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專屬配樂,讓語文課堂有滋有味(2 / 2)

師:小偷偷走的僅僅是一箱書稿嗎?這箱書稿對於談遷來說意味著什麼?麵對這樣的打擊,談遷表現怎麼樣?

(PPT顯示:20多年的心血轉眼之間化為烏有,這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致命的打擊。更何況此時的談遷已經是體弱多病的老人了。他茶飯不思,夜難安寢,隻有兩行熱淚在不停地流淌。)

師:他茶飯不思,思什麼?他夜難安寢,輾轉反側,又在想什麼呢?

生:為了《國榷》,我從一個風華正茂的青年熬成了風燭殘年的老人。

生:為了《國榷》,我雖飽讀詩書,才華橫溢,卻始終家徒四壁,想實現理想難上加難。

生:為了《國榷》,我往往要走一百多裏路去抄史料。如今年老體衰,重編《國榷》恐怕是有心而無力。

師:想著想著,談遷不禁老淚縱橫!所謂男兒有淚不輕彈,隻是未到傷心處,這種打擊太致命了。

(配樂讀。)

師:此時的談遷已是54歲的老人,他千辛萬苦,省吃儉用,直熬到兩鬢斑白,為的是什麼?不就是為了編寫一部翔實可信的明史嗎?可如今書稿被偷,下落不明,此刻的談遷內心怎樣?你能用哪些詞語形容?

生:痛不欲生、悲痛欲絕、肝腸寸斷、滅頂之災、晴天霹靂

……

反思:在為課文配樂朗讀時,我經過反複斟酌,選取了小提琴曲《離開你的那一天》。低緩的音樂創設出了一種靜謐而又略帶傷感的情境,隨著音樂的流淌,帶著無比痛苦的心情,學生通過吟誦時聲音的抑揚頓挫,語速的疾徐變化,腔調的委婉曲折,仿佛看到談遷淚流滿麵的樣子,充分感受到了他內心的痛苦,教學效果不言而喻。

四、音樂結課,意猶未盡

我在執教市級公開課《黃鶴樓送別》一課的結尾時,是這樣處理的:

案例四:師:長江水見證了李孟之間的深厚友誼,這首千古流傳的詩歌也將故人情鐫刻在我們的心中(選取歌曲:《煙花三月》李泉)。

牽住你的手相別在黃鶴樓,波濤萬裏長江水送你下揚州。

真情伴你走,春色為你留,二十四橋明月夜牽掛在揚州。

揚州城有沒有我這樣的好朋友,揚州城有沒有人為你分擔憂和愁。

揚州城有沒有我這樣的知心人,揚州城有沒有人和你風雨同舟。

煙花三月是折不斷的柳,夢裏江南是喝不完的酒。

等到那孤帆遠影碧空盡,才知道思念總比西湖瘦。

反思:作為五年級的學生,平時很少有和友人送別的場景,對於離別類的詩文較難把握,體會不到蘊藏在詩人心底的憂傷。聽一聽這首歌,跟著唱一唱這首歌,學生可以深深地體會到濃濃的惜別之情,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陶行知先生提倡大家做“第一流的教育家”。這種教育家要敢於探索,不怕辛苦,不怕失敗。我想,在課堂中繼續做好我的專屬配樂吧,讓它啟迪智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對文本的感悟更直觀、更感性,也讓我的語文課堂更加有滋有味。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常樂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