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在閱讀的世界裏飛翔
讀寫指津
作者:單俊華
閱讀是件多麼美好的事情。晨曦中,斜陽裏,燈光下,一卷在手,或坐,或躺,或斜倚,在故事中穿行,在墨香中徜徉。情到深處,或笑上眉梢,或愁籠雙眸,或淚掛兩頰。釋卷之後,久久神遊其中,目光空靈,心已遊離於軀殼之外。至今,我不知多少次享受過這奇妙的感覺,也不知多少次癡癡地想:若世間沒有了書籍,若有一天被剝奪了閱讀的權利,不知會是怎樣的滋味,不知能不能承受這最殘酷的折磨。盡管隻是癡想,我卻更覺閱讀之珍貴,因而若有閑暇,定是與書為友。心無所圖,隻是喜歡。
這或許就是最本色的閱讀,不知陶淵明的“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是否也是這種情境。可在教學中令我非常苦惱的是,學生少有嗜書如命者,他們大多把閱讀當做任務,隻為應付老師,不管多麼感人的文章,他們也很難深入到文字中,更不可能出現香菱夢中作詩的癡狂情狀。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事從小缺少閱讀的甜美體驗。就像是對一群從沒有見過冰淇淋的山裏孩子描述它的味道,再形象的描述也很難喚起孩子們真切的體驗。或許有的老師會說,學生從幼兒園開始就讀書了,怎麼會缺少閱讀體驗呢?可再想想農村的孩子,從幼兒園到中學,他們接觸的閱讀資料有哪些?大多隻是屈指可數的教科書而已。家長忙於生計,有幾人懂得閱讀的重要性?有的老師或許會說,教科書中選入的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足以喚起學生的閱讀欲望。這從道理上講得通,可再想想我們的教學,學生能有多少機會安靜地沉浸在故事中,用心靈去閱讀,去感受,去評判?舍棄冠冕堂皇的話,說說真實的現狀。語文課上,我們常常因為課程進度,霸道地擠壓掉學生自由閱讀的時間,而直截了當地將我們準備的資料填鴨式地傾倒出來,然後讓學生了解,記憶。再美的語句他們也沒有咀嚼,再深刻的主題他們也沒有體味,再濃烈的情感他們也沒有共鳴,就像麵對一根甘蔗,你自己嚼了嚼,然後告訴大家它是甜的,並要大家記住一樣。若一日兩日或許影響不大,可若從小學到中學一直如此,學生還能激發起閱讀的興趣嗎?他們還能主動地走進文學作品嗎?他們還能從心底深處流淌出獨特的、妙不可言的感受嗎?恐怕真的很難了。
因而,當我們抱怨學生將美文視若無睹的時候,我們真的該反思一下是誰造成了這樣的結果。怎樣才能讓學生走出閱讀體驗匱乏的困境呢?我們不妨嚐試從以下幾方麵做出努力:
首先,要給學生充足的閱讀空間。真正的閱讀需要“靜”,環境要靜,心境要靜,沒有任何幹擾,沒有功利目標,眼中隻有文字,心中隻有故事,這樣才能體味到閱讀之美。
其次,要尊重學生初讀的感受。不同的閱讀水平,不同的生活體驗,不同的人生境遇,決定了學生會有不同的閱讀感悟。或膚淺,或深刻,都是學生思維的產物,都值得肯定與鼓勵。若在閱讀之初就用條條框框束縛住學生的思維,那麼任由多少個讀者也不會讀出第二個哈姆雷特。
最後,尊重學生個性化的解讀。新課標提倡閱讀的個性化,可長期形成的標準答案的毒瘤至今仍侵蝕著大多為人師者的思想(主要原因在於應試教育)。盡管課堂教學走向了開放,學生思維走向了活躍,交流空間走向了開闊,可老師往往最後還會像老練的漁者那樣,網不管放得多麼遠,繩子一拉,還是回到教參上明白標注的解讀上。仔細想想諸多的公開課、優質課,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當然,個性化閱讀不是天馬行空,放任自流,一切的感悟與理解都不能脫離文本,都不能脫離作者創作的初衷,都不能違背編者編選的意圖,更不能背離課標精神。這或許就是“對話”的內涵,與作者對話,隨作者的情感波動起伏流淌;與人物對話,隨人物的榮辱浮沉或喜或悲;與編者對話,隨單元構築的體係深入剖析。放則給學生的思維以廣闊的馳騁空間,收則摒棄兼容、協調一致、寬嚴有度、恰到好處。
其實,高境界的“對話”理應是心靈與心靈的交流,思維與思維的碰撞,情感與情感的共鳴。
【作者單位:山東省東營市利津街道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