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幼兒用藥與醫療(2 / 3)

對小兒腹痛應特別注意,凡是腹痛或哭鬧2~3小時以上,應懷疑有闌尾炎(或其他腹部外科病),要及時到醫院診治。小兒闌尾炎一般需要手術治療。輕症或早期症狀還不典型者也必須在醫生嚴密觀察之下用抗生素保守治療,切不可大意。

□急性喉炎

本病是由細菌或病毒侵犯喉部而引起的急性炎症。常見病原菌為肺炎球菌、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等,近年來各種呼吸道病毒亦為主要致病原因。

小兒急性喉炎多發生於冬、春季節,2—3歲多見,也可發生在較大兒童,可直接由細菌或病毒感染喉部,也可繼發於麻疹之後,為麻疹常見並發症之一。

因為小兒喉部比較狹窄,黏膜下血管豐富,故在發炎時,易發生黏膜充血、水腫,使聲門、喉部管腔變得更狹窄。輕的全身症狀不明顯,體溫正常,僅有聲音嘶啞及犬吠樣咳嗽,或呈破竹樣“空空”聲咳嗽,無呼吸困難症狀;重的常起病急,突然高熱,起病不久除有聲嘶、犬吠樣咳嗽外,還常伴有呼吸道梗阻症狀,即吸氣性呼吸困難,吸氣時有喘鳴聲,伴胸骨上窩、胸骨劍突下及肋間軟組織凹陷,如果不嚴密觀察及處理,梗阻程度可由輕度發展至重度,甚至引起窒息,此時麵色青紫,全身極度衰竭,或煩躁不安;肺部體征不多,僅有呼吸音粗糙,或有少許粗濕囉音。

預防傷風感冒是防治本病的主要措施,患麻疹後應細心護理,防止並發喉炎。發病以後要積極治療,預防喉梗阻的發生及進展,給患兒多飲開水,保持室內濕度及溫度,當有嚴重喉梗阻情況時,必須分秒必爭積極搶救,必要時插管吸氧或須作氣管切開。

□痙攣性喉炎

痙攣性喉炎的典型症狀為喉部痙攣,常在夜間驟然發作。其病原體主要為副流感等病毒,患者年齡大都在2~6歲之間。

上呼吸道發生輕度感染時易致喉痙攣。

患兒常在前半夜驟然發病,咳嗽聲緊促如犬吠。嚴重者有顯著喉梗阻,並出現喉鳴,吸氣時胸壁凹陷,唇色青紫。經過治療後痙攣緩解,隨即沉睡。次夜可重發,並連續數夜發作。白天聲音嘶啞,但無痙攣現象,至夜間症狀又加重。

本病須慎防冷空氣的侵襲,夜間睡眠時尤應注意保溫防風。

治療方法為:增加室內溫度與濕度,以舒緩喉痙攣;利用嘔吐劑。可將2~4毫升吐根糖漿給予2~4歲的幼兒,隔20~30分鍾給1次(一般隻需重複給藥1~2次),直至嘔吐為止。嘔吐後痙攣大都緩解,此時宜給魯米那等鎮靜劑促使入睡。預後良好,一般不需氣管切開術。在痙攣較重時還可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為了防止痙攣複發,患兒要多休息,保持室內溫、濕度。如夜間發作,可給小劑量吐根糖漿(0.5~1毫升/次,每日3次,連續3天,並宜在晚睡前重複1劑,同時加鎮靜劑)。

●扁桃腺炎

扁桃腺炎是指齶扁桃體和咽部黏膜淋巴組織的炎症。該病常在春秋兩季發病,主要致病菌為溶血性鏈球菌,也有病毒或者細菌和病毒混合感染。致病菌從外界飛沫傳入,隱藏在扁桃體小窩內,當身體抵抗力良好時不生病;如果遇冷使機體抵抗力下降時,隱藏的病源會大量繁殖,產生毒素而使孩子生病。症狀為:

孩子突然高燒達39C-40C,怕冷,頭痛無力,咽喉痛,吞咽時加重。孩子食欲不振也會惡心嘔吐、便秘(如果發病的是嬰幼兒就表現為腹瀉)。炎症會侵犯咽鼓管引起耳鳴、耳痛甚至耳聾。

病毒引起的炎症使表淺組織充血紅腫,無膿性分泌物,全身症狀亦較輕。細菌引起的會使扁桃腺出現化膿性濾液,陷窩內有膿性改變,表麵可見膿點或者連成片塊,頜下淋巴腺也腫大壓痛。

如果孩子全身症狀重,應臥床休息,由於吞咽困難,水的攝入量不足,所以應輸液並輸入大量抗生素以對抗炎症,同時可用藥物或酒精擦浴緩解高燒;可用鹽水及藥物漱口。病毒引起時可用中藥配合治療。

由於反複發作,扁桃腺肥大,所以陷窩內會積留膿性。如孩子睡眠時打鼾、口臭,炎症分泌物經常被咽下就會引起頭痛、疲倦乏力、消化不良、貧血等全身中毒症狀,甚至會蔓延為中耳炎、頸淋巴腺炎、喉炎等,還會引起並發症如風濕熱、腎小球腎炎、心內膜炎等。

因為扁桃腺能產生多種抗體,在急性發作時要徹底治療,避免殘留病源而引起複發;同時要鼓勵孩子參加體育鍛煉,增強抵抗能力:注意營養,服用魚肝油維生素C等強壯劑;經常用鹽水漱口,季節改變時注意保暖以防止複發。

□瘊子

瘊子的學名叫疣。疣是經過病毒傳染後才生出來的。常見的疣有以下幾種:

(1)傳染性軟疣。俗稱“水瘊”,多見於兒童,為米粒到黃豆大串珠樣隆起,表麵有蠟樣的光澤,傳染性軟疣呈灰白色或珍珠色,中心有小臍凹,用針將頂端挑破後,可擠出白色乳酪樣物質,其中含有大量病毒。這種軟疣可發生在軀幹、四肢,症狀不明顯,有時有癢感。

(2)尋常疣。俗稱“刺痕”,是最常見的瘊子。多發生在青少年,開始在皮膚上出現針尖到黃豆大的隆起,表麵較硬,呈灰褐色。

這種疣的表麵頂端呈乳頭狀、菜花狀或刺狀,故叫“刺痕”。其多發於手部、足部、鼻孔等處。

(3)扁平疣。俗稱“扁瘊子”。為米粒到綠豆大小扁平隆起,棕色,表麵光滑,數目多,多發生於麵部及手背。

長了瘊子以後,數目少的可用液氦冷凍治療,也可塗抹軟膏。傳染性軟疣可在用針挑破擠出白色物後,塗2%~3%碘酒。有的瘊子不經治療,幾年後自行消退。有的反複發作,就需到醫院治療了。

□疝氣

常見的是腹股溝斜疝,在哭、鬧、咳嗽、站立或用力排便時腹股溝或陰囊部可見一個腫物,安靜平臥時可消失,腫物進入腹部時可聽到咕嚕水聲。輕型不經常出現,隨著腹肌發育結實後會有自愈的可能。但有時疝不能自由回到腹腔,會疼痛變硬,惡心、嘔吐,即為嵌頓疝。如果治療不及時,局部紅、腫、熱,全身發熱,稱為絞窄性腸梗阻,是卡,住的腸管開始發炎壞死,應馬上手術治療,否則會導致腹膜炎而有生命危險。

能回納的疝也應在3~6歲之內手術。

孩子太小不懂話不易於合作,術後哭鬧腹部壓力增加不利於傷口愈合。由於6歲孩子要上學,帶著疝囊不便於過集體生活和參加體育活動,而孩子過了3歲又基本上無自愈可能,所以最好在4歲時手術治療。

疝帶會壓傷皮膚及疝內的腸管,對活潑:

好動的男孩甚感不便,許多孩子寧願手術也不願用疝帶。3歲以下孩子要防止感冒咳嗽,注意大便通暢,不能大哭大鬧,防止腹部壓力過大使疝突然嵌頓。難以安撫的孩子可同醫生商量是否可早期手術。

●呆小病

所謂“呆小”,包括小兒長得既傻又小。

主要是由於甲狀腺功能不足,甲狀腺激素缺乏而導致體格、智能發育障礙,醫學又稱“克汀病”。因此,當父母發現小兒無論在體格和智能發育上與同年兒童相差甚遠時,應想到此病。

甲狀腺激素在調節機體代謝過程中,尤其是對小兒的生長發育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它可促進骨的生長,促進中樞神經係統的發育和功能。因此,在胚胎發育期及嬰兒早期出現甲狀腺激素缺乏,不僅使腦組織受到嚴重損害,影響小兒智力,而且生長發育也受到影響,小兒明顯矮小。由於引起呆小的原因及發病年齡和臨床特征的表現不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加以區別。

(1)散發性呆小病。主要原因是甲狀腺先天性缺陷或發育不全使甲狀腺合成甲狀腺激素發生障礙。一般散發性呆小病多見於女孩,約為男孩的3倍。大多數小兒因在胎內受孕婦甲狀腺激素的影響,所以出生時多無症狀。但此病症狀出現的早晚及輕重程度與小兒甲狀腺組織的多少及功能低下的程度有關。如果先天無甲狀腺組織的小兒,大多數在出生後1~3個月就出現症狀。有少量腺體者,多在6個月後,偶可至4—5歲才漸顯症狀。

患兒的主要表現是身材矮小,身體比例不均,顯得四肢短小,上身比下身長,同時精神呆滯,反應遲鈍,有的認為特別“乖”,因為多睡很少哭吵,即使哭吵,聲音也低啞,吞咽緩慢,體溫較低,怕冷,出汗少(夏天也很少出汗),皮膚粗糙,尤其是手足部更明顯。

i麵無血色,頭發稀少而幹枯,發際較低,眼裂小,眼瞼浮腫,兩眼分開較大,鼻梁寬而平,鼻翼肥大,舌大而寬厚,經常伸出口外,額部有皺紋,外表看上去像“小老頭”。總之,呈“不聰明”的表現。這種麵容又稱克汀病特殊麵容。

在整個生長發育過程中,小兒突出表現“五遲”,即立遲、行退、齒遲、發遲及話遲。

對症狀典型的呆小病診斷並不困難,如症狀不典型,通過X線檢查可發現小兒的骨齡明顯落後於正常小兒,嚴重者要延遲3年以上。T3、T4明顯減低,甲狀腺131I吸收率測定也可降低。血糖、血清堿性磷酸酶等均有變化。此病宜及早診治,越早越好。因早期治療與預後密切相關,否則將會帶來不良後果。

(2)地方性呆小病。主要發生於甲狀腺腫流行地區。是由於地區中的水、土、食物中含碘量不足,或因當地水和食物中含鈣或氟過高,以及母親在懷孕期飲食中缺碘,或飲水受細菌汙染以致影響碘的吸收和利用。

地方性呆小病的表現特征主要有兩種:

一種是以神經係統症狀為主,往往出生後不久即表現智能顯著低下、聽力障礙、肢體強直、不會坐立、運動障礙,而如上述甲狀腺功能低下的其他表現可較輕或不明顯。另一種是以虛腫表現為主,看上去皮膚粗厚,紋理增多,為非凹陷性浮腫,稱為黏液性水腫。

體格發育及智力發育落後,四肢短粗,同樣有以上所述的特殊麵容,膝外翻,扁平足,骨齡檢查較同年齡落後,青春發育期性成熟延遲,然而神經係統檢查正常。

以上兩種情況在不同的流行地區發病比例不一樣,它與散發性呆小病的主要區別是甲狀腺發育正常,有些甚至代償性腫大。

甲狀腺本身功能可正常或稍偏低。

散發性呆小病要強調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尤其在新生兒期),智力和體格發育可。

以接近正常健康人的水平。一般認為生後3個月以後治療效果就明顯減低。所以治療本病需要耐心長期服藥。甲狀腺素片是治療本病唯一有效藥物,但必須遵照醫囑,一般開始劑量為足量的1/3左右,逐步增加,以免產生甲狀腺危象。還應加強學習輔導,重視教育促進智力的發育,給予營養豐富的飲食。應得到家長的配合,使病人樹立信心,堅持終身不間斷服藥。

地方性呆小病則需對於患地方性甲狀腺腫大的孕婦分娩的新生兒,進行甲狀腺功能的檢查,以便及時治療。尤其在孕婦妊娠末3—4個月,應每日加服碘化鉀20~30毫克,多吃含碘豐富的食物,流行地區孕婦應加服碘製劑。

□弱視

(1)遮蓋法。把視力好的一隻眼睛遮蓋住,強迫用弱視的那隻眼睛看事物。經一段時間的強迫刺激,弱視眼的視力可有提高。也可用交替遮蓋法(健眼與弱視眼交替遮蓋),此法簡便易行。如每周遮蓋健眼5—6天,遮蓋弱視眼1—2天,效果是較好的。

(2)後像療法。在強光刺激下視物10秒鍾後,閉上眼睛仍感覺該物呈現在眼前,這個影像醫學上叫後像。醫學上利用這種後像的原理,用後像鏡的強光刺激(一般照射20秒至1分鍾),使視網膜產生後像,從而提高黃斑中心凹的視功能,起到治療弱視的目的。

(3)紅色濾光鏡治療。用600~640納米波長光線的紅鏡戴在弱視眼前,同時完全遮住健眼,練習寫字、畫圖等作業,每天1-

2次,每次10N15分鍾,逐漸延長時間至數小時,能夠達到治療弱視的目的。

治療弱視的方法很多,到底哪種最好,這要根據每個孩子弱視的性質、程度、年齡及視力屈光度來選擇,並注意在7歲前抓緊時間治療。

●假性近視

現在孩子們都懂得多讀書、讀好書,但往往忽視了在用功學習過程中的眼衛生問題。如學習時間過長、姿勢不端正,有的孩子玩遊戲機一玩就是幾個小時,這些都是造成假性近視的因素。要有效地預防假性近視並不困難,隻要在以下幾個方麵引起注意就可以達到目的:

(1)無論是閱讀還是寫字都要注意保持30厘米的距離和正確的姿勢。

(2)光線要適當,不論是過強或過弱的光線,對眼睛都不利。

(3)學習時間一次不能太長,一般不超過1小時就要休息10分鍾左右,休息時最好到戶外活動一會。

(4)不要在躺著、乘車、走路時看書。

□“對眼”

孩子患有“對眼”會影響到形象和學習。從生活和美觀出發要說服和鼓勵孩子積極治療。治療方法有幾種:

(1)驗光配鏡子。這樣可以為遠視和散光找到準確的度數。配眼鏡矯正視力的同時,斜視得到了治療。要堅持戴眼鏡不能間斷,無論看遠處或近處都要戴著眼鏡,一般堅持半年左右就可見到療效了。以後每年要到醫院檢查一次,以觀察視力變化,調整眼鏡的度數。

(2)遮蓋健眼法。這是治療“對眼”弱視的一種方法。其原理是:由於雙眼屈光參差太大,如將好眼睛遮住,讓斜視的眼睛看東西,讓其多受一些光刺激,促使視網膜發育。如經遮蓋健眼治療後斜眼視力有所提高,需戴鏡檢查斜視度數,如有所減少,則需要堅持遮蓋,每月查一次視力和斜視度。

(3)用同視機訓練。斜視兒童可到醫院做立體鏡和同視機訓練,這些訓練對斜視的眼位矯正有很大幫助,而且對雙眼單視功能的恢複和立體知覺的建立都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4)手術治療。經上述方法治療1~2年後,仍有斜視的兒童或斜視治療過晚者,在戴眼鏡的基礎上仍不能糾正者,可考慮手術治療。

□發生外傷

外傷是兒童經常會發生的情況,這與孩子活動量較大、好奇心強以及動作不夠協調等諸多因素有關。根據損傷情況,一般將外傷分為擦傷、挫傷、扭傷、刺傷、切割傷等數種。下麵要介紹的是孩子在發生這些外傷後的簡單處理方法。

(1)擦傷。

擦傷多發生在孩子跌倒後,為皮膚的損傷,但有深淺之分。如傷得較淺,僅出現輕微疼痛,隻需抹點紅藥水,兩三天即會好的。

如果傷得較深,傷口可有滲血或滲液,疼痛可較劇烈。如傷口表現較清潔的話,亦隻需抹些紅藥水或紫藥水即可,一周左右多痊愈。如創麵較髒,則應用自來水或涼開水衝洗幹淨後,再抹上紅藥水或紫藥水,然後用幹淨的敷料包紮兩三天。深擦傷往往有一結痂的過程,痂蓋脫落後創麵即已愈合。有時候,如痂尚未成熟即被剝落,則須重新結痂。須注意的是,發生在臉部的擦傷,如創麵有泥土或其他汙物而沒有及時清洗,則以後會在表皮上留有斑點,以至於影響麵容。

所以對麵部的擦傷,應尤為重視清洗處理。

如創麵嵌入了煤屑或石碴等異物,一定要去醫院處理。

(2)挫傷。

如皮下組織受傷而表皮未破,則稱為挫傷。多為身體某處遭受碰撞或受鈍器打擊的疼痛,尤其在按壓時疼痛加劇。如腫脹和輕微疼痛,不影響孩子日常生活及活動,則可不進行特殊處理,多在3—5天可痊愈。

如腫脹較嚴重,則應去醫院進行中藥外敷等治療。如受傷部位為孩子的腦部、胸部、腹部、腰部及關節處,則有可能引起內髒或深部組織的損傷,此時應密切注意孩子有無異常情況出現,並及時送往醫院診治。

(3)扭傷。

多發生於孩子奔跑或進行其他劇烈運動時,由於關節過猛地用力扭轉,損傷了附著在關節外麵的關節囊、韌帶及肌腹。扭傷最常見的部位為踝關節及手腕部。此時可突然出現局部較劇烈的疼痛,並伴有關節的活動受限和逐漸腫脹及皮膚青紫,其處理方法與挫傷相同。同時應注意減少受傷關節的活動。如局部腫脹明顯,扭傷後24小時可用熱水袋或熱毛巾熱敷,亦可遵囑外敷中藥。在踝關節扭傷後的最初兩三天內,孩子最好多臥床休息並避免走動。臥床時可用枕頭將患側的小腿墊高,以利消腫。少數情況下會發生同一處關節的反複多次扭傷現象,此時應注意尋找原因。如踝關節的反複扭傷可與鞋子不合適有關,須及時改進。尤其不應給學走路前後的幼兒穿著皮鞋或硬底鞋。

(4)割傷。

割傷多由刀刃、玻璃等銳器劃破皮膚或皮下組織而引起。淺者可發生表皮的破損,深者可達肌肉、肌腱、血管甚至神經。出血量因損傷的部位和深淺而異。孩子最易發生的是手指處小而淺的切割傷,此時將其手指舉高,捏住指根兩側,即可將血止住。然後用碘酒或酒精塗抹傷口四周皮膚或上些紅藥水,再用幹淨的紗布或創可貼包紮上即可。一般三五天即可痊愈。此期間須注意孩子傷口周圍有無紅腫、疼痛等感染現象。

如有,應去醫院進行處理。如切割傷的傷口較深或較大,須立即用幹淨手帕或紗布將傷口包紮,並及時送往醫院進行縫合處理。但包紮時間不要太長,以免引起局部組織的長時間缺血而發生壞死。如傷口受到汙染或切割物為生鏽的銳器,則應該在孩子受傷後24小時以內,去醫院注射破傷風抗毒素血清以防止破傷風的發生。如較深、大的切割傷發生在胸、腹、背等處,則應立即去醫院診治,以明確有無內髒器官的損傷。

(5)刺傷。

長而尖的物體刺入人體會造成刺傷。

多經過皮膚刺入,孩子有時亦可發生經口、鼻、耳等其他途徑而引起的刺傷。此類損傷傷口多為小而深,且較易傷及深處的神經、血管及重要器官。如僅為肢體處的較表淺的刺傷,可以立即將異物拔除後保護好傷口送往醫院。如刺入較深,並不能確認是否有深部組織或器官的損傷,即不要輕易將刺入物拔掉,以免引起異物斷離殘留、大出血或加重組織、髒器的損傷。此時應立即將孩子送往附近醫院。對這類外傷,亦須及時給孩子注射破傷風抗毒血清,以防止破傷風的發生。

加強對孩子的教育和管理,是防止孩子發生上述外傷的重要措施。尤其是應避免孩子玩弄尖銳的物品,並不要用硬物相互打鬥。另外,不要讓孩子嘴裏咬著冰棍或糖葫蘆、筷子等物亂跑,對避免經口、鼻腔引起的外傷尤為重要。

□杵狀指

杵狀指是由於缺氧,引起手指(趾)端微血管擴張,血流減緩或停滯,使有害的物質聚集,從而促使手指(趾)的軟組織增生。

小兒的指甲基部隆起脊,逐漸增大、膨隆,形成小鼓槌狀。杵狀指主要見於下列疾病。

(1)先天性心髒病。先天性心髒病最易出現杵狀指,包括法樂氏四聯症、三尖瓣閉鎖、肺動脈閉鎖、大血管錯位等。小兒出現嚴重紫紺,活動時氣促,血液中紅細胞增多,瘀滯在擴張的微血管內,使眼結膜、頰黏膜等呈暗紅色,小兒喜歡蹲著,或蜷曲四肢側臥睡覺,有的小兒因缺氧嚴重而致昏厥發作。這類紫紺型先天性心髒病患兒需早日手術矯治。經過手術,青紫消失或明顯改善,那麼半年至一年內小兒的杵狀指會漸漸消失,手指(趾)恢複到正常。杵狀指的出現時間一般在孩子2—3歲時,與年齡增長和疾病嚴重程度有關。

(2)其他心血管疾病,也易出現杵狀指。如無青紫的先天性心髒病並發細菌性心內膜炎時,小兒會持續發熱、貧血、肝脾腫大、皮膚有細小出血點等。風濕性瓣膜病、慢性心力衰竭、指(趾)端淤血等,日欠也會出現杵狀指。

(3)肺部疾病。多見於肺部慢性感染,如肺膿腫、支氣管擴張、先天或後天性的多發性肺囊腫、肺纖維化病變、大片狀肺不張等。小兒處於慢性缺氧狀態,同時伴有咳嗽、咯痰、咯血、反複發熱。杵狀指的發生速度很快,一般起病後1個月左右可辨認。

(4)其他。如慢性肝硬化、肥大性骨關節病等也會出現杵狀指,但此症小兒不易見。此症有明顯的外在症狀,很好識別。

由於杵狀指發生於多種疾病,所以要注意原發病症狀。如有無急慢性肺部疾病症狀,咳嗽、胸痛、胸悶、氣急、發熱等,或有無心血管疾病的症狀,紫紺、呼吸困難、心髒雜音等。必須及時到醫院診治,通過體檢、X線胸片、心電圖等檢查,以及作血常規、血紅蛋白、紅細胞壓積、血沉等檢查,明確診斷後,及時治療原發病變。

治療杵狀指主要是針對病因,治療原發疾病,隨著原發疾病治愈,杵狀指也會隨之改善或者消失。比如,紫紺型先天性心髒病需手術矯治:由肺膿腫引起的杵狀指,治療首要選擇抗生素(如青黴素、先鋒黴素、丁胺卡那黴素等),同時加以體位引流、藥物霧化吸入等,必要時作手術切除。

□手指紮刺

竹、木、鐵、玻璃、植物都可能刺傷皮膚。

紮刺後,一要將刺挑出;二要消毒防感染。

將鑷子或縫衣針在火上燒一燒(打火機或火柴),將傷口周邊皮膚擦洗幹淨,順紮入方向將刺挑出或拔出。

刺挑出後,用手擠一擠,擠出幾滴血,然後塗些酒精。如果刺紮得深,或很髒,要請醫生處理,並注射抗破傷風預防針。

□手指割破

手指割破是常見外傷,要注意止血後預防感染。

止血注意兩點:一是將受傷的手指高舉過心髒水平:二是用另外一隻手的兩個手指捏緊受傷指的指根。

把傷口周圍用清水、肥皂洗幹淨,用紗布將傷口周圍擦幹。

可在傷口上塗紅汞,或使用創可貼包紮。不可用藥棉或有絨毛的布塊直接蓋在傷口上。

包紮後的傷口,不要再沾水。如發現傷口周圍紅腫,要請醫生處理。

●手指戳傷

手指戳傷是手關節的扭挫傷,是在指頭碰到硬物時發生的。

手指戳傷後,可用冰冷物敷在傷處,每次10~15分鍾,可以消腫。如果已受傷三四個小時,就不能冷敷了。

冷敷後,可貼敷消腫止痛貼劑,如傷濕止痛膏、七厘散等。

為了使傷指減少活動,避免再受傷害,可用厚紙裹住傷指。消腫後,可輕輕按摩,並緩緩活動。

如果腫痛嚴重,可能有骨裂或骨折,應用較厚的紙片裹住傷指,以免傷指再活動,速請醫生診治。

手指夾傷或砸傷如無出血,也可如上處理。

□腳扭傷

孩子活動量大,不小心踏空,腳向內翻,發生扭傷是常見的。扭傷後,外踝可出現腫脹、皮下發青等。

受傷後,可冷敷,使腫脹減輕。

讓孩子臥床,不要再下地活動。足要抬高,墊上棉墊,使傷腳高過心髒。如腳下垂,會加重腫脹。

可請醫生診治,外敷藥並內服七厘散、跌打丸等。

如無骨折,隻是部分韌帶撕裂,可用手指輕輕按揉傷處至小腿。如韌帶撕裂較重或完全斷裂,或出現骨折,要固定1~1.5個月。

有過腳扭傷的孩子,注意不要再次扭傷。

□輕度燙傷

輕度燙傷指很小的局部受傷,皮膚發紅或起泡。

發生燙傷後,要立即冷卻,將傷處泡入冷水中,或用冷水衝,可10~30分鍾。如果還疼,可再泡20分鍾。這個方法不僅可止痛,而且可使燙傷減輕。但要注意,不要使孩子著涼。

燙傷後傷處起的水泡,不要挑破。水泡的皮完整,便可保護傷口,減少感染。

將傷處用肥皂輕輕洗淨,可抹上獾油,然後用繃帶輕輕包紮。

如果水泡已破,衣服粘在皮膚上,不可往下撕,要先做消毒處理,再設法扯下衣服。

不可在傷口上亂塗東西,如食油、白糖等。不可在傷口上貼橡皮膏或創可貼,不能用棉花或有絨毛的紡織品蓋在傷口上。

□化學燒傷

孩子受到化學燒傷後,要先做處理,再送醫院。

皮膚沾了強堿或強酸等,要迅速泡入水裏,越快越好。不能泡的話,可用清水衝。

水要更換,水量要大。

如果眼睛裏濺入強酸強堿,要用手把眼皮分開,用壺;中洗10~15分鍾以上。一時來不及,可將頭浸入盆內,叫孩子睜開眼睛,左右晃動。這樣來爭取時間,再改為用壺衝洗。衝洗時孩子要不停地眨眼睛。

如果眼內進了生石灰,應先把石灰粒用棉棒擦出,再用水衝。衝後用紗布蓋在眼上並送醫院治療。

衣服上有強酸強堿,要將衣服脫掉,並注意不可粘皮膚。

衝洗後請醫生做進一步處理。

三、異常情況原因與處理。

1.異常情況表現的原因

□體重偏低

體重偏低,是指小兒的體重低於同年齡、同性別正常體重均值減1個標準差,又稱為“低體重”。根據體重偏低的程度不同,可分為輕度體重偏低(小兒體重在正常體重的均值減1個標準差至均值減2個標準差之間)、中度體重偏低(小兒體重在正常體重的均值減2個標準差至均值減3個標準差之間)、重度體重偏低(小兒體重在正常體重的均值減3個標準差以下)。

孩子體重偏低,尤其是輕度偏低不等於孩子一定就有問題。因為體重偏低的孩子,可能個子比較矮小但長得卻比較勻稱甚至還比較胖,這種孩子一般都屬於正常的孩子,而不能說他們有“急性營養不良”;體重偏低的孩子也可能個子比較高但身上很瘦,或者又矮又瘦,這兩種情況都屬於異常情況,說明孩子有“急性營養不良”(又稱“近期營養不良”)存在,這類孩子往往需要盡快給予治療。

導致孩子體重偏低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幾類:

(1)營養問題。這是引起體重偏低的常見原因,主要因孩子吃得太少或偏食、挑食引起。

(2)疾病因素。許多疾病尤其是一些慢性疾病(如反複呼吸道感染、慢性肝炎、腸……寄生蟲病等)都易導致孩子體重偏低,且多伴有消瘦。

(3)體質因素。多有家族史,孩子沒有明顯疾病因素存在,生長速度正常,小兒體重較輕,看上去仍較勻稱(不瘦),但也可看上去稍瘦,此外小兒無其他方麵異常。這類小兒多數也活潑好動。

孩子一旦出現體重偏低,最好的辦法是盡快帶孩子到醫療保健部門去做進一步的檢查以盡快明確病因和診斷。如是營養不良引起的,主要通過調整飲食、適當增加營養、合理喂養進行調治;對於疾病因素引起的,主要通過治療原發疾病,輔以營養調整和補充;對於體質因素引起的,可適當增加能量和蛋白質的供給,活動多者適當減少活動量,除此之外一般不需要特殊處理。

□個子矮小

個子矮小是指小兒的身高低於同年齡、同性別正常身高均值減1個標準差,又稱為“發育遲緩”。根據個子偏矮的程度不同,可分為輕度發育遲緩(小兒身高在正常身高的均值減1個標準差至均值減2個標準差之間)、中度發育遲緩(小兒身高在正常身高的均值減2個標準差至均值減3個標準差之間)、重度發育遲緩(小兒身高在正常身高的均值減3個標準差以下)。

個子偏矮一般是由於慢性營養不良(又稱“遠期營養不良”)引起的。個子偏矮的孩子可以長得較勻稱,如果個子偏矮不很嚴重,一般不需特殊處理,但可以作進一步檢查以明確是否有疾病因素存在;如果同時伴有消瘦,這時既要盡快采取營養幹預措施,又要進一步檢查以明確診斷。

導致孩子個子偏矮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幾類:

(1)遺傳因素。父母身材較矮,一般孩子的身材也較矮,這是比較多見的一種。

(2)軀體疾病因素。導致生長激素分泌不足的垂體疾病、甲狀腺功能低下等內分泌疾病、粘多糖病等遺傳代謝性疾病、21-三體綜合征、先天性卵巢發育不全等遺傳性染色體疾病、慢性營養不良、慢性肝髒疾病、慢性腎髒疾病、嚴重貧血、反複呼吸道感染、低出生體重等,均可影響孩子身高的增長而導致個子偏矮。

(3)精神因素。如家庭破裂或不和睦、被遺棄、遭受虐待等均可影響孩子生長激素的分泌而導致個子偏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