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談中學語文教學中課堂提問的藝術(1 / 1)

談中學語文教學中課堂提問的藝術

教學在線

作者:劉建宇

一、提問要切合課程的特點

語言是人類重要的交際工具。提問正是一種課堂語言的運用形式,是以教師為主導,巧妙激活學生思維,有效創設課堂情境,引人入勝的一種語言技巧。提問多半以問話、對答的形式出現,其間包含著提高學生語言特別是口語表達能力、訓練學生語言素質的任務。從學生答語中,一則可了解到每個學生的語言能力,二則可采取相應的措施,對學生進行針對訓練。因此,課堂提問應從傳統的單一信息傳輸中解脫出來,扭轉教師講學生聽的局麵,通過問答或口答或筆答或小組討論集中答等形式,變為雙向交流、多向交流。課堂提問這一形式與語文課的培養目標相吻合。因為提問是激發學生興趣,啟發學生深入思考,參與課堂活動,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環節。第一,提問作為解疑析難的教學手段,體現了教師在語言文字運用上的技巧和方法,其本身便是一種運用語言的課堂藝術。第二,因其建立在教材語言基礎上,又不囿於現成的語言知識,所以需做適當延伸擴展。第三,提問時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思維創造性,體現他們運用語言的主體原則,培養積極主動的語言學習習慣。

二、提問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

一種有效的、成功的教學是以學生是否參與、怎樣參與、參與的多少來評判的。教師提問,必須以學生積極參與並有效地學習為前提,要以學生的學習興趣、基礎水平和性格特點、反應能力等為中心。這正是學生認知不斷完善、發展,從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較多的學習過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範圍由小到大,理解由淺入深。在語文課堂提問中要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要求教師要主動尋找與學生思維的契合點,不僅要視當時課堂情境、氛圍、學生學習情緒而定問題、定方式,還應與學生在思維的深層次上求得統一。這是一個潛在的、隱性的問題,往往難以在一時一刻、一情一景中把握。因此,教師必須熟悉學生、了解學生,想學生之所想,思學生之所思,從學生的神態動作、言談舉止中感悟到學生在哪個方麵不足,在哪個方麵有待深入等。其中的關鍵點在於教師如何巧妙切入,選準突破口,瞄準教學要求與學生興趣的交彙點,又匠心獨運,巧妙構設,使學生感到問題確實提到了點子上,即所提問題具有現實的思維價值。既不簡單行事,也不繁瑣模糊,千篇一律,而是一種合乎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有效信息。因而,教師要因材提問,區別對待,使各層次、各類型的學生在課堂上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各盡所能,各有所得。針對學生個性、能力、特長等方麵的差異,教師要設計出適合每個學生能力的問題,遵循量力性原則,讓每一層次的學生都有得到答疑的機會,以全麵了解學生的情況,組織全班學生積極思考;同時還應注意每個學生的情緒變化,分析其心理動態,引導其心態向有利於課堂認知活動的方向發展。對於後進生,教師要盡量減少否定性評價,多給予鼓勵,多啟發誘導,這樣才能緩和師生關係,使學生始終處於輕鬆愉快的學習狀態中,以答問為樂,獲得知識。體現學生主體性的另一個重要方麵,就是要鼓勵學生提問,並圍繞某一疑難問題進行短暫而有序的課堂討論,然後讓學生代表作結論,這才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多向交流。

三、提問時教師要恰到好處,把握時機,引起注意

課堂提問不能僅停留在讓學生掌握一些書本裏的固定知識上,而要借助藝術性手段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發展智力。比如,問題要有一定難度,既能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桃子,又要注意新穎性;同一問題,可從不同層麵提,從不同角度提,要具有彈性、延續性,由一個問題導出其他問題,由此及彼,由表及裏,層層深入。課堂提問藝術化,是語文教學中提問的最高境界。因而,教師應努力追求提問的藝術化境界。

總之,要實現課堂提問的藝術性,對教師的要求是多方麵的:(1)要有嫻熟的教學技巧和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將提問藝術巧妙地與其他教學環節融為一體;(2)善於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並抓住學生回答時反映出的問題對教學環節及時予以調整;(3)采取多種方式保證提問的有序性和有效性,真正以學生為中心,以教材為依托,使學生有所收獲。

【作者單位:河南省商水縣湯莊鄉第一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