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營造高中語文教學的藝術氛圍
教研廣場
作者:邱金林
中學語文教學既有傳授語文知識的要求,又有培養語文能力、發展智力的要求;它既有智育方麵的要求,又有德育和美育等方麵的要求。從教材內容來看,它也具有綜合性的特點,從字、詞、句、段、篇到天文、地理、曆史、哲學無所不包;從教學方法的角度來看,課堂教學也不可能是畢其功於一“法”,人們常說的“教無定法”就說明了教學藝術的無限豐富性。本文所說的“教學藝術氛圍”是指籠罩在課堂上的特殊氣氛和情調,構成教學藝術氛圍的要素有教師、學生、教材、教學方法、教學條件和教學環境等。其中教學內容起著定向作用,決定著教學氛圍的基本性質和情調。本文就以《陳涉世家》一文為例,談談教師在語文課堂中該如何營造藝術的教學氛圍。
《陳涉世家》是司馬遷為我國曆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的領袖陳涉寫的傳記。司馬遷把陳涉列入“世家”,肯定了陳涉,是因為“天下之端,自涉發難”,陳涉還曾一度掌握國家政令,為秦到漢的中介人物。課文一開頭就發出了擲地有聲的“苟富貴,無相忘”“燕雀安知鴻鵠之誌”的宣言,充分體現了陳涉的遠大抱負,教師可引導學生理解陳涉是如何實現他的抱負的。在這一認識過程中,學生了解了陳涉有勇有謀的個性特點,並感受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的浩大聲勢,且看到一幅波瀾壯闊的曆史畫卷。
任何藝術種類都具有認識價值、教育價值和審美價值,而教學藝術就是以認知價值為最大追求目標的一種綜合藝術,它要求用較少的時間使學生獲得更多的有效知識。在教學《陳涉世家》時,教師可首先篩選有效知識,進行“定向”:第一,要求學生了解課文內容,分析陳涉起義的原因和經過。第二,分析人物形象,指導學生自學,展開討論,師生共同概括出“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是起義的直接原因。暴雨斷道隻是偶然的事件。為了求生,陳涉他們不得不轉戈反秦,是苛厲的秦法把陳涉、吳廣逼上了起義的道路。所以“天下苦秦久矣”才是大澤鄉起義的根本原因。接著讓學生緊扣“起義”這一中心,以事件的發展順序分析全文。最後,采用“競賽教法”,讓學生在規定時間內找出個性化語言,並采用小組討論法,討論這些語言的作用。在授課時,教師可利用學生對曆史事件感興趣這一心理,適時穿插進《史記·李斯外傳》中關於扶蘇自殺的故事及楚將項燕的故事,這樣既有助於學生對起義曆史背景的了解,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活躍課堂氣氛,在其樂融融的氛圍中圓滿達成認知目標。
從信息學的觀點看,教學活動無非是為了豐富學生的認知信息和情感信息。利用課文豐富的情感信息源,營造情感教學氛圍,催發學生的情感之核,“抽芽舒葉,開出茂美的花,結得豐實的果”。教學藝術氛圍要誠摯深沉,教師備課中凝聚的情感愈深,蓄積愈厚,就發之愈烈。教師要當作者的代言人,愛其所愛,憎其所憎,隻有這樣,才能引導學生“披文以入情,情動而辭發”。要讓學生明了陳涉起義的曆史背景,可以布置他們課前多搜集一些曆史資料,充分采用探究—合作法分析陳涉這一典型形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豐富自己的情趣、情感和情理,要遵循情感活動的客觀規律,表現情感的對立,造成與學生心靈的撞擊。教師在講解中,要善於抓住課文的關鍵詞語,尋找情感的爆發點,如“陳勝、吳廣乃謀曰”中的“謀”字,如“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錚然作響、動人肺腑,不僅當時的戍卒為之一振,我們的學生朗讀起來也會備受震撼。在師生的情感互動中,學生也自然而然地認識到秦王朝的嚴酷統治,也理解了陳涉的偉大抱負和對時局的透徹分析,看到了農民起義勢如破竹的威力。這時教師追問“這正照應了孟子的哪句話?”學生就會齊聲回答“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還可讓學生聯係“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國家有難,匹夫有責”等語句分析陳涉這一典型形象。課後,教師可引導學生結合實際情況談談自己對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相信學生心中一定會感慨萬千,審美價值也就無形中得到了提高。
教學藝術氛圍是由多種因素構成的一個係統,它們之間互為因果,協同配合,和諧發展。教師要根據自身的修養愛好和實際教學條件,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優化教學方法,發揮教育機智,營造出富有個性特色的教學藝術氛圍,以收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江西省貴溪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