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學語文語感教學之我見(1 / 2)

中學語文語感教學之我見

教師視點

作者:梁曉麗

語文教育,說到底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語文素質。教師在培養學生的語文素質和能力的過程中,切不可忽略中學語感教學。

一、語感教學在語文教育中的特殊地位

所謂語感,就是對語言文字或語文現象的敏銳感知和迅速領悟的能力,是對語言文字從語表到語裏、從形式到內容,包括語音、語義、語法、語用等在內的一種“正確豐富的了解力”(葉聖陶)。語感是在長期的語言實踐中形成的一種心理能力,一種心理直覺。學生的語言功底、智力水平、思想品格、審美情趣、文學修養以及生活實際技能等諸多因素都是通過語感表現出來的,而這些因素也正是語文素質的綜合體現。因此,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的素質時,首先應對其進行語感的訓練。

二、語感教學在中學語文教育中的實施

1.指導學生朗讀、吟誦和涵泳

英國詩人密爾頓認為,“好的朗讀本身就是對課文較好的解釋,在琅琅書聲中,課文的優美意境、縝密思路、象征意義、傳神描繪常能得到充分、酣暢地體現。”在朗讀指導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深入課文,進入角色,富於感情地朗讀,並在朗讀過程中培養語感。如在進行《白兔和月亮》一、四兩個對比段的朗讀教學時,第一段應指導學生放鬆心情、微笑著讀,讀出無憂無慮的心態,而讀第四段時則要求學生皺起眉頭讀,讀出緊張不安、心痛如割的心態。通過對比朗讀,為學生理解課文寓意做好了準備。

吟誦,是根據文章的需要和自己的理解,有意拖長聲調,講究節奏韻律的一種精讀方法。葉聖陶在《精讀指導舉隅》中說:“吟誦的時候,對於討究所得不僅理智地了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法化而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學生在吟誦中,可以體會到文字的情趣,激發學習的興趣,積累有關的語言知識,儲存語言的表象材料,從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語感能力也就逐步加強了。

涵泳,是一種在熟讀基礎上的潛心專注的研讀方法。涵泳就是熟讀精思,潛心體味,輕詠低吟的一種方法。如教學《荷塘月色》第四自然段時,我就指導學生涵泳,了解作者怎樣寫景——作者從視覺、嗅覺、聽覺等方麵來寫景:月光淡淡,似“籠著輕紗的夢”;荷花朵朵,那綻開的如明星閃爍,那含苞的似少女羞澀;荷香縷縷,若斷若續,仿佛歌聲飄蕩。在涵泳的過程中,學生也像作者那樣“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充分感受到這段文字的色彩美、和諧美、寧靜美。學生在仔細揣摩、吟誦語言文字後,可獲得審美感、情趣感等。這樣,語感的形成也就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