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規律可循 , 無模式可套
治教經驗
作者:趙祿琪
“文章自古無憑據,唯願朱衣暗點頭。”什麼樣的作文才能得到閱卷老師的青睞而“暗點頭”呢?這是所有老師、學生都在思考並渴望解答的問題。寫作是檢驗學生語言運用能力和生活認知水平的綜合訓練,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環節。然而,觀察當前學生的寫作狀況,確實令人堪憂。學生寫作文感到頭疼,老師教作文、批作文感到疲倦。學生寫作問題很多,程式化、僵化現象嚴重,老師也想了不少辦法,但卻收效甚微。作文教學陷入了力不從心的尷尬境地。本人認為作文教學有規律可循,但無模式可依。那麼,該如何提高作文教學效率呢?以下是筆者的幾點思考。
一、加強實踐,不唯模式
從根源上思考,作文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兩種能力和一種態度:表達能力、思考能力和生活態度。表達是語言輸出的過程,沒有輸入就不會有輸出。如果一個學生缺少豐富的語言積累,很難想象他能靈活自如地運用好語言。思考,則是在用心感受生活的基礎上,對社會的理性認識。思考的基礎是生活積累,思考的實質是情感的審美過程、價值的判斷過程。總而言之,思考是信息的吸收與整合。而生活態度也是在認識水平的不斷提高中形成的。因此,作文教學的目的是實現由“拿來”到“送去”的過程,是通過長期的實踐才能完成的,任何一種揠苗助長、急於求成的方法都無法達到預期目的。
一直以來,我們的作文教學往往局限於每單元一次的作文課,並遵循這樣一個過程:命題—指導—作文—評改—評講,其中“指導”和“評講”環節往往從教師的角度、應試的角度去評判學生的作文,關注學生的問題,試圖幫學生指出一條應試之路,但實際上卻限製了學生的寫作思路,也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種單一固定的模式如何能達到作文教學的目標呢?
二、空間靈活,眼光開放
我們的確不能把眼光隻放在幾節作文課上,不能把學生寫作活動及寫作能力的培養隻局限在寫作課上,而要把作文教學滲透在平時點滴的語文教學與語文活動中,以一種開放的眼光來看作文。一是要站在學生的角度把寫作變成一種快樂、自由地表達思想和情感的活動,二是除作文教學以外的語文活動都可成為學生寫作的內容。因為寫作是知識長期積累的結果,因此,作為語文教師要盡量多開展綜合性語文活動,製訂周密、可操作性的方案,營造良好的活動氛圍,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從而獲得真實的感受,產生交流及寫作的欲望。教師本身應具有高超的教學技藝和良好的文學素養,以自己富有表現力和啟發性的語言調動學生的情感,用自身的學識與修養感染和熏陶學生,這樣才能營造出濃厚的寫作氛圍。言為心聲,從心底自然流露出的文字才是具有生命力的。另外還應該最大限度地擴展學生的活動空間,讓學生在生活和社會實踐中汲取養料,表達自己的感受。隨筆就是一種很好的練筆方式。因其不受內容、題材、寫作要求及時間、空間的限製,學生可在自由的思想世界裏想象、創造,這樣既保護了他們寫作的積極性,又在潛移默化中增強了他們對生活的洞察力和感受力。教師不要輕易扼殺學生星星點點的創造性思維,抹殺學生與眾不同的見解。“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隻有本著大語文的思想才能避免緣木求魚的盲目性與南轅北轍的荒唐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