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幼兒用藥與醫療(3 / 3)

一旦發現孩子個子偏矮,應帶孩子去做檢查以盡快明確診斷,並給予相應及時的處理。

□過於肥胖

小兒的體重超過同身高、同性別的正常體重均值的20%以上的稱為肥胖。肥胖又可進行劃分:超過20%—30%為輕度肥胖,超過300/0~40%為中度肥胖,超過40%為重度肥胖。另外,將體重超過正常體重10%—20%者稱為超重。

根據肥胖發生的原因及處理的方式不同,通常將肥胖分為單純性肥胖和繼發性肥胖。

(1)單純性肥胖。單純性肥胖是最常見的肥胖,兒童的肥胖絕大多數屬於單純性肥胖。單純性肥胖主要是由於糖和脂肪的攝入過多而體內能量消耗較少,多餘的能量將轉化成脂肪積儲在體內,從而出現肥胖。

單純性肥胖和遺傳因素也有關係,父母均肥胖者,其70%~80%的子女也肥胖。

單純性肥胖的小兒生長發育一般較快,智力、性發育均正常,皮下脂肪分布一般較均勻,但有時因會陰部脂肪堆積過多而出現假性陰莖短小、假性隱睾等性發育異常的假象,尤其多見於男孩。肥胖的小兒活動後易出汗,易出現呼吸急促,也容易出現疲勞。

同時,小兒會因肥胖而感到害羞、怕與人接觸,精神上壓力較大,由此可引發性格改變。

(2)繼發性肥胖。繼發性肥胖多由各種疾病引起,如腎髒疾病(多因長期使用皮質激素引起肥胖)、腦炎後遺症的肥胖等。

這類肥胖患兒,其皮下脂肪分布不均勻。小兒除了肥胖外,還有原發疾病的表現存在。

單純性肥胖的治療,主要是調整飲食和適當地增加運動量。調整飲食和增加運動量均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不能求之過急。目前,市場上各種所謂“減肥”藥很多,但對兒童來說,最好不要用減肥藥。

對繼發性肥胖的處理,主要是積極治療原發疾病。

□變“瘦”

父母看3—4歲的孩子,多數覺得孩子似乎較以前要稍微瘦了些,不如以前胖了,一般情況下這屬於正常現象,原因可歸結為3方麵:

(1)身高的增長相對體重的增長要稍快些,因而孩子似乎逐漸變得“苗條”起來。

(2)活動量增加,能量消耗就增加,而能量主要靠體內積儲脂肪的轉化來提供,脂肪消耗增加,孩子就不長胖了。

(3)這階段的孩子,玩的欲望占上風,進食的欲望相對要差些,吃得少了,自然會瘦。

□腿痛

幼兒腿痛的原因很多,有生理性的,也有因疾病引起的。

(1)生長痛。這是發生在生長發育期兒童身上很常見的一種生理現象。幼兒生長發育快,腿部負擔過重,下肢骨端充血,從而引起腿痛。其特點是下肢輕度脹痛或酸痛,午後或傍晚較重,一般很少同時雙腿疼痛,局部無紅腫,可隨幼兒的生長會自然消失。

(2)急性良性肌炎。有些幼兒患流行感冒1~3天後會出現劇烈的小腿肌肉疼痛,還有厭食和頭痛等症狀。睡眠初醒時雙側小腿部突然疼痛,局部不紅、不腫,足呈蹠屈狀,但恢複極快,一般1—5天內迅速消失,不需特殊治療。

(3)佝僂病。佝僂病後遺症之一是下肢畸形。幼兒走路時關節左右搖擺不穩,關節周圍的肌肉容易疲勞,因而發生腿痛。這種腿痛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也會逐漸消失。

(4)維生素A中毒性關節病。患兒長期(3個月以上)攝入過量的魚肝油而導致慢性中毒症狀。病症除下肢脹痛和觸痛外,常有激怒、煩躁、全身瘙癢等症狀。血液檢查可輔助診斷。

總之,幼兒的腿痛有不同的情況,3—4歲的幼兒以生長痛為多見。

□牙頜畸形

患了牙頜畸形的兒童牙齒和領骨發育不正常,有礙口腔、頷及臉部的正常發育和咀嚼,嚴重的還會引起消化和營養不良。牙頜畸形常見的有:牙齒錯位和排列擁擠;上頜或下頜前突;上下牙弓咬合時,一部分上下牙齒不能接觸,咬不攏,而形成較大開口距離。

引起這些畸形的原因有如下幾種:

(1)吮手指。如果幼兒吸吮手指的力量對門牙的推動力長期大於嘴唇肌肉的力量,就會影響牙頜的正常發育,使整個牙齒向外翹起,形成開唇露齒。

(2)啃筆頭、咬唇。牙齒受到外來阻力,使牙齒不能正常地往外生長,而容易造成上頜突出,下頜收縮。

(3)偏用一側吃東西。這會使兩側頰肌、頜骨發育不正常,臉型變歪。

(4)睡眠姿勢不當。有的幼兒喜歡趴著睡,枕頭頂著上下頜嘴,造成頜頭發育異常,這些幼兒往往麵孔扁平;上下牙咬合時,不是上前牙在下前牙的外處,就是上前牙在下前牙的裏處。

以上幾種行為均會導致牙領畸形。為了幼兒的健康,父母應教育幼兒注意口腔衛生,不要養成上述幾種壞習慣,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2.異常情況的預防與處理●避免發生意外事故許多意外事故都是在粗心大意沒有預計後果的情況下發生的。如果事先加以預防,許多事故是可以避免的。為了避免孩子發生意外事故,應排除潛在的危險。

家裏的有毒、有害物品如藥物、農藥等要放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如鎖在櫃子裏或放在高處,因為孩子很可能因好奇而吃進肚子裏去。其他危險品如針、刀、釘子等也是如此。

給孩子清洗時,要先倒涼水,後倒熱水。

如果先倒熱水,孩子一不小心把手或腳伸進了盆裏,就會被燙傷。不要讓孩子隨便玩火,教育孩子讓他知道火是很危險的。如果孩子不聽,可以故意拿火放在孩子的手指邊燎一下,使他知道被火燒灼的痛苦,了解到火的厲害,以後就不敢隨便玩火了。

媽媽縫衣服或織毛衣時,不要讓孩子靠近自己,以免紮傷。不要讓孩子隨便進入廚房,尤其是炒菜時,油星四濺、煙霧籠罩,對孩子的健康不利。油的溫度很高,如果濺到孩子身上,也是很危險的。

孩子放爆竹煙花,大人應在身邊陪伴,並指導孩子,以免炸傷。最好是不讓孩子燃放鞭炮。

另外,要注意道路上的危險。馬路是最易出事故的地方,不要讓孩子在馬路等危險地方玩耍,甚至附近地區也不要讓他去。較小孩子玩耍時應有大人看著。孩子逛街時應有成人陪伴。

雖然時時處處都潛在危險,但因此就把孩子鎖在家中,不讓孩子出去玩或不敢讓孩子大膽地玩,也是不對的。應該要讓孩子在安全的環境下自由自在地活動。還應教育孩子自己保護自己,如不要跟陌生人走:知道玻璃等物品是有危險的,不能隨便拿著玩;腐爛的東西是不能吃的等等。

□燙傷

實驗證明皮膚接觸50CC以上的熱水就能燙傷,因此在為孩子準備洗澡水時要先放涼水再放熱水,調好水溫才讓孩子進入浴室。洗盆浴時先用溫水淋一下手腕,如果不燙,用手先在盆內攪一下,無不適後再讓孩子洗。

剛從鍋內取出的食物要避免讓孩子接觸,放涼後才讓他接觸。過熱的湯和粥應暫放廚房,防止孩子碰倒打翻而燙傷。餐桌上不必鋪桌布或塑料布,避免拉動桌布時潑灑熱粥熱湯燙著孩子。

家中的熱水瓶應放在高處或孩子不易看著的低矮處,防止孩子爬上桌椅去夠取而打翻或者找到打翻。冬天如果需用熱水袋,農村用熱磚取暖,要認真用厚布包好,防止孩子睡著時蹬開直接燙著。

冬天暖氣片要有護欄,爐子也要有木欄,防止孩子走近火爐而燙傷。通火用的鉤子火棍也要放在孩子夠不著處,防止燒熱的火具燙著孩子。爐子剛掃下來的熱灰也會燙著孩子,要馬上拿走。最好用室外點火取暖的爐子,以防出現意外。

家人盡量不在室內抽煙,以防孩子會突然走近,被煙頭燙傷。要謹防孩子學大人的樣子去劃火柴或動用打火機而發生危險。

如果不慎發生燒燙傷時,應馬上用幹淨布單包裹直接送醫院急救,千萬不要用香灰油膏等撒在傷口上以免造成大麵積感染,給清創救急帶來麻煩。

●跌傷

現有越來越多的家庭住進樓房,樓房對孩子來說危險較高,家長要為孩子作必要的保護。窗戶要安上防護欄,避免孩子從椅子桌子上探頭向外觀看而掉下。

有些5~6歲孩子喜歡在樓梯上玩,坐在扶手上當滑梯玩,一不小心就會從高處摔下,因此,要告誡孩子,禁止孩子做嚐試。

帶孩子外出坐公共汽車時也要注意,有些家長把孩子放在售票員的高桌子上,急刹車時頭會撞到柱子上而受傷。坐小汽車時孩子如果坐在司機旁邊的前排,一定要係上安全帶。孩子坐後排由大人抱著,要注意急刹車時保護孩子的頭部不要撞到前排的椅背上。騎車帶孩子時要特別注意孩子的腳勿夾在車輪的輻條裏。

不要讓5~6歲孩子在馬路邊踢球,有時追球,因司機來不及刹車會發生車禍。有些孩子經常圍在建築工地上的沙土邊玩耍,這是很危險的,因為工地上有各種車輛來往,高樓上也會有東西落下易於造成危險,所以,要禁止孩子到有危險隱患的地方玩。

□觸電

現在家用電器已普及,孩子對電器的接觸很多,也愛玩。他們喜歡電視,喜歡操縱遙控器,尤其看到大人和用手機交談時,喜歡搶過來學著大人講話。孩子也喜歡學演員拿著擴音器唱歌和講話。隻要不去碰接電源的插頭這些東西,基本上不會發生觸電現象。但是有些電器舊了,或電線的外麵保護層磨破了,或者孩子手中有汗的情況下就會導電。所以如果表層不完整的電器用品應及早修理,以免大人孩子發生危險。

有些電器如落地燈、落地扇等要注意表麵有無漏電,因為孩子在玩耍時會碰到它,或者用它作為支柱支撐著積木及其他玩具。

如果有漏電就會出現危險。

最易出危險的地方是插頭和電板,要讓孩子知道這裏有電,不要用手去摸或者用手指去探插頭的小洞,這會出危險。插頭和插座要接觸得緊密,不要讓插頭與插座之間有縫隙,避免孩子伸出指頭去接觸而觸電。

此外,院子的電線杆和高壓線也是危險之物。有時孩子的羽毛球、風箏等玩具夾在高壓線上,孩子會用竹竿鐵棍及鐵絲之類導電物品去夠取,一定要告誡教育孩子不要這樣做。

5-6歲的孩子應教會他們一些電的常識,如要修理家中的電器或安裝高處燈泡時可先拉閘斷電,以免危險;知道哪些東西導電哪些不能導電,必要時可作出選擇;暴風雨時不貼高牆及樹幹站立以防雷擊等。

□水淹

5—6歲的孩子能明白一些道理,是學遊泳較放心的年齡。這時候可以領孩子在齊肩的水中練習,並且學習深吸一口氣把身體紮入水中慢慢呼氣,要吸氣時把頭伸出水麵。孩子隨同大入學遊泳,通過模仿漸漸可以獨立遊泳。如果在海邊遊泳,遊泳之後的淋浴要用淡水衝掉海水。

冬季時孩子可在室內遊泳,逐漸練習到能耐寒時,可以在天氣暖和有太陽時到室外冬泳。年齡略大一些,如10~12歲身體強壯一些的孩子才能夠在隆冬冰天雪地時參加冬泳。遊泳對於耐寒訓練十分有效。因為遊泳時皮膚要接觸水,而水溫常比氣溫低。皮膚經受溫度改變,就會增強抗寒功能促使新陳代謝加快以供給身體較多的熱量,動員全身的力量抗寒。經常冬泳,孩子的抗寒能力良好,不易患感冒。

如果孩子不慎嗆水或溺水時,大人要把孩子馱到岸上,采取伏臥於大人肩部的體位,這個姿勢使孩子的頭和雙足下垂,雙臂自由顫動,大人走動時身體一高一低起到人工呼吸的作用,同時又能將水從呼吸道排出。走到岸邊馬上撬開孩子的口腔,清除泥沙及汙物,將舌頭拉出防止舌垂咽部阻礙呼吸。如果急救人員已到,可注射急救藥物或針刺人中、合穀、內關、太衝等穴位。

如果心跳呼吸微弱或停止也不要放棄急救,應該用手掌放在胸骨下進行衝擊壓迫,每分鍾60—80次幫助心髒排出血液。

每衝擊4下用手捏住鼻孔向口內吹氣一次,一麵急送醫院一麵做心外按摩及口對口人工呼吸,分秒必爭、不可停止,直到孩子出現心跳或自動呼吸才可停止。與此同時,脫去溺水兒童的濕衣服,用幹爽的衣服包裹,注意足部保溫,可用熱水袋保溫以利全身循環。

送醫院後馬上進行氣管抽吸,吸出肺中水分並正壓供氧。接上心電圖監測有無心跳,發現纖顫即馬上除顫,看心跳全停還可進行直接心髒按摩。

溺水後易發生肺水腫吸入性肺炎,輸液時要使用抗生紊。淡水溺水滲入血液會引起肺水腫和低鈉性抽風,海水溺水會引起高鈉血症,不能用鈉鹽輸液。急救時尚需加入細胞呼吸促進劑,需用另一條管道輸液。溺水急救全程要配合得快才能挽救生命。

幼兒用的遊泳池或帆布塑料製的遊泳池每周應認真刷洗換水,因為水下常長出青苔類生物會使孩子滑倒而溺水。就連家庭浴缸內也要鋪上一塊毛巾防止嬰幼兒站起後滑倒而溺水。冬季不要讓孩子在薄冰上遊戲,尤其不能到魚池上玩。魚為了吸氧要在冰上打洞,打洞處經一夜凍上後表麵無痕跡,容易誤導孩子跌入冰洞內而遇險。

□昏厥

昏厥是突然發生的、短暫的意識喪失狀態,由於大腦一時性廣泛性供血不足所致。

此外,還常伴有麵色蒼白、出冷汗、惡心、乏力、呼吸困難等症狀。引起昏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1)血管性昏厥。是由於血管舒縮反應障礙所致,恐懼、緊張、悲傷、創傷、注射等情況都會引起發病。另外,在應用血管擴張藥物或氯丙嗪後,若體位突然改變易產生體位性低血壓而引起昏厥。平臥或久蹲後突然起立時,也易發生昏厥。

(2)心源性昏厥。當病毒性心肌炎、細菌性心內膜炎及中毒性心肌炎等心髒疾病導致心律失常時,均可引起腦缺血而發生昏厥。化膿性或風濕性心包炎引起急性心包填塞,發生腦缺血,也可引起昏厥。引起小兒昏厥的主要原因是法樂氏四聯症、肺動脈瓣狹窄、原發性肺動脈高壓症等。

(3)神經精神性昏厥。見於癲癇小發作、高血壓腦病、蛛網膜下腔出血、癔病、腦部腫瘤等。

(4)短時間內大量失血、失液。如上消化道大量出血、肝脾破裂、嚴重吐瀉,嚴重貧血等也易發生昏厥。

(5)其他。如血糖過低、換氣性堿中毒以及吸入有毒氣體(如一氧化碳中毒),也會引起昏厥。

當昏厥發生時,應盡快讓小兒平臥著休息,以利於腦部恢複足夠的血液供應,防止跌倒引起外傷。如疑昏厥由低血糖引起,應立即給小兒飲糖水,提高血糖濃度。昏厥好轉恢複後應去醫院診斷,做全麵的體格檢查如心電圖、腦電圖、CT等必要檢查化驗。查明引起昏厥的原因。隨後,針對原發病作積極治療。先天性心髒病應手術糾治,病毒性心肌炎應休息和藥物治療。腎上腺腫瘤引起的高血壓腦病所致的昏厥,應手術切除腫瘤而控製疾病。貧血引起要糾正貧血。

為預防昏厥的發生,應增強體質,每天保證足夠的睡眠。早上一定要吃早餐,以防空腹引起低血糖。飲食要有足夠的營養,防止營養不良性貧血。

□外出旅行安全

每逢節假日,父母會帶孩子去旅遊一番,在這裏提醒家長注意在興奮之餘別忘要做好準備工作:

(1)帶孩子急需用的藥物,如退燒、消炎、止瀉或必要的鎮靜藥。可事先到孩子經常看病的醫療機構按孩子適當的劑量準備好。旅途中孩子會因食物不潔而患腹瀉、腹痛、嘔吐等,或會著涼而咳嗽、發燒、嗓子痛。

環境變化時會煩躁不安不能入睡,小劑量鎮靜藥會減少許多麻煩。

(2)帶孩子常吃的水果、餅幹、糕點、奶粉,或準備一些方便麵、方便粥、小罐頭之類,比在攤點吃東西方便衛生。

(3)要帶好換洗的衣物和鞋襪。夏季要帶上雨具。

(4)父母或另有親人同行。有時家長要買票或辦事有另一人陪同孩子就安全得多,許多拐騙孩子事件都是在人多的地方在大人忙於辦事時發生的。父母同行或另有親人同行比一個人帶著孩子妥當得多。

(5)坐火車時囑咐幼兒不要離開車廂,尤其不能在無人帶領的情況下穿越幾個車廂。停站時要隨同大人下車活動,按時上車,以免在車站遺失。盡可能不在車站上買零食。

(6)如暈船,可在上輪船前半小時按醫囑服用乘暈寧。幼兒要在大人帶領下才可以在甲板上活動,有風浪時應呆在客艙內。

(7)幼兒乘飛機要係好安全帶,盡量減少來回走動。起飛和降落時可嚼口香糖使咽鼓管與中耳相通氣壓相等,起降時不能離。

開座位。

(8)不要抱著孩子去擠車,孩子缺乏反抗能力,易於受到擠壓而出現“擠壓綜合征”。外力會引起骨折和肌肉損傷。大量肌肉損傷的物質進入血液循環會導致腎功能衰竭而死亡。旅途中如出現突然事件時,帶著孩子的父母應盡量躲避人流而不隨之擁擠著走動。

(9)帶孩子旅行應事先安排好接送,到達後不必操勞交通安頓問題,減少許多麻煩。

□腦外傷

小兒腦外傷多是由於跌傷、車禍與運動事故所致。在直接或間接的外力作用下,可以引起頭皮損傷、顱骨骨折、顱內腦組織損傷3種。

常見的顱腦損傷有:

(1)腦震蕩。腦震蕩是一種輕型腦損傷,占小兒腦外傷絕大部分。受傷後主要表現為短暫的神誌恍惚或意識喪失,曆時數秒至10餘分鍾不等,清醒後可有反應遲鈍、嗜睡,及頭痛、頭昏、惡心、嘔吐、麵色蒼白、出冷汗、脈搏緩慢等現象。但一般情況穩定,很快恢複正常。但有些小兒嗜睡時間較長,但過後神誌清醒,不會留下任何後遺症。

(2)腦挫裂傷。意識障礙較腦震蕩更為嚴重。頭痛嘔吐劇烈。嬰幼兒表現為煩躁不安,且持續時間長。大多數在傷後數小時或數天內發生早期癲癇,還有顱內壓增高及腦神經損傷的定位症狀,如頸項強直、偏癱、失語、失明、抽搐等。

(3)腦幹損傷。昏迷時間較長,常有抽搐,呼吸、脈搏、血壓生命體征不穩定。會出現40℃以上的高熱現象。瞳孔雙側不等大或散大,時大時小,對光反射消失,眼球固定。呼吸,心跳隨時都有可能會停止。

(4)腦內血腫。是顱腦損傷導致顱內出血。特急性常在傷後3小時內,急性在傷後3天內,亞急性在傷後3周左右,慢性在傷後3周以上,均會出現腦內血腫。頭痛加劇,惡心、嘔吐頻繁;意識障礙,出現昏迷是腦內血腫的主要表現。累及運動區時可引起偏癱、失語。可出現腦血症狀,瞳孔大小不對稱。

(5)顱骨骨折。線形骨折多見。嚴重者可出現凹陷性骨折,如顱骨凹陷嚴重時壓迫腦實質,會引起局限性癲癇或意識障礙。

腦外傷需臥床休息,保持安靜,情緒穩定。嘔吐頻繁者應暫禁食,有意識障礙者應放置胃腸減壓。定時觀察血壓、脈搏、呼吸、瞳孔、意識的變化情況,一般每隔1~2時察看1次,嚴重者30分鍾察看1次。反複觀察神經係統體征。保持呼吸道通暢、吸氧,適當限製進入體內的液體量以降低對顱內的壓力。同時應用降顱內壓藥物,如20%

甘露醇、激素等靜脈滴注。如有創口或腦脊液漏,應該使用抗生素。如果是顱內血腫或腦疝,需做開顱手術清除血腫及減壓。平時要防止小兒從高處跌落,教導小兒不要到高處玩耍。

□狗咬傷

狗咬傷以後,有感染破傷風或狂犬病的可能。

狗咬後皮膚上可有1個或數個小洞樣的傷口,有的發生撕裂傷,出血多不多,與咬傷部位有關。

孩子被狗咬傷後,立即用帶子將傷口以上及以下紮緊,紮的時間不超過40分鍾。

家長可用口吸吮傷口的血液,然後用高錳酸鉀水或肥皂水、醋、清水反複衝洗傷口10分鍾,用紗布蓋好傷口立即送醫院。

□毒蛇咬傷

讓患兒坐下或臥下,不要亂動,不要哭鬧,以免毒液吸收擴散。

點燃火柴燒傷口,對毒牙較短、排液量少的毒蛇咬傷,療效較好。方法是在蛇毒未被吸收擴散之前,將幾根火柴放在傷口上方,點燃火柴頭爆灼傷口。局部高溫可使虹毒蛋白凝固而失去活性,達到減少毒液吸收的目的。

在傷口近心端紮止血帶,阻止蛇毒經血液或淋巴液回流,注意每隔15N 30分鍾放鬆止血帶1分鍾,以防肢體缺血壞死。

用1:5000高錳酸鉀液或清水衝洗傷口,用小刀在咬傷處作十字形切口,擠出有毒血液。也可用拔火罐等吸出毒液。

使用季德勝蛇藥,或用新鮮半邊蓮搗爛敷於傷口周圍,加雄黃外敷。不宜用酸類或碘塗傷口。

初步處理後,立即送醫院治療。

□異物入眼

異物進入眼裏,可引起刺痛、流淚,較大較硬的異物還有可能傷害眼結膜。

異物進了眼裏,叫孩子不要亂揉,應該提起眼皮輕輕動,讓眼淚把異物衝出來。

可往眼裏滴1~2滴眼藥,既可預防發炎,又可衝出異物。

家長可把手洗淨,讓孩子向上看,用手按住下眼皮往下拉,可看下眼瞼內有無異物。用拇指和食指提起上眼皮,食指輕輕一拉,拇指將眼瞼往上翻,可看上眼皮內有無異物。如有異物,可用棉棒蘸水將異物沾出。

□異物入耳

幼兒常會把小的物件塞在耳內,也可能有小蟲爬進耳內,如不處理,可發生感染。

讓幼兒把頭歪向一側,患耳向下,讓異物滾出來。

如果是小蟲入耳,可向耳內滴幾滴溫水,使小蟲浮出來。

如果在家裏不能排除異物,要盡快去醫院檢查,千萬不要自己試著用鑷子或耳勺挖取。

●異物入鼻

幼兒有時把紙團、豆子、小球等塞入鼻孔,如家長不發現,會引起感染、出血。

豆粒、紙團等如未泡漲,可用擤鼻涕的方法將其擤出。如已泡漲,則需醫生處理。

如果是小蟲子進鼻腔,可用紙撚刺激鼻腔,使孩子打噴嚏,將蟲子噴出。

不要自己胡亂給孩子掏,否則異物進入咽喉部、氣管,易引起窒息。

□異物入氣管

氣管是吸入氧氣、排出二氧化碳的通道,一旦進入固體或液體物質,便會發生堵塞,影響氣體交換。引起幼兒發生氣管異物的主要原因有:幼兒好奇,常把小物件含在口中,不小心滑入;大哭、大笑時將口中物體i。滑入氣管;牙齒未長全,因咀嚼能力差,使食物進入氣管;咳嗽反射不健全,咳嗽時嗆入氣管;蹦跳、跌倒時把口裏的糖等食物嗆入氣管。有的家長一邊喂孩子一邊逗孩子,也易將食物嗆入氣管。

異物掉入氣管後,引起的症狀很明顯,但症狀的嚴重程度與異物的大小、性質和掉入氣管的部位有關。礦物性異物很少引起炎症反應:動物性異物,如魚刺、骨等對氣管黏膜刺激較大;有些植物性異物,如花生米、豆類等可引起嚴重的呼吸道急性炎症,甚至發生支氣管堵塞;光滑細小的金屬異物對氣管黏膜刺激很小;尖銳的異物,可能刺破附近的組織,引起其他並發症;表麵生鏽的異物對黏膜刺激較大。異物在氣管內存留的時間愈長,對身體的危害愈大。

異物掉入呼吸道後,首先引起劇烈的咳嗽,甚至咳出血,並有氣喘、呼吸困難、呼吸聲音異常等一係列表現。較大異物堵塞總氣管時,可引起窒息而死亡。隨後咳嗽表現為陣發性。過一段時間後,異物可引起炎症反應,患兒出現體溫升高、咳痰、呼吸困難等症狀。如異物堵塞支氣管,則可引起下端的肺氣腫或肺不張,患兒感到胸悶,這時的情況更嚴重了。

總之,氣管異物是危險的急症,應分秒必爭地送孩子去醫院搶救,絕不能耽誤。在醫院,醫生可根據異物的部位,在直接喉鏡或氣管鏡檢查下,把異物取出。

□異物吞咽

幼兒有時玩耍時喜歡把玩具放在嘴裏,不小心可滑入咽喉,吞咽下去。異物可卡在食管中,被卡的食管發生疼痛,吞咽時疼痛明顯,特別是咽下困難,甚至滴水不進。大的異物可壓迫氣管,引起呼吸困難。異物在食管內存留時間過長,可引起局部水腫和炎症。尖銳的異物容易刺破食管黏膜,引起周圍器官發炎。

幼兒發生食管異物後,必須立即送醫院治療,醫生會通過食管鏡檢查,取出異物。

如果異物已滑入胃,醫生會在X線觀察下,促使異物排出。

如發現別針不見了,可帶幼兒做X線檢查,以明確別針是否被吞進,在什麼位置。

如果別針停留在食管中,醫生可用專用設備取出。如果到了胃裏,需要2~7天才能通過腸道,不會有什麼損害。可每日仔細地檢查大便,如果沒有檢查到別針,一周時應再次透視。別針在胃中停留幾個星期的情況很少見,如果在胃中久不排出,醫生可用胃鏡將其取出。

●異物卡於咽部

幼兒在玩耍時可將小玩物、紐扣、硬幣等放在嘴裏,一不小心,這些東西滑下去易卡在咽部。另外,家長給孩子的飯裏,有小骨頭或魚刺沒挑幹淨,也可卡在咽部。

發生咽部異物後,吞咽疼痛加重,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難。異物較大時,可壓迫喉頭和氣管,引起呼吸困難。如果異物刺破咽壁,局部可發生感染。

幼兒被異物卡住後,可讓他張大嘴,將舌頭壓下,用鑷子輕輕夾出。如果是魚刺,可用威靈仙30克、米醋50毫升煮湯飲服。

如果上述辦法無效,可到醫院請醫生處理。

魚刺卡住後,不要給孩子吃饅頭、飯團等,因為這樣做有時不僅不能帶走刺,反而會將刺壓得紮入更深,更不易取出。如果是硬而尖的異物,這樣硬壓危險更大。

●誤食的處理

幼兒由於好奇而誤食了某些有毒物之後就會表現出不同症狀,有時由於送醫院不及而產生嚴重後果。在這裏簡單地介紹幾種應急辦法:

(1)幼兒誤食來蘇水、碳酸、腳氣藥水等腐蝕劑後,要迅速服用橄欖油、魚肝油、生蛋清等。

(2)幼兒誤食碘酒後,可以給喝米湯或太白粉糊,因為米湯、太白粉糊有中和碘的特性。

(3)幼兒誤食強酸(硫酸、硝酸、鹽酸、王水等)後禁止使用蘇打,以防止產生大量氣體而造成胃穿孔。可立即給孩子喝牛乳、生蛋清、橄欖油或食用植物油。

(4)幼兒誤食強堿(如苛性鉀、苛性鈉、氨等)後,不宜洗胃和催吐,應該立即服用大量的稀酸溶液,如食醋、檸檬汁等。經過1小時後,分多次給幼兒喝少量溫牛乳。還可以喝些生蛋清、橄欖油、麵糊等,以保護消化道黏膜。

采取了相應應急措施後,還應及時送幼兒到醫院作進一步診治。

□誤食藥物中毒的處理

幼兒年幼無知,好奇心很強,有時看見大人吃了某種藥,也悄悄地拿來吃,有時還會誤食毒藥,那麼該怎樣處理這些情況呢?

當發現幼兒誤食過多的藥物毒物後,首先應當先向幼兒了解情況,弄清楚藥物的名稱、吞食的時間和數量,以便醫生能針對性地進行搶救。如果發現還有剩餘的毒物,應把它帶到醫院,以便於醫生做出正確的診斷和及時的搶救。

其次,應盡快將幼兒送往醫院,醫生會根據各種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但如果情況非常嚴重和緊急,可以采用一些簡易的急救措施,如用羽毛搔喉部催吐。如果誤吃了藥物,可讓幼兒先喝兩三杯水或果汁,然後用筷子或湯勺柄等按壓舌根,借以催吐。如誤食堿類,可灌以食醋、橘子汁中和。如果誤吞金屬或植物堿類,可立即喝濃茶以減少毒物的吸收。

家長最應該做的是做好預防工作,如把藥物、毒物鎖在櫃子裏或放在幼兒拿不到的地方。

此外,平時家長應注意對幼兒進行有關的安全教育。告訴幼兒有許多東西是人可以吃的,還有一些東西是有毒的,是不能吃的。例如我們平常吃的食物都是可以吃的,但有些野菜、野果是有毒的,因而不能吃;還有的藥也是有毒的,吃多了會不舒服,甚至會死的,如安眠藥等;殺蟲劑毒性特別大,它是專門用來殺蟲子的,也不能吃等等。幼兒有一種怕生病怕死的本能,經過這樣的教育,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分辨出哪些是可以吃的,哪些是不可以吃的,而不敢因好奇而貿然把什麼東西都拿來吃了。

第六章 學齡期預防與醫療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