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培養孩子的自主性,讓他們擁有自己的見解,首先要求家長有自己的主見。如果家長本身就缺乏主見,常常擔心別人指點懷疑,也無法培養出具有獨立人格和獨自見解的孩子。
很多人都有隨波逐流的從眾心理,做事的動機不明確,看到別人怎麼做自己也怎麼做,缺乏自己的主觀見解。在通往幸福、快樂、成功的道路上,他們隻是沿著約定俗成的標準前進,長此以往的結果就是漸漸失去自我;而那些能在無數人的否定中肯定自我的人,卻漸漸地走向成功。可見,讓孩子擁有自己的見解,持有自己心中的評判標準,才能最終有所成就。
1893年,愛德華·阿德爾伯·多伊西出生於美國伊利諾斯州。當時正是美國嚴重經濟危機時期,成千上萬的工人失業,景象慘淡。隻有工程技術人員因為不可或缺,工作都相對穩定。這種現象給多伊西的父親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感到自己的孩子長大以後也應該成為一個工程師,才能有一個“鐵飯碗”。
於是,從多伊西的中學時代起,父親就嚴格要求他學好學校規定的那些刻板的功課。但是,多伊西愛好廣泛,他喜歡閱讀哲學、倫理學等多方麵的書籍,尤其對生物、化學和物理方麵的課外讀物有著極大的興趣。聰明的多伊西從小就有這樣一種本領:既能把精力投注到自己感興趣的知識領域,又能對自己並不熱衷的功課應付自如。所以在整個中學時代,多伊西始終保持著中等偏上的成績水準,父親對此情況也覺得頗為正常,對兒子的興趣愛好傾向更加不聞不問。
到17歲多伊西高中畢業考大學時,父親堅持己見,讓兒子報考了伊利諾斯大學工程學院。盡管多伊西深愛著生物化學,但父命難違。可是,大學的功課應付起來卻不像中學時代那樣輕鬆自如,多伊西在第一學期期末考試時隻勉強達到每門及格,這讓係裏的老師們倍感詫異。在老師的眼中,多伊西總是手不釋卷,非常認真勤奮,一般來講是不應該隻有這樣差強人意的成績的。
一位導師找到多伊西與他談心,導師問他:“你平時相當勤奮,為什麼功課卻學不好呢?”多伊西坦率地說道:“我對學校規定的功課沒有興趣,我平時看的書幾乎都不是必修和選修課程。”
導師更加奇怪,“既然你不喜歡工程方麵的東西,當初為什麼要報考工程學院呢?”
多伊西解釋道:“那是我父親的主意,他認為學工程的人在社會上會有更強的競爭力,會比較容易立足,但是我的興趣確實不在這方麵。”
導師把多伊西的這一特殊情況彙報到校方,不久,多伊西就如願以償地轉到自己所喜歡的應用科學院的生物化學專業試讀。父親此時也不好再強加幹涉,隻能聽之任之。
伊利諾斯大學規定,像多伊西這種情況的轉係生必須補修相關的專業知識。但是多伊西憑借自己深厚的積澱,不僅沒有補修,反而在考試中提出許多頗有見地的思想方法,成績名列前茅,使老師和同學們對他這個插班生刮目相看。
1914年,年僅20歲的多伊西就獲得了學士學位,此後,他一邊在哈佛醫學院任助教之職,一邊繼續攻讀碩士學位。兩年後,他又以優秀的碩士學位論文語驚四座,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很快成為生物化學界公認的後起之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