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入學後,首先要培養兒童的正確學習動機和態度,更要引導兒童對學習發生興趣,使之成為日常行動。倘若兒童對入學缺乏認識和興趣,家長靠恫嚇或強製的辦法,這不僅無效而且有害。兒童拒絕入學的原因很多,有的學校功課過難,教師過於嚴厲,或對學生的問題處理不當;有的來自家庭。
如父母經常由於孩子完不成作業而打罵責備孩子,或由於家庭不和而導致孩子情緒不安苦悶。還有一種原因,孩子一進學校就不可克製地產生嚴重焦慮和恐懼,故拒絕入學。這叫“學校恐懼症”,是神經官能症中的一種。治療辦法,首先要了解產生恐懼的原因和設法消除各種不良因素,針對孩子的特點,加以鼓勵和引導。
初入學的兒童要照料自己吃飯、穿衣和整理書包等,不要事事依靠,或由別人代做。
如果父母遷就、溺愛,或不相信孩子的能力,給予過分的照顧,就會損害孩子獨立性的發展,而養成懶惰和依賴性等不良個性品質。
初入學的兒童,一開始就要求他們按時上床、早起、上學和完成作業,這對養成遵守規則和紀律性都有好處。
現在家長和教師普遍關心的一種病,叫做小兒多動綜合征。這種病的核心症狀是:
小兒注意力集中的時間短暫,容易因外界影響而轉移,故又稱注意缺陷障礙。治療辦法,應考慮改進教學內容和方法,既要豐富多樣,講解時又要生動有趣,以吸引他們的注意。這種小孩在監督下,往往可以坐較長時間,要培養他們學習的自覺性和紀律性。
有些家長還不認識這種情況是病,往往采用鞭打辦法,企圖製止住小孩的調皮和愛動,強迫他們學習。在鞭打無效時,才考慮到病,而到醫院就診。孩子由於經常遭責打,養成膽怯、畏縮和自卑心理,也有的走向另一極端,就是說謊、逃學、破壞,甚至出現犯罪行為。家長責備打罵孩子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限製孩子獨立性和創造性的發展。
對孩子要講道理,循循善誘,並貫徹“獎懲原則”。
家長溺愛孩子會養成孩子的依賴性,遇有困難就退縮。具有這種個性的孩子,在不強的刺激下就可以發生神經官能症,或其他精神疾病。因此,家長的溺愛不是對孩子真正的愛,是一種對孩子不負責任的表現。正確的教育方式應該是愛而不嬌,嚴而不打,愛管並重。
在正確的教育影響下,孩子在學齡初期完了的時候,各項心理過程均得到發展,並達到一定水平,為進入少年期準備了條件。
3.健康飲食與食療
□保持營養需要
兒童時期是人一生中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此期間無論在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會發生一係列質和量的變化,各器官逐漸發育成熟,心理上從幼稚行為逐漸變為有目的的。
行為。他們思維活躍、記憶力增強、精力與體力都很充沛,如果不合理攝取營養,將影響身心健康。人民的生活水平盡管不斷提高,但有關營養知識的教育卻十分匱乏,兒童中普遍存在著偏食、挑食等不良的飲食習慣,社會上出現了攝取營養素不均衡的現象,“小胖墩”和“豆芽菜”體型日漸增多,這應引起全社會和家長的足夠重視。
營養是保證兒童健康成長的關鍵。人體的營養主要提供3方麵的需要:第一,為正常的學習及一切活動提供能量。人之所以能正常活動就是靠吃食物,食物經過消化吸收及一係列化學變化而產生能量。學齡期兒童好動,消耗的能量大,所以吃的東西也多。第二,為身體各部分的生長發育提供必要的物質。這些物質來源於飲食中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礦物質等。近年來兒童體型比過去高大,與營養物質豐富有直接關係。第三,為人體各個部分不間斷地新陳代謝提供能量與物質。
人體需要的營養素大約有40多種,大致可分為穴大類,即: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無機鹽、微量元素、維生素和水。
(1)熱能。
學齡期兒童基礎代謝率比成人高,需要較多的熱能以供需要,尤其是腦發育所需熱能比例大。7~11歲的兒童每日需要熱能中,糧穀類食物提供的熱能應占50%~60%,薯類食物提供的熱能應占5%~10%,豆類食物提供的熱能應占5%,動物性食物提供的熱能應占20%一30%。在每日的熱能來源中,首先應保證充分的碳水化合物的熱能來源,即每日應攝入400克以上的糧穀類,其他應選擇含脂肪類豐富的高熱能動物油、乳製品、堅果類食物,如牛奶、黃油、肉類及核桃、芝麻、花生等。
(2)蛋白質。
蛋白質是生命的基礎,在食物中占有極為重要的位置。學齡兒童如果蛋白質供給不足會影響內分泌係統和中樞神經係統的發育。飲食中的蛋白質豐富可以加強大腦皮質的興奮抑製過程,充分的蛋白質可促進理解力和記憶力的增強。蛋白質的來源包括動物性和植物性食物兩部分。某種食物蛋白質營養價值的高低,主要取決於食物中所含蛋白質的量及蛋白質中所含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是否齊全、比例是否合適,同時還取決於人體對蛋白質的消化、吸收及利用。吸收利用率高的蛋白質其生物價值高。
一般動物性蛋白所含的氨基酸豐富,構成比例與人體組織蛋白接近,吸收利用率高,因此被稱為優質蛋白質。植物蛋白以大豆的營養價值最高、含量最多,每100克大豆含蛋白質35克。選擇蛋白質以動物蛋白為主,其次為豆類、乳製品和蛋類、糧穀類。
~11歲兒童蛋白質的攝入量至少應保證每日每千克體重1克,每日60~70克為宜,占一日總熱能的12%—14%。在每日膳食攝入的蛋白質總量中,動物性和豆類優質蛋白質至少占1/3—1/2.
(3)碳水化合物和脂肪。
吃的糖及澱粉類食物均是碳水化合物,以碳水化合物所提供的熱能占食物總熱能的60%~70%為宜。攝入過多可加快腸蠕動而導致腹瀉或腹部疼痛;若吃得過少,則體內能量來源不足,可致血糖過低,出現頭暈、乏力、出冷汗等症狀。
脂肪是熱能的第二個重要來源,占飲食中熱能的20%~25%為宜,7歲以上兒童每日每千克體重應攝入脂肪3克。在脂肪總攝入量中,植物性脂肪宜占60%,動物性脂肪宜占40%。如果脂肪供應不足,可產生某些脂溶性維生素的缺乏症,出現皮膚幹燥、角化變厚及多汗。
(4)無機鹽、微量元素和維生素。
充足的鈣、鐵、鋅等無機鹽和微量元素的供應,用以滿足構成身體組織和調節生理功能的需要。學齡期兒童對無機鹽、微量元素和維生素的需要與幼兒期相同,不但要注意補充鈣、鐵、鋅和維生素D,同時碘、鋅、鐵的需要量也隨生長發育而增加,所以應注意飲食多樣化,選擇含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多的食物,如紫菜、海帶、綠葉菜及動物內髒(心、肝、腎)等。對於正在生長發育期的兒童來說,最重要的是鈣和磷。人體99%的鈣都集中在牙齒和骨骼中。7—H歲兒童每日供給鈣的標準為1—1.2克。此期兒童處於乳牙脫落、恒牙萌出時期,因此要多吃一些含鈣食物,如蔬菜、水果、蛋黃、蝦皮、豆類等食物,對增強骨質有一定作用;另外,適量補充維生素D也很必要,其來源是動物肝髒。
在乳類、魚、肝、蛋黃、豆類、馬鈴薯內都含有大量的磷,蛋白質中含磷也很豐富,所以隻要蛋白質能滿足身體需要,磷就不會缺少。
□合理安排膳食
合理膳食安排即指每天進食次數、時間和每餐進食量都要合理安排。孩子的胃體積較小,7—11歲的兒童,胃每天可容納的食物量為2100—2300克。每餐後,食物在胃裏的時間為4~5小時,因此,學生要每天吃3—4餐,每餐間隔4~6小時為宜。如果進食時間和進食量經常改變,會使消化器官功能紊亂,食欲減退,影響生長發育。因此小學生吃飯應定時定量,不應好吃的多吃,不好吃的不吃,也不能用零食充饑及靠喝含糖飲料為主。
學齡期兒童不好好吃飯,父母很頭疼,這與從小未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有關,此種壞習慣非一朝一夕養成,很難改掉。家長可以用改換食譜或調理脾胃的方法增加孩子的食欲。應注意甜鹹、葷素搭配和食物的色香味,提高孩子對飲食的興趣,如做蓮子粥、芋頭粥、金銀卷,再拌一些涼菜等。
(1)要重視早餐並要堅持吃好早餐。
學齡期兒童不重視早餐現象很普遍,有時孩子睡懶覺,起床後著急上學,怕遲到,家長工作也很忙,往往來不及給孩子做早餐,就給孩子一些零花錢上街買一些油餅、油條、包子等,其實這既不衛生又不科學,應當糾正。
清晨起床後,消化道已基本排空,而上午4~5小時的學習又是最緊張最有效的黃金時期。如果不吃早餐或馬馬虎虎吃一點,結果10點鍾一過,就會因饑餓而感到體力不足,精神及注意力不集中,不但影響下幾節課的聽講,而且也會影響孩子健康。因此有的學校在課間推行加餐還是有必要的,但所加食物一定要符合營養所需和衛生標準。
怎樣吃早餐才合理?單純用高蛋白食物如牛奶、雞蛋或其他高價補品作早餐,對兒童不太適宜。除了動物性蛋白作副食外,還應有足夠的米、麵做主食,要有稀有幹,清爽可口,例如:
粥1碗,饅頭抹芝麻醬或夾荷包蛋,或者麵包1片夾火腿或黃油:
麵條1碗,臥雞蛋1個;
燒餅1個,豆腐腦1碗或豆漿1碗:
粥1碗,包子100克:
牛奶1袋,蛋糕等點心100克。
以上各組早餐再配以小菜、泡菜、鹹菜等調味,以增加食欲。
(2)要讓孩子多吃綠葉蔬菜。蔬菜是每日膳食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是提供人體所需的無機鹽和維生素的主要食物來源,特別是提供鈣、鐵、胡蘿卜素、維生素B、維生素C及纖維素等。
蔬菜種類很多,其中以綠色及黃紅色蔬菜營養價值較高,尤其是綠色蔬菜含鈣高,如小白菜、油菜、茴香、菠菜及小紅蘿卜纓。
但菠菜中含較多草酸,與鈣結合成草酸鈣,不易吸收。一般綠葉菜每100克含鈣100毫克、含鐵1~2毫克。但鐵受烹調影響,吸收率低。綠葉蔬菜中每100克含維生素C30毫克,柿子椒100克含維生素C最高達72毫克,瓜類、茄果類含維生素C較低。深綠色蔬菜中含有較多的胡蘿卜素,如油菜、韭菜、莧菜、茴香等,胡蘿卜素在體內可轉化成維生素Ao另外,綠葉蔬菜富含纖維素,刺激腸蠕動,防止便秘,並能降低膽固醇。
學齡期兒童如果攝入維生素不足,影響體格和神經的正常發育,可患各種維生素缺乏症,最常見的是維生素B2和維生素C缺乏症。當維生素B2缺乏時,會發生一些皮膚黏膜病,學生中多見於口唇幹裂、發亮,口角一側或兩側發生黃色口角瘡,容易生成慢性病變;還容易引起眼瞼膜血管充血,自我感覺是怕光、流淚,有灼熱感;也可引起皮膚的皮脂溢出性皮炎。缺乏維生素B2的主要原因為:食物中缺乏,烹調時受到破壞,疾病引起體內消耗過多。預防方法為:多食各種新鮮蔬菜及粗米粗麵,熬粥時不要放堿。出現症狀時可口服維生素B25N10毫克,每天2次。
兒童期如果多吃新鮮蔬菜、水果,一般維生素C不會缺乏。如需貯存食物時,盡量把蔬菜、水果放在陰涼濕潤的地方,以及在烹調時先洗後切,不放小蘇打,維生素C的損失和破壞就會減到最低程度。豐富的維生素可以提高運動能力,因此在參加體育運動時應多服維生素C,每日200~500毫克,並喝帶鹽的水,以補充運動時出汗所損失的水及鹽。
學生在考試期間腦力活動增加,對各種營養素的需求相應增加,尤其是糖、類脂及各種維生素(A、B、C)等需求增加,但熱能消耗較少,因此,考試期間應增加新鮮蔬菜、水果、含蛋白質豐富的食物如豆類等,減少純糖和純油脂食物,並增加夜點,以滿足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