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懷孕優生常識(3 / 3)

因此胎教有利於優生。不過胎教隻是對孩子進行教育的第一步,孩子出生後,要觀察小兒的神經精神發育是否正常,包括大運動、精細運動、社會適應能力和語言等的發育。同時還要加強小兒的早期教育,培養孩子良好個性和加強道德品質的教育,父母應當以身作則,做好孩子的榜樣。不僅僅要讓幼兒的體格健壯,而且還應該是一個聰明伶俐的孩子。

新生兒的優教

胎兒從出生到學齡前,共經曆4個時期:新生兒時期,即出生後1個月內;嬰兒期,即1個月以後到滿1周歲;幼兒期,即1周歲至周歲;學齡前時期,即1周歲至6歲。這裏著重介紹一下胎教兒出生後,進行新生兒時期的教育,以便能較好地將胎教與嬰兒教育銜接起來。

胎兒的分娩,新生兒的誕生,由於環境的突變,必然會給新生帶來心理和情緒的不安。分娩後,如果母親能夠盡早與新生兒進行觸,把哭個不停的新生兒抱在懷裏,一麵對新生兒說話,一麵把手放在新生兒的皮膚上,新生兒的哭聲就會漸漸停下來。這就證明,在媽媽懷裏,新生兒接觸到在子宮內聽慣了的媽媽心跳的節奏,而且接觸母親皮膚,就使他放下心來,不安的哭聲自然就停止了。所以現在很多醫院專為產婦設母子間,有的還讓父親也搬進來,把三張床擺成“川字”一起睡,這種盡早與新生兒接觸的做法,既可促進母子、父子、夫妻之間的關係,又有利於新生兒的生長發育。

影響新生兒生長發育的因素不隻是遺傳因素,經驗證明,外辱境給予新生兒的各種刺激對以後發育的影響是很大的,其影響手一定在刺激後立即出現,很多是在很久以後才開始產生明顯效果新生兒的必要刺激主要有養護刺激和感覺刺激。

養護刺激是指各種照顧孩子的行動,如擦屎把尿,擺放躺臥姿勢,孩子哭時對他的愛撫和安慰等等。這些養護刺激,最好固定在母親一個人身上,因為這樣可以有利於孩子形成健康的依戀,對孩子日後的情緒與處理人際關係能力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母親要重視這方麵的問題,特別是對於那些很少發出信號的孩子,母親更應努力對孩子進行誘導,對孩子發出的信號哪怕是很少的信號,都應有敏感地響應。

感覺刺激包括的內容很多,這是培養和發展孩子的感覺能力,促進其大腦結構和功能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措施。胎兒在母親腹中時,對外界的聲音就有所反應了,在外界各種聲音中,新生兒對母親的聲音最敏感,母親要經常與新生兒說話,要緊盯著孩子的眼睛,慢慢地對他說話,例如“寶寶餓不餓?”吃飽了沒有?“多吃點快長大”等等,可以一邊撫摸一邊說話。孩子雖不會說,但可用“身體語言”與母親對話,一邊手舞足蹈,一邊相互交流信息,這是嬰兒交流信息最原始的手段,是孩子語言發展的第一步。感覺刺激能夠達到母與子的相互溝通,相互了解。

新生兒出生2周後,可出現視覺集中的現象,這時孩子就有了看的能力,父母要對孩子的視覺進行專門訓練,如可以拿顏色醒目的東西讓他看,可以在他的視野內(一般在20厘米左右),用一件顏色鮮豔的玩具(氣球或吹塑玩具)讓他看,但不要同時給他看很多不同顏色的玩具,2~3個月時,可在嬰兒腦部上方40~60厘米處懸掛一個較大的玩具,懸掛部位要經常變換,玩具顏色1~2周後可以更換。而對孩子動作的訓練是幫助他發展大腦開發智力的有力措施,出生後對孩子的撫摸、擺姿勢、換尿墊、洗澡等就是訓練孩子動作的內容之一,可以用玩具逗引孩子手的觸摸動作,還可以用手逗引孩子蹬腿動作。

在出生後20~30天,可以訓練孩子趴的動作,開始時趴1~2分鍾,以後可逐漸延長。胎教兒出生幾天後就有尋找聲響的活動,最好每天定時讓孩子聽一些輕鬆的音樂,開始可以讓孩子聽聽宮內舨胎兒音樂,幾個月後再放普通版胎兒音樂,父親和母親也要經常給孩子唱歌,如催眠曲等,還可以用鈴鐺或鈴鼓等玩具來吸引孩子昕和看。此外要注意經常用言語、聲音、動作、玩具逗引他微笑,甚至出聲地笑或手舞足蹈,可以引發孩子愉快的情緒。

嬰兒逐月教育法

經過大量的研究表明,嬰幼兒具有很大的先天稟賦的潛在能力,嬰兒一降生於世就有相當驚人的反應和學習能力。如果在嬰兒時期就開始對寶寶進行優教,那麼,他的各種感覺器官就會通過外界刺激,迅速發展,更加充分的開發嬰兒的潛在能力。下麵我們就來具體的介紹一下,在嬰兒期,即2~12月時,要對孩子進行怎樣的教育。

出生2個月時。當寶寶覺醒時,大人可以和寶寶麵對麵地說話並設法吸引寶寶的視線追隨你移動的方向。滿月後,寶寶對色彩就有了反應,爸爸媽媽要給寶寶布置一個豐富多彩的生活環境,如在寶寶睡床的上方懸掛一些彩色玩具等。這些玩具懸掛在寶寶胸部上方70厘米左右之處,還應經常換換位置,以免寶寶睡偏了頭或造成斜視而且每換一次位置,寶寶都有一種新鮮感,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同一個物體,懸掛的物品也應經常更換,這樣可以促進寶寶視覺,乃至大腦的發展。還可以在小床周圍的牆壁上張貼幾幅大的有人臉圖案的畫片或者貼一些用彩紙剪成的較大的簡單的幾何形體,當寶寶清醒至情緒好時,媽媽、爸爸可以用手指這些玩具或圖片,讓寶寶看,並輕輕地細語,這樣可使寶寶更多的用眼睛去接受各種刺激,了解這個世界。平時喂奶隨時隨地和寶寶說話,使孩子既能看到你,又能聽到你的聲音。也可播放一些優美的音樂給寶寶聽。經常愛撫寶寶,使寶寶情緒愉快,四肢舞動。

出生3個月時。要多對寶寶撫摸、摟抱,並伴以柔聲細語和微笑這不僅給寶寶提供了觸覺、動覺、視聽覺的綜合刺激,有刹於大腦的發育,更主要的是使寶寶情緒穩定有安全感,逐漸建立起對父母親的信任,為今後良好的性格和道德品質的形成奠定最初的基礎。當然,也要注意,不要因此而形成孩子隻能抱著玩耍,而不能自己躺著玩耍的毛病,當孩子哭時,可用抱的方式,也可用其他方式逗樂孩子,讓他安靜下來。跟孩子逗樂時,要注意不要過分,否則易發生危險。

出生4個月時。這是一個可利用的重要時期,可以逐漸培養寶寶對音樂的興趣,從小培養孩子有感受音樂的能力。否則胎教形成的對音樂的感受可能會失去。讓寶寶聽音樂,不存在“聽懂”或“理解”的問題,而是讓寶寶感受,著眼於“熏陶”和“感染”。聽樂曲的時間可安排在孩子吃飽或睡醒後情緒穩定的時候,每次聽樂曲的時間不要過長,以十幾分鍾為宜。樂曲以選擇一些旋律優美、節奏舒緩的樂曲,或節奏明快的輕音樂為宜。最好不要讓寶寶聽搖滾樂。在每天晚上臨睡前放音樂陪伴寶寶入眠也是一個很好的做法。

出生後5、6個月時。這時寶寶會出現認生的現象,表現為對陌生人的親近和愛撫,做出回避或大哭的反應。認生是孩子認識能力發展過程中的重要記憶變化。在寶寶認生時期,當陌生人到來時,應讓寶寶逐漸和陌生人接近,不要讓他一開始就單獨與陌生人在一起。隻要父母能從容地麵對陌生人,孩子便會很快消除顧慮,這是因為孩子對陌生人的好奇遠遠超過對陌生人的懼怕。寶寶6個月時,已能做到眼手協調,手的動作有了方向性和有了目的性。寶寶非常樂於擺弄一切到手的東西,在擺弄中感知物體的大小、形狀、軟硬、輕重、光滑程度等各種屬性。

出生7、8個月時。出生7、8個月前,寶寶還不會獨立移動自己的身體,寶寶還是個“被動”的小東西,大人要以逗寶寶玩為主。生後7~8個月到1周歲前,寶寶能夠獨立地移動自己的軀體了,表現出敢動的獨立性。他積極地探索周圍環境,簡直是見什麼抓什麼,抓什麼就咬什麼,不喜歡大人對他的擺布和限製。這時,恰好可以讓寶寶自己玩一會兒,借此時機逐漸培養寶寶的獨立性,避免養成纏和嚴重依賴性的不良行為習慣。不過應注意讓寶寶自己玩,並不等於大人就沒事了,在保證寶寶安全的前提下,要精心為寶寶選擇和提供合適的玩具,創造一個他樂於探索的物質環境。同時,要在精神上予以支持和鼓勵,及時用語言和非語言相配合的方式肯定寶寶自己玩得好。

出生9個月時。此時的言語能力的增長速度驚人。在9個月到1歲這段時間裏,開始模仿大人發音了,這是“學話萌芽階段”。寶寶說出第一批詞的早晚和多少取決於大人平時的教育,大人要充分利用這段寶貴的時間,幫助寶寶學會聽和說。要不斷地麵對麵跟寶寶談話,隻有寶寶和大人一對一不間斷的對話,才可能使寶寶早些說話。此外,要跟寶寶說那些能看見的東西,如果你說什麼,寶寶都可以看見,他馬上就能將物體與不斷出現的關鍵詞聯係起來。同時,還要說那些寶寶感興趣的事物,寶寶感興趣的事物名稱容易使寶寶記住,或把現在提到的詞和以前經曆過的事物聯係起來,寶寶有說話的積極性,學話就快些、好些。還需特別注意的是,當跟寶寶說某種東西時,要用手指給寶寶看。當寶寶指看他想要的東西時,要幫助、鼓勵他邊指邊說出來。要試圖理解寶寶的話,如果寶寶感到你在認真聽他講,他講的話如果你能理解(有時要靠猜),這會激發他說話的積極性,他會樂於把“自己的話”向你傾訴。不要改正寶寶“自己的話”,關鍵是讓他敢說,願意說。

嬰兒期的最後2個月時。也就是10~12個月之間,此期是寶寶最善於模仿的時期。寶寶的好奇心發展迅速,什麼都想摸摸、動動。看別人吃飯,要搶勺、抓碗;看見別人洗手就要玩水等。大人可以因勢利導,用動作教他用線穿小圓圈、推玩具車或潑水等,經過模仿、理解、實踐,使寶寶的雙手越來越靈巧。並且此期還可以給寶寶念書聽,實踐已證明,念書給寶寶聽,有助於寶寶學習新詞語,發展口語和文學語言表達能力,啟發想象力,延長注意力集中的時間。給寶寶選讀的書應該是有啟迪性、知識性的書,也應該選擇具有文學性和長期閱讀價值的書。大人用較大的聲音朗讀,吐字要清晰,速度要稍慢,但不要太具表演性,因變換太多的語調會幹擾寶寶的注意力,忽略了故事情節。

總之,在嬰兒期對寶寶進行教育,有很大的作用,可以使其一生受益。但對嬰兒進行教育並非易事,這就要求大人必須具備很大的耐心,要采用科學的方法,針對不同月齡的教育要點合理的進行,並注意教育要循序漸近,且不可操之過急,否則隻會帶來負麵的影響。

開發幼兒的智力

寶寶進入1歲,就進入了幼兒期,這是實施優教的重要時期。幼兒期的隨意動作、口語及感知迅速發展,開始了最初的遊戲活動,並出現最簡單的想象,記憶思維也較嬰兒期增強,這為智力開發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為幼兒創造一個合適的遊戲運動環境是非常重要的,從遊戲中促進幼兒運動和技能的發展。2~3歲是口頭語言發展的最佳年齡,是培養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最佳時期,應鼓勵孩子大膽說話,多教他說歌謠、唱兒歌,引導他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願望,要求和感覺,這不僅可以訓練幼兒的語言能力,還能訓練他的音樂節奏感,培養藝術意識。

智力開發總是離不開知識的掌握,而要獲得知識,必須通過看、聽、摸等感知活動,所以要讓幼兒多看、多聽、多動手,多接觸自然和社會環境,多動手以親身感知事物,促進智力發育。好奇多問是兒童的天性,有些孩子喜歡提問,這是思維活躍的表現,家長應抓住孩子好奇求知的這一心理經常給孩子講些有趣易懂的故事,這樣可增長幼兒的知識。

對孩子提出的問題,家長要耐心地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回答,而不能敷衍了事,家長還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多提一些問題讓他們回答,從而起到開發智力的作用。幼兒創造的欲望僅僅開始萌芽,故需要家長和教師去發現、去引導,如孩子在做遊戲,搭積木時,引導孩子不重複別人做過的東西,而幫助孩子自己想象著做。孩子拆卸玩具時,不要求全責備,因為在“頑皮”的舉動中,往往可能是創造力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