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異常情況原因與處理(1 / 3)

1.異常情況表現的原因

□“胎記”

小兒落生乃至以後一段時間裏,可以見到身上有青色的斑塊,這就是俗稱的“胎兒青記”。胎記多見於小兒的背部、骶骨部、臀部,少見於四肢,偶發於頭部、麵部,形態大小不等,顏色深淺各有差異。這種青色斑是胎兒時期色素細胞堆積的結果,對身體沒有什麼影響,隨著年齡的增長,到幼兒時期逐漸消退,不需要治療。

□舌頭變化

(1)地圖舌。

有些小兒的舌麵紅白相間,極不規則,呈地圖狀。出現地圖舌的小兒多半體質比較弱,與疲勞、營養缺乏、消化功能不良、腸寄生蟲、維生素B族缺乏有關。地圖舌一般在小兒2~3個月時就已出現了,小兒多無明顯的不舒服症狀,有的可出現輕度瘙癢或對有刺激性食物稍有敏感,這種症狀可長達數年,隨著年齡的增長可自然消退。發生地圖舌後,應注意口腔衛生,適當地給予口腔清洗。症狀明顯時可用1%的金黴素甘油等塗布。服用維生素B族及鋅劑有一定療效。

(2)溝紋舌。

正常人舌的表麵是平整的,沒有明顯的高起和凹陷,但有些人的舌部出現一道道縱、橫溝紋,深淺、長短不一,隨著年齡的增長可逐漸加重,這種舌稱溝紋舌,又稱裂紋舌,一般無任何不適,但溝紋較深的可出現刺激痛,但也不需要任何治療。該病原因不明,常認為是先天性的,可能與地理條件、維生素缺乏、食物的種類有關。出現溝紋舌的小兒應注意口腔衛生,保持口腔清潔,防止口腔感染。

□心律失常

(1)竇性心律不齊。

表現為隨呼吸而改變,吸氣時心率增快,深吸氣時更為明顯,呼氣末期心率減慢。

在發熱、運動、情緒緊張、哭鬧或用阿托品後心律不齊消失。

(2)竇性心動過速。

表現為小兒正常心率因年齡而異,如新生兒心率超過200次/分;1歲以下超過160次/分;1—2歲超過140次/分:2—6歲超過130次/分;7~12歲超過120次/分,這被稱為竇性心動過速,常見於運動、緊張、哭鬧、發熱、貧血、出血、休克、心肌炎、心力衰竭等。其他如甲狀腺機能亢進及某些藥物如阿托品、麻黃素等影響也可引起心率過速。

(3)病竇綜合征。

這是由於竇房結功能衰竭而引起的激動產生和傳導發生障礙。小兒可由心肌炎、心肌病、洋地黃中毒、先天性心髒病引起。

臨床特點是持久而顯著的竇性心動過緩,心律不隨運動、哭鬧、發熱而增加。除心動過緩外還可出現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所以也稱心動過緩一心動過速綜合征,簡稱“快一慢綜合征”。

(4)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

此病約有60%發生在健康小兒身上,約5%N10%病人原有預激綜合征,亦可見於上呼吸道感染、先天性心髒病、心肌炎、缺氧、洋地黃中毒、甲狀腺功能亢進等04個月以下嬰兒多見,常突然發作,此時可出現煩躁不安、麵色蒼白出冷汗、四肢涼、呼吸急促、拒奶、嘔吐、口唇發紺等症狀,可持續數秒、數分鍾或數小時而突然停止。血壓低,聽診時可發現心音弱,心律快而規則,新生兒可達300次/分,嬰兒可達200~300次/

分,幼兒可達160~180次/分。

(5)早搏。

正常心髒跳動的起搏點是在心髒竇房結,而早搏是由異位節律點提前發出激動而引起心髒搏動。按異位節律點出現的部位不同,可分為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和交界性早搏。這些症狀可以通過心電圖檢查來確切診斷。

(6)房室傳導阻滯。

可由心肌炎、先天性心髒病、風濕性心髒病、藥物中毒(如洋地黃)、低血鉀等原因引起。按受阻程度可分為I、Ⅱ、Ⅲ度。I度一般無症狀,心電圖表現P~R間期延長。Ⅱ度可出現心髒漏跳現象。Ⅲ度由於心律過慢,可出現急性心源性腦缺氧綜合征,這是十分危險的,需要及時去醫院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