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疾病與異常預防
□預防“成人病”
(1)高脂血症。兒童高脂血症常被忽視,在體檢時才被發現。據調查顯示,成人高脂血症往往是由兒童期發展而來。因此,及早發現兒童高脂血症,進行早期預防和治療,已成為現代兒童保健的重要內容之一。
合理的飲食結構、適當的體育活動是預防高脂血症的關鍵。對單純膽固醇增高的兒童,應限製食入高膽固醇食物,相應增加植物油的攝入,多吃水果、蔬菜、豆製品等。
(2)高血壓。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成人高血壓往往是由於兒童期高血壓發展而來的。鈉鹽攝入過多以及肥胖是主要的誘發原因。專家們建議,對易患兒童(家族中有高血壓者)應定期檢測血壓及血脂。在日常飲食中,小兒應避免攝入過多的食鹽,並預防肥胖症的發生,必要時適當控製飲食,鼓勵兒童多參加體育活動。
(3)冠心病。現代醫學研究發現,冠心病也始於兒童期,由於早期血管病變是可逆的,到了晚期則無法逆轉。所以,預防動脈粥樣硬化必須始於幼兒,尤其是已有高血壓或高血脂傾向的兒童,平時要注意合理的營養搭配,積極參加體育活動。這樣,既可增加熱能消耗,又能增強心肌收縮力,降低血管緊張度,使血壓下降。另外,被動吸煙也是兒童動脈粥樣硬化的誘因,為此,吸煙的家長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長,應盡快戒煙,至少要保證不在兒童麵前吸煙。
……(4)胃潰瘍和胃炎。據某市一家醫院對623名就診兒童調查表明,經胃鏡檢查發現,有潰瘍的占23.92%,有各種胃炎的占40.77%,十二指腸炎的占14.4%。兒童胃潰瘍和胃炎發病率如此之高,不良的飲食習慣是主要的誘發因素。有些兒童常吃油餅等不易消化的食物,有的邊吃邊玩,有的食入冷飲、冷食過多,有的還挑食、偏食等。以上種種原因均可使胃液、胃酸分泌失調,影響胃和十二指腸的營養,導致消化性潰瘍和各種胃炎。要預防該疾病,關鍵在於培養小兒良好的飲食習慣和生活規律。
□性早熟
性早熟是指第二性征出現過早,一般男孩在9歲以前,女孩在8歲以前出現,或女孩月經初潮發生在10歲以前,稱性早熟。
如果小兒出現性早熟,則會影響生長發育,可導致長不高。
男孩性早熟的主要表現是出現胡須、腋毛,睾丸和陰莖發育增大。女孩性早熟的主要表現是出現乳房增大、陰毛、腋毛和月經來潮。性早熟又分真性性早熟和假性性早熟兩類。
真性性早熟主要由於顱內垂體前葉早期分泌促性腺激素激活性腺(睾丸或卵巢),除出現過早發育外,導致生殖能力提前出現而引起的性早熟,稱真性性早熟。往往由下列原因引起:
(1)特發性性早熟。一般為非器質性病變所致,可能與小兒出生時難產、窒息等有關。以女孩常見,部分有家族性遺傳,絕大多數在4~8歲出現,但也有在嬰兒期發病的。首先,出現乳房發育,可有觸痛。繼而外生殖器發育,陰道分泌物增多及陰毛生長。然後月經來潮及腋毛出現,開始為不規則陰道流血,但並無排卵。男孩首先出現睾丸及陰莖增大,以後可有陰莖勃起及排精,並出現陰毛、痤瘡和變聲等現象。同時患兒的身高及體重會迅速增長,骨骼生長加速,身材看上去比同齡人高,但由於其骨骼成熟較快、骨骺端提前融合,所以成年後往往身材反而比正常人矮小。
(2)器質性(或稱腦性)性早熟。主要因為顱內腫瘤或炎症等,引起下丘腦及垂體釋放促性腺激素增多而致病。患兒的主要表現為多飲、多尿、過食、肥胖等。
(3)原發性甲狀腺功能減低。部分甲狀腺功能減低也會引起性早熟。女孩表現為乳房發育,男孩表現為睾丸增大,但生長仍緩慢,骨齡仍延遲,個子往往比正常兒矮小。
假性性早熟內源性因素可因性腺、腎上腺皮質等分泌性激素異常所致,或因外源性攝取含激素的藥物和食物,而引起性早熟,常由下列原因引起:
(1)性腺腫瘤。男孩睾丸腫瘤因為產生過多雄激素,而引起骨骼發育加速、陰莖增大等性早熟症狀。女孩卵巢腫瘤由於分泌過多雌激素引起乳房增大,乳暈及小陰唇色素沉著,陰道分泌物增多,陰毛月經來潮出現過早。
(2)腎上腺疾病。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症患者,由於體內雄性激素增多,出生時皮膚色素沉著或嘔吐失水外,男孩可表現為陰莖增長、增粗。而女孩則出現女性男性化症狀,即陰蒂增大似男孩陰莖,又稱假兩性畸形。此病若得不到診治,男女孩均可出現生長加速及性早熟症狀。
(3)外源性因素。如誤服避孕藥、激素類藥物:較長時間服用含蜂皇漿、花粉、雞胚、蠶蛹等補品,或攝入含雌激素過多的食物,均可出現性早熟症狀。但一般停止攝入後,症狀會自行消退。
此外,還有單純性乳房早發育,表現為乳房增大,但乳頭和乳暈無色素沉著,這種現象4歲以前的女孩多見。單純性陰毛早現,也是女孩多見,自5—6歲即有陰毛出現,但沒有其他發育症狀。其原因可能是某些小孩的乳房或會陰部皮膚對激素的反應異常敏感而引起。
性早熟的治療首先應找出病因,如有器質性病變者,應從病根治療。確診腫瘤者,應及早手術治療,如因藥物或食物引起的,應盡快停服。同時配合藥的治療,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抑製性激素的過多分泌是治療性早熟的根本,控製第二性征過早出現,防止骨骼早期閉合而導致身材矮小。在我國甲地孕酮是治療特發性真性早熟的常用藥物。而最新國外用的促黃體釋放激素類似物(1H-RHa),治療效果更明顯。
隻要停止應用有關激素或補品,外源性假性性早熟的症狀就會很快消失。對外源性因素引起的性早熟,對單純性乳房增大者,一般不需治療。中藥知柏地黃丸、大補陰丸對其有一定療效,可使乳房結節縮小、消退。
□中毒
迄今為止,全世界已登記的化學物質的種類超過2000萬種,而且還在以每天20種新物質的速度增加。兒童處於生長、發育的快速增長階段,是最易受到毒物危害的群體,他們的免疫係統、中樞神經係統、生殖係統、消化係統對毒物更為敏感。同時,兒童的好奇心和無防範危害的經驗,也使他們接觸毒物的機會增多。
中毒的表現與毒物的種類、接觸途徑和接觸量有關。如皮膚接觸毒物後,可出現發紅、皮疹、局部腫痛表現。眼睛濺入有刺激性和腐蝕性的化學物之後,會很快出現眼紅、畏光、流淚,嚴重的可形成瘢痕,甚至失明。有毒氣體或有害的蒸氣刺激鼻、咽喉和上呼吸道黏膜,可引起鼻幹、咽痛、咳嗽、憋悶等症狀。口服刺激性或腐蝕性毒物可造成口腔、咽喉、食道和胃的損害,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表現等。
那麼,發生中毒後,應如何進行急救呢?
誤服有毒物質後,要盡快用軟物或手指刺激患兒的咽後壁催吐。每次催吐後再喝一杯清水或溫淡鹽水,隔3~5分鍾後再次催吐,直至嘔吐物變清、毫無異味為止。
如為煤氣中毒,應迅速打開門窗和盡快把孩子轉移到室外空氣清新處,注意清除患兒呼吸道內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
如為皮膚受到毒物汙染,要盡快脫去衣物,包括內衣褲,並盡快用肥皂水清洗皮膚,再用清水衝洗幹淨。眼睛濺入有毒物之後要盡快用清水衝洗,衝洗時要將上下眼瞼分開,要持續10~20分鍾。
應用活性炭是家庭口服中毒處理中一個很重要的治療措施,一般在手法催吐後使用,也可給未催吐的患者直接使用。用量一般為1~2克/千克體重,用水衝下或調成糊狀服用,根據具體情況隔2個小時重複使用一次或多次。
如中毒較深,在進行簡單的家庭處理的同時,要及時與救助機構聯係,並盡快送患兒到醫院就診,千萬不可延誤了治療時機。
預防方麵,由於兒童中毒多發生於6歲以下的小兒,其中嬰幼兒誤服藥物又占兒童中毒的首位,因此,預防兒童中毒首先應從家庭入手:
(1)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包括生吃瓜果、蔬菜要清洗幹淨,徹底洗去表麵的汙物;涼拌菜最好焯後再調味食用;飯前用流動水和肥皂洗手;不吃有黴變及腐敗變質的食物、瓜果。
(2)家用化學品、家庭常備的藥物、衛生殺蟲劑、黏合劑等,要在專用的地方存放並上鎖,避免兒童接觸。家中不要存放毒性較大的滅鼠劑、殺蟲劑等,以免誤用。
(3)養成開窗通風的習慣,並保持灶具的良好狀態。在使用灶具的過程中要打開通風設備或開窗通風。在家庭裝修或購買新的家具時,要選用環保材料,還要留足有害氣體散發的時間,等到無特殊氣味時再入住。
(4)避免農藥汙染引起中毒,即避免食用被農藥汙染的蔬菜,方法包括反複浸泡、清洗,炒菜前先焯,或削皮後食用等。
□預防營養過剩綜合征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長們唯恐營養不良影響孩子的正常生長發育,所以想方設法給孩子吃這吃那,補這補那,有的甚至讓孩子吃特別營養藥,結果事與願違,往往造成時下流行的現代病“營養過剩綜合征”。
一般家長們隻知道蛋白質缺乏危害健康,對蛋白質過剩的弊病則知之甚少。其實過量食用蛋白質對人體有多種危害:
(1)增加毒副產物。蛋白質在人體內的分解產物較多,其中氨、酮酸、銨鹽、尿素等在一定條件下可對人體產生毒副作用。
尤其是兒童,如過量食用高蛋白食物,不僅會增加肝髒負擔,而且易引起胃消化不良。
長期下去,可影響兒童肝、腎功能,造成形體消瘦和免疫力下降。研究表明,長期蛋白質缺乏的人如果暴食高蛋白的食物,會因毒副產物過多,造成蛋白質中毒死亡。
(2)增加患癌危險。食用過量的蛋白質,會增加患直腸癌、胰腺癌、腎癌、乳腺癌等癌症的危險。
(3)誘發心髒病。食用動物性蛋白質,諸如蛋類、奶類、肉類等過多,易誘發心髒病。兒童每天每千克體重隻需2克蛋白質。
蛋類雖是富含蛋白質的優質食物,但光吃蛋也不行,它既缺乏碳水化合物,也缺乏維生素C,而缺乏維生素C能使人感到疲勞、嗜睡、活動能力下降、抗病能力降低。
同蛋白質一樣,其他重要的營養如過剩,也會對人體造成危害。如脂肪過剩,除易引起肥胖症外,還可引起心血管疾病、皮膚粗糙、感冒等。另外,嬰幼兒如數月內大量服用高濃度魚肝油及其製品,會發生厭食、昏睡、頭痛、皮膚幹燥、蓬發等症狀。如果一次服用30萬國際單位(濃縮魚肝油6毫升),可引起急性中毒。如每日服用10萬國際單位的魚肝油,持續6個月以上,則會引起慢性中毒。6個月以下的嬰兒如每月服1.8萬國際單位,持續3個月,也會引起慢性中毒。還有,營養過剩和濫吃營養藥還是造成兒童早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給兒童用營養藥物和補充營養時,應以科學為依據,切不可盲目亂補,貽害兒童健康。
□昏迷
昏迷是最嚴重的意識障礙,分為淺昏迷和深昏迷兩種。
導致昏迷的原因很多,基本上可分腦病變和全身性疾病兩大類。
腦病變引起的昏迷,又有以下幾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