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學齡期保健措施(1 / 3)

1.學齡期發育特點

(1)身高、體重發育穩步增長。學齡期兒童每年身高平均增長4厘米左右,體重平均每年增加2千克左右。身體具有頭大、軀幹長、四肢短的特點,同時,由於身體整體發育還欠缺協調性,所以常常有些重心不穩的表現。

(2)骨骼日漸骨化,肌力還很弱。學齡期兒童正處於骨骼逐漸骨化階段,骨骼成分中膠質較多,鈣質較少,富有彈性,但仍不很堅固。骨骼硬度小、韌性大,雖不易骨折,但極易造成彎曲變形、脫臼和損傷。其肌肉由於主要仍以縱向生長為主,肌纖維較細,因此力量尚弱,仍不能擔負重物。

(3)心率減慢,肺活量逐步上升。兒童心率是隨年齡增加逐步降低的,新生兒的心率為140次/分,7~8歲減至85次/分,9—10歲減至75次/分,逐漸與成人的72次/分接近。與心率相比,兒童的肺活量是逐步上升的,7歲男童是1389毫升,10歲時達1909毫升;7歲女童是1259毫升,10歲時達1777毫升。隨著肺活量的增強,兒童對許多呼吸道疾病的抗禦能力也不斷增強。

(4)腦細胞分化基本完成,感覺器官正在發育成熟。學齡兒童的腦重量已接近成人1400克的水平。腦細胞體積增大,樹突和軸突分支逐漸發育完全,細胞功能分化逐漸完成,分析、抑製能力有所加強,但持久興奮感覺器官迅速發育,視、聽、嗅、觸覺大大提高,但尚不精細、深刻。

(5)生殖器官發育,性腺激素增加。學齡期兒童在10歲以前,生殖器的發育幾乎處於停滯狀態,女孩到10歲左右,男孩到12歲左右,生殖器官開始出現了迅速發育的勢頭。尤其是女孩的卵巢、子宮迅速發育成熟,月經逐漸發生。

2.係統保健措施

□保護牙齒

童年期要經曆恒、乳牙替換的階段。齲齒和牙周病的發病率較高,故是保護牙齒的關鍵時期。

保護兒童的牙齒,要注意以下幾點:

(1)早晚刷牙,飯後漱口。這是保護口腔清潔的最基本措施。刷牙,不僅可以清潔牙齒,減少牙齒上的細菌,還可以對牙床起按摩作用,促進牙齦的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改善其營養和氧的供應。刷牙應順著牙縫上下刷,才能刷幹淨,相反,拉鋸式刷牙(橫刷),不僅不能刷淨牙縫,有時還可能將食物殘渣推入牙縫,甚至可能造成牙齦和口腔黏膜擦傷、出血。晚上刷牙比早上刷牙更為重要,睡覺後口腔處於靜止狀態,唾液分泌也減少了,細菌可利用食物殘渣作為養料而大量繁殖,產生酸性物質,破壞牙齒,造成齲齒。

兒童的口腔較成人小,在牙刷的選擇上也要注意,應選擇兒童保健牙刷,這種牙刷,隻有兩排共12束毛,其牙刷頭小,孔距適當,刷毛硬度合適,不傷牙床。

飯後漱口,不僅可除去食物殘渣和部分牙垢,還可使口腔內的細菌減少。當有牙病或扁桃體炎時,可用1%的食鹽水含漱,這樣效果更好。

(2)不要吃過多的甜食,尤其是晚上入睡前不能吃糖。因為糖滯留在口腔內,為細菌的繁殖提供了養料。同時糖在酶的作用下產生酸,使牙齒受到腐蝕,容易患齲齒和牙周病。

(3)應經常檢查口腔。每半年或一年,應請牙科醫生檢查一次口腔。齲齒病和牙周病都是慢性病,早發現,早處理,才能保證牙齒的健康。

□保護眼睛

(1)讀書時,眼與書本的距離應保持在30~35厘米之間,這樣才符合眼睛的生理機製,眼睛最不容易產生疲勞。此外,還應保持讀、寫的正確姿勢。

(2)走路或乘車時不要看書。由於行車顛動,書本與眼的距離不斷改變,眼睛的負擔更重。

(3)連續讀書時間不宜太長。連續讀、寫時間太長,眼睛過度疲勞,且不易恢複。

所以,小學生讀寫半小時後,應休息10~15分鍾。

(4)不要在光線太暗或太強的地方讀寫。光線太暗或太強,眼睛就必須加強調節,增加了眼睛的負擔。

(5)不要躺著看書。人的兩隻眼球,要經常保持水平狀態,躺著看書,往往不能把書放正,這樣兩眼距書的距離就不一樣,也增加眼睛的負擔。

(6)看電視的時間不能太長。低年級小學生看電視時,每次不能超過1小時,學生每周看電視次數不宜太多,兩三次為宜。

(7)堅持做眼保健操。眼保健操可以增強眼周圍的血液循環,改善神經營養,能消除大腦疲勞、眼肌和眼球過度緊張。

(8)正確配戴眼鏡。必須根據醫生驗光,最好是散瞳驗光,佩戴合適的眼鏡。否則,不僅不能很好地矯正視力,還可能使視力惡化。

(9)積極預防沙眼等眼疾病,養成用眼衛生習慣。小學生的眼睛容易傳染上沙眼。

沙眼病的初期有眼癢、眼幹、早上起床眼屎多、易流淚等症狀。嚴重時可在瞳孔(眼仁)上長白翳,使視力模糊,直至失明。是否得沙眼,與個人衛生習慣有直接的關係。隻要注意眼睛的衛生,沙眼是可以預防的。如不要共用洗臉毛巾和洗臉水,不用髒手、髒手絹擦眼睛等。一旦產生了眼癢、眼幹、眼屎增多等症狀,應立即去醫院檢查治療。自己也可以試用利福平或氯黴素眼藥水滴眼。

總之,不能等沙眼嚴重了才治療。

□保持正確的體姿

人體的正確姿勢與骨骼的支持以及身體各部分肌肉相互配合協調有關。體姿不正,將影響肌肉的協調性,使部分肌肉負擔增加,能量消耗增多。時間一長就很容易發生疲勞,不僅造成肌肉酸痛或勞損,還可因為骨骼受力不平衡而發生變形,甚至影響內髒器官的生長發育和功能。

(1)坐的正確姿勢。頭正、兩肩平齊、腰部靠椅背,大腿平放,兩腿收攏,小腿垂直於地麵或稍向前伸一些,軀幹與大腿、大腿與小腿均成直角,使身體的重心落於骨盆上。坐著寫字時,頭向前傾約15度即可,上身不要過於向前彎,眼與書本的距離至少要有30—35厘米。

(2)站的正確姿勢。抬頭挺胸,腹部略收,兩腳稍分開,兩臂自然下垂,兩眼平視前方,重心落在兩腳上。休息時兩腳交替伸出,不要固定在一側。

(3)行的正確姿勢。步態輕盈,挺胸抬頭,兩臂自然擺動。

小學生若用單肩背帶書包,要斜背肩上,雙肩輪換著背,否則會因一側肩長期負擔重,形成脊柱側彎或左右肩一高一低。最好使用雙肩背帶式書包。

(4)睡的正確姿勢。側臥是比較可取的一種姿勢。側臥時,身體的脊柱略向前彎,肩部向前傾,四肢可以自由彎曲,放在比較舒適的位置,全身肌肉可得到充分放鬆,這樣容易消除疲勞。一般來說,向右側臥的睡姿更為可取。右側臥時,心髒在上,不會受到壓迫,有利於血液的搏出。右臥時,胃的3/4在左上腹,十二指腸在右上腹,胃中的食物便於向十二指腸移送。盡管人在睡眠中會有多次不自覺的翻動來改變睡姿,使睡眠更舒服,但是,在入睡時,若采取合適的睡姿,會加快入睡。

有些兒童喜歡蒙頭睡覺,這是不衛生的習慣,被窩裏的空氣是越睡越汙濁,這不僅睡不香,還容易做噩夢及影響身體健康。

□保護鼻子、耳朵

(1)鼻子。

鼻子是呼吸道的第一關,一旦有病,不僅波及耳朵、咽喉等,還常引起呼吸道病變。

童年期鼻骨及鼻竇尚未發育成熟,其內部結構比較嬌嫩,因此,保護鼻子十分重要。

首先,不要挖鼻腔。童年期鼻腔內黏膜很薄,血管豐富,而手指甲堅硬鋒利,又是藏汙垢之處,用手指挖鼻孔很容易損害鼻黏膜,同時把手指甲、手指頭上的細菌帶進傷口,引起鼻黏膜發炎、潰爛、結痂。這種痂不易脫落,常常感到奇癢難忍,迫使又去挖鼻腔,使其惡性循環,鼻腔裏炎症越來越重,以至發展成慢性鼻炎。

其次,要學會正確擤鼻涕的方法。正確的方法是:用手按住一側鼻孔,將氣流吹入……未按住的一側鼻腔。壓力不宜過大,一側擤完後,再擤另一側。有的兒童卻用手擤緊雙鼻孔,猛力將鼻涕從壓扁了的鼻孔縫擠出來。這是不良方法。由於兒童的鼻竇正在發育,耳咽管仍然寬短而水平,鼻涕容易進入鼻竇和中耳,引起這些部位的炎症。擤鼻時的壓力以不使耳朵內突然發響和突然感覺發堵為原則。

(2)耳朵。

耳朵尤其是內耳的發育,一般要到12歲左右才完成,所以兒童要特別注意耳朵衛生。

不要用手挖耳,這樣很容易挖破外耳道的皮膚,並把皮膚表麵的細菌帶入傷口。即使皮膚不破,來回搔抓,也可能將細菌擠壓入耳道內的毛囊或皮脂腺管中,引起外耳道發炎流水。一旦養成挖耳的壞習慣,經常挖耳,一不小心,就可能造成鼓膜外傷穿孔。

遊泳、洗澡時要防止髒水灌入耳內。若患外耳道癤腫,要及時治療。此外,保護兒童聽力,還有2項重要措施:一是降低兒童生活噪聲,除避免在高聲的噪聲環境學習外,還不要聽高頻率、強刺激的流行歌曲;二是防止濫用耳毒性藥物,如鏈黴素、奎寧、新黴素、卡那黴素等,這些藥物都會因使用不當而致神經性耳聾。

●保護皮膚

皮膚覆蓋著人體表麵,具有保護肌體、調節體溫、感受刺激和排泄廢物的功能。在童年期,兒童皮膚非常嬌嫩,表皮和真皮的聯係又較鬆散,容易引起表皮角化和脫落。

所以,兒童期不但皮膚病的發病率高,而且皮膚本身常成為全身感染的入侵門戶。

保護皮膚應注意以下5點:

(1)勤洗臉。洗臉時最好用溫水,用柔軟的毛巾輕輕按摩皮膚,以促進血液循環和皮膚排泄,兒童最好用香皂而不用堿性過大的洗衣皂,以免使皮膚過於幹燥。

(2)勤剪指甲。指甲是皮膚的附屬物,有保護手指的作用,但又是人體最容易藏汙納垢的地方之一。據研究,人手上90%的細菌和蛔蟲卵藏在指甲縫裏。

(3)勤洗頭、勤理發。兒童的頭發生長旺盛,起著保護頭蓋的作用。可是,頭發和頭皮上黏附著許多頭皮脂、病菌和頭皮屑。

如果不經常理發洗頭,頭皮會發癢,頭發會發臭,汗垢會阻塞毛囊和皮脂腺的開口,引起毛囊炎和疥瘡等、甚至長頭虱。頭皮皮脂分泌多的,應每周勤洗一次頭,頭皮很幹的,可3周洗一次。

(4)勤洗腳。每晚睡覺前應用熱水洗腳。兒童活動量大,汗腺發達,出汗多,易使腳趾間和腳趾甲藏汙垢。同時,睡前用熱水洗腳,由於洗腳時的按摩作用可消除下肢肌肉疲勞,而且使血流集中下肢,容易入睡。

(5)勤洗澡,勤洗換內衣。洗澡不但能清除汗垢,還能起到按摩皮膚的作用,有利於改善皮膚組織營養、促進血液循環和皮膚排泄作用。因為水中的各種離子,如鈣、鎂、碘、溴等,能降低肌肉張力,幫助兒童消除學習後的疲勞。

內衣與皮膚直接接觸,容易吸附汗水和皮屑,若不常換洗,常常影響皮膚衛生。因此,在勤洗澡的同時,必須勤換衣服。

●健康標準

(1)無急慢性和先天性疾病。

(2)無營養不良。麵色紅潤,皮膚彈性正常;毛發、指甲的質地和光澤正常;皮下脂肪組織厚度正常(腹壁皮下脂肪>;0.8厘米),不消瘦、肌肉不萎縮;體重增長正常,並與身長相符;無維生素D及維生素C缺乏所致的骨骼畸形及五遲(立遲、行遲、齒遲、發遲、語遲)表現等。

(3)身高和體重在正常範圍內。

(4)聰明活潑,智力發育和精神狀態正常。

(5)有適應外界環境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孩子健康與否的標準不應單純追求標準體重和白白胖胖,過度肥胖是病態的表現,也屬營養失常性疾病。家長不應以胖瘦作為衡量小孩健康的標準。

□學齡期心理衛生

學齡初期是指7—12歲這一時期。這時期,腦的重量在繼續增加,同時,其他各種心理過程都得到增強,有意識的支配能力也加強了。這一切都為兒童進入小學學習提供了生理前提。從此,兒童開始以學習為主要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