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專屬配樂,讓語文課堂有滋有味(1 / 2)

專屬配樂,讓語文課堂有滋有味

教學在線

作者:張玉蓉

喜歡音樂的人,大抵是樂觀、感性、豁達的。我從小就喜歡音樂,夢想著將來能從事和音樂有關的工作,讓自己的興趣愛好與工作有效地結合在一起。後來,我選擇了師範學校,也就順理成章地成了一名小學語文老師。

自從執教小學語文以來,我總想高效地上好每一堂語文課,恨不得給每篇課文都配上一段音樂,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我始終相信,每一篇課文都有適合它的音樂。雖說音樂起不到決定性的作用,但我發現在教學實踐中,學生們是那麼愛聽,也樂於傾聽,以至於學起課文來格外輕鬆,分外投入。那麼,我多花點心思配樂,又何樂而不為呢?

因為肯花心思配樂,所以我覺得每節課都是那麼有滋有味,學生對文本內容也更感興趣了。為了找到與課文意境相匹配的樂曲,我常常反複聆聽、體悟各種音樂,也算有些小收獲。

一、注意搜集、聆聽、體悟音樂

著名特級教師李吉林曾經說過:“音樂是一種抒情性極強的藝術形式。它通過樂曲中力度的強弱,旋律的起伏變化,以及節奏的抑揚頓挫,可使人獲得比其他藝術形式更為直接、更為豐富、更為生動的感受。”我覺得此話說得對極了!

案例一:我在執教蘇教版語文第二冊識字5“尋找春天”一類的課文時,配上有關春天的兒童歌曲《春天在哪裏》《春風》等;教“公園遊玩”類的課文時,我會配上綠泡泡、紅果果版的《去郊遊》,學生認同感極強;在教學《三個小夥伴》這堂公開課時,講到三個小夥伴通過合作把小樹栽種成功時,我配上了歡快的兒童歌曲《和快樂在一起》,學生們一邊唱一邊跳舞,一起感受愉悅的心情……

反思:我想,充分發揮自己的業餘愛好,並與語文教學相結合,就可使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二、堅持原創,精心挑選

案例二:我在我校所屬的教育管理集團內教學《生命的壯歌》之“生命橋”評優課時,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了一首自己原創的小詩(如下):

躲避,狩獵隊的捕殺,來到,又高又陡的懸崖,

進是萬丈深淵,退是前來的追兵,一個家族即將覆滅。

團結、冷靜、果斷、配合,年輕羚羊奮力試跳,

眼看就要下墜,蹄下突然出現你的身影。

猛地一蹬,年輕羚羊獲得了新生。

道道弧線從山澗劃過,而你卻選擇了墜落……

你深深地知道,這一躍注定要粉身碎骨,

但你卻無怨無悔。

反思:這首詩,我選配了班得瑞的《天空的影子》,緩緩的曲調配上教師深情地朗誦,為文本奠定了悲壯的基調,讓學生對文本內容有了初步的了解,也對羚羊群奮不顧身、團結合作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三、音樂鋪墊,加深感受

我自認為音樂與語文知識相融合得較完美的,是我在教學蘇教版語文第九冊《厄運打不垮的信念》這節評優課時。摘取片段如下:

案例三:師:麵對這部可以流傳千古的鴻篇巨製,談遷心中的喜悅可想而知。可是天有不測風雲,就在書稿即將付印前,離成功隻有一步之遙時,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

(PPT顯示:一天夜裏,小偷溜進他家,見家徒四壁,無物可偷,以為鎖在竹箱裏的《國榷》原稿是值錢的財物,於是就把整個竹箱偷走了。從此,這部珍貴的書稿就下落不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