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幼兒期保健與預防(2 / 3)

□頓咳的飲食禁忌

頓咳,即為“百日咳”。因本病在病程發展的不同時期會產生不同的表現,所以忌口也應有所不同。

頓咳初期,多見流涕、噴嚏、咳嗽、輕度發熱等外感症狀,此時小兒的飲食包括乳母應忌油膩、辛辣、燥熱類食物。如小兒本身偏熱,邪易從熱化,出現咳嗽痰稠、麵紅唇赤、舌紅、脈滑數等實熱征,更應忌食辛辣、燥熱食品,以免熱勢更甚;如小兒本身偏寒,邪易從寒化,出現咳嗽痰稀、麵白唇淡、舌淡、脈緊等寒征,則應忌食生冷油膩一類食品,以免雪上加霜,損傷脾胃,使病情加重。

頓咳中期,多見咳嗽連作,陣發性發作,咳嗽時兩手握拳,舌向外伸,麵紅目赤,涕淚交流,喉中痰鳴如水鳴聲,每頓咳嗽稍停,又複如前,反複發作數次,最後咳出稠痰或吐出乳食為止。此時小兒的飲食應忌食油炸食品、各種瓜子、花生等,以免痰液增多,咳嗽加劇,當然同時也應忌辛辣食品,以免熱盛化痰,灼傷脈絡而導致血液外溢,出現咯血、衄血、眼睛青紫如拳傷等症狀。

頓咳末期,主要表現仍以咳嗽為主,但此時脾肺已虛,故出現咳嗽無力、氣虛神疲、食欲不佳等症狀,此時更應忌油膩、厚味等不易消化食物,忌食生冷瓜果等容易損傷脾胃的食物,多食健脾益肺,有利於消化吸收的食物,同時還應忌食辛辣助熱的食物,以防餘熱複熾,進一步損傷人體氣陰,使脾肺更虛,不易康複。

□多動症的飲食禁忌

(1)忌含水楊酸鹽類較多的食物。西紅柿、蘋果、橘子和杏子等含有的甲基水楊酸鹽,可使那些有遺傳素質的小兒發生多動症。因此,應忌食這些食物。

(2)忌食品添加劑和人工色素的食品。

我國食品添加劑衛生管理辦法規定:“專供嬰兒的主輔食品除規定可加入強化劑外,不得加入人工甜味劑,色素、香精、穀氨酸鈉及不適宜的食品添加劑。”國外學者認為,酒石黃等人工色素、香精、胡椒油等調味劑與多動症發病有關,所以,多動症小兒忌吃有色素的食物,如可樂、橘子水、蜜餞及加調味劑的各種食品。

(3)忌含鉛量高的食物。鉛的攝入對小兒多動症有相當影響,小兒應避免使用含鉛食具,不吃受鉛汙染的食物,如貝類、蝦、向日葵子、萵苣、甘藍、皮蛋、爆米花,以及在冶煉廠周圍種植的蔬菜。

(4)忌含鋁量高的食物。鋁是一種威脅人體健康,能使人智力減退、記憶力下降、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的金屬元素,多動症小兒不要使用沒有塗膜的鋁質食具、容器,或。

角其煮高蛋白、酸性食物和飲料。含有鋁添加劑的食物,如油條也應少食。茶葉含鋁較多,應避免咀嚼,但茶水裏的鋁很少,可放心飲用。

(5)忌多糖類。甜點心、糖果、飲料等含糖量高的食物攝入過多,能引起內分泌係統功能紊亂,小兒則可能出現多動症,故應忌食或少食。

(6)忌偏食。小兒大腦細胞的發育生長和智力開發需要各種營養成分,如高蛋白質、卵磷脂、維生素B、含鋅量高的食物及魚等,以活化大腦神經細胞,改善大腦功能。

因此,多動症患者切忌偏食,特別應增加含鐵量高的食物。若飲食中缺乏鐵,會引起大腦酶功能紊亂,影響患兒情緒,加重多動症狀。當然,尼克酸缺乏、貧血和體內其他化學成分的變化,也會影響小兒多動症的治療。

(7)忌多食含酪氨酸食物。含酪氨酸的食物包括乳類及乳製品等,易引起兒童胃腸道微生物代謝活動異常,使病情加重。因此,應忌多食這類食物。

□滯積小兒的飲食禁忌

滯積是指小兒乳食不節,停聚不化,氣滯不行所致的一種脾胃消化功能紊亂的綜合征。臨床常表現為小兒不思飲食、腹部脹滿等特征。

滯積常分虛、實兩種,但其本質都是因脾不健運所致。

滯積實者,由於小兒髒腑嬌嫩,脾胃不足,喂養時乳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生冷瓜果等,損傷脾胃,使脾胃運化失調,食積中焦而致,因此飲食喂養中應忌偏食、雜食,以防加重中焦脾胃積滯之疾。

滯積虛者,是小兒脾胃氣虛,乳食入胃,……易使乳食停聚不能運化,致使乳食停滯不消,此時更應忌偏食、雜食,以防脾胃之氣更虛。

小兒滯積實者,宜用消食導滯、和中運脾的山楂、神曲、茯苓、半夏、陳皮、麥芽等藥物治療;滯積虛者,則宜用健脾益氣,佐以消食導滯的人參、白術、茯苓、陳皮、扁豆、神曲、穀芽等藥物治療。

總之,小兒滯積的形成與良好的飲食習慣有密切關係。有規律的、保持一定營養的飲食可以使小兒健康成長;相反沒有良好的飲食習慣,養成偏食、雜食都容易損傷脾胃,久則導致運化失常,使乳食停聚不化而成滯積征。

□皮膚病小兒的飲食禁忌

有些兒童喝了飲料後,常常皮膚發癢,並出現各種各樣的皮膚病,家長們不知道為什麼。其實,這正是喝飲料引起的。

在飲料中(尤其是專門的兒童飲料)含有糖、香精、色素、蛋白質、糖精以及各種果汁等多種成分,而這些成分又多是使人體易發生過敏的物質,特別是兒童飲用後更易引起蕁麻疹、皮膚瘙癢、濕疹和過敏性皮炎等皮膚病。有關部門在調查中發現,有近1/3的兒童喝飲料後發生各種皮膚過敏表現;而患有遺傳性過敏皮炎和濕疹的兒童,喝飲料後90%以上可出現皮膚過敏反應。保健專家指出,有些兒童夏季皮膚過敏反應久治不愈,主要原因就是天天喝飲料。

凡患有皮膚病的兒童,不宜喝各種飲料,以防誘發或加重皮膚病。即使是健康的兒童,也不要過多喝飲料。

□維生素A缺乏症的飲食禁忌維生素A缺乏症逐漸起病,病程緩慢,主要表現為眼部和皮膚症狀。應供給足量的維生素A。供給方法根據年齡大小而有所不同。胎兒時期,孕婦應多吃含維生素A或胡蘿卜素豐富的食物。嬰兒時期,盡量以母乳哺育,並供給含脂的牛乳、豆類食品、胡蘿卜泥、蛋類等。此外,可加菠菜湯、番茄汁等。未成熟兒吸收脂肪及維生素A的能力較弱,宜早喂維生素A製劑,劑量為每日5000國際單位。此外,還應積極治療胃腸疾病。

幼兒可給予維生素A和胡蘿卜素含量豐富的食物,如肝(羊肝、牛肝、豬肝、魚肝)、肉、蛋、乳、胡蘿卜、菠菜、韭菜、芥菜、雪裏蕻、金針菜等。夜盲或眼結膜病變者,每曰口服維生素A 2.5萬國際單位(濃縮魚肝油0.6毫升,約5—7滴),連服1~2周。角膜病變須作急性處理,開始數日每日肌注維生素A 10萬國際單位,此後補充其他營養素,尤其是蛋白質,並應積極治療原發疾病,如腸道感染,肝、膽疾病和其他全身疾患,使體內代謝恢複正常,以便吸收和利用胡蘿卜素和維生素Aa□維生素A過多症的飲食禁忌每日攝入5萬一50萬國際單位以上的維生素A製劑,即可發生中毒症狀,分為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兩型。

連續每日注射30萬國際單位維生素A即可在短期內引起急性中毒,表現為食欲減退、嗜睡、嘔吐及因顱內壓增高引起的前囟膨出。

維生素A用量每日達5萬國際單位以上連續3個月,能引起慢性中毒,表現為體重下降、脫發、頭發變粗、肝腫大、骨痛和骨質增生等。

應用濃縮魚肝油或維生素A製劑時,應接受醫生指導,不可超過需要量。必須用大劑量時,應嚴格限製用藥時間,避免產生中毒症狀。一旦發生中毒症狀,應立即停服維生素A製劑,自覺症狀常在1~2周內消失,但循環血內維生素A維持較高水平可達數月之久。

□腹瀉不宜嚴格忌油

人們在小兒患腹瀉時,常常讓小兒忌油。這種做法隻適用於急性腸道炎症,且一般不得超過3天。

有些小兒容易腹瀉,尤其是滲出性體質的小兒,腹瀉可持續很長時間,不應當長期忌油。如長期忌油,可使小兒消耗體內貯存的脂肪,引起消瘦,還影響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與利用,久之,影響小兒的生長發育。

另外,長期忌油還可造成腹瀉,易發生在6個月至3歲小兒,稱“學步嬰兒腹瀉”或慢性非特異性腹瀉。此與小腸黏膜上酶的活性增強有關。

這種腹瀉可用植物油治療,多價不飽和脂肪酸可抑製這一過程。嬰兒長期腹瀉吃些植物油有益無害。乳母嚴格忌油可使嬰兒腹瀉,所以也不要忌油。

□腹瀉忌吃雞湯

雞湯作為一種營養物質,對人體確有補益作用,但喝雞湯並非對什麼人都是有益的。小兒腹瀉時會隨胃腸液丟失大量的營養物質,但千萬不要用像雞湯等高營養的液狀食物來給小兒補身體,否則,不但達不到壯體健身的目的,反而給小兒帶來更大的麻煩。

美國有個兒科醫生曾診治過一名17個月的女嬰,這個女嬰因嘔吐和腹瀉被父母喂了大量的雞湯,結果不但腹瀉未停,體重反而下降了1/10,經該醫生檢查診斷,發現該女嬰有嚴重的酸中毒,血液含鈉量也大大超過正常值,可她的皮膚彈性和黏膜都很正常,這表明患兒的高鈉血症並非由腹瀉脫水引起的,而是雞湯的副作用。

為什麼高營養的雞湯會造成小兒出現高鈉血症呢?原來雞湯進入人體後,蛋白質合成顯著增多,而人體每合成1克蛋白質就需要0.5毫克鉀,由於鉀不斷進入細胞,人體為維持平衡,鈉大量進入血液和細胞液中,因而造成高鈉血症。所以,小兒腹瀉時,忌喂雞湯。

□高熱病兒飲食療法

在幼兒常見病中,以上呼吸道感染為多見,發熱是其主要的臨床表現。一般來說,發熱期間唾液分泌減少,口幹,口腔內細菌易於繁殖。如果此時維生素供給不足,常易引起舌炎或齒齦炎,以致口臭、無味等。此外,由於高熱,胃腸道消化液分泌減少,運動機能顯著減弱,因而食物在胃腸道中停留時間較長,使腹部飽脹。嬰兒可見腹瀉,較大兒可有便秘、腸脹氣等症狀,影響腸道的消化吸收。

根據上述症狀,對高熱病兒應補充大量水分,飲食以流質食物為主。在無腹瀉的情況下,給以高熱量而易於消化的流質食物,如以母乳或牛奶為主食。在發熱期間,無論是母乳喂養或人工喂養,均應停止一切輔食,待病情好轉後再恢複。如已斷奶小兒,可喂牛奶、米湯、藕粉、豆漿、蛋花湯、肉汁、果汁等流質食品。宜少食多餐,以減少胃腸負擔。體溫逐漸下降後,即改為半流質,如粥、麵、蒸蛋、肉末、雞末、碎菜等,到完全恢複正常體溫後,可改為原來膳食。在患兒發熱並伴有腹瀉時,應考慮減輕腸道負擔的原則,適當將每日的食品攝入量降低。如用母乳喂養的嬰兒,應減少喂哺時間來控製奶量,或將兩次喂奶的間隔時間拖長。如用人工喂養的嬰兒,則可根據腹瀉的程度,將牛奶衝淡,或改用脫脂牛奶等。

□注意食物過敏致病

……過敏反應是某些物質刺激人體後所引起的一種異常反應。這種反應不僅有明顯的個體差異,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時期對同一種食物的反應也不相同。這種食物性過敏反應,有人認為與母親孕期單調的飲食或與家族中有過敏史者有關。反之,母親孕期飲食多樣化,尤其對各種動物蛋白都有足夠攝入者,似有減少發病的可能。

在嬰幼兒時期,最易產生食物過敏反應的是雞蛋(指蛋白)、牛乳、魚、蝦、蟹、蠶豆等。凡對牛奶蛋白有過敏者,可用蒸發或蒸煮法,使蛋白變性,或改食用豆漿。對雞蛋過敏者,多數是對雞蛋白過敏,則在食用時可除去蛋白,取其蛋黃。對魚蛋白過敏者,要注意魚的品種,在食用時有區別地加以選擇。對蝦、蟹過敏者應考慮少用或不用。

隨著年齡遞增,多數小兒可根據自己經驗,辨別何種食物對自己過敏。用膳時采取不用或少用的方式,逐漸適應,這樣過敏現象會自然消失。

□急性腎炎患兒進食量

急性腎炎是小兒常見疾病之一,整個腎髒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使尿量減少,又因全身毛細血管受損,使血管壁通透性改變,造成全身浮腫,血壓升高,尿量進一步減少。

此時病人的飲食應忌鹽,水分不必過分限製,以利排尿。待尿量增多時,可由無鹽改為少用堿或鹽製成的饅頭、麵條、蘇打餅幹及各種醬菜、醬瓜等。關於蛋白質攝入量,在發病初期有明顯尿少及高血壓時,耍適當控製。每日每千克體重0.5克(或不超過每千克1克),如一個7~8歲兒童,每日約給蛋白質11克左右,折合瘦豬排骨肉50克,鯧魚100克。然而一日膳食中蛋白質來源除肉類食品外,還有穀等植物食品,上麵舉例的量指的是一日總量,實際選配膳食時,植物食品均需一並考慮,使其每日所攝入的蛋白質在限量之內(詳見下例)。由於小兒正在生長發育階段,這種低蛋白膳食不宜長時間食用,2~3天後即應將蛋白質的供給量提高到每日30克左右。一般病情已緩解的患兒可自由選擇食物,開始時先考慮無鹽,後漸改為少鹽普通膳食,並鼓勵患兒多吃水果和糖類食物。適量補充維生素C和複合維生素B片劑,據醫囑按量食用。下例是一個7歲兒童患急性腎炎時的一日進食量。初期的攝入蛋白質限製在每日11克,禁用食鹽。

早飯:糖粥1碗,點心(9:00):蘋果1個。

午飯:白粥1碗,蛋黃1個,黃芽菜(100克),油10克(炒菜用),點心(16:00):煮梨1個(100克),糖20克。

晚飯:白粥1碗,青菜60克,土豆30克,油10克,點心(19:00):蘋果1個(100克)。

如按上述食物量進食,則一日所獲蛋白質為11克,熱能為917千卡。不過食用此類飲食時,多半在住院期間;病情好轉出院一時,一船可用低鹽飲食,限製食鹽每日1.5克即可,蛋白質的供給量無需限製過嚴。

□腎病綜合征患兒的飲食選擇腎病綜合征是慢性消耗性疾病,突出症狀表現是全身性水腫。患兒小便中有大量蛋白質,由於長期蛋白質隨尿液排出而造成低蛋白血症(血漿白蛋白含量降低,正常為每100毫升血中6—7克)和高膽固醇血症(血中脂質增高,正常為每100毫升血中100~200毫克),針對上述情況,選擇的飲食要具有高熱卡、高蛋白、低脂肪、低鈉、高鈣而富含維生素。但患兒常食欲不振,不願進食,高蛋白、高熱量無法補入,故應盡量提高烹調技術,注意食物色、香、味,減少食物容量,提高質量,以達到腎病營養療法的要求。要維持身體有足夠的熱能以恢複體質,可供給高碳水化合物,除米、麵外可多吃蜜餞或葡萄糖。為補充失去的蛋白質和維持生長發育需要,蛋白質應按每千克體重3—5克供給,動物蛋白質和植物蛋白質比例以各半為宜。脂肪宜從菜油、麥淇淋等植物類食品中吸取。水果和蔬菜一類食物中有果膠和纖維素,長期應用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膳食中所需鹽量可參考急性腎炎飲食中的用量。

□少吃鹽

食鹽是膳食中的主要調味品,兒童鈉鹽的攝入主要來自一日三餐和零食。最近,兒童保健專家指出,無論是健康兒童還是病兒,不宜攝入過多的鹽,飲食應該以清淡為主。

據調查統計,兒童患上高血壓的越來越多,而這些兒童在嬰兒時期絕大多數經常吃過鹹的食物。過鹹食物導致血壓增高,引起水腫。另外,小兒吃鹽過多還是導致上呼吸道感染和缺鋅的誘因。

首先,高鹽飲食使得口腔唾液分泌減少,更利於各種細菌和病毒在上呼吸道的存在;其次,高鹽飲食後由於鹽的滲透作用,可殺死上呼吸道的正常寄生菌群,造成菌群失調,導致發病;第三,高鹽飲食可能抑製黏膜上皮細胞的繁殖,使其喪失抗病能力。這些因素都會使上呼吸道黏膜抵抗疾病侵襲的作用減弱,加上兒童的免疫能力本身又比成人低,又容易受涼,各種細菌、病毒乘虛而入,導致感染上呼吸道疾病。

兒童的口味,若父母飲食習慣偏成,孩子也會愛吃鹹的食物。吃得過鹹,直接影響小兒體內對鋅的吸收,導致小兒缺鋅。

味精、醬油、蝦米等含鈉極高,但由於風味和營養,小兒可限量進食。父母給小兒的膳食調味品,應做到“四少一多”,即少糖、少鹽、少醬油、少味精、多醋。同時,還應該盡量少吃豆瓣醬、辣醬、榨菜、酸泡菜、醬黃瓜、黃醬(大醬)、腐乳、鹹鴨蛋、罐頭、臘腸、豬肉鬆、油條和方便麵等食品。

營養學家建議,1—6歲的幼童每天食鹽不應超過2克,1周歲以前以每日不超過1克為宜,3個月後的嬰兒可適當吃些成食小兒膳食中應該加食鹽,隻是盡量避免過多。對患有心髒病、腎炎和呼吸道感染的兒童,更應嚴格控製飲食中的鹽攝入量。

專家建議用“餐時加鹽”的方法控製食鹽量,既可以照顧到口味,又可以減少用鹽。

“餐時加鹽”,即烹調時或起鍋時少加鹽或不加鹽,而在餐桌上放一瓶鹽,等菜肴烹調好端到餐桌時再放鹽。因為就餐時放的鹽主要附著於食物和菜肴表麵,來不及滲入內部,而人的口感主要來自菜肴表麵,故吃起來成味已夠。這樣既控製了鹽量,又可避免碘在高溫烹飪中的損失。

4.運動鍛煉與健康

□學前兒童的體育鍛煉

學前兒童先天體質的強弱是可以通過後天的營養和鍛煉加以改進和提高的。重視小兒體育鍛煉對改變兒童體質,提高健康水平,促進德、智、體、美全麵發展有重要意義。

學前兒童的大腦皮質興奮狀態占優勢,而抑製能力較差,他們對新事物有很強的好奇心,也喜歡模仿,而且好動;骨骼較柔軟,可塑性大;肌肉纖維細,力量弱;心肺功能差。因此,學前兒童的鍛煉必須適應他們的年齡和身體狀況。

學前兒童的體育鍛煉應遵循寓教於樂的原則。對他們應開展一些豐富多樣、有趣的運動和娛樂活動,並且應多配合音樂來增加趣味性。幼兒應以靈活性、模仿性強的娛樂活動為主,如拍皮球、捉迷藏、做模仿操和小兔拔蘿卜等。

另外,走、跑、跳躍、平衡、攀登、投擲、做操等都適合學前兒童鍛煉。家長或教師可帶領孩子到兒童公園內練習,但要注意安全,應守秩序,家長或教師不可離開孩子。

學前兒童的鍛煉,先要學會基本運動姿勢和動作,例如走、站、跑的正確姿態,如何單腳跳、雙腳跳等,再進行10米的往返跑:

在地麵上的長條木板上走,練習平衡能力:

兩手交替拍皮球,邊走邊拍球等運動。同時,應利用空氣、日光等自然因素開展戶外活動。

家長或教師應在孩子活動中和運動後對他們進行細致的觀察,有的孩子身體不適或疼痛怕對老師說,有的孩子也說不清楚。

因此,在天涼時,應觀察孩子是否有打噴嚏、寒戰、麵色蒼白、口唇青紫等寒冷反應;在天氣暖和或氣溫較高時,應注意有無出汗過多及精神萎靡現象。在兒童活動後,應觀察其精神狀態、食欲和睡眠情況。

□4種基本運動技能的培養兒童從1歲到3歲之間,實際上要培養4種基本技能:走、爬、跑和投擲。在這4種技能的培養鍛煉過程中,也有益於發展其他動作,特別是手和手指的動作,使兒童的協調性、靈活性和耐久性得到進一步完善。兒童教育專家認為,兒童與動物不同,身體上先天的運動反射是非常少的,絕大多數運動技能都是後來教會的。要在已有成績的基礎上,使孩子的動作技能與發展的年齡特點保持一致,要係統地、堅持不懈地把這種教育進行下去。

鍛煉兒童的基本技能,首先是不要限製兒童天生的積極性,不要因為他們可能有危險而事事不放心,而是讓他們盡興地玩耍、行走、跑步、扔皮球、擲雪球、用鏟子挖土、用積木搭房子、爬小山、玩滑梯,孩子的肌肉就會漸漸發達,動作就會變得協調,靈活性和準確性也會發展起來。家長與教師則要隨時引導孩子如何完成這樣或那樣的運動任務,給他們示範和講解。

這一階段的體育鍛煉必須考慮到兒童的性格特點。對待膽小的、缺乏信心的孩子,要多加鼓勵;對待精神不振、不愛活動的孩子,應該用色彩鮮豔的玩具來引起他的興趣,把他吸引到遊戲中或力所能及的活動中來。有些孩子過於好動,但他們的動作常常是雜亂無章的,這是因為尚未穩固協調的運動器官不能保證實現他們所有的願望。這時,就必須把分步動作的必要交代及其組成的連續性動作分解示範給孩子看,糾正他們的姿勢。

這一階段兒童的體育鍛煉主要是通過遊戲來實現的。即使一些專門訓練的體操,也要變化成遊戲,如跨障礙練習走步,可跨越放在地上的積木、木棍或繩子,還有抓能上能下球投準、拉手下蹲等。訓練一般進行10一15分鍾,如果孩子興趣盎然、玩得高興,就可以延長活動時間;如果孩子精力開始不集中,情緒倦怠,就應該及時停止練習。

幾個孩子同時參加活動,比引導一個孩子容易。

活動時間最好安排在白天的第二次睡眠醒來之後。活動之前房間一定要通風,否則就到戶外去。並且,需要注意兒童的發育特點,對運動技能過高的活動項目如遊泳等,不應該操之過急。因為孩子脊柱彎曲還沒有完全形成,背部肌肉還相當稚嫩,過早或過重的負擔會嚴重損害體形,不利於健康。

□堅持做體操

適合這個年齡的兒童體操包括徒手操、廣播操、棍棒操、旗操等。這些操對兒童的肌肉、神經、呼吸、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都有。

良好的作用。兒童身體各大肌群同時參與運動,從而增強了肌肉緊張度,加深了呼吸,促進了循環,改善了兒童手腳動作的協調,增強了兒童的體質,增進了兒童的食欲。

在兒童園應堅持每天讓兒童做操,選擇在空氣新鮮的室外平地上進行,以使機體適應外界變化的環境。夏天天氣炎熱,可選擇在樹蔭下進行。冬季氣候寒冷,可選擇陽光充足的場地。如天氣特別寒冷或下雨下雪天,也可在室內進行,但預先應作好通風換氣,使室內空氣新鮮,室溫也應逐漸下降,這個年齡的室溫可降至15度左右。兒童做操時衣服不能穿得太多,不要戴著帽子、圍巾、手套做操,以免妨礙機體的活動。

□寶寶體操

第一套

家長與幼兒麵對麵站好,然後,邊說兒歌邊做動作。

兒歌動作

早早起——兩臂經胸前斜上舉(盡量伸展)。

做早操——原地踏步,兩臂前後自然擺動。

伸伸腿——兩手叉腰,左(右)腳向前伸出。

彎彎腰——體前屈,兩手拍打小腿。

兩手向上舉——直體後,兩臂上舉。

兩腳跳一跳——兩腳同時上下跳動。

此操每次可做2~3遍。

第二套

家長與幼兒麵對麵站好,然後,邊唱兒歌邊做動作。

兒歌動作

早上起得早——身體稍前傾,兩臂經腹前斜上舉。

我來做早操——兩臂側平舉,上下揮動2次。

風兒吹一吹——兩臂上舉,在頭上左右搖擺。

太陽照一照——兩臂從胸前往下移。

跑一跑——原地跑步。

跳一跳——原地雙腳跳。

鍛煉鍛煉身體好——原地踏步,同時拍手。

此操可根據幼兒具體情況,每次可做2—3遍。

第三套

第一節:“小烏找食”

兩臂側平舉,上下揮動(翅膀扇動的樣子)。前腳掌著地,慢慢向前跑,跑一會兒停住蹲下,做找食吃的樣子(兩手合在嘴前,類似吃米)。反複做3—4次。

第二節:“長高了,變小了”

幼兒兩臂盡量上舉,同時起跳,並說出“我長高了!”然後蹲下,兩手抱小腿低頭,盡量縮小身體,同時說出“變小了。”

第三節:“不倒翁,搖一搖”

兩手叉腰,上身左右搖擺(體側屈)。

第四節:“打氣”

兩腳前後站立,彎下身,兩臂在胸前上下屈伸,做給自行車打氣動作,同時口中發出“哧,哧”的聲音。

第五節:“小兔跳一跳”

兩臂在胸前屈肘,手指向上,掌心向前。

兩腳原地跳,跳3—4下,原地踏步休息。反複跳3—4遍。

□登山活動

登山是孩子們喜歡的一項傳統活動。

家長可以利用節假日帶孩子去爬山,它對增強孩子體質、增大肺活量、加快新陳代謝、提高生理機能、鍛煉意誌品質有很大好處。對年齡比較小或患有較輕心髒病的孩子,登山時要注意速度和時間的控製,速度不要太快,山不要太高、太陡,累了就停下來休息,一次持續的時間不要太長。

□遠足活動

遠足,這項體育運動越來越被人們喜愛,甚至達到“熱”的程度。遠足是一種有氧運動,它可以加快血液循環,增強心血管的功能。遠足往往又和旅遊結合起來,因此它可以使人精神愉快,情緒平衡,思維活躍,有利於身體和心理健康。家長可以根據孩子年齡大小、體質情況決定孩子遠足的距離,還可以把遠足和外出參觀、旅遊、野外活動結合起來,既開闊了眼界,又鍛煉了身體。

讓孩子們邁開雙腳,“走”向健康!

5.健康判斷與注意

□注意第二個生病高峰

小兒在成長過程中有兩個易生病的高峰,對此家長應特別注意,采取正確的方法確保小兒渡過難關。

第一個生病高峰期在小兒1周歲左右。

第二個生病高峰期在小兒3歲左右。

處在第二個生病高峰時期的小兒已由家庭的小環境轉入到幼兒園的集體生活中。

一方麵小兒依戀父母,精神上波動起伏,思想情緒變化大,正所謂“水土不服”,這時的免疫力會降低,容易生病;另一方麵,若班裏有一個小孩子患了諸如水痘、腮腺炎、流感、紅眼病、傳染性肝病等流行性疾病,就會很快地波及集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