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8章 從生活細節上體貼孩子(1 / 2)

世界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教育孩子首先是關懷備至地、深思熟慮地、小心翼翼地去從觸及孩子的心靈開始。而走入孩子心靈的最好辦法,莫過於從生活細節上體貼孩子,關心孩子。

從生活細節上體貼孩子,包括耐心地傾聽孩子的每一次談話,細心觀察孩子的每一個眼神。也就是說,無論什麼樣的教育都應當體現出對孩子的人文關懷,這種關懷應從生活的細枝末節入手,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理解、尊重、關愛,從而影響孩子的心靈。

現實生活中的很多父母或者由於工作忙,或者由於生活壓力大,或者由於疏忽,因而對孩子關心不夠。缺乏關愛的孩子更容易出現問題。

13歲的小雪跟10歲的妹妹吵架,姑媽批評了她倆,小雪竟負氣離家出走,姑媽焦急地四處尋找,因小雪的父母都在外地經商,平時托她代為照顧兩個女兒。幸好到了晚上,小雪的父親打電話說孩子去找他了,姑媽這才鬆了口氣,但卻產生了深深的擔憂。保姆告訴她,小雪平時就經常打妹妹,說家人更愛妹妹,對她卻很忽視,小雪還說過幾次想跳樓。

而實際上,平時無論是姑媽還是孩子的父母,對兩個孩子都是一視同仁、公平對待,並沒有偏向。更讓姑媽著急的是,當她對小雪的父親講起孩子的一些值得關注的表現時,孩子的父親卻總是不以為然,覺得小孩子能有什麼問題?

父母給孩子一樣的玩具、一樣的美食,東西都平均分配,以為這樣就是對孩子的公平。事實上,這正是對孩子的不公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需求,而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所需要的更不可能一樣,用物質衡量和代替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有一位父母在日記中這樣寫道:

記得去年兒子過生日的那天,一回家,他就興衝衝地告訴我:“媽媽,今天我有一份最好的禮物,你猜猜是什麼?”望著兒子有點發紅的笑臉,我說:“一定是什麼玩具了。”“不對,今天老師表揚我了,說我的作業做得非常好。”聽了這話,我不由得心中一震,老師的一句表揚勝過我們的任何禮物,兒子長大了,不再是隻需要電動車、坦克玩具的小孩兒了。

細細想來確實如此,由於平時對兒子的要求太高,在檢查他的作業時,做得好的隻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事,不會對他有所讚許;相反,做得不好的地方,則會橫加批評,甚至是訓斥。久而久之他感到的隻是批評和訓斥,在媽媽的眼裏永遠是做不好的,老師的一句表揚讓他感到了對自己的認可,感到了無窮的快樂,勝過了任何禮物。

所以在以後的日子裏,我會更多地考慮孩子的心理要求,看見兒子有進步的地方,我就會及時地加以表揚;做得不好的地方,及時加以糾正,使他逐漸找回以往的自信心。

好惡分明是我兒子最大的特點。有興趣的事情,他非常願意做,而且也做得非常好;相反,沒興趣的事情他就會敷衍了事,甚至心裏有抵觸畏懼情緒,越做越不好,越不好就越沒興趣,久而久之形成了惡性循環,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數學。

由於他比較粗心,所以作業經常有計算錯誤,時間長了,他就失去了興趣,每次做作業如臨大敵,要麼很快地做完,要麼就是不會,即使是做完的也是錯誤百出。因此,我不時地告訴他,要相信自己,要多動腦,隻要改掉粗心的毛病,就會得到老師的“優”,並要求他把每一次的練習都當成考試,認真對待,不要放過任何一次證明自己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