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幼兒期保健與預防(3 / 3)

幫助小兒平安度過第二個生病高峰期,要做到下麵幾點:

……(1)父母要樹立這樣一種意識,即3歲小兒客觀上存在這一生病高峰,並注意加強對小兒的衛生保健工作。

(2)不宜常帶小兒到人多密集的公共場所,尤其是在傳染病流行季節,以減少感染疾病的機會。

(3)3歲小兒活潑好動,獨立意識增強,父母要加強對小兒的監護,以免小兒發生外傷和事故。

(4)結合小兒生理和心理特點,父母要多和小兒交談,以穩定小兒不安定的生長狀態。

(5)注意小兒營養和口腔衛生,防止“病從口入”,安排小兒身體鍛煉,以增強抗病能力。

(6)做好小兒入幼兒園前的心理教育,保證小兒心情穩定,精神愉快。

(7)如果小兒感染傳染性疾病,應注意家庭護理,積極治療。

(8)積極配合衛生所做好家庭護理,及時對小兒完成計劃免疫。

□量體溫要點

體溫計有兩種主要形式:水銀體溫計和液晶體溫計(亦稱前額體溫計)。量體溫以水銀體溫計最為準確。

購買時最好買顯示快的,以免小兒煩躁(低溫體溫計亦甚重要,因為嬰兒和較小的孩子可能會很快失溫而發生危險),小兒在1~1.5歲時最好使用肛門體溫計,以後可改用腋下體溫計。

到大約六七歲認為小兒不致咬碎體溫計時,便可在舌下度量。

液晶體溫計是一麵有數字,一麵有感溫鑲片的塑膠製體溫計。把感溫麵貼在孩子的前額時,外麵會顯示溫度。液晶體溫計不及水銀體溫計正確,但是它速度快、安全而且方便。

液晶體溫計所記錄的溫度是以數目字或顏色表示。水銀體溫計則較難讀取,先拿取體溫計轉到可看出一根粗的水銀線時,水銀所指刻度便是量出的體溫。

量體溫時應注意以下8個要點:

(1)運動後不量體溫。

(2)當小兒口中含著體溫計時,不要離開他身邊。

(3)如果體溫計意外碎在小兒口中,要迅速、小心地清除玻璃碎片。通常水銀並不致流出,但如果流出,要教孩子盡量吐出,殘留者要用幹紙巾吸出。如果孩子吞入水銀,要立刻去醫院搶救。

(4)注意水銀柱是否有斷裂,它將影響正確讀數。

(5)如體溫計有裂痕要棄之不用。

(6)體溫計用過後要用肥皂、冷水清洗。切不可用熱水,以免玻璃碎裂。

(7)經常把體溫計放在原裝盒內。

(8)不論肛門或口含體溫計,使用前都要抓緊頂端用力甩,使水銀柱降到35度以下。

●肛門體溫計的使用方法

(1)在體溫計的水銀柱一端塗抹少許潤滑油。

(2)令嬰兒平臥,除去尿布。用一隻手抓住嬰兒雙足跟,手指置於雙踝之間以免它們相互摩擦,提起嬰兒雙腿,或讓嬰兒伏在腿上,用一隻手扶住嬰兒背部,以免其扭動。

(3)由肛門輕輕插入體溫計,其深度約2.5厘米並保持這種深度。

(4)保留2分鍾左右(或按說明書時間),取出體溫計,記錄讀數。

□腋窩體溫計的使用方法

(1)讓小兒坐在父母的大腿上,將體溫計放在小兒的腋窩,扶住其上臂夾穩體溫計。

(2)保持約2分鍾(或按照說明書的時間),取出體溫計,記錄讀數。但用此法測得的體溫比實際體溫低0.6度,所以應將測得的讀數加上0.6度。

□測量脈搏的方法

脈搏是每一次心跳時對動脈產生的壓力的波動,可以在皮膚上動脈比較顯露的部分觸摸、感覺到。一般量脈搏的位置是在腕部(橈動脈脈搏),也可在頸部(頸動脈脈搏),如果懷疑心跳停止時亦可在此測試。

脈搏依年齡而不同,而且通常在運動後會快一些而在休息後會慢一些。嬰兒的脈搏每分鍾大約160次,1周歲左右會在每分鍾100~120次之間,到了七八歲時,會降到跟成人一樣的每分鍾80~90次。

正常的脈搏強而有規律。任何不正常現象,如太快、太弱或太慢都表示小兒病了。

如果小兒是在1歲以下,最好把手伸到小兒的胸部來測試小兒的心跳,而不要去找動脈。

測量小兒脈搏時用手指輕輕托住小兒的腕關節,食指和中指放在手掌後方腕部皮膚的橫紋下偏拇指側部位,即可感受到動脈搏動的衝擊感。

數出15秒內橈動脈搏動的次數,再乘以4,即為每分鍾的脈搏數。

□換牙年齡注意事項

幼兒一般從6歲左右就開始換牙,相差1年左右都是正常的,到12~13歲,3歲以前長出的牙將全部被替換掉。所換的恒牙形狀基本上與原先的乳牙相似,但個頭要比原來的稍大一些,顏色要黃一些,更有光澤。

新換的門牙常可見到幾個小鋸齒,隨著切割撕咬食物會漸漸磨平,這些現象都是正常的。

通常情況下都是先換門牙,接近替換期的乳牙最初會有些鬆動,吃東西時有點疼痛或出血,家長要告訴幼兒這是要換牙了,不必擔心,每個人都要經曆這個過程。換牙期間要特別注意口腔衛生,鬆動比較明顯的可以拔除,防止牙齒掉下誤咽。牙齒脫落後,不要老是舔,以免牙齦角化增生、新牙不易長出或繼發口腔感染。

□無牙畸形的糾正

人是兩生齒類,牙齒數目一定,乳牙20顆,恒牙32顆。在人的一生中,牙胚如不發育,會造成先天性缺牙,有時可見到不生一齒的無牙畸形。據報道,無牙畸形的患者經常伴有毛發、指甲、皮脂腺和汗腺等發育不全,並往往有家族史,說明與遺傳有關。部分性缺牙的患者比較多見,引起的原因可能與佝僂病、先天性梅毒、猩紅熱、母體懷孕時的疾病有關。由於牙齒發育的整個過程與機體的內外環境有著密切聯係,例如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的缺乏或代謝不平衡,神經係統調節紊亂和某些傳染病,都會使牙齒的生長發育、鈣化以及萌出過程受到影響。

所以,為了使牙齒發育得好,對牙齒的保健工作應該從胚胎期做起。

無牙畸形給小兒的生長發育造成了影響,同時又帶來精神上的痛苦。在已經事成定局的情況下,要注意多方麵的飲食與營養,增強身體素質。孩子懂事後要及時裝戴假牙,以刺激頜骨的正常發育。部分缺牙者可視情況決定是否裝牙,以及什麼時候裝牙。

□偏側咀嚼的害處

當小兒牙弓的一側有嚴重的齲病或多數牙缺失或嚴重錯位牙時,都可以迫使患兒放棄用患側咀嚼,久而久之患側因無功能刺激而發育不足,造成小兒臉形呈現顯著的兩側大小不對稱。另外,經常不用來咀嚼的那側牙齒失去自潔作用後,易形成牙垢、牙石堆積,產生牙周組織疾病。當父母發現孩子有偏側咀嚼現象時,必須找出造成此習慣的原因,有牙病的要積極治療,去除原因後,還應教導孩子多用廢用側,漸漸地就會解除該不良習慣。

□乳牙早脫的問題

幼兒一般到6歲前後才開始換牙,但有的幼兒由於牙齒嚴重的齲壞,經常性的發炎腫脹,牙齒外傷後脫落或牙根已露出刺入周圍軟組織等原因而過早地造成牙缺失。此後留下間隙,相鄰牙會發生移位。乳牙喪失時的年齡越小,鄰牙傾斜的機會越多,甚至影響以後恒牙的萌出或使恒牙長出後不整齊,破壞正常的咬合關係。為了防止上述情況的發生,就必須重視乳牙的保護,發現蟲牙及早治療,對已發生乳牙早脫的幼兒,應及時到醫院裝上合適的間隙保持器。

□“虎牙”不能隨便拔

“虎牙”又稱“犬齒”,醫學上稱為尖牙,上下左右共4顆。尖牙是單根牙,牙體粗壯,尖牙牙根是全口牙齒中最長的,牢牢地長在頜骨中,支撐著口角的位置,它的壽命比任何的牙齒都長。

尖牙多用來撕碎食物、維持麵容正常豐滿。尖牙最容易發生口唇方向錯位長出,突出在牙弓之外,就像老虎的牙齒一樣。一般由於前門牙之間有多生牙,占據了牙弓的位置,或由於乳尖牙過早脫落,相鄰恒牙占據其位置,使尖牙從唇側較高的位置萌出,往往使人誤認為是多長出的一顆牙。

有的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嘴裏長出了“虎牙”,妨礙美觀,草率地要求拔除“虎牙”,這裏需要提醒家長:“虎牙”不能隨便拔,口腔醫生通過正畸的方法多能將它推到正常的牙列中去,若確實間隙不夠時,一般拔除後麵功能較小的雙尖牙(又稱小磨牙)

來保證尖牙排列的位置。

□用口呼吸的壞處

正常情況下人們都是用鼻子呼吸的,但有的小兒總是張著嘴習慣用口呼吸。引起用口呼吸的原因可能是因為鼻甲肥大、慢性鼻炎、腺樣體肥大、鼻腔異物或上呼吸道感染等。這種鼻腔呼吸不暢而代償性用口呼吸,如果屬暫時的用口呼吸,則對口腔的影響不大,如長期下去就可導致上牙弓狹窄、齶蓋過高及上前牙前突,開唇露齒。這是由於張口呼吸破壞了口腔、鼻腔氣壓的正常平衡,影響了口腔、鼻腔的正常發育,口腔氣壓變大,鼻腔氣壓相對減小,使鼻腔不能向下發展而造成齶蓋高拱。又因張口呼吸時,兩側頰肌壓迫牙弓兩側,妨礙了牙弓寬度的發育。

此外,用口呼吸還會使口腔中“口水”

減少,不能很好地清潔口腔,使齲壞增加。

嚴重的口呼吸還會引起呼吸道炎症,鼻腔發育不良,出現麵部肌肉不協調、表情淡漠等。

當發現小兒有用口呼吸的不良習慣,應及時帶他到醫院檢查,去除病因。

●摘除扁桃腺的情況

當扁桃腺不能治愈並且會引起其他並發症時,就不能再留下它而應采取手術治療。5~6歲的孩子常在全身麻醉下用開口器將口撐開,用剝離器將扁桃腺剝開,用鋼絲圈絞斷根蒂部將扁桃腺摘出。該方法適用於扁桃腺埋藏深,周圍有黏連及膿腫的兒童。12—13歲時孩子懂得配合,可用半坐位局部麻醉進行剝離。

擠壓法適用於4—5歲的孩子,先往嘴裏噴入表麵麻醉劑,待痛覺遲鈍時仰臥張嘴,快速用擠切刀切除。術後孩子清醒,可吃冰棍幫助止血,觀察1~2小時可回家不必住院。最近在擠切刀上安裝高頻電,創麵由電燒灼不出血,易於愈合。但是如果黏連及周圍膿腫者仍須用剝離法,具體采用何種手術方法要由醫生檢查後才能確定。

●注意孩子過胖

我們已知道過胖對孩子有許多弊端,可通過下列途徑防治孩子肥胖:

(1)加強戶外活動和體育鍛煉。有的孩子每天隻是畫畫、彈琴,很少進行體育鍛煉,加之居住條件的限製,造成孩子運動少,這樣,孩子攝入的熱量不能消耗,貯存在體內,就會導致肥胖。家長每天應該讓孩子活動1個小時左右,以增強孩子的體質,消耗體內剩餘的熱量。

(2)飲食要有規律。孩子在幼兒園吃了三餐,回家就不必再吃了,孩子回到家隻給吃一點水果、蔬菜就可以了。有的家長唯恐孩子在幼兒園吃不飽、吃不好,回到家後,拚命地給他吃這吃那,顯然會使他的營養過剩。還有的家長給孩子買各種糖分、熱量都很高的零食,過多食用這種零食,孩子會越來越胖。因此,家長應控製好孩子的飲食,不要讓他吃太多的食物。

(3)送到醫療機構在醫生的建議和指導下治療。如果孩子很胖,家長應認真對待,要將孩子送到醫院,根據醫生提出的意見或建議給予治療。家長一定要配合醫生,不能覺得這樣做太“殘酷”了,就違反醫生的囑咐。

治療孩子的肥胖,需家長和孩子要都有!

毅力和恒心,否則是很難奏效的。

6.疾病與異常的預防

□近視眼

預防近視眼要做到以下8點:

(1)避免近距離的活動。預防近視眼應盡量減少近距離的活動。實際上這種活動每天都大量存在,如讀書、寫字、看報紙、看電視等等,都是在室內近距離使用眼睛,在這種情況下就要使每次的時間不要太長,一般45分鍾左右就要站起來活動一下,並向窗外遠處眺望一會。完成作業後盡量到室外活動,對預防近視有較好效果。

(2)學習時姿勢要端正。無論在課堂上還是在家中,學習都要注意姿勢端正。這有利於視力和其他器官的正常發育。上課時身體保持端正的姿勢,使眼睛和書本保持35~40厘米的距離,不要躺著看書、趴著寫字。

(3)經常遠眺。看書寫字之後,盡可能地站在高處眺望遠處的景物,直到看清楚為止,這樣做可以有效預防近視的發生。這是因為看書寫字是眼睛近距離的活動,而遠眺則正好相反,這樣不斷改變眼睛聚光位置,對消除疲勞的眼肌,調整視神經係統都有較好的效果。

(4)注意家中照明燈的度數。家庭中的照明問題,是個很普通又易忽略的問題。

一般認為光線越亮越好,其實過亮的強光對眼睛會產生強烈刺激,使眼睛產生疲勞。那麼什麼光線最適合眼睛的需要呢?日常生活中不會造成眼睛負擔的最低照明度為25勒克司。在看書、寫字、做作業時,除了打開房間內的電燈外,同時還要打開台燈,台燈的度數不要超過25瓦。

除此之外,還要注意不要躺在床上看書,閱讀紙張的色澤以乳白色為好,字體大小和字行數不易過小、過密。

(5)多參加體育運動。有人認為體質虛弱的孩子容易患近視,而體質強壯的孩子則易患遠視。事實上不完全是這樣,但總體上可以說喜歡室外活動的孩子,的確不容易患近視。而那些身體瘦弱無力的孩子們,由於不善於運動,隻想在家裏啃書本、看電視,很容易使視覺受到局限,從而增加了患近視的可能性。

有些患了近視的孩子,覺得戴著眼鏡做運動性強的活動不方便,事實雖是如此,但也要注意室外鍛煉,這樣不但可以增強體質,而且還可以防止近視的進一步發展。

(6)多攝入維生素。人體的每一器官都離不開營養,眼睛也是如此,維生素是眼睛營養的重要來源之一。例如眼睛缺乏維生素A就容易患夜盲症;缺乏維生素B2會造成視力惡化。

(7)注重飲食。現代醫學研究證明,近視除有遺傳的因素、用眼衛生的因素外,還與體內微量元素缺乏有關。如體內缺鉻和鈣可誘發近視的發生,尤其是高度近視與這些元素缺乏有密切的關係。體內缺乏這些元素主要是因為飲食中有偏食現象,醫學研究認為,吃過多的糖和高碳水化合物,就會影響到元素鉻的儲存利用,使眼組織的彈性下降,眼軸變長,影響到視力。還有的人認為,吃了大量的糖,會使血糖升高,由於血糖濃度增加,就會影響到房水與晶狀體內滲透壓的改變,房水就會進入晶狀體內,引起晶狀體變凸,形成近視。還有人認為吃了過多的糖,會影響血液的pH值的穩定,從而影響身體對鈣的吸收。

總之,要養成合理飲食的好習慣,每樣食物都要吃一點,使營養均衡,多吃些粗糧、糙米,少吃些糖,限製豬油和動物脂肪的攝入,這些都有利於鉻與鈣的補充,是預防近視的又一途徑。

(8)看電視要講究科學。觀看電視時要保持一定距離,以電視屏幕對角線的4—6倍為適。觀看時應坐在屏幕的正前方,斜看角度不應大於45度。

看電視時,室內光線不要太暗,時間不要太長,過一段時間就要到別處轉一轉,喝點水、上廁所或站在窗前向外眺望一會兒後再看,也可以利用放廣告節目時,閉目養神,使眼睛得到一定時間的休息。

□齲齒

齲齒發生的機理很簡單,口腔內的食物殘渣如果沒有及時清除,就使得細菌繁殖,腐蝕破壞牙釉質,於是造成了齲齒。如果不及時治療,可繼續發展為牙髓炎,使得牙齒腫脹,甚至會引起臉部的腫脹。

小兒如果不小心得了齲齒,應及時到醫院修補齲洞,以保護恒牙牙胚,使其順利萌出。最好不要把壞牙拔掉。因為小兒的牙根還沒有發育成熟,拔牙會損傷牙根的正常發育。此外,拔牙會使鄰近的牙齒傾斜,影響小兒咀嚼。沒有得齲齒的小兒也應做好預防。預防齲齒的方法如下:

(1)天天刷牙。孩子3歲時就可學習自己獨立刷牙了,到了4歲,家長可培養孩子天天刷牙的習慣。一般孩子意誌力較弱,堅持性差,這就需要家長不斷提醒督促孩子,逐步養成習慣。為了增強牙齒的抗齲性,還可使用含氟牙膏。與此同時,父母應教孩子正確的刷牙方法。刷牙應上下左右裏外的牙齒全都刷到。采取上下豎刷的方法而不是左右橫刷,除去牙縫中的殘渣。

(2)少吃糖。尤其是晚上睡覺前不要讓孩子吃糖。可以給孩子講糖不能吃得太多的原因,一般4歲孩子都能接受道理的,還可給孩子講述有關保護牙齒的故事。如果孩子晚上堅持要吃糖,可想辦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如給孩子講故事、玩心愛的玩具等。

(3)進食後堅持漱口。每次在孩子進食之後要教他用水漱口,以清除留在口內的食物殘渣。

□鼻竇炎

鼻竇炎是兒童常發的一種鼻病,多發生於5歲以上兒童。

家長應該預防孩子患鼻竇炎。鼻竇炎的危害很大,會造成頭昏、腦漲、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

預防的措施有:

(1)得了感冒要及時治療。急性鼻竇炎常是由傷風引起的,因此得了傷風要趕緊治療、休息。不要用力擤鼻涕,以防鼻腔的分泌物及細菌進入鼻竇而引起鼻竇炎。

一旦得了急性鼻竇炎,要及時治療,以免拖延太久變為慢性鼻囊炎。急性鼻竇炎如果治療及時是可以痊愈的,但是轉為慢性鼻竇炎就不容易治療了。

(2)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減少感冒。感冒會使孩子傷風,流鼻涕,如果長時間得不到治療就會並發急性鼻竇炎。所以,應該讓孩子多鍛煉,增強抵抗力,以防感冒,患了感冒要及時治療。

(3)及時治療牙病和鼻腔裏的慢性病。

因為每個鼻竇都有開口與鼻腔相通,鼻竇裏一層黏膜和鼻腔黏膜相連,鼻腔又與口腔相通,所以鼻腔和口腔裏的一些毛病很容易蔓延到鼻竇引起鼻竇炎。因此,一旦發現孩子有牙病或鼻腔的慢性病,家長應該提高警惕,不可掉以輕心。

□上頜門牙有間隙

上頜正中兩顆恒牙長出後,牙間出現較大的間隙,牙冠常常傾斜,上頜正中間隙比較小,如沒有上頜正中多生牙、唇係帶附著過低、側切牙先天缺失、牙齒與領骨大小不協調等異常情況,多數能自然關閉。

當發現孩子上頜門牙之間有間隙時,應帶孩子到醫院作進一步檢查,可拍X線片,以排除多生牙係帶問題以及牙缺失等原因。

若最終仍不能自行關閉的則需要進行矯正治療。

□下前牙擁擠

牙列擁擠常見於恒牙列,而乳牙列則比較少見。特別是下前牙常發生交錯重疊。

新萌出的恒切牙有輕度擁擠的,大都可以因後來牙弓的生長發育而緩解。大約在9歲左右,尖牙(虎牙)之間的牙弓寬度可增寬,被交換的第1、第2乳磨牙可以多出部分間隙解決輕度擁擠的下前牙。

如果恒切牙錯位明顯、扭轉或乳尖牙的牙根被恒側切牙吸收時,常標誌著未成牙列會出現嚴重擁擠,將來多半需進行正畸拔牙減數治療。

□口腔潰瘍

口腔潰瘍是指口腔黏膜表麵發生的局限性破損。發生口腔潰瘍時,進食會使疼痛加重,使小兒不敢吃東西。引起口腔潰瘍的因素是多方麵的,有全身性的,如睡眠不足、發燒、疲勞、消化不良、便秘或腹瀉等。也有局部的原因,如先天齒、新生牙造成舌係帶兩側的潰瘍;吸吮拇指、橡膠奶頭、玩具而造成的上顎黏膜潰瘍;乳牙殘冠、殘根及慢性根周炎而根尖外露使相應部黏膜局限性潰瘍:由於習慣咬舌、唇、領等軟組織引起的所謂“自傷性潰瘍”。

潰瘍開始時大都為小紅點或小水皰,以後破裂成潰瘍,潰瘍周圍紅腫充血,中央微微凹陷,可有灰白色或黃白色膜狀物。潰瘍的愈合需有個過程,不是用藥後一下就能好的,一般要7—10天恢複。在這期間父母要給孩子吃些清淡的食物,不要讓孩子吃過燙或刺激性食物,以免疼痛加劇。也可以在小兒吃飯前用1%普魯卡因液塗在潰瘍麵上,以減輕小兒吃飯時的疼痛。對潰瘍的治療,除局部應用抗感染藥物外,去除致病的不良習慣和刺激因素也很重要。

□球菌性肺炎

全世界每年至少有100萬人死於球菌性肺炎。對於兒童來說,球菌性肺炎感染是世界範圍內最常見的死亡原因。肺炎球菌與正常菌群共存於上呼吸道,多達30%的健康成人和60%的健康兒童鼻咽部攜帶肺炎球菌。肺炎球菌常在家庭內部或學生之間,特別是幼童之間傳播。肺炎球菌在上呼吸道的局部轉移會造成咽炎和中耳炎,當肺炎球菌隨著吸入的氣流進入肺泡後,迅速擴增,造成肺炎。當感染到周圍組織時,會導致胸膜炎、膿胸、心包炎,當菌體進入血液循環後,會引起敗血症和肺外一些部位如腦膜、心瓣膜、關節、軟組織的感染。球菌性肺炎臨床表現為:高熱、咳嗽、咯痰。

由於抗生素的廣泛使用,肺炎球菌的耐藥性大大增強,故常導致治療失敗。

預防肺炎球菌感染的最好辦法是接種肺炎球菌疫苗。接種對象:2歲以上兒童及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免疫缺陷者、無脾者。

接種一針,抗體有效保護水平可持續5年。

接種反應輕微。

□急性扁桃腺炎

急性扁桃腺炎是小兒常發疾病。當人體抵抗力降低時,扁桃腺內病菌大量繁殖,引起急性扁桃腺炎,並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急性咽炎。該病發病急,患兒高燒咽痛,吞咽困難,張口檢查時,可見扁桃腺充血、腫脹,嚴重時有黃白色點狀分泌物,頜下淋巴結腫大並有壓痛。急性扁桃腺炎反複發作,可變成慢性,還可引起腎炎等其他疾病。

患兒應當注意休息,多飲水。以流質或半流質食物為食,多吃富含維生素和蛋白質的食物。保持口腔清潔,用鹽水或複方硼酸漱口液等漱口。

治療時用抗生素,可選用青黴素、磺胺類藥物。高燒時,可以用酒精擦頜下、腋下、大腿根部等降溫。口含化六神丸、含碘喉片等進行局部治療。

針對反複性的扁桃腺炎,可以在急性期炎症控製後,做手術將扁桃腺切除。

預防扁桃腺炎還要做到:經常進行體育鍛煉,增加營養,多喝水;注意攝取足夠的營養物質;還應注意口腔衛生,養成飯後漱口及睡前、清晨刷牙的良好習慣。

□急性腎炎

急性腎炎一般見於3歲以上小兒,多由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引起,或與其他細菌、病毒感染有關。一般預後良好,極少數可轉為慢性腎炎。

患兒發病時除可有低熱、頭昏、惡心、嘔吐、食欲減退等一般症狀外,突出的表現有:

(1)浮腫、少尿。浮腫多由眼瞼部開始,1~2日內漸及全身,用指壓時無明顯凹陷。於浮腫同時,尿量明顯減少,甚至尿閉,1~2周內尿量逐漸增多,浮腫也隨之消退。

(2)血尿。所有病例均有血尿,嚴重者為肉眼血尿,尿呈鮮紅色或洗肉水樣,也可呈濃茶樣;輕者為顯微鏡下血尿。肉眼血尿通常在1~2周內消失,顯微鏡下血尿一般在1~3個月內消失,少數病例可持續半年或更久。

(3)高血壓。大部分患兒在病初數天可有高血壓,隨著尿量增多,浮腫消退,血壓也隨之下降。如血壓過高或上升過急,則要警惕並發高血壓腦病或心力衰竭的可能性。

若能及時控製並發症,本病預後良好,一般病程約1Nl。5個月,浮腫、高血壓症狀常先消退,其次為肉眼血尿,但顯微鏡下血尿常可持續3~6個月或更久。

本病是免疫性疾病,抗菌藥物對疾病本身無治療作用,所以預防感染對本病的發生有直接重要意義。但為了徹底清除病灶或殘存的病原菌,可在病初用青黴素(如青黴素過敏可用紅黴素)7—10天。

中藥在本病的治療中有相當作用,可根據患兒病情辨證用藥。

起病1一2周內,不論病情輕重均需臥床休息,輕症患兒可讓其在床上作輕微活動,待浮腫消退、肉眼血尿消失、血壓正常,才可允許逐步在室內活動或戶外散步,血沉正常後恢複上學,但仍應避免劇烈的體力活動,直至尿液檢查多次正常才算痊愈。

如有心力衰竭、高血壓或高血壓腦病、急性腎功能不全等時,應立即住院搶救治療。

□交叉腿綜合征

有些學齡前兒童,患有一種怪毛病,男女均有,女多於男,發作時動作表現得很奇怪,女孩兩腿交叉並緊,男孩臥在被子上摩擦外生殖器。如果細心觀察,可見患兒麵部潮紐、眼睛不自然和全身出汗等症狀,一般常在臨睡前、醒後或是一坐下來就發作。個別的小學生在上課時也偶有發作的現象。

醫學上對小兒的這種動作叫交叉性動作,也叫夾腿綜合征,在心理學上稱為自戀行為,與吮指癖、啃指甲癖、挖肚臍等是同一性質的精神表現。

引起幼兒交叉動作的原因是因小兒外陰部不潔、蟯蟲病、陰部周圍有濕疹、包莖過長及褲子過緊等。平時活動中,偶然外陰部碰到椅子角或某些物體上,外陰部受到摩擦而感到不舒服,或安排睡眠時間過長,孩子不能很快入睡,以解除外陰瘙癢,久而久之,便養成了這種不良習慣,一旦形成,靠自己糾正較困難。為此家長要引起注意,找其原因,促其糾正,以利小兒健康成長。

要使幼兒去掉這種不良習慣,就要找到病源,進行針對性治療。首先要保持外陰部清潔,然後有蟯蟲的要進行驅蟲,患有其他外陰部疾病的要及時根治,穿的衣服大小厚薄合適,尤其內褲不要過緊。不要對患兒譏笑和訓斥,要采用分散注意的方法,使其糾正這較小孩子發作時,父母趕快把孩子抱起來,較大孩子發作時,父母要加以幹擾。平時要豐富孩子的生活內容,不要使孩子感到單調或寂寞,可多帶小孩參加有趣的遊戲活動,把注意力轉移到豐富的生活中去;安排睡眠時間要適宜,不要過早臥床,以免臥床後不能很快入睡,被子不宜太多。在睡前父母最好能守候在孩子床前,不使孩子有發作的機會,醒後應立即促其下床,如果能堅持一段時間,大多數孩子隨年齡的增長,這種不良毛病就會改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