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醫療用藥與護理
□家庭藥箱的配備
(1)物品。
體溫計,止血貼,棉簽,筆記本,熱水袋,鉛筆,冰袋,一次性注射器。
(2)外用藥。
紅汞(紅藥水):常用於皮膚擦傷、切割傷和小傷口的創麵消毒。不能用於大麵積的傷口,以免發生汞中毒;也不能與碘酒同時用,否則,兩種藥水相互作用會產生有毒的碘化汞,不但不能消毒殺菌,反而會損傷正常皮膚,使傷口糜爛。
龍膽紫(紫藥水):常用濃度0.5%一2%,有殺菌作用,常用於皮膚、黏膜創傷感染時及潰瘍發生時,也可用於小麵積燒傷的創麵。
碘酒:常用1%~2%濃度。用於剛起的皮膚未破的癤腫及毒蟲咬傷等。因為碘酒的刺激性很大,當傷口皮膚已經破損時,就不要再用了(對碘過敏的人也不能用碘酒)。如用碘酒消毒傷口周圍的皮膚,應在稍幹之後即刻用75%酒精擦掉。
乙醇(酒精):作為消毒劑使用時,常用濃度是75%,低於75%達不到殺菌目的,高於75%又會使細菌表麵的蛋白質迅速凝固而妨礙酒精的內滲透,也會影響殺菌效果。
所以,當消毒傷口周圍皮膚損傷時,應用75%濃度酒精。由於乙醇塗擦皮膚,能使局部血管舒張,血液循環增加,同時乙醇蒸發,使熱量散失,故酒精擦浴可使高燒病人降溫。用於物理降溫的酒精濃度為20%~30%,也就是說,用1份75%的酒精兌2份水即可作擦浴用。
創可貼:用於外傷、傷口出血時消毒止血。
其他:呋麻滴鼻液,魚石脂軟膏,金黴素軟膏,膚輕鬆軟膏,氯黴素眼藥水,驅風油。
(3)內用藥。
解熱鎮痛藥有去痛片、小兒退熱栓、複方氨基比林和阿司匹林。
止血藥有雲南白藥。
止咳藥有川貝枇杷止咳露、咳特靈。
抗生素有百炎淨(複方新諾明)、頭孢氨苄膠囊。
清熱解毒藥有黃連素、牛黃解毒片。
保健藥有保濟丸、藿香正氣丸。
(4)其他。
棉花。
一般的消炎藥膏。
紗布敷料,有幹的和外麵覆有一層石蠟油的兩種。
外科用膠布。
用於扭傷和勞損的皺紋繃帶。
普通繃帶。
三角繃帶。
鈍頭鑷子、別針、剪刀。
有用的家庭醫護用品。
可裝入冰塊的塑料袋作冷敷用。
報紙,對折後可用做特殊的夾板。
扭傷時需用的鬆緊帶。
蘇打(碳酸氫鈉),孩子洗澡時加入水中可止癢。
鹽,加入洗澡水中可清潔傷口。
醋,放入水中用於緩解螫刺後引起的疼痛。
□藥品的保存
(1)放於清潔、幹燥、避光的地方。
(2)標簽清楚,標簽不清楚要及時更換或不用。內服、外用藥分開放置。
(3)定期檢查藥品,過期、變色、混濁、沉澱、發黴者不用,注明有效期。
(4)不同性質的藥物,用不同的保管方法。因室溫過高而易變質的藥物,如青鏈黴素、乙肝疫苗、丙球、白蛋白放於冰箱。易氧化、潮解的藥物,如新黴素、利福平,密封瓶裝。需避光者應放於棕色瓶中。
(5)放於小兒不能拿到的地方,防止小兒誤服藥物引起中毒。
(6)中藥、丸散類藥要防潮、防鼠、防蟲蛀。芳香類藥要瓶裝,防揮發。易黴變者要放於陰涼通風處。
(7)備有量杯和輾藥缽。
□服藥的注意事項
(1)鎮靜催眠藥。如魯米那、安定、冬眠靈、水合氯醛等,服後有精神萎靡、頭暈、乏力等後遺症,久用可成癮,過量可引起中毒,部分可出現胃腸道症狀、皮疹等變態反應。水合氯醛對胃黏膜有刺激,胃潰瘍,心、肝、腎功能不全者忌用。氯丙嗪注射給藥易引起體位性低血壓,注射後應平臥半小時。
(2)鎮痛藥。嗎啡、可卡因、杜冷丁、顱通定等,服後有眩暈、惡心、嘔吐、無力、多汗、呼吸抑製,連續反複應用可成癮,過量致急性中毒。因此,劑量要準確,鎮痛後停藥,不要長期使用。
(3)解熱鎮痛藥。阿司匹林、APC、複方氨基比林、非那西汀、撲熱息痛、消炎痛、保泰鬆等,有胃腸道刺激症狀(胃痛、胃出血),變態反應症狀(皮疹、藥熱),粒細胞減少,降低凝血機能,引起出血。因此,飯後服用,或同服氫氧化鋁凝膠,多飲水,出汗後換衣服,胃潰瘍者忌用,長期服用者,定期查血象。
(4)消化係統藥。胃蛋白酶合劑用吸管服。乳酶生不宜與抗生素、活性炭合用。
碳酸氫鈉久服可引起潰瘍穿孔,繼發性胃酸增多,過量致堿中毒,忌與酸性藥物如胃蛋白酶配伍。氫氧化鋁凝膠服前搖勻,否則易致便秘。解痙藥如阿托品、顛茄、普魯苯辛可引起口幹、視力模糊、顏麵潮紅、皮膚幹燥、便秘、心悸、腸及幽門梗阻,青光眼者不宜使用。導瀉藥如硫酸鎂、果導,大劑量服用可致脫水,腸出血者禁用。止瀉藥如鞣酸蛋白、次碳酸鉍長期大量用可致便秘。
(5)呼吸係統藥。如止咳糖漿、氯化銨、咳必清可待因,可引起惡心、嘔吐、胃部不適、口幹、頭暈、嗜睡、偶有過敏。氯化銨、必咳平禁用於潰瘍病患者,痰多者不宜用可待因、咳必清。平喘藥如氨茶堿、舒喘靈可致惡心、嘔吐、失眠、不安、頭暈、心悸、口幹、食欲不振、頭痛、手指震顫等。氨茶堿劑量要準確,以防中毒,舒喘靈久用可產生耐藥性。
(6)血液係統藥。硫酸亞鐵,有胃腸道刺激症狀,飯後服可減輕。服鐵劑可使大便變黑色,長期服用可致慢性中毒,小兒誤食1克以上,可致急性中毒,忌與茶、奶同服,潰瘍病慎用。
(7)抗過敏藥。常用的有異丙嗪、苯海拉明、撲爾敏等可引起頭暈、嗜睡、口幹、惡心等,肌注可引起局部頭痛,靜注可引起體位性低血壓,靜注後平臥半小時,不要突然抱起。服藥期間不要做危險工作。鈣劑如葡萄糖酸鈣、氯化鈣等靜注時漏出血管外有強烈刺激性,正在用洋地黃類藥及用藥後1周病人忌用。
(8)激素類藥。如強的鬆不良反應及並發症多,在醫生的嚴格控製下用藥,劑量準確,長期大量應用者,不可突然停藥,避免漏服,應逐漸減量,緩慢停藥。
不良反應有水鈉瀦留(水腫、少尿)、低血鉀、肌肉萎縮、骨質疏鬆、脂肪堆積、向心性肥胖(水牛背、滿月臉)、肝腫大,擴大感染灶,加重潰瘍,易激動、興奮、失眠。
(9)生物製劑。丙球、轉移因子、白蛋白等,一般易分解失效,應放冰箱保存,用黑紙包裹,避光,以免引起變態反應。
(10)磺胺類。如百炎淨,有變態反應(藥熱、皮疹、白細胞減少、溶血性貧血),腎功能損害(血尿、結晶尿、尿閉),服等量碳酸氫鈉,大量飲水。有胃腸道反應(惡心、嘔吐)的要飯後服。服用此類藥時,要囑患兒多飲水,飯後服藥。
(11)抗生素類。抗生素類藥根據感染病菌性質不同,選用不同的抗生素,注意控製劑量,勿亂用,以免形成耐藥性。
(12)抗病毒藥。阿糖胞苷,用後可有消化道症狀,骨髓抑製,大劑量免疫抑製。
□服藥的時間
兒童用藥大多為每日3次,為了避免漏服最好在每頓飯之後半小時左右服用,既可避免藥物刺激胃部,減少副作用,又能使藥物隨食物較快通過胃進入小腸有利於吸收。
如抗風濕用的阿司匹林及消炎用的紅黴素,如果空腹服用會刺激胃而引起嘔吐。但有些藥物必需飯前服用,如驅蟲藥在空腹時服用藥物迅速進入腸道才能有足夠的濃度驅蟲。有些藥要求睡前15~30分鍾服用,如大黃類瀉藥配合驅蟲中藥在睡前服用,8—12小時發揮作用,使第二日上午排便和驅蟲。此外含非那根的鎮咳藥睡前服用可使孩子鎮咳入睡,如在白天吃會發困、擾亂生活規律。
收斂藥如止瀉用的幌酸蛋白、活性炭及保護胃壁的氫氧化鋁及阿托品、顛茄類解痙藥都應飯前服用,因其可直接作用於胃壁起保護解痙作用。幌酸蛋白進胃直入小腸,遇堿性腸液釋化。
與食物同服的藥物如胃蛋白酶、澱粉酶等可在飯前片刻或與食物同服,以便充分發揮酶的消化作用。
總之,在給孩子用藥之前要仔細閱讀藥品說明書,沒有說明的都可在飯後服用。
□用藥劑量推算方法
(1)嬰兒量。2歲以下嬰兒劑量=年齡(月數)/150×成人劑量。
(2)老幼用藥劑量快速折算法。
□吃錯了藥的處理方法
孩子好奇心很強,又不懂事,有時把各種清洗劑當作藥水拿來喝了,家長一旦發現孩子錯吃了藥劑,一定要耐心地鎮定地查看孩子到底吃了什麼藥,吃了多少,而不要打罵、訓斥孩子,使他恐懼、哭鬧,這樣反而耽誤了急救的時機。
當確定孩子吃錯了藥,若離醫院較遠,可在家先作處理,如,藥剛吃下不久,可用手指刺激孩子的咽部,引起他惡心、嘔吐,把藥物吐出來。若是孩子錯服了止癢藥水、癬藥水之類藥物,可讓孩子多喝濃茶。茶葉水中的鞣酸具有沉澱及解毒作用。若是孩子誤服了碘酒,趕快讓孩子多喝米湯,以澱粉類流食阻止人體對碘的吸收。經過初步處理後,抓緊時間送孩子去醫院觀察和搶救。
□小兒急送醫院治療病例
(1)無任何笑容。
(2)高燒,下痢,劇烈嘔吐時。
(3)突然元氣頓失,臉色改變,嘔吐、精疲力竭,而且眼光不安定時。
(4)痙攣。
(5)腹瀉的糞便中混有大量的黏液時。
(6)表情痛苦,手腳緊縮,長久哭鬧不已時。
(7)呼吸困難,呼吸次數增加伴有高燒時。
(8)突然眼光無神,臉色發青,四肢冰冷時。
(9)看上去異常安靜,嗜睡時。
(10)拒食,接連6小時以上無進食要求,伴有煩躁不安定。
□滴眼藥水的方法
給孩子滴眼藥水,家長要先洗手,拿過眼藥水瓶,然後讓孩子頭向後仰,向上看。
家長用左手拇指和食指輕輕分開孩子的上、下眼瞼,右手拿藥水瓶先擠出一滴棄掉,然後從離孩子眼約2厘米高度滴下藥水,要滴在白眼球上,別碰睫毛,再用左手拇指和食指輕輕捏上眼瞼,讓藥水充滿結膜。隨後輕壓內側眼角,防止藥水流進鼻子。讓孩子閉眼2分鍾即可。
□滴藥三要素
(1)把滴耳藥和滴鼻藥的藥瓶放入溫水中溫熱幾分鍾,這樣滴入時,孩子不會感到涼。
(2)不要讓滴管碰到孩子的鼻、耳或眼,否則會把細菌帶回藥瓶內。如已碰到,要徹底洗淨後再收藏起來。
(3)各種滴劑藥物如未征得醫生同意,使用時間一般不能超過3天。用藥物時間過長,會引起較多不良刺激及炎症反應。
□不吃藥的處理
孩子往往對吃藥有一種排斥心理,因此在吃藥時經常哭鬧,灌進去又吐出來,小嬰兒甚至連奶和飯也連帶吐出來,這也使不少家長寧願讓醫生打針也不願意喂藥。
小兒有靈敏的嗅覺和味覺,很容易把藥物辨認出來。因此給孩子吃的藥應盡可能把味道調好,如水劑或片劑要軋碎用少量糖調勻用勺子喂服。每次量要少,用勺子送入口腔待下咽後才取出,以便小兒在吞咽時返流可順勢把藥接住。教導幼兒把藥咽下後再給好吃的食物,盡量不用灌藥法。對於2—5歲的孩子,可把藥軋成的粉末撤在已塗果醬的餅幹上,夾上另一塊餅幹讓孩子自己吃。不喜歡吃甜的可把餅幹上塗上麻醬,把粉末放在麻醬上(麻醬可先用鹽水調勻),盡量減少藥物的形象引起孩子的反感。在孩子順利吃掉藥物後,要給予表揚,有過幾次成功的經曆,孩子就不害怕吃藥了。
□禁用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能夠引起非常嚴重的雷耶氏綜合征,雷耶氏綜合征是一種罕見的兒童肝髒和大腦疾病,因此絕不能給12歲以下的兒童服用任何形式的阿司匹林,除非有醫生的特殊指導。
□不能服用成人解熱止痛藥發熱是小兒常見的症狀,以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引起者最多。但是,小兒發熱時不能服用成人的清熱止痛片,這一點一定要引起注意。
小兒的肝髒、腎髒發育尚不成熟,那些須經肝髒代謝,然後才能從腎髒排出的藥物如撲熱息痛、非那西汀、消炎痛等解熱止痛藥,以及含有這些藥物的複方合劑,如去痛片(又名鎮痛片),複方阿司匹林等,還有優解散、克感敏、複方撲爾敏、安痛定等,若給小兒服用,由於它們在肝髒代謝緩慢,在腎髒排出困難,勢必在小兒體內積蓄,對腎髒形成化學性刺激,導致腎髒無菌性炎症,進而引起腎乳頭壞死。
解熱止痛藥是家庭常備藥物,成人服用的解熱止痛藥不能給15歲以下的兒童服用,孩子年齡越小,服用此類藥物的危害也越大,千萬要注意。
□流行性感冒的用藥
流行性感冒,是一種由病毒引起的呼吸道傳染病。臨床表現為突然高燒、頭痛、全身酸痛、極度疲乏和呼吸道炎症,在幼兒中傳播極廣。
幼兒患流行性感冒、水痘,不能使用阿司匹林治療,使用APC治療上述病同樣要慎之又慎。目前,西藥尚無理想藥物治療本病,而中醫有理想療效,既可縮短病程,又可防止並發症。
處方一:連翹、銀花各9克,防風5克,柴胡、葛根、荊芥、法半夏、黃芩各6克,木通、甘草各3克。水煎服,1日3次。預防、治療都可以用。
處方二:菊花、黃芩、防風、葛根、荊芥各6克,板藍根9克,柴胡、辛夷、蒼耳子各3克,川書、桑葉、法半夏、杏仁各5克。水煎服,日服2~3次。治療用。
以上兩處方在流行感冒大流行期間,在門診不治療各年齡組流行性感冒時,作為常用方,有良好效果。藥量適合於3歲以上兒童。
□疾病恢複期要注意吃補藥補藥即為用於滋補的藥物,包括人參、鹿茸、阿膠等。正常情況下,小兒從食物中攝取的營養就足可供應身體所需,不必服用補藥,否則會破壞稚弱的陰陽平衡。例如新生兒喂服人參會引起興奮、抽風而死亡,還有5歲女孩長期隨父母吃人參蜂王漿可出現乳房增大、月經初潮,停服後才好轉。目前有許多保健品中都添加人參,如人參糖、人參麥乳精、人參可樂、人參奶粉等。雖然人參含量很少,但長期服用仍會發生不良作用。
在治療疾病時要在醫生指導下辨證下藥,其中有一些補藥,對糾正一時的虛弱確有療效。但凡是藥品都有一定的適應證,該補則補,否則成了火上澆油對治療不利,因此應謹遵醫囑嚴格施用,不可誤用及亂用。
□怕打針的處理
首先,要去除孩子對打針的恐懼心理。
大人平常不要拿打針來嚇唬孩子,有的大人當孩子不聽話時,就說“你再不睡覺的話,就讓醫生來給你打針了……你如果不洗手的話,生病了,就應該讓醫生給你打針了。”這些話無意中增加了孩子對打針的恐懼。平常大人生病了,打針時,可以讓孩子看著,看到大人鎮靜自如的表情,孩子就不會把它看做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了。然後大人可與孩子一起討論一些問題,如:人為什麼要吃藥和打針?通過討論得出這樣的結論:人生病了就要吃藥或打針,這樣病才會好。
歲孩子完全可以理解這些概念,並學會控製對吃藥和打針的恐懼感。
其次,當孩子打針時,事先對孩子要親熱一點,使他心情愉快。可以抱抱孩子,摸摸孩子的頭,表揚孩子今天的成績:“今天你的積木搭得真好”、“今天你真乖”等等。然後跟孩子說:你今天有點不太舒服,對吧?
我得讓醫生給你打幾針,不過沒關係,一會兒就過去了。
當孩子打完針後,應及時加以表揚:“寶寶真棒,打針都不怕。”等等。
□孩子發燒抽風的降溫處理發燒是孩子容易患有的病症,但也有些孩子由於中樞神經係統發育未完善,容易抽風,表現為意識不清、口吐白沫、雙眼上吊、四肢抽動,使家長十分害怕。要學會在家中為孩子降溫,可預防抽風。
(1)物理降溫。
①頭部冷敷。
②溫水擦身體或用75%酒精加水一倍,或65度白幹酒加水2/3,用小毛巾擦拭四肢或背部。也可用34—35度的溫水讓孩子泡入盆中10~15分鍾然後擦幹,能較快降溫。
③高燒不退兼有便秘或懷疑痢疾時可用一次性空針去掉針頭,套上針頭套,尖端軋孔插入肛門內,將冷鹽水注入灌腸,既能通便也能降溫。
④如果手足發涼,體溫甚高,要注意末梢循環保溫,即用40度溫水泡手和足,或用熱水袋熱敷使足手溫暖,四肢毛細管擴張,便於散熱。
(2)藥物降溫。
①口服阿魯片(內含有阿司匹林及魯米那),有降溫鎮靜的作用。
②口服泰諾滴劑或安佳勢、撲熱息痛等退熱藥,注意用藥時,要嚴格掌握劑量。
如果經過物理降溫沒有任何作用或病情初始即極為嚴重者,應及時送往醫院就診,以免耽誤診治時機。另外,經物理降溫後,也應到醫院就診,千萬不可在退燒後放任不管,延誤了病情,造成不良後果。
□長針眼的處理
針眼即為眼皮長出小紅疙瘩,摸到有疼痛的硬結,常因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
此時應當服用抗生素,局部點眼藥水,睡前塗眼藥膏,每天用熱毛巾敷2~3次。如果去醫院做治療效果更好,也可以自行消退。
如果已形成膿腫就不必等待自行破潰,馬上到醫院切開排膿。因為切開的傷口比自行破潰的傷口整齊,愈合後疤痕小,排膿充分不留後遺症。自行破潰之後也應到眼科就診進一步使引流充分,否則會形成包囊形成肉芽腫而不易愈合。切開排膿後仍須點眼藥水,塗眼膏及服用抗菌素。
千萬不要擠壓或自己用未消毒的針去挑,因為麵部血管與顱內血管相通。擠壓後炎症擴散會引起敗血症,甚至引起顱內海綿竇血栓,嚴重時危及生命。
□出現爆發火眼的處理
火眼即為春秋兩季易在公共場所流行的急性細菌性結膜炎。患兒表現為眼睛結膜充血,眼紅,眼屎粘住眼瞼睜不開眼,或者被眼屎遮擋而視物不清,眼痛癢怕光、流淚、灼熱、球結膜充血、水腫。雙眼同時發病,3—4天最重,持續2周。愈後不影響視力。
患病時可選用氯黴素、新黴素、慶大黴素等。用兩種藥水交替點眼,睡前用大量眼藥膏既可殺菌,又可避免醒後睜眼困難,注意眼藥水或眼膏專人專用以免交叉感染。
點眼可頻繁,多點幾滴以衝洗黏液。治愈後仍應再用藥4~7天以免複發而轉成慢性。
紅眼期間要用冷敷,因為溫度上升有利於細菌繁殖。每日冷敷2~3次,每次20~30分鍾。
嬰幼兒結膜腫脹甚至突出眼外,切忌包紮。否則分泌物不能排泄會使感染加重。
由於傳染性極強,患病後應馬上到醫院就診。
此病以預防為主,對患者應隔離,用品應嚴格消毒。流行期間,毛巾、手絹、水、手均成為傳播途徑。流行期不要帶孩子到公共場所,避免到遊泳池遊泳。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勤洗手,不使用公用的毛巾、手絹。到人多的公共場所、乘坐公共汽車後不接觸手絹和眼睛,外出回家時要先洗手才接觸一切用品。
□皮膚上長癤腫的處理
癤腫常長在毛囊處,形成圓錐形凸出皮膚表麵,中心有毛發貫穿,周圍發紅。漸漸表麵變亮而堅硬,壓痛,頂部形成膿疤,中心有膿栓及壞死部分。破潰後膿栓脫落而排膿,排淨後炎症消失形成紫斑及疤痕。有時成批出現或此起彼伏常年不愈。
由於癤腫在化膿部位四周形成薄的泡狀壁,如果擠壓排膿就會使薄壁損傷,膿液進入周圍地區,使周圍再形成癤腫。最危險的部位是鼻周和上唇,稱為危險三角,若擠壓此處的膿癤,會引起腦海綿竇栓塞及腦膿腫危及生命。擠壓也會引起膿液入血引起全身膿毒血症。所以一旦引起發燒及全身症狀應馬上到醫院治療。
毛囊炎初起可熱敷促使炎症消退,局部用龍膽紫或紅黴素軟膏塗敷。已經成癤後要切開引流。可口服紅黴素、交沙黴素等消炎藥物。
防止皮膚長癤腫,平日應注意勤洗澡,保護皮膚清潔,不要抓傷皮膚以防引起感染。夏季防痱子,不要用堿性肥皂以免去脂過多降低皮膚的保護作用。蚊蟲叮咬後及時塗上風油精及蟲咬水止癢防止抓傷。常患癤腫者要注意營養,多吃含維生素A及胡蘿卜素豐富的食物,注意鍛煉身體以增強抵抗力。
□頭上長癬的處理
頭癬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可直接由患者傳染,也可通過貓狗傳染。由於真菌種類不同,頭癬可分3種:
(1)黃癬。又稱禿瘡,由黃癬菌感染,先見紅斑,沿毛囊擴散,紅點變小膿皰,幹後結黃痂,痂漸變厚,中央凹陷邊緣翹起,分泌物有鼠臭,有傳染性。去痂後出現潰瘍麵,愈後萎縮成疤,該部位沒有毛囊,成為永久脫發。
(2)白癬。常見於兒童,毛發處見紅色丘疹很快有白色鱗皮覆蓋,形成單個1厘米白斑。也有成片融合,鱗屑堆積,患處頭發灰暗無光,易於折斷。癬區外圍白色,愈後無疤痕。
(3)黑癬。為點狀鱗屑,每點3—4根頭發,易折斷,使頭發參差不齊。毛囊口有黑色殘根故稱黑癬。炎症反應不重,易被忽略而延至成年。若遍及全頭就會發生全頭脫發。
患癬病可用5%硫黃膏,2%磺叮達克寧霜,3%~5%克黴唑霜中的一種外塗,每日2次,堅持6周。口服灰黃黴素10~15毫克/千克/日,分2次,連服2~4周。
患兒注意不要互戴帽子、互換頭巾及共用臥具。梳子及理發工具被患者用後要煮沸或用福爾馬林熏蒸。日曬不能滅癬菌。
養貓狗的家庭要仔細檢查貓狗有無皮膚病,防止傳染人。
□患蟯蟲病的處理
蟯蟲病是幼兒園孩子最常見的寄生蟲病之一,蟯蟲寄生在小腸下段到直腸,夜間會爬到溫暖的肛門口排卵。蟯蟲長5~10毫米似小線頭,雌蟲一次可排卵1萬個,蟲卵遇空氣就會發育,6小時就有傳染性。孩子感到肛門蟲爬,瘙癢,用手抓撓,蟯蟲蟲卵就會藏在手甲縫中。通過手、玩具、被褥,易於在幼兒園中傳播和反複感染。蟯蟲隻能存活20~30天,如果不反複感染可不治自愈。如果不清理環境,反複感染就出現症狀。
感染後孩子肛門癢影響睡眠,有時還會引起尿道炎、陰道炎,偶見闌尾炎。有時會出現惡心、腹痛及嘔吐。肛門周圍及大便內可見活動的小白線樣的蟯蟲。
治療可服用驅蛔靈,劑量為50~60毫克/千克/日,分2次早晚服,連服7—10天,以後每周服2天,共服4周劑量同上,可預防蟯蟲再感染。此外肛門周圍可塗用蟯蟲膏既可止癢也可殺滅蟲卵。
防止蟯蟲病,關鍵在預防,孩子應穿滿襠褲。內衣褲被褥單換下應煮沸暴曬殺死蟲卵。勤剪指甲,飯前便後洗手。所有玩具每周刷洗或用紫外線消毒一次。患兒應有專用的毛巾、牙刷等用具。
□患蛔蟲病的處理
蛔蟲病是小兒最常見的寄生蟲病之一。
蟲卵隨糞便排出,通過施肥及用河水洗便桶會使蟲卵隨水散布。泥土中的蛔蟲卵會汙染手而帶入口中。通過施肥會汙染蔬菜,洗不幹淨涼拌生吃也會感染。
……蟲卵在腸道孵出幼蟲,幼蟲鑽進腸壁靜脈入門靜脈經過肝入肺,在肺中脫皮,從氣管到咽部,再吞進胃中而進腸道長大變成蟲,這個過程需兩個半月。因此疾病的表現也有所不同。幼蟲周遊期如大量入肝髒會引起肝大,肝功能異常;入肺時會咳嗽甚至引起蛔蟲性肺炎。如果入腦會出現腦膜炎及癲癇;還會引起全身過敏出現蕁麻疹。成蟲階段掠奪營養,分泌抑製酶的物質使人消化不良、貧血、孩子生長發育遲緩。孩子可表現肚陣痛、偏食和異食癖。成蟲代謝物吸收後會引起低熱、精神不振或過於興奮,睡眠咬牙,易驚等。
蛔蟲症還會引起危險的並發症,如膽管蛔蟲、蛔蟲性腸梗阻、蛔蟲性闌尾炎及蛔蟲性肝膿腫。
治療可用驅蛔靈、腸蟲清及安樂土等驅蟲。並發症要住院治療,先用藥物鎮痛解痙和驅蟲。也要及時抗感染,必要時進行手術治療。
防止蛔蟲症首先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勤剪指甲,飯前便後洗手。糞便應經過發酵處理之後才可施肥。做涼菜時要徹底清洗,刀板生熟分開,根莖類易汙染蔬菜用開水抄過才涼拌。食物要防被蠅蟲叮咬。
□百日咳的家庭護理
百日咳是傳染病,需要隔離,隔離期為1個月。百日咳1般1個月至一個半月能痊愈。家庭護理主要注意減少孩子痙攣咳嗽發作,減輕症狀,縮短病程。
家裏有百日咳患兒,就要保持室內空氣潔淨、新鮮,不要有煙霧和刺激性氣味,使患兒免受呼吸道刺激。家長要陪伴孩子,保持孩子安靜愉快,少說話,以減少咳嗽。
要給孩子營養豐富的飲食。孩子咳嗽發作了,就先不要吃,待不咳了再吃。有時咳得太厲害了發生嘔吐,不必驚慌,等不咳了,安靜下來再吃。但不要吃得太飽,可以多吃幾頓,吃飯時要慢一些。
室內空氣要濕潤,有條件可買加濕器,也可用塑料浴帳,帳內放小床,在孩子睡前放一盆沸水,使帳內溫度、濕度升高,孩子可i舒適入睡。20分鍾左右取下帳子。
2.疾病與治療方法
□感冒
感冒是幼兒時期常見的病症之一,影響著幼兒的健康發育。由於感冒無特效藥,家長做好對幼兒感冒的預防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可從以下幾方麵入手。
(1)重視戶外活動。經常在室外進行活動,可增強抗菌能力,提高免疫力,有效地防止感冒的發生。切忌把幼兒關在室內,不外出活動或曬太陽。
(2)及時補充維生素A。體內缺乏維生素A時,呼吸道黏膜的抵抗力就會下降,易患感冒。所以應該在醫生指導下,適量補充維生素A,同時增加高蛋白飲食,多吃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如胡蘿卜、綠色蔬菜及動物肝髒等。
(3)避免接觸感冒患者。在家庭中,一個感冒,往往會傳染全家,幼兒的抵抗力差,尤其容易被傳染。在家庭中,幼兒的毛巾、碗筷最好單獨使用,與患者分開。
在感冒流行期間,應盡量少帶幼兒到公共場合;居室內注意保持空氣清新流通,以減少幼兒發病率。
□急性闌尾炎
急性闌尾炎是小兒最常見的腹外科疾病,可發生於小兒任何年齡,最常見於5—12歲,10~12歲發病率最高,3歲以下則很少見。
小兒急性闌尾炎的發病原因較複雜,目前仍了解不夠,但最有可能的是以下幾種因素:
(1)闌尾腔梗阻。闌尾腔機械性阻塞,分泌物滯留,腔內壓力增高,闌尾壁血運發生障礙,有利於細菌的侵入。最常見的梗阻原因是糞石、異物(果核、蛔蟲)、闌尾扭曲、管腔癜痕狹窄等造成。
(2)細菌感染。細菌可經破潰或損傷的黏膜及血循環到達闌尾,引起急性炎症。
如咽峽炎、上感、扁桃體炎等。
(3)神經反射。當胃腸道機能發生障礙時,常伴有闌尾肌肉和血管的反射痙攣,闌尾腔發生梗阻及血運障礙引起炎症。
典型闌尾炎有腹痛、發熱、胃腸道症狀及右下腹部壓痛和肌緊張4大症狀。腹痛是最常見的症狀。許多病都可以有腹痛,闌尾炎腹痛的特點是轉移性腹痛,即開始時在心口窩或肚臍附近,經過幾個小時或半天左右轉到右下腹痛,即肚臍右下方。少數患者也可以一開始就是右下腹痛。疼痛呈持續性,不太劇烈。如果是由於蛔蟲鑽入而引起者,可有陣發性劇痛。患兒常屈著右腿側躺著,不敢直腰走路。幼兒說不清疼痛部位,嬰兒則常常蜷著腿哭鬧不安。
小兒闌尾炎發燒比成人出現早,一般於發病幾個小時後即可出現發燒,體溫38℃
左右,重症可達39C以上。多數患兒病初就有食欲不振、惡心、嘔吐,有些患兒還有便秘或腹瀉。右下腹部壓痛是比較可靠的體征,如果還有肌肉緊張、抵抗,那麼診斷就更明確了。有些闌尾炎症狀可以不典型,年幼者不典型症狀更多見。比如有的一開始就隻是腹瀉,常以為是腸炎,如果同時有咳嗽、嗓子痛,病初容易認為是上呼吸道感染、扁桃腺炎等。但隨著病情發展,大多會出現上述闌尾炎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