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6章 培養孩子的自主性(2 / 2)

1919年,25歲的多伊西開始在華盛頓大學任教,並進一步在哈佛大學攻讀他的博士學位。僅用了一年時間,就通過了博士論文,成為一名有國際知名度的青年學者。

1943年,多伊西因成功地分離出維生素K,並確立它的化學結構,獲得了生理學及醫學界的最高榮譽——諾貝爾獎。

多伊西的父親就自己的生活經曆和分析,認為讓兒子做一個工程師才是他最好的出路。於是,他沿著這個目標,嚴格要求多伊西向這方麵發展,直到多伊西考入伊利諾斯大學的工程係。但是,父親的壓力並沒有讓多伊西走上工程師之路,在導師的幫助下,多伊西終於轉到自己喜歡的應用科學院學習生物化學專業,並不斷取得傲人的成績。多伊西是一個有足夠毅力和才智的孩子,所以,他一直沒放棄自己對生物化學的熱愛,全心全意地投入其中並取得突出的成就。

由此可見,獨立的見解是孩子可以受用一生的寶貴財富。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應該尊重孩子的看法,鼓勵孩子堅持自己的見解,可以給予孩子必要的建議和引導,但不能動不動就用家長的權威來壓服,讓孩子的身心受到傷害。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凡事很難有統一定論,別人的意見可以參考,但不能代替自己的主見,不能被他人的論斷束縛自己前進的步伐。

一位畫家把自己的畫放到展廳去展出,為了能聽取更多的意見,他特意在畫作旁邊放了一支筆,可以讓每位觀賞者直接圈點敗筆之處。當天晚上畫家去取畫時發現:整個畫麵都被塗滿了記號,沒有一筆一畫不被指責的。他很沮喪地把這次嚐試告訴一個朋友,朋友建議他臨摹一張同樣的畫去展出,隻是要求每一位觀賞者圈點妙筆之處。結果他再次取畫時,發現畫麵同樣被塗滿了記號。原來曾被指責的地方,都換成了讚美的標記。如果這個畫家第一次取畫時就沮喪頹廢,對自己失去信心,他永遠也不會知道,自己的畫還會得到這麼多的讚賞。

一味聽信於人,就會喪失自己,患得患失,誠惶誠恐。遇事沒有主見,沒有自己的原則和立場,不知道自己能幹什麼,會幹什麼,就無法邁向成熟。所以,教孩子做人做事,一定要有自己的見解,仔細冷靜地思考,辨明是非,判斷出正確的立場和觀點。如果遇到別人提出反對意見,就不敢繼續做下去,沒有主見和定力,可能還會迷失自我。

在家庭教育中,如果孩子整天活在家長的影子裏,日久天長,難免會有隨波逐流、一味依賴他人的心理,沒有自己的主見,失去一個男子漢最起碼的判斷標準和價值取向。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自主能力,讓他們擁有自己的見解,活出自己的最佳狀態。

父母深深的愛,恰似大江大河的源泉,當孩子生命麵臨幹涸時,給孩子希望;父母深深的愛,恰似不滅的燈塔,當黑暗襲來時,給孩子光明;父母深深的愛,恰似激昂的旋律,當孩子意誌消沉時,給孩子鼓舞;父母深深的愛,恰似激越的號角,當孩子煩惱襲來時,給孩子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