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生活 書寫文章
讀寫指津
作者:高偉花
現在的語文中考作文題目越來越接近生活實際,因而在寫作要求中往往有這樣的一句話: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要求看似簡單,但真要做到卻是一件難事。因為這與個人的生活閱曆有著直接關係,生活閱曆少的人,寫出來的作文自然真情實感的成分少,虛情假意的成分多。因此,學生能否寫出內容豐富生動、具有真情實感的文章,關鍵在於他對生活感悟的多少。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寫作的要求為: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那麼,學生在生活閱曆少的情況下,怎樣才能寫出具有真情實感的文章來呢?我是從以下三方麵指導學生寫作的。
一、有計劃、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觀察與體驗生活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寫作文的第一步不是寫,而是想,即認識:認識社會,認識自然,認識自我,在認識中感悟。為了使學生寫出具有個性的文章,我經常組織學生有針對性地走進生活。為了寫好人物形象,我讓學生在課間十分鍾觀察彼此的表現並組織了“猜猜他是誰”的活動。因為隻有抓住了人物的具體特征,才能猜出“他是誰”,這樣學生也就明白了什麼叫做抓住人物的個性特征。
二、以課本為切入點,培養學生的情
教師可以課本中感情充沛的文章為載體,開啟學生的思維。如學習了朱自清的《背影》之後,我讓學生觀察了一下自己父親的“背影”。有的學生感言:如果不是學習了朱自清的《背影》,也許我一輩子都不會注意到父母的背影。樸素的語言中流露出了對父母的感恩。學了胡適的《我的母親》,我班一個學生寫了《母親,請讓我給您安寧》,當我在班上讀了這篇文章後,有不少同學都哭了。情有了,即使語言樸實,依然能夠打動讀者的心靈。
三、加強閱讀訓練,以讀促寫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這句俗語其實從另一個角度告訴了我們學習寫作的一種方式。語文老師可能有一個同感,喜歡讀書的學生,他們的作文往往能語出驚人,寫出新意。其實,這就是閱讀的結果。學生的閱讀過程也是一個鑒賞的過程,學生在學會鑒賞的同時,也就逐步學會了該如何寫。如有的學生在《讀者》中見到這樣一句話:“父母對子女的思念,像小溪的水,一直在流;子女對父母的思念,就像風吹樹葉,風吹幾下,才能動幾下,風不吹,就不動。”該生便在一次作文中以其作為題記,寫出了父母對子女的關懷,為作文增色不少。因此,老師要多給學生營造閱讀的氛圍,鼓勵學生多討論,尊重學生的個體體驗。這樣有利於學生形成獨到的見解,寫出具有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的文章。
其實認識事物也好,認識自我也好,讀也好,寫也好,都是一個培養責任感的過程。作文若能達到這樣的境界,也就實現了它在語文教學中的功能。
【作者單位:山東省東營市利津街道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