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也有人對石井先生所說的事情提出質疑:如此之小的小孩怎麼能認得如此之難的“教”字呢?!我想,當我們被嬰兒的超凡能力所打動的同時,也肯定有人會對此表示懷疑,這毫無疑問的。
正是因為這樣,井深大認為,由於在小孩進入幼兒期後,我們會不斷的教給他具體的事物。所以,在小孩尚未進入幼兒期時,我覺得,我們不妨多教給他一些抽象的要素。
類型教育需要注意的問題
井深大所說的類型教育並沒有一個固定的方式和方法。但他提出了這種教育中應該特別注意的三點問題。 第一,給嬰兒的材料要多次重複。第二,不用進行解釋和說明。第三,不要急於求成。
井深大針對類型教育舉了一個例子。美輪子的母親嚴格按照井深大的要求去做,不做任何“解說”,隻是翻來覆去地給嬰兒看卡片、讀卡片。
母親和美輪子一起玩的時候,想起美輪子小時候的事,單手把她抱到腰上,說“蟬”。母親有很長時間沒有這麼說了。以前母親能夠輕鬆地把美輪子抱起來的時候,就管這種單手摟抱的姿勢叫“蟬”。確實,這種摟抱姿勢讓人聯想到爬在樹上的“蟬”。
當美輪子聽到母親說“蟬”的時候,她立刻就用手指著放在立體聲音響上麵的漢字卡片盒,並大叫“蟬,蟬”。當把卡片交給她的時候,她就在上麵一張一張地找。據說,當她找到“蟬”的時候,她十分高興。當然,這個時候美輪子還不能把漢字中的“蟬”與昆蟲中蟬聯係在一起。但是,她卻把在嬰兒時期通過類型認識掌握的單手摟抱姿勢和漢字的“蟬”聯係到了一起。這不也可以說是美輪子對漢字含義的獨特的理解嗎?
“重複、重複、再重複”是幼兒教育的根本
任何事情,隻要重複嬰兒就能吸收。這一點已得到證實。而且井深大指出:對於嬰兒來說,事物本身並沒有難易之分。“這對幼兒太難啦,還沒有必要讓他去記”,這完全是大人的感覺。關於這一點,井深大很支持鈴木鎮一的教育思想:一個打從娘胎開始就反複聽本國語的人,對本國語言具有非凡的記憶能力。每天反複聽優美的音樂,任何一個孩子在此環境之下都會熟練地彈奏優美的巴赫和莫紮特。
同樣,對嬰兒也沒有好壞之分。
孩子不會知道:記住這些東西有用沒有,或者因為這事不好就趕緊把它忘掉。因此,如果光給嬰兒壞的事物,他就會不斷地記住壞的事物。
“理解”不是零歲教育的金科玉律
井深大認為,我們應該把通過理解去記憶的東西和通過死記硬背去記憶的東西區別開來。他指出,“理解性教育”隻有在孩子進入小學後才能顯示出它的效果來。也就是說,六歲前後是左腦和右腦進行優勢轉換的時期。即使孩子不能理解,在幼兒階段灌輸到他的腦子裏的東西也會隨著他年齡的增長而得到理解。
拿學習漢字卡片為例,井深大告誡母親們,在給孩子看卡片的時候,不要做任何“解釋”,如說:“這個字是愛,那個字是情,兩者結合起來就是愛情”等等。井深大認為如果人長大了才學習漢字,他就要對漢字進行理解。這樣一來,要掌握漢字,他就必須付出比小的時候多出好幾倍的努力。
井深大並不認同以往的“教育”觀認為的不講明意思就讓人死記硬背的方式最不可取。他認為如果我們拘泥於以往的教育觀,把“理解”看作金科玉律,那麼等到孩子有了理解能力的時候,我們恐怕已經把孩子重要的時期給耽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