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指導學生親自實踐,運用生活經驗去感受,培養語感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植根於現實。”因此,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到實踐中去親身體驗和感受周圍的各種事物。如在學習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之前,可以組織學生先參觀附近的老式庭院,並讓他們在那裏盡情地、自由地玩耍,充分領略其中的樂趣。這時再讓他們學習課文,他們很容易就會回想起先前玩耍的情景,從而與作者的感受相共鳴。
在閱讀時,教師應指導學生把眼前所讀的語言文字與自己的生活經曆聯係起來,借助聯想和想象,引爆頭腦裏儲存的知識,這樣才能深得文章旨趣,有效地訓練語感。如教學《童趣》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小時候玩得興致盎然、長大後又覺得滑稽可笑的事情。通過美好的回憶,豐富的想象,學生就很容易體會到文中作者的感受。
3.利用教材,給學生創設情境,對學生進行“語感操練”
郭沫若說:“語感這東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語感,學生隻能在閱讀的過程中自己獲得。
首先,要使學生在把握詞語準確含義的基礎上,對文章的選詞煉句加以揣摩比較。如朱自清在《春》中描寫春草:“小草偷偷地從土裏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可啟迪學生琢磨:小草為什麼是“鑽”出地麵?用“長、冒、衝”行不行?為什麼又是“偷偷地”?換上“悄悄地、慢慢地”好不好?教師可用增、刪、調換、前後改動的方法與原文進行比較,讓學生自己體味,從而逐步培養其對詞語、句子的敏感性。
其次,要調動學生的聯想和想象,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直覺思維和創造性思維。詩文中的某些詞語,是作者在寫實的基礎上借助聯想與想象創造出來的,要理解這些詞語,需要學生運用聯想與想象才能產生語感。如賀敬之的《三門峽——梳妝台》中的“黃水劈門千聲雷,狂風萬裏走東海”,對於句中的“劈”與“走”兩詞,隻有通過聯想與想象,才能具體感受黃河激流衝擊三門峽的巨大威力與聲勢。學生通過聯想和想象,不僅加深了對詩文的理解,同時也在深刻的體味中訓練了語感。
劉勰說:“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語感是一種技能技巧,學生隻有靠實踐,靠訓練,並持之以恒,才能形成良好良好的語感。
【作者單位:浙江省樂清市樂成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