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係統保健措施
□身體觀察要點
頭
看有無疼痛、外傷、濕疹、疥瘡等,囟門的情形(嬰兒)。
(1)厚、黃的頭垢,覆蓋於嬰兒的頭皮上,可能是乳痂。
(2)白色片狀物,在頭皮部分,可能是頭皮屑。
(3)禿斑,發癢的紅色圓形斑塊或灰色鱗屑樣環,可能是癬。
(4)頭癢,在發根處黏著白色極小的珠狀卵,可能是頭虱。
(5)嚴重頭痛,伸頸時也會痛,可能是腦膜炎。
(6)前額的一側頭痛可能是偏頭痛。
臉
看表情、臉色、唇色、眼睛的明亮,有無浮腫。
(1)臉頰一側或雙側腫脹可能是腮腺炎。
(2)頸腺(淋巴)腫大伴喉痛、發熱,可能是扁桃體炎或傳染性單核白細胞增多症或猩紅熱。
眼睛
看眼瞼及白眼球的狀態(有無貧血、充……血、黃疸),有無眼垢、眼淚及眼皮浮腫。
(1)眼睛痛且帶水,可能是異物入眼。
(2)眼睛疼痛、發紅、流淚,晨起上、下眼瞼粘在一起,可能是結膜炎。
(3)眼睛流淚、發癢、邊緣發紅,伴有噴嚏,可能是過敏性鼻炎。
(4)眼睛無目的地移動,可能是斜視。
(5)從眼睛內側眼角分泌出膿,可能是粘眼。
(6)眼瞼(通常在下眼瞼)發紅、腫大,可能是麥粒腫。
(7)眼瞼發紅,有鱗屑粘住睫毛,可能是眼瞼炎。
耳朵
看有無味道、流膿、潰爛,耳朵附近有無浮腫疼痛(常以手搔耳)、是否聽得見(聽了也沒回答等)、有無耳垢。
(1)耳朵內部或邊緣疼痛,可能是中耳炎或牙痛,也可查耳痛。
(2)耳朵流膿,可能是中耳炎。耳道內疼痛,拉耳垂時更痛,可能是外耳炎。
(3)聽力減弱且耳朵內有阻塞感,可能是耳朵有耳垢或中耳和耳咽管感染或耳內有異物。
鼻子
看鼻涕的情形(顏色、味道、是否混有血或膿)。
(1)打噴嚏、流鼻水、眼睛發癢,可能是過敏性鼻炎。
(2)流鼻水伴喉痛、發熱,可能是一般感冒或流行性感冒。
(3)流鼻血可能是鼻衄或異物進入鼻內。
(4)白色或黃色小斑點在新生嬰兒鼻子上及四周,可能是粟丘疹。
(5)鼻音重且用口呼吸,可能是腺狀腫。
(6)眼睛下方疼痛,可能是鼻竇炎。
嘴巴
看有無味道、口水或疼痛、傷口,是否以口呼吸,舌頭的情形(顏色、是否有白苔)。
(1)口腔內細小的、白色凹下的潰瘍,可能是口瘡。
(2)口腔內大塊、紅色而中間帶黃的潰瘍,通常在臉頰內側,可能是外傷性口腔潰瘍。
(3)口腔內乳脂狀或白色泡沫塊,擦時會流血,可能是鵝口瘡。
(4)圍繞鼻孔、嘴唇四周出現小而又癢又痛的膿皰,可能是唇皰疹。
(5)小膿皰,會滲膿而後結痂,可能是膿皰病。
(6)嘴唇小裂痕,可能是皸裂。
(7)牙齦局部紅腫並流口水,可能是長牙齒。
(8)較大的小兒的牙、牙齦陣痛,可能是牙痛。
皮膚
看顏色(有無潮紅、貧血、黃疸),有無幹燥的情形,是否起疹(顏色、大小、形狀、擴大情形),有無膿腫、蟲咬傷、尿布疹、濕疹、撞傷、外傷、燙傷等現象。
(1)扁平的紅色或粉紅色疹,由軀幹開始,蔓延至全身,可能是小兒玫瑰疹。
(2)發癢的小水皰,分批出現,先見於軀幹,繼而蔓延至全身,可能是水痘。
(3)臉、手和腕關節、踝關節、膝關節內側皮膚出現幹性鱗屑、發癢的紅疹,可能是濕疹。
(4)皮膚蒼白,尤其見於指尖、舌和眼睛旁邊,可能是貧血。
(5)在紅色的皮膚上,成批出現白色發癢的腫塊,可能是蕁麻疹。
(6)紅色小斑疹,從耳後開始蔓延至全身,伴頸腺(淋巴)腫脹,可能是德國麻疹。
(7)小紅斑由胸部和頸部開始,然後向全身蔓延伴喉痛,可能是猩紅熱。
(8)-小片皮膚發癢,出現紅斑或灰斑,向外呈環狀擴展,而中間的皮膚看來則正常,可能是錢癬。
(9)棕紅色點狀皮疹先在耳後出現而蔓延至身體其他部位,通常先會流涕、眼睛紅腫,可能是麻疹。
四肢
看關節的腫脹、疼痛、指甲的異常、走路的樣子。
(1)手指間皮膚出現細、短的條紋,紋的末端有黑色斑點,很癢,可能是疥瘡。
(2)指甲邊發紅或化膿,可能是甲溝炎。
(3)皮膚蒼白或發青,麻木繼而紅腫,發癢,可能是凍瘡。
(4)趾間皮膚發白,起皰,發癢,抓破後露出發紅的肉,可能是香港腳。
腿痛
(1)通常位於膝與踩之間,且多發生在晚上,可能是發育痛。
(2)腿的某一部位奇痛或壓痛以致不能站或走,可能是骨折或骨髓炎。
(3)在腳底有扁平、白色或褐色腫塊,走路時疼痛,可能是足疣。
(4)趾甲一側疼痛及發紅可能是趾甲長入肌肉內。
(5)手臂某一部位劇烈疼痛和壓痛,以致不敢用力,可能是骨折或骨髓炎。
(6)跛行伴關節疼痛及腫脹可能是關節炎前兆。
(7)患流感1~3天後出現劇烈的小腿肌肉疼痛,並伴有厭食和頭痛等症狀,可於處醒時雙側小腿部突然疼痛,局部不紅、不腫,足呈蹠屈狀,但恢複較快,可能是急性良性肌炎。
胸腔與腹部
(1)呼吸急促、困難,1歲以下的嬰兒感冒後出現此現象,可能是毛細支氣管炎。
(2)扁平、紅色或粉紅色疹子開始於軀幹,繼而蔓延至頸部和四肢,通常發生在高燒之後,可能是玫瑰疹。
(3)奇癢的小水皰,先成串的在軀幹出現,繼而蔓延至身體其他部位,可能是水痘。
(4)咳嗽發作時因吸入空氣而產生哮喘音可能是百日咳。
(5)幹咳伴發燒、呼吸困難,約1歲左右發生,可能是支氣管炎。
(6)肚臍處有不痛的突出物,用力或咳嗽時會變大,可能是臍疝。
(7)新生嬰兒臍帶殘留部分有滲出液,之後結疤,可能是臍帶感染。
惡心、嘔吐
(1)在旅行時發生,可能是暈車或暈船病。
(2)腳縮起像胃痛的樣子,3個月以內的嬰兒有此症狀,加上哭泣,可能是腹絞痛。
(3)噴射性嘔吐,新生嬰兒在喂奶後強烈嘔吐,可能是幽門狹窄。
(4)嚴重痙攣性腹部絞痛,1歲以下的嬰兒,伴嘔吐,大便呈紅色膠凍狀,帶血及黏液,可能是腸套疊。
(5)較大的小兒初時由肚臍周圍開始疼痛,然後疼痛轉移到右下腹的腹股溝處,可能是闌尾(盲腸)炎。
(6)腹股溝部分長出不痛的突出物,用力咳嗽時會變大,可能是腹股溝疝氣。
外生殖器和腸道
(1)硬如石子樣的大便伴下腹疼痛可能是便秘。
(2)大便稀,排便次數多可能是腹瀉。
(3)大便紅色膠凍狀,帶血而黏,發生於1歲以下的嬰兒,且伴有嚴重腹痛,可能是腸套疊。
(4)進食後不久,嘔吐、大便稀,次數多,可能是食物中毒。
(5)大便惡臭、色淡可能是腸疾。
(6)外陰感到不適可能有異物在陰道或有寄生蟲。
(7)尿頻,排尿時疼痛伴發熱,可能是尿道感染。
(8)經常且無意識地排便,弄汙內褲,無其他症狀且本來有很好的大便習慣,可能是大便失禁。
(9)陰莖頭紅腫可能是龜頭炎。5歲以上的兒童包皮緊可能是包皮過長。
(10)濁而暗色或褐紅色的尿液,可能是肝炎或腎髒炎。
(11)尿布覆蓋的部位出現紅疹,可能是尿布疹。
(12)肛門周圍出現線狀的小蟲伴奇癢,可能是有寄生蟲。
□檢查視力情況
小兒3歲左右時,應進行一次視力檢查。我國大約有3%的小兒發生弱視。小兒自己和家長常無注意。在3歲時如果能夠發現,4歲之前治療效果最好。5—6歲仍能治療,12歲以上就不可能治療了。孩子失去立體感和距離感,以後學習和從事許多職業都難以勝任,如司機、飛行員等。學習精密機械、醫學等也都困難。
視力檢查可發現兩眼視力是否相等。
如果因斜視,或兩眼屈光度數差別太大,兩隻眼的成像不可融合,大腦隻好選用一眼成像,久之廢用的一側視力減弱而成弱視。或因先天性一側白內障,上瞼下垂擋住瞳孔,或由於治療不當,擋住一眼所致。檢查時發現異常,可及時治療。
下列情況應到醫院進行視力檢查:
(1)眼睛的位置異常。單眼或雙眼斜視,一隻眼睛大,一隻眼睛小。
(2)視物姿勢異常。小兒看東西時眼睛距離物體很近,經常皺眉、眯眼、歪頭偏臉。
(3)立體視覺欠缺。如穿珠困難。
(4)無急性眼病,但經常用手揉眼,自訴頭痛、頭暈、眼痛。
(5)對周圍環境的探索突然變得漫不經心。
(6)家族中有弱視、斜視、高度近視眼等視力異常者。
□保護孩子聽力
導致聽力出現障礙的原因最常見的有:
掏耳朵時不慎刺傷了鼓膜,引起耳聾;因患了某些病長期使用慶大黴素、奎寧、鏈黴素等對耳朵有損害的藥物,使聽力受損;患中耳炎,引起聽力障礙等。
如果小兒聽力受損,就會影響到語言的發展,常常會變成啞巴,因此,要盡力保護小兒的聽力。保護小兒聽力要做到下列3點:
(1)應注意平時不要用火柴、發卡等給小兒掏耳屎。一般來說,耳屎能自行掉出,不需去掏。如果耳朵內耳屎太多而不掉出,可上醫院讓醫生取出。要嚴禁小兒自己掏耳朵,因為小兒手的肌肉控製力差,一不小心就會把耳朵掏壞。另外,如發現小兒有往耳朵裏隨便塞紙團等毛病,應當加以教肓。
(2)盡量避免給孩子使用慶大黴素、奎寧、鏈黴素等藥物,以免損傷聽力。要預防上呼吸道感染、扁桃腺炎、麻疹、乙腦等傳染性疾病。因為這些病可引起中耳炎。此外,給小兒洗頭洗臉時不要讓汙水流入耳朵裏,以免發生外耳道炎,影響聽力。
(3)不要讓小兒靠近噪音太大的地方,以免損傷小兒的聽力。如果發現小兒的耳朵疼痛,就一定要去醫院檢查,及早正確治療,避免小兒聽力減退。
□保護孩子眼睛
眼睛是人的一個非常重要而又非常容易受到損傷的器官。據調查,近年來幼兒近視眼的患病率在逐年升高,此外被爆竹炸傷,被鉤針等刺傷的情況也不少。
為避免得近視,應注意培養孩子良好的讀寫姿勢,眼睛不能離書本太近,以1尺為宜。看書時,光線要充足,太暗容易使孩子眼睛疲勞而造成近視。看書時應當端端正正地坐著看,不能一邊走路一邊看書,也不能在搖晃的車上看書。
看電視時不能坐得離電視機太近,看的時間不能太長,否則都容易造成近視。一般來說,離電視距離以電視機屏幕的對角線長乘4為宜04歲孩子每次看電視時間不要超過20分鍾。
家裏的鉤針等尖狀物品不要放在床上、抽屜裏等小兒可以拿得到的地方,以免小兒在玩弄時傷了眼睛。大人織毛衣、縫衣服時,不要讓小兒靠近。小兒在與其他小朋友玩耍時,禁止他們用棍子打架、嬉戲。小兒剪紙用的剪刀應是圓頭的,而不是尖頭的,以免不慎刺傷眼睛。
小兒的眼睛有異物進入時,切勿用力揉眼睛,以免劃傷角膜,先可以讓小兒將眼睛閉住,讓眼淚將塵沙等衝到眼角處,再用幹淨手帕或濕毛巾輕輕擦掉。如果是玻璃碴、鐵屑等物品,應立即請醫生處理。
教育小兒不要用手去揉眼睛。小兒應該有自己的毛巾,而不能跟大人共用一條毛巾。應給小兒準備幹淨手帕。給小兒提供足夠的營養品,多食富含維生素A的食品如胡蘿卜、豬肝等。
當小兒的眼睛疼痛不適時,應及時就醫治療。此外定期給小兒檢查視力可起到很好的檢測,發現問題,應及時治療。
□做好眼科複查工作
兒童從出生起到8歲是視覺發育敏感時期,3~4歲時檢查視力隻能用形象視力表,5歲以上可以用國際標準視力表檢查。
即是用大小不等和方向不同的E字,從上到下共有12行可用0.1、0.2……1.0、1.2、1-5等做記錄,可以得到較準確的左右眼的視力檢查。
5歲還可進行色覺檢查,讓孩子挑出相同顏色線團或用色盲檢查表讀出表中要求的符號,按表內的說明判斷為何種色盲和色弱。
立體視檢查是看看孩子是否有立體感覺,通常5歲孩子是逐漸產生立體感的。如果有弱視的可再作此項檢查,以確定能辨認的程度確定立體的級別。此外還可作視網膜電流圖、眼電圖和視誘發電位檢查,是測定不同部位的眼電位反應用以診斷視網膜變性、黃斑病變。視神經炎和弱視,還有電腦視野檢查能精確查出視野暗點範圍和光的閥值,也可對眼底病、球後神經炎、青光眼和影響視路的腦瘤作出診斷。
當視力檢查有問題時可再作屈光檢查,小兒在檢查前要用散瞳劑麻痹睫狀肌後再作檢查。因為小兒有較強的調節功能,未散瞳效果不準確會影響配鏡的準確性。可用直接戴鏡片或者用電腦驗光儀以確定度數才配鏡。
□拔除有害的牙
小兒有一些有害的牙是應當拔除的,如:到了換牙的年齡,乳牙遲遲不脫落,妨礙恒牙的正常萌出或恒牙已萌出而乳牙仍未脫落,形成了“雙排牙”現象,此時應拔除滯留的乳牙。對未到換牙的年齡,但由於齲壞、炎症等原因,乳牙根尖已露出並經常刺激周圍牙齦、唇、頰部軟組織甚至造成潰瘍的也應拔除。對乳牙齲壞已經無法充填修複的,牙冠殘缺不全或完全破壞,僅剩牙根反複發炎化膿、引起腫脹、疼痛的應在炎症控製下拔除。對多生牙、額外牙以及反複引起全身或頜麵部疾病的,且治療效果不佳的也應給予拔除。
有的小兒一張嘴幾乎看不到什麼好牙,大都破壞到隻剩下牙根了,其實,如果乳牙的牙根不鬆動、不刺激牙齦和黏膜、也不經常發炎的話,最好能保留到牙齒替換時。特別是乳尖牙(虎牙)、第二乳磨牙對牙弓周長和後繼恒牙的萌出和排列有著很重要的作用。當牙的殘根經常發炎、腫脹,甚至引起間隙感染的牙,在拔除後需要保留間隙時,一定要做個間隙保持器,防止鄰牙移位造成恒牙排列不整齊。
拔牙後,創口一般在10日左右基本愈合,在這期間要妥善保護傷口。否則有可能造成拔牙後出血過多,甚至引起傷口感染、發炎、腫脹、張嘴受限、疼痛以及傷口愈合時間延長,嚴重時可引起幹槽症的並發。
拔牙後應咬住拔牙創麵上的紗布棉球,半小時後吐出。咬住紗布棉球,一方麵可以止血,同時也可以使創麵的血塊凝結起來,有利於傷口的愈合。一般半小時左右出血停止。過早地吐出棉球容易造成出血,但紗布棉球也不應咬得太緊太久,否則反倒增加感染機會。紗布棉球吐出後常帶少量血絲,這是正常的。不要老用舌頭去舔傷口或吮吸傷口,更不要用手指、牙簽等東西去碰傷口。也不要老是吐口水,因反複吐口水容易引起出血,嘴裏口水較多時可咽下去。
拔牙後要吃東西需等到2小時之後,因為麻醉藥能維持1~2小時,過旱進食會誤咬傷口唇、黏膜。為了防止衝刷掉傷口內凝結的血塊,引發再出血,拔牙當天可以不刷牙、漱口。
如果拔牙後仍有較多的出血,甚至能吐出血塊的應到醫院檢查,看拔牙處是否有繼續滲血,及時做好止血處理。拔牙24~48小時後,如果張口輕度受限可適當做熱敷或理療。
□學齡前心理衛生
學齡前期指3—7歲這一時期。學齡前兒童的神經係統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這給心理發展提供了生理的前提。一般來說,3歲以前兒童的大腦內抑製過程發展很慢。約從4歲起,內抑製的發展就很快,為兒童更好地分析綜合外界事物和更好地控製與調節自己的行為提供了生理條件。但這時,抑製過程還比較弱,而興奮仍占優勢。所以,這時期的兒童容易興奮、激動和喧鬧,因而要他們坐得過久不行。“愛動”似乎是這一時期的普遍現象,要求他們從事過分細致的作業,常不能勝任。因此,家長在安排他們的學習活動時耍考慮到他們的年齡特點。
遊戲是這一時期兒童的重要活動形式,孩子在遊戲中不僅豐富了知識,而且還了解了各種人物之間的關係,並初步受到道德品質方麵的教育。兒童的遊戲需要得到成人的指導,才能發揮遊戲的積極作用。兒童在遊戲中能反映出他自身的生活情景、與父母之間的關係,並通過遊戲來發泄他被壓抑的情緒。
夜驚是一種常見的睡眠障礙。兒童在……睡夢中突然哭喊驚叫,兩眼直視或緊閉,表情緊張。兒童夜驚的內容往往是反映恐懼性的情感體驗。這時期兒童的情感還很不穩定,可以破涕為笑;也出現;中動性,在不如意時可發脾氣。還有一個特點是易感性,他看到媽媽傷心流淚,他也會哭起來。正由於這時兒童的情感不穩和敏感,家庭中各種恐懼情景、父母的粗暴行為和錯誤教育方法,均能引起兒童的強烈情感反應。
到了學前期,幼兒園的教師不斷向兒童提出要求,並受到集體生活的影響,加上父母不斷地引導,孩子開始使自己的行為服從於成人和集體的要求。這樣,兒童的個性就逐漸培養起來了。在孩子5歲以前,父母和家庭的影響是主要的。如教育正確和引導得當,兒童從愛父母、愛小朋友和愛幼兒園老師而逐漸培養起愛祖國、愛學習和愛勞動的初步的個性傾向。學前期培養起的個性傾向雖尚屬雛形,但對今後的心理發展具有深遠影響。
2.預防接種注射
●肌肉注射後腫脹不消的處理小兒病情嚴重時,在反複肌肉注射後易於出現硬結的腫物,因為肌肉注射在臀部外上1/4處,不能注射在肌肉豐富的部位,否則會損傷坐骨神經造成下肢運動障礙。而小兒臀部外上1/4麵積不大,反複注射如不能及時吸收就會形成硬結。硬結的形成與藥物是否易於吸收有關。如青黴素用苯甲醇作溶劑時疼痛輕,但易成硬結。注射用水溶解硬結少,但疼痛劇烈。改用利多卡因就既不硬結也少疼痛。長效青黴素油劑吸收慢,可每月肌注一次,另外這種藥易於引起無菌性膿腫,可見硬結而且有波動感。
出現硬塊,局部可出現炎症反應,還會發生組織壞死。小兒可感到疼痛,也可出現發熱。因此,出現硬塊後應及時處理。
(1)熱敷。注射局部產生疼痛或剛出現硬塊時,可以及時熱敷。方法是用熱毛巾或熱水袋,水溫50C~600C,敷於硬塊部位,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20~30分鍾。同時局部輕揉,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藥液吸收。
如果硬塊有波動感或出現膿頭,不可再熱敷,要及時到醫院檢查。
(2)硫酸鎂溶液外敷。可用50%硫酸鎂溶液,每次取50毫升倒入搪瓷碗中,加熱水約10毫升,取2塊小毛巾或紗布,更替使用。先取一塊毛巾,擰幹後敷在硬塊處,上麵再用熱水袋壓住,5分鍾更換1次,連續15分鍾,每日3—4次。硫酸鎂溶液熱敷可使肌肉放鬆,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幫助藥液吸收,使硬塊變軟,直至消失。
(3)艾葉煎水敷。艾葉即艾蒿,味苦辛,性溫,有理氣血、溫經止痛的效用。可用艾葉加水適量煎煮,溫後用毛巾浸濕熱敷。
注意藥液不要下流,局部不要燙傷。每3—5分鍾換1次,每次熱敷30分鍾,每日2次。
(4)理療。可去醫院做理療,效果較好。
□注射青黴素時不要同時服紅黴素青黴素是治療呼吸道感染最有效的抗生素,但在小兒患化膿性扁桃腺炎退燒要3—4天才能使膿全消退。有些家長盼著孩子早日退燒,自己加服紅黴素或交沙黴素。
雖然這兩種藥分別應用都有效,但同時應用反而降低療效。
青黴素是在細菌繁殖時幹擾細胞壁合成,使細胞壁破裂而死亡從而產生作用,因此青黴素用於細菌繁殖旺盛時期效果最好。
而紅黴素或者交沙黴素對細菌有抑製作用,可使細菌處於靜止而不繁殖,這樣青黴素就不能發揮殺菌作用從而降低其效果。
所以,家長不宜在醫生給小兒用青黴素治療時自己另加口服的紅黴素類藥物。
3.健康飲食與食療
□麻疹患兒的飲食禁忌
出疹期飲食調養非常重要,關係到出疹的順利和預後。中醫認為麻疹非熱不出,壯熱、口渴、汗出是疹毒外透的佳兆,麻疹發病的一係列征候,都是圍繞著出疹,所以治療麻疹的首要任務就是使疹毒盡快隨著疹子的外透而清除。因此在出疹的前後,麻疹患兒除應忌食發熱期的食物外,更應忌食冷飲、生冷瓜果或甜梅、酸梅等,以免阻塞遏伏熱毒,防止麻疹不透,熱毒內陷,疹毒不得宣泄而出現變征(逆征),嚴重則可危及小兒生命。
疹出後,患兒熱退,病情好轉逐漸恢複,此時家長最易忽視食物忌口,認為病情已好,應該給患兒多吃一些,以助恢複。豈不知,恢複期要特別注意忌口。因為患兒經過發熱、出疹期,脾胃功能已明顯受到損害,雖然病情好轉,納穀轉香,但其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尚屬恢複階段,此時不重視忌口,往往會引起發熱又起,或出現腹瀉、嘔吐、胃脘及腹痛而致胃腸炎、消化不良的並發症。所以,在恢複期,同樣要忌食發熱期、出疹期該忌的食物。漸漸地增加患兒的飲食量,直至康複。
□風疹患兒的飲食禁忌
風疹患兒多伴食欲減退,因此多喜歡吃油炸油煎的香脆食品。根據中醫辨證施治和辨證施護的理論,風疹患兒應該忌食油炸和辛辣之物。理由有:
(1)風疹屬於溫病範疇,為風熱毒邪所致,治療應用清涼解表、疏散風熱、以清熱解毒藥物為主。飲食也應以清涼、營養豐富的食物,如荸薺、紅蘿卜、蕪荽、甘蔗等,忌食熱性動風之食物。其中油炸之物為辛辣炙熱之品,易生燥熱而燥熱助火。在疾病初期,喜食油炸食品,則使風熱更盛,風邪不易外解,熱邪不能清利,由熱煽動熱邪,猶如火上加油,導致病勢迅速加重,變為壯熱,出現麵紅、口渴、大汗、大便秘結、小便短赤等症,甚者高熱、咽痛、不思飲食,病情加重。再則人體氣陰受損,使正氣大虛,不易速愈。
(2)風疹發熱期間,患兒的脾胃功能減退,尤以消化功能下降更為明顯。此時不僅要多臥床休息,而且要進食容易消化的食品,以流質、半流質為主。如多食油炸之物,不但使風疹遷延不愈,而且會引起其他並發症。因為油炸食品粗糙、較硬且油膩,最不易消化,而粗糙之品也最易損傷消化道黏膜,使脾胃功能受損,引起消化不良,出現腹脹、腹痛、便秘或腹瀉等症狀,從而影響疾病的治療,甚則風疹愈後留下胃炎、腸炎或食欲減退之疾。
□低熱患兒的飲食禁忌
體溫超過正常平均體溫1度,持續2周以上稱為低熱。中醫學對低熱的認識,不但指體溫超過正常,而且把自覺手心發熱、胸中煩熱也列入低熱範疇。
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及辛辣調味品,食後會加重低熱患兒病情,故應忌食;熱性食物,如香椿、羊肉、胖頭魚、羊奶等,可導致發熱,加重病情,故應忌食;油膩食物,如肥肉、糕點等,可增加胃腸負擔,使病情加重,故應忌食;生冷食物,食後使消化功能低下,不利於身體的恢複,故也應在低熱患兒忌食之列。
□肺炎患兒飲食禁忌
(1)忌高蛋白飲食。豬瘦肉、魚和雞蛋的主要成分為蛋白質。蛋白質代謝的最終產物是尿素。小兒進食蛋白質多,排出尿素相對也會增高,而每排出300毫克尿素,最少要帶走20毫升水分。因此,高熱失水的患兒應忌食高蛋白飲食。
(2)忌多糖。肺炎患兒多吃糖後,體內白細胞的殺菌作用會受到抑製,食入越多,抑製就越明顯,使病情加重,故忌多食。
(3)忌辛辣食物。因其刺激性大,而且容易化熱傷津,故肺炎患兒在膳食中忌加辣油、胡椒及辛辣調味品。
(4)忌油膩厚味。肺炎患兒消化功能多低下,若食油膩厚味,則更影響消化功能,以致抗病力降低,故應忌食。若喝牛奶應將上層油膜除去,乳母也應少吃油膩。
(5)忌生冷食物。若過食西瓜、冰淇淋、冰糕、香蕉等,易損傷體內陽氣而無力抗邪,使病情難愈,故應忌食。特別對有消化道症狀的患兒更應禁忌。
(6)忌茶。肺炎患兒多有發熱,應忌喝茶水。因茶葉中的茶堿有興奮中樞神經的作用,可使大腦保持興奮狀態,還可使脈搏加快,血壓升高。發熱時,機體處於正邪相爭的興奮階段,脈搏較快,飲茶後可刺激心肌,加重消耗,如此非但不能退熱,相反還會使體溫升高,容易誘發其他疾病。另外,茶葉中的鞣酸具有收斂作用,中醫認為不利於肌表的邪氣外散,對發熱的小兒也是不相宜的。
(7)酸性食物,烏梅、橘子等,有礙汗出解表,故應忌食。
□便秘的飲食禁忌
小兒便秘是由飲食變化或發熱、出汗引起的大便幹燥現象,最常見於剛斷奶的小兒。此外,以牛奶為主食者,易生便秘,因牛奶中的酪蛋白與無機鹽易結成硬塊;以精米、精麵為主食者,纖維素攝入太多,也會產生此症。中醫則認為,是由於肺胃陰虛,津液不足引起。便秘嚴重時會經常嘔吐、哭泣、沒有食欲、消瘦。
禁食酸性食物,如烏梅、山楂及其製品等。
□癲癇的飲食禁忌
中醫認為,本病與疾、熱、邪等有關,因此忌吃羊肉及油煎食物,以免積痰、生熱、動風而發病;刺激性食物,如蔥、辣椒等也忌食;暴食暴飲,胃腸負擔過重可引起低血糖,對大腦產生反射性刺激而誘發癲癇,故應禁忌;癲癇發病是從間腦開始的,而間腦是體液調節中樞,大量的液體進入體內,會加重間腦的負擔,從而導致癲癇發作,故水不易多量攝入;癲癇發作與神經元的放電有關,若人體在短時間內攝入大量的鹽,可導致神經元過度放電而誘發本病,所以,癲癇患兒應忌多鹽飲食;高精食物也在禁忌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