,其他手指在對側向內擠壓,手指固定不要在皮膚上移動,重複擠壓,一張一弛,並沿著乳頭(從各個方向)依次擠淨所有的乳竇,以排空乳房內的餘奶,在產後最初幾天起就要做此項工作。

實踐證明,及時排空多餘的乳汁能促進乳汁分泌。因為每次哺乳後將乳房排空能使乳腺導管始終保持通暢,乳汁的分泌排出就不會受阻。乳汁排空後乳房內張力降低,乳房局部血液供應好,也避免了乳導管內過高的壓力對乳腺細胞和肌細胞的損傷,從而更有利於泌乳和噴乳。

乳房是個非常精細的供需器官,嬰兒吸吮次數越多,即需要多,乳汁分泌也就越多,排空乳房的動作類似於嬰兒的吸吮刺激,可促使乳汁的分泌。有些嬰兒可能在出生的最初幾天吸吮無力或吸吮次數不足,因此,在吸吮後排空乳房就顯得非常有必要。這額外的刺激能通過泌乳反射促使下次乳汁分泌增多,這樣才能滿足嬰兒日益增長的需要。

另外,每次哺乳後仍能擠出多量的乳汁也是對母親的一種最好的精神安慰,可以表明自己的奶量是綽綽有餘的,不必再因擔心乳汁不足,而去添加牛奶等輔助食品,從而專心致誌地進行純母乳喂養。這樣就可以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母親要有充分的信心,相信自己有足夠的乳汁來喂養嬰兒,直至嬰兒出生後的4~6個月。

母乳是否充足的判斷方法

很多母親擔心自己的奶水不夠,怕孩子吃不飽,那麼怎樣知道母乳是否夠吃呢?

①觀察孩子能否吃飽:如果嬰兒吃飽了,會自動吐出奶頭,並安靜入睡3~4小時,每天大便2~3次,金黃色,稠粥樣。如果嬰兒睡了1小時左右,就醒來哭鬧,喂奶後又入睡,反複多次,大便量少,甚至便秘,說明嬰兒沒吃飽。

②每天換尿布少於8次,大便次數少於1次,說明母乳不足。

③稱寶寶體重:寶寶在出生後1周至10天的時間內,尚處於生理性體重減輕階段,10天以後寶寶體重就會增加。因此,10天以後起每周為寶寶稱重一次,將增加的體重除以7,如果得到的數值在20克以下,則表明母乳不足。

④哺乳時間長短:如果哺乳時間超過20分鍾,甚至超過30分鍾,孩子吃奶時總是吃吃停停,而且吃到最後還不肯放奶頭,則可斷定奶水不足。

⑤哺乳間隔時間長短:出生2周後,哺乳間隔時間仍然很短,吃奶後才1個小時左右又鬧著要吃,也可斷定母乳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