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狗長了癬的地方,毛稀疏脫落,並常用爪子搔抓。人們常說貓、狗長癩了,其實就是長癬了。被動物傳染的癬,多發生在手、前臂和軀幹上,患處為圓形或橢圓形脫屑斑片,癬的邊緣由小紅疙瘩或小水皰組成圓圈,所以又叫錢癬。癬再發展,圓圈皮疹融合成片,如同地圖。如果長在頭發裏,往往到頭發脫落時才被大人發現。
小兒患錢癬,因皮膚嬌嫩,不要隨便使用大人的外用藥,應到醫院請醫生診治。
為了預防小兒長癬,最好不要讓孩子飼養貓狗,更不要隨便收留被人遺棄的病貓病狗。家裏的寵物患病,要及時治療,不要把患病的動物送給他人。
□過敏
隨著醫學的進步,傳染病不再是小兒的主要死亡原因,越來越多的小兒卻為過敏這一慢性病所苦。據統計,目前我國約有30%的人口患有過敏性疾病,以氣喘、過敏性鼻炎和異位性皮膚炎最常見。過敏已成為現代幼兒5大健康威脅之一。
過敏性疾病是如何產生的呢?即有異位性體質的人,接觸到環境中的過敏原如花粉、塵蟎後,會製造大量的免疫球蛋白E,產生不當的免疫反應所致。這種炎症反應若發生在支氣管時造成氣喘;發生在鼻腔造成過敏性鼻炎;發生在眼結膜稱過敏性結膜炎;發生在皮膚造成異位性皮膚炎:發生在胃腸道時則稱為過敏性腸胃炎。異位性體質是指易患氣喘、幹草熱和濕疹性皮膚炎的體質,常出現在同一家族內,具遺傳傾向,目前認為是一種多基因的遺傳。
氣喘是最常見的小兒過敏性疾病,它的發生可能與環境因素有關,暴露在過敏原及汙染源的環境,罹患氣喘的機會增加,據調查顯示,多達10%~15%的男孩及7%~10%的女孩曾在兒童時期罹患氣喘。1974年氣喘罹病率為1.3%,1985年為5.08%,1994年為8.0%,20年間增加6倍以上,現患兒人數仍在增加中。
氣喘可發生在任何年齡,30%的病人在1歲前即有症狀,80%~90%的病人在4~5歲前發病。從遺傳因素來看,父母一方有氣喘,其子女約有1/4的機會發生氣喘;而父母兩者皆有氣喘,其子女發生氣喘的機會約為1/2.
導致氣喘的致病因子有室內過敏原(塵蟎、動物過敏原、蟑螂、黴菌)、室外過敏原(花粉、黴菌)、阿司匹林和工作場所的致敏物。促成因子有呼吸道感染、出生體重過輕、飲食(大豆、螃蟹、牛奶、蛋白等)、空氣汙染、抽煙及吸二手煙。而使氣喘惡化的誘發因素有過敏原、呼吸道感染、運動、過度換氣、氣候變化、二氧化硫、食物、防腐劑和藥物。
氣喘病人常有間歇性的呼吸困難、喘鳴、胸悶以及咳嗽,尤其是在夜晚或淩晨時發作。其臨床特征為:症狀可自然緩解;可由支氣管擴張劑和抗發炎治療來緩解;會隨季節變換的症狀;有氣喘和異位性體質的家族史。兒童時期最常見的表現形式是經常反複咳嗽,特別是在夜間、運動後或在病毒感染時反複咳嗽。
不滿2歲的小兒因為呼吸道發育尚不完善,常會產生下呼吸道阻塞,類似氣喘發作的症狀,較難確診。不過,小兒如有反複喘鳴發作,有異位性體質(如異位性皮膚炎),加上過敏的家族史,日後患有氣喘的機會很高。
治療氣喘的藥物可分為兩類:一是控製藥物,可降低支氣管黏膜炎症反應,包括類固醇(有口服型和吸入型)、咽達永樂和新的白三烯受體拮抗劑;二是緩解藥物,包括乙二型交感神經興奮劑、抗乙酰膽堿和茶堿製劑。除藥物外,還需要注意避免過敏原和環境控製。此外,免疫療法,又稱減敏療法,也是治療佳選。
有下列情形可考慮選擇免疫療法:
過敏原無法避免,尤其吸入性過敏原,如塵蟎和花粉等;
雖然努力控製環境,也使用了適當的藥物仍無法改善症狀者。
異位性皮膚炎也屬於一種過敏性病,是一種以紅、腫、瘙癢、滲出液、結痂和脫屑為特征的發炎性皮膚疾患。患者血液內免疫球蛋白E的濃度增高,但很難找出真正的過敏原。大部分在出生後2~3個月開始發病,通常在3—5歲時緩解。嬰兒期的症狀有兩頰皮膚幹燥、發紅和脫皮,再延伸到臉部、頸部、手腕、手、腹部和四肢的伸側。瘙癢導致患兒焦躁不安,患兒常因瘙癢而煩躁不安,難以入睡。搔抓常導致續發性的細菌或病毒感染。
因此,治療本病的重要一點就是防止癢一抓一癢的惡性循環。此外,還要維持室內適當的溫度和濕度,避免流汗;剪短指甲,避免羊毛、兔毛製品,使用柔軟的棉纖品;減少過度洗澡和避免使用刺激性肥皂,沐浴後立刻使用保濕劑:避免食用會導致患兒皮膚過敏的食物,如花生、大豆、蛋和牛奶(可由食物激發試驗或病史得知)。
喂母奶和6個月後再添加輔食可以減少食物過敏的機會,喂母奶的母親也要盡量避免食用會引起過敏的食物。局部治療可使用類固醇軟膏,合並細菌感染時可使用局部抗生素製劑或口服抗生素。
嚴重急性發作期間,可能需要使用短期的口服類固醇。口服抗組織胺可以緩解瘙癢症狀,幫助患兒入睡。
常見的吸入性過敏原有家塵、塵蟎、蟑螂、貓狗皮屑、黴菌和花粉等。常見的食物性過敏原有牛奶、蛋白、魚、有殼海鮮、堅呆類等。
塵蟎是最常見的吸入性過敏原,主要見於動物脫落的皮屑、指甲和毛發,適宜在常溫25℃,濕度80%的環境中生存。
小兒有很多時間待在臥室裏,因此臥室的環境控製非常重要。床墊、枕頭和被子應以防蟎套子包裹;每周以70℃以上的熱水清洗寢具外套;不要使用地毯和填充式家具,移除填充式玩具;將室內濕度控製在50%以下,以控製塵蟎和黴菌的生長。
另外,家中要避免飼養有毛寵物,如貓、狗等,因為動物皮屑和排泄物容易引起過敏。要保持居家環境清潔,減少蟑螂繁殖。
黴菌易生長於高溫潮濕的環境中,如浴室和地下室,使用除濕機和空氣濾器,並定期更換濾網,可減少暴露在黴菌和花粉的機會。冷氣機濾網也需常清洗。
在呼吸道感染流行期間,盡量少帶小兒出入公共場所,因為呼吸道感染常會加重過敏症狀;天氣變化較大的季節,應注意保暖,減少對呼吸道黏膜的刺激;避免在小兒房間吸煙;避免食用會引起過敏症狀的食物。
有強烈過敏家族史(幹草熱、氣喘或異位性皮膚炎)的孕婦,從懷孕的第4個月起就要避免接觸引起家族內過敏的過敏原,小兒出生後要喂食母奶,母親禁吃被證實會造成過敏的食物,延遲到6個月以後再添加固體食物(特別是蛋、牛奶、麥、魚、柑橘等水果和花生醬等具高度過敏傾向的食物)。如無法喂母乳,可使用水解蛋白嬰兒奶粉,這樣可以預防或減少高危險群過敏兒過敏病的發生。
□陽光過敏
有的小兒在春末夏初,經過日曬以後,被曬處皮膚出現紅斑片,又癢又疼。
有的小兒是在吃了某種蔬菜或某種藥物後,曬太陽時會出現紅斑、水皰。這種情況叫日光性皮炎。
患日光性皮炎多是在太陽下暴露皮膚2~6小時以上,皮膚發紅,出現紅斑、水皰、豆疹,並有癢痛感,經過3—4日後,紅斑逐漸變為暗紅色,逐漸消退。水皰破裂後幹燥結痂,表皮脫屑,留有色素沉著。
患日光性皮炎的小兒應注意以下問題:經常戶外活動,增強皮膚耐受力;嚴重者避免日曬,外出時注意遮陽,穿長袖淺色衣褲;在外露的皮膚上塗防曬護膚品;
日曬出現紅斑後,立即用冷水濕敷局部,以減輕反應。
□“風疙瘩”
遇冷起的風疙瘩叫做“寒冷性蕁麻疹”。蕁麻疹是一種抗原抗體相作用的變態反應,也就是過敏。這種病可由許多因素引起,由冷也可引起。當孩子接觸涼水、冰塊,在遊泳或寒冷時,暴露在外的地方可發生瘙癢、水腫、風團塊,嚴重的可出現惡心、嘔吐、頭痛、心慌等症狀。
患過這種病的小兒,要避免冷風、冷水刺激,注意防寒保暖。患病時,可用抗過敏藥,也可用中藥防風通聖丸。如果到了冬季就犯病,那麼一入冬就得注意服藥預防。
□腹痛
腹痛是小兒常見症狀,其病因大致可分兩大類:一類屬功能性腹痛,多由單純性胃、腸痙攣引起i另一類為腹部器質性病變,如炎症、腫脹、梗阻、損傷、缺血等。
在器質性病變中尤其要注意外科急腹症,因這類疾病常需緊急處理,有些要手術治療,如延誤可引起嚴重後果。胃腸痙攣常由於飲食不當,暴飲暴食,大量吃冷飲、甜食造成消化不良引起的腹部受涼。
一些過敏症如蕁麻疹、過敏性紫癜或上呼吸道感染、發燒時也可常發生腹痛。
當然一些器質性病變也可誘發腸痙攣如痢疾、腸炎等。
腹痛雖然多由腹腔內髒器病變引起,但其他係統、器官疾病也可影響到腹部而引起腹痛,例如腹壁、胸壁帶狀皰疹和大葉肺炎等。此外,腹部鄰近器官如肛門、尿道、腰、背等部位的疼痛,對年齡小體檢時不會合作的小兒的腹痛有時易混淆。
小兒常見引起腹痛的疾病有:
(1)急性闌尾炎。
多見於3歲以上的小兒。起初腹痛多位於臍周或上腹部,約6~12小時後轉到右下腹,為持續疼痛陣發性加劇,常有發熱,可伴有惡心、嘔吐,腹部檢查右下腹有明顯固定的壓痛伴肌緊張。小兒闌尾炎的症狀有時不如成人典型,所以更需要仔細觀察。
(2)腸套疊。
多見於2歲以下小兒。可見陣發性哭吵,麵色蒼白,伴嘔吐,直腸樣檢可見果醬樣血便。仔細按小兒腹部,常可摸到一個似“香腸樣”塊物,發現上述情況必須立即送往醫院,早期通過空氣灌腸可將套疊腸複位,時間太晚則需手術治療且套疊處腸壁可因缺血而壞死。
(3)腹股溝症。
即“小腸氣”,在腹股溝(大腿與軀幹交界處)部出現一橢圓形隆起,大多進入陰囊。當小兒站立、咳嗽或啼哭時,腫塊出現或增大;安靜躺下時,腫塊縮小或消失。這種能複位的疝,可等小兒稍大後再行手術。如不能複位即稱嵌頓疝。有小腸氣的小兒,如有陣發性哭吵應仔細檢查腹股溝,有無疝的腫塊突然增大及壓痛,以便及時發現嵌頓疝,立即去醫院就診。
小兒腹痛病因複雜,診斷沒有明確之前,不可亂用止痛藥,以免遮蓋了症狀,增加診斷的困難,也不要在腹痛時自己服驅蟲藥或亂吃瀉藥等,以免使病情加重。
□癲癇症
癲癇是陣發性、暫時性的腦功能失調,既與遺傳有密切關係,也與腦部疾患、代謝紊亂及中毒有關。
癲癇種類很多,主要有:大發作型:最為常見的特點是突然意識喪失,全身性強直,陣攣性發作,伴有呼吸暫停、青紫、咬破舌頭、口吐白沫、尿便失禁等。發作後入睡,經數小時後神誌清醒。小發作型:
症狀為短暫意識喪失,語言暫時中斷,活動停止於某一體位,不跌倒,兩眼凝視,持續2~10秒鍾,不超過30秒。多在3~10歲間發作,青春期減少,智力正常。運動型:發作起病較早,常伴有器質性腦病變且智力落後;嬰兒痙攣症。多在3—7個月發病,2歲後少見,發作時短暫意識喪失,頭及軀幹前屈,發作往往頻繁,影響發育,智力明顯落後。此外還有局限性發作等。
一旦確診後,必須選用有效抗癲癇藥,堅持長期規則治療,同時積極治療原發病,對頻繁發作而控製不住的部分性發作癲癇,必要時可考慮外科手術治療。父母要合理安排患兒的生活、學習,盡量減少患兒精神負擔及不良的心理影響,防止因癲癇發作而造成的意外。
小兒癲癇症在治療期間,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1)癲癇不是“不治之症”,可以算是難治之症,如堅持施以正確的治療,約有一半患兒可完全治愈,37%可減少發作一半以上。所以對癲癇患兒必須堅持服用藥物,不能隨意停藥,藥物的用量也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2)應注意藥物的毒性作用,長期服用苯妥英鈉、丙戊酸鈉、卡馬西平、乙琥胺等應定期檢查肝功、血常規等。
(3)應避免過度緊張、精神刺激及激烈運動,不要在高處或水邊玩耍,以免突然發病發生意外。
□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是小兒最常見的出血性疾病,特點是自發性出血,大多數患兒在發病前3周左右有病毒感染史。
本病見於小兒各年齡段,分急性與慢性2類。小兒時期多為急性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且多見於嬰幼兒時期,春季發病率較高,以往無出血史,發病突然,出血嚴重,出血前不久或出血的同時往往有感染。慢性病例多見於學齡前期和學齡期,多數發病潛隱,出血症狀較輕。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出血的特點是皮膚、黏膜廣泛出血,多為散如針頭大小的皮內或皮下出血點,四肢較多,但也可為全身性出血斑或血腫,有些患者以大量鼻衄或齒齦出血為主要症狀。約1%患者發生顱內出血,成為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致死的主要原因。出血嚴重者可有失血性貧血,偶可發生失血性休克。顱內出血時表現為頭痛、嗜睡、昏迷、抽搐、麻痹等症狀。
急性病例主要是在發病1—2周內出血較重,因此在病的初期應讓患兒臥床休息,減少活動,避免外傷,積極控製感染,給予足量液體及易消化飲食,大量維生素C及P,以及局部止血等對症治療。也可口服較小量強的鬆1—2毫克/千克/日,待出血好轉即漸停用。慢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出血不重或在緩解期均不需特殊治療,但應注意避免外傷,預防感染,特別是呼吸道感染。對出血嚴重者或久治不愈者應進行如下特殊療法。
(1)輸全血或血小板。輸血適用於急性大量出血的病人。對血紅蛋白較高的病人,可輸血小板或含血小板豐富的血漿。
(2)腎上腺皮質激素。危重出血患兒,宜將氫化可的鬆10~20毫克/千克/
日,分2~3次靜脈滴入,症狀好轉後改口服強的鬆。較重出血病人,開始即可用強的鬆2毫克/千克/日口服。急性患者出血現象消失即可減量,於3~·4周內停藥。
慢性患者常需要足量用藥3周,待出血停止,血小板升至一定數值後漸減量,停藥。
(3)其他藥物。免疫抑製劑,如長春新堿、硫唑嘌呤、環磷酰胺等。
□遺尿症
正常情況下10~18個月的嬰幼兒即可開始訓練自覺地控製排尿,但有些小兒到2~2.5歲時夜間仍有無意識的排尿,這是一種生理現象。但如在3歲以後,白天不能控製排尿或不能從睡覺中醒來而自覺地排尿,這就是一種病理現象,稱原發性遺尿症或夜尿症。有些小兒在2~3歲時已能控製排尿,至4~5歲以後又出現夜間遺尿,則稱繼發性遺尿症。此症多見於10歲以下兒童,偶可延長到12~18歲。
絕大部分小兒遺尿是功能性的,是由於大腦皮質及皮質下中樞的功能失調所致。引起功能性遺尿的常見原因是精神因素,如突然受驚、過度疲勞、驟換新環境、失去父母照顧及不正確的教養習慣等。遺尿大多見於易興奮、膽小、被動、過於敏感或睡眠過熟的小兒。個別患兒有家庭性傾向。少數患兒是由於器質性病變所致,如蟯蟲病、脊柱裂(隱性或伴有脊髓膨出)、脊髓炎、脊髓損傷、癲癇、大腦發育不全以及膀胱容積較小等。
患兒常在夜間熟睡時夢中排尿,尿後不覺醒,輕則1夜1次,重則1夜多次,有時消失後再出現,時好時壞,有的甚至持續至青春期。患兒常感羞愧、恐懼,精神負擔加重,產生惡性循環,增加遺尿的頑固性。
實驗室檢查尿常規正常。
西醫治療,可用氯酯醒、鹽酸丙咪嗪、苯甲酸鈉咖啡因等。
中醫驗方:①桑螵蛸3克,炒焦研末,加白糖少許,每日下午以溫開水調服,連續服用10日。②益智仁10克,醋炒研細末,分3次開水衝服。③雞腸1具洗淨燒存性,牡蠣、茯苓、桑螵蛸各16克,肉桂、龍骨各8克。共研為細末,每服3—4克,1日服3—4次。④甘草、硫黃粉各50克,白芍、白術各20克,水煎濃縮後,加白礬粉10克。烘幹研細末。每次用5克,以大蒜鹽水調糊敷臍,2~5天換藥1次。
⑤蔥白7個,硫黃10克。共搗成泥,每晚睡前敷臍部,次晨取下。⑥五倍子、何首烏各3克。研末,用醋調敷於臍部,後以紗布覆蓋,每晚1次,連用3~5次。
另外,在小兒10月以後可有意用良好的方法培養、訓練小兒的排尿習慣,避免不良刺激。傍晚以後不用流質飲食,少喝水,臨睡前排尿,在小兒經常排尿的鍾點前喚醒其排尿。對患兒著重教育、解釋、消除緊張、恐懼及不安等情緒,建立合理的生活製度,避免過度疲勞,鼓勵患兒樹立信心。
□夜驚與夢遊症
夜驚為一種意識朦朧狀態,患兒的表現為在開始入睡一段時間後突然驚醒,瞪目起坐,躁動不安,麵間表情恐怖,時有喊叫,其內容與受驚的因素有關。一般可持續10餘分鍾,清醒後對夜驚發作完全遺忘,偶爾可有片斷記憶。部分患兒在發作的同時伴有夢遊症,患兒起床走動,做一些機械的動作,如開抽屜等,醒後完全不能回憶。發作次數不定,可隔幾天、幾十天發作1次,偶可一夜發作數次。
引起小兒夜驚和夢遊症的主要精神因素是受驚,如睡前聽緊張興奮的故事、看緊張興奮的電影以及初次離開父母進入陌生環境而緊張不安等。
針對小兒夜驚與夢遊症的特點,在預防和治療上應采取以下措施:應注意培養和塑造小兒勇敢、沉著、頑強的性格,並注意合理安排生活,避免聽講使小兒過分緊張興奮的故事、電影等。藥物療法可服用5%溴化鉀(或溴化鈉)5N10毫升,每日2次,睡前服魯米那0.03克。年齡較大兒童可加利眠寧5毫克或安定片2.5毫克,以減輕緊張情緒,加深睡眠,對控製夜驚發作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