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嬰兒用藥與醫療(2 / 3)

造成夜盲的病因可以歸納為以下3種:

(1)父母的遺傳基因造成的,稱為先天性夜盲。遺傳造成視網膜色素變性、杆狀細胞發育不良,以致喪失了合成視紫紅質的能力,而產生夜盲症。

(2)由於全身病變繼發引起的眼部病變,也叫獲得性夜盲。常見於彌漫性脈絡膜炎、廣泛的脈絡膜缺血萎縮等,引起這種夜盲,可隨疾病的痊愈而好轉。

(3)由於營養不良導致維生素A缺乏引起,此種夜盲者為暫時現象,隻要不缺維生素A就可以避免此種夜盲症的發生。

□皰疹性口炎

本症為小兒容易發生的急性口腔黏膜感染,也可能單獨發生在唇及口周皮膚,以學齡前兒童多見,有自限性。

單純皰疹常發於唇部及鄰近口周皮膚和口腔黏膜,呈散在或成叢的小水泡,周圍有紅邊。初起時發癢,繼而有痛感。

水泡很快潰破,形成淺潰瘍後迅即結痂,數日即脫落自愈。全身症狀較輕,所屬淋巴結有時略腫大。嬰兒發生在口腔黏膜者,常因拒食啼哭才被發現。

目前對本病尚無特效藥,但可塗擦魚肝油軟膏以促其愈合,並可減輕疼痛。進食時宜用流食或軟食,食前可用1010奴弗卡因液漱口或塗擦,也可以減少疼痛。

□急性化膿性中耳炎

本病是因化膿病菌如鏈球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等侵入中耳而發生,為嬰幼兒多見的耳病。因嬰幼兒抵抗力弱,較易患上呼吸道炎及各種疹熱病;咽鼓管短,位置低而平,平臥吃乳,易反胃嗆咳,帶菌分泌物可侵入咽鼓管;嬰幼兒中耳常遺有胚胎期的結締組織,容易發生感染。這些因素均易招致鼓室發炎。

發生本症一般體溫在38.5℃~40℃,鼓膜穿孔流膿後,體溫可降至正常。

年長兒可訴耳痛,疼痛可放射至頭部及齒部。鼓膜穿破流膿後疼痛減輕。嬰幼兒不會訴說耳痛,則哭鬧煩躁不安,常用手抓耳。有明顯的胃腸症狀,如食欲不振、嘔吐、腹瀉等,極似胃腸道疾病。間有驚厥及頸部強直。

本病如不及時治療可並發急性乳突炎、急性化膿性腦炎及重症嬰兒腹瀉。

急性化膿性中耳炎若能及時治療,多能控製流膿並使穿孔愈合,恢複聽力。治療若不及時可遷延成慢性。

可立即使用有效的抗菌藥物及磺胺藥消炎,治療全身性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

平時應保持耳部清潔,清洗外耳道膿液,用各種消炎藥水滴入耳內。如用3%

過氧化氫液洗耳:將藥滴入耳內,2~3分鍾後,使患耳朝下倒出藥水,反複2~3次,然後用棉簽清拭幹淨。

需清除耳周圍病灶,治療鼻炎、鼻竇炎、增殖體炎或扁桃體炎。

□接觸性皮炎

接觸性皮炎是由於外界物質接觸皮膚引起的皮膚急性炎症。

小兒某個部位的皮膚瘙癢,局部出現紅色的斑丘疹,或者患處明顯腫脹,嚴重的可能發生水瘡,如果皮膚的界限清楚,這就很可能患上了接觸性皮炎。

接觸性皮炎的發病機理有兩種:一是原發性刺激,即接觸物本身對皮膚的刺激引起皮膚炎症。一是過敏性反應,也就是少數人對某些物質過敏所引起的皮膚炎症。有些過敏反應的皮炎不馬上發病,可以有幾天的潛伏期,而再次接觸時多在24小時以內發病。引起接觸性皮炎的物質很多,可以簡單地分為植物性、動物性和化學性3大類,植物類中生漆是常見的致敏原。動物類中如一些家禽的羽毛或羽毛飾物往往引起過敏。化學類中如化纖織物、肥皂、玩具等物可引起過敏。

根據突然出現皮疹、皮疹的界限清楚、有接觸史,一般比較容易做出診斷。

當然,有些患兒接觸史不明確,給診斷與治療帶來一定的困難,這就需要家長仔細地觀察小兒的生活環境,特別是再次接觸發生皮疹時,則可以明確過敏原。

對於接觸性皮炎的治療主要是去除病因,如已明確致敏原,就應該避免再次接觸。對於皮炎的局部治療,可以到醫院開一些對症治療的外用藥,如果病情較重,醫生還會給孩子開一些內服藥。應該注意的是,對已經發生的皮炎要避免搔抓、洗燙,不要用肥皂等有刺激性的液體塗抹局部,已經發生糜爛的皮炎要防止感染。

□淋巴結腫大

淋巴係統是身體的自然防衛組織,可以抵抗毒素的侵入,淺表的淋巴結群存在於頸部、腋窩、腹股溝、膝蓋後麵以及耳朵前後。

孩子淋巴結腫大,最常見的原因是感染。腫大的部位取決於感染的位置。喉和耳朵感染可能會引起頸部淋巴結腫大;

頭部感染會使耳朵後的淋巴結腫大;手或手臂感染會使腋窩下淋巴結腫大;腳和腿部感染會引起腹股溝淋巴結腫大。

小兒最常見的是頸部淋巴結腫大,母親很容易注意到小兒的這一部位。對大多數人來說,咽喉痛、感冒、牙齒發炎(膿腫)、耳朵感染或昆蟲叮咬都是引起淋巴結腫大的原因。不過假如淋巴結腫大出現在頸部前麵正中間或是正好在鎖骨上方,你就必須考慮感染之外的原因,如腫瘤、囊腫或甲狀腺功能紊亂。

大多數母親一看到孩子頸部淋巴結腫大,首先想到的是腫瘤,這是自然反應,腫瘤的確也是引起孩子淋巴結腫大的一個原因,不過感染是更為多見的原因。對此,進行血和尿的化驗、X線檢查、皮試以及活體切片檢查等,可以明確診斷。

□風疹

風疹是小兒常見的一種急性呼吸道疾病。它和麻疹是兩種不同的疾病,得了麻疹仍會得風疹,反過來也一樣。風疹的特點為全身症狀輕,有特殊的皮疹,並伴有耳後、頸部及枕部淋巴結腫大。

風疹是由風疹病毒所致。病毒存在於患兒出疹前5—7天的唾液及血液中,但出疹2天後就不容易再找到。風疹病毒在體外生存力很弱,所以傳染性較麻疹小。一般可通過咳嗽、談話、噴嚏時的飛沫傳染他人。風疹多見於1—5歲小兒,6個月以下的嬰兒因有來自母體的抗體而獲得抵抗力,所以很少發病。一次得病後,大多不再第二次感染。本病多見於冬春季節。

從接觸感染到症狀開始,一般要經過14~21日。初起1~2日症狀很輕,有低熱或中度發熱,輕微咳嗽、乏力、胃口不好、咽痛、眼發紅等輕微感冒現象。病人口腔頰黏膜光滑,無充血及黏膜斑,耳後、枕部淋巴結腫大,並伴輕度壓痛。通常於發熱1~2日後即出現皮疹,皮疹初見於麵頸部,在24小時內蔓延到全身。皮疹初為稀疏的紅色斑丘疹,以後麵部及四肢的皮疹可以融合,類似麻疹。出疹第二天開始,麵部及四肢皮疹可變成針尖樣紅點,如猩紅熱樣皮疹。皮疹一般於3天內迅速消退,留下較淺的色素沉著。在出疹期體溫不再上升,小兒常無疾病感覺,飲食嬉戲如常。年長兒童患風疹後,個別並發關節炎。當皮疹隱退2~3天後,患兒又出現發熱、暫時性關節疼痛,但無關節紅腫,膝、踝、肘關節均可受累,一般在5~10天內自行緩解。

患風疹小兒應予隔離,直到出疹後第5天,並臥床休息,給予維生素及富有營養易消化食物如麥乳精、菜末、肉末、米粥等。皮膚瘙癢時可用1%氧化鋅溶液塗擦,同時應注意皮膚清潔衛生,防止細菌的繼發感染。風疹的合並症很少,但少數病人可有支氣管炎、肺炎、中耳炎、腦膜腦炎、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關節炎和出血等傾向。

□蕁麻疹

蕁麻疹是一種皮膚病。有的小兒突然發生皮膚瘙癢,在搔抓部位很快出現了紅斑和淡紅色的風團,並且迅速增大,融合成片,這就是醫學上所說的蕁麻疹。蕁麻疹可以發生在身體的任何部位,持續幾十分鍾到幾個小時不等,一般的持續時間不會超過24小時,也有的蕁麻疹一天發作好幾次。

發生了蕁麻疹不要緊張,一般來說,首先應該明確為什麼會發生蕁麻疹,也就是應該找出引起蕁麻疹的原因。有些情況需要自己回憶,如果能查出引起過敏的物質,就可以避免再次接觸。如果是感染性疾病引起的蕁麻疹,則首選抗生素治療。對於局部皮膚的瘙癢,盡量不要抓破,以免繼發感染,可以用一些抗組織胺藥物減輕瘙癢,保證必要的休息。當然,這些藥都應該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蕁麻疹消退後皮膚上是不留痕跡的,因此不會影響皮膚的美容。

●急疹

本病又稱嬰兒玫瑰疹,為嬰兒時期常見的一種急性出疹性發熱病。其發病特點是突然高熱3—5天,全身症狀輕微,體溫下降,同時全身出現皮疹,並在短時期內迅速消退。小兒急疹可能是由病毒引起的,可通過唾液飛沫而傳播,但不如麻疹傳染力強。以冬春季節發病較多。大多數為6個月—2歲的嬰兒。患過此病後,一般不再患第二次。

小兒急疹從接觸感染到症狀出現,大約需10日。其臨床症狀為起病急,小兒突然高熱39℃~41℃,伴有煩躁、嗜睡、咳嗽、流涕、眼發紅、咽部充血、惡心、嘔吐、腹瀉等類似傷風的症狀。少數患兒,在高熱時可出現驚厥,但驚厥後神誌清晰,精神食欲仍好,從外表看來毫無病容,這是和其他發熱性疾病的不同之處。發熱第2~3日,患兒的枕部、耳後、頸部淋巴結輕度腫大,但無壓痛。高熱持續3—5天後很快下降,退熱後或體溫開始下降時出現皮疹。皮疹為淡紅色斑疹或斑丘疹,最先出現在軀幹和頸部,以腰臀部較多,麵部及四肢較少,一日內出齊。皮疹多在1~2日消失,且不留色素沉著。因此無疤痕脫屑。小兒急疹預後良好,皮疹退去後能順利康複,極少有合並症。

患兒宜臥床休息,給予充足飲水、容易消化的食物和水果等。高熱可用冷毛巾敷前額或服退熱片。煩躁或抽搐時可給予鎮靜劑。個別患兒可並發呼吸道繼發感染、中耳炎、腦病,此時必須送醫院治療,多數能完全康複。極個別患兒留有癲癇、輕度癱瘓、精神障礙等後遺症。

□痱毒

在炎熱的夏天,氣溫高、濕度大,如果汗不能及時蒸發,就容易使汗腺堵塞,汗液排泄不通暢,引起汗管破裂,造成皮膚輕度發炎,產生痱子。痱子好發於頸、肘彎、腿窩、胸背和頭麵部,密集排列,互不融合。痱子周圍稍紅,有癢和灼熱的感覺。如果搔抓,容易感染,引起汗管及汗腺發炎、化膿,形成痱癤,俗稱痱毒,痱毒有豆子大小,大的可有葡萄大小,表麵紅紫色,疼痛、發燒,局部淋巴結腫大,嚴重的可引起敗血症。

在夏季,要預防痱子和痱毒的發生,關鍵是要保持皮膚清潔幹燥,勤用溫水洗澡,不要用冷水。溫水不會刺激汗腺,不引起血管收縮,洗後容易幹爽。在炎熱時,不要讓小兒赤裸,皮膚沒有衣服的保護,更容易生痱子並發生感染。小兒夏季的衣服要寬大,室內要通風,多喝水,特別是綠豆湯、紅豆湯等。如發生痱毒,要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抗生素,並外塗10%魚石脂軟膏或如意金黃散,成熟後,切開排膿。

□水痘

水痘和帶狀瘡疹是兩種特殊的感染形式,幾乎遍及全球,都是由水痘一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高度傳染性疾病。初次感染水痘一帶狀皰疹病毒即為水痘,而潛伏在體內的病毒被激活後則為帶狀皰疹,後者多見於成人。水痘是最容易傳播的疾病之一,在兒童中的傳播占90%以上。

水痘患者全身可見水皰疹。平均數量為200~300個,還伴有發熱。最常見的並發症是皮膚感染、水痘病毒性肺炎和腦炎,水痘患兒不能入托、上學,須等全身皰疹完全幹燥結痂後才能解除隔離,一般在10天左右。

接種水痘減毒活疫苗可以預防水痘。

接種對象是12月齡以上的健康個體、高危及其健康密切接觸者。接種反應是輕微和暫時的。健康兒童接種後的血清抗體陽轉率可達98%以上。

□厭食症

厭食症是指較長時期的食欲減退或消失。是由於多種因素的作用,使消化功能及其調節受到影響而導致厭食。主要原因是不良的飲食習慣,另外還有家長的喂養方式不當、飲食結構不合理、氣候過熱、溫度過高、患胃腸道疾病或全身器質性疾病、服用某些藥物等。

患兒由於長期飲食習慣不良,導致較長時間食欲不振,甚至拒食。表現為精神、體力欠佳,疲乏無力,麵色蒼白,體重逐漸減輕,皮下脂肪逐漸消失,肌肉鬆弛,頭發幹枯,抵抗力差,易患各種感染。

治療可口服胃蛋白酶合劑、乳酶生片、多酶片、酵母片等。中藥可選:

曲麥枳術丸加味神曲、麥芽、白術各6~10克;枳實、陳皮、雞內金各3~6克。若舌苔厚膩濕重者,白術易蒼術6—10克。

養胃增液湯加味石斛、北沙參、玉竹、白芍各10~15克,山藥15—20克,甘草、烏梅各6~10克。

參苓白術散加減太子參、扁豆、蓮米、苡仁各10~15克,白術、茯苓、神曲、炒二芽各10克;砂仁、陳皮、甘草各3~6克。

另外,要注意調節飲食,糾正不良的偏食、零食習慣,禁止飯前吃零食和糖果,定時進食,建立正常生活製度和良好習慣。

糾正家長對小兒飲食不正確的態度,合理喂養,針對小兒的口味變換花樣。

患消化道疾病或全身性疾病者應及時醫治。

□異食癖

異食癖是指小兒在攝食過程中逐漸出現的一種特殊的嗜好,對通常不宜取食的異物,進行難以控製的咀嚼與吞食。發病年齡以幼兒為多,但學齡兒童亦可見到。

本症患兒常喜食煤渣、土塊、牆泥、砂石、肥皂、紙張、火柴、紐扣、毛發、毛線以及金屬玩具或床欄上的油漆。對較小的物品能吞食下去,較大的物品則舔吮或放在口裏咀嚼。他們不聽從家長勸阻,常躲著家長暗暗吞食。一般臨床症狀為食欲減退、疲乏、腹痛、嘔吐、麵黃肌瘦、便秘和營養不良等。

小兒異食癖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不良習慣;缺乏鐵鋅等;腸內寄生蟲病。

對心理異常引起的異食癖,不能責罰和捆綁患兒手足,因其不但不能解除異食習慣,反而使他們暗中偷吃此類不潔食物。對於鐵鋅缺乏者或腸道寄生蟲病,可到醫院去治療,在醫生指導下服用鐵劑、鋅劑或驅蟲治療。

□維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本症又稱嬰兒性手足搐搦症,多數見於嬰兒時期,主要是因維生素D缺乏而引起血清鈣降低,神經肌肉興奮性增強,出現驚厥和手足搐搦等症狀。

本病常發於初春季節,可伴有不同程度的佝僂病症狀。1歲以內患兒,常表現突然四肢抽動,麵部肌肉顫動,兩眼上翻,可暫時失去知覺,一般不發熱。每次發作可數秒鍾、數分鍾或更長,發作次數也多少不定,可數日發作1次,或1日多次。

發作緩解後多入睡,醒後神誌、吃奶皆正常。

少數嬰兒表現為喉痙攣,吸氣困難,吸氣時可有喉鳴,嚴重者可引起死亡。幼兒及兒童發作時神誌清楚,僅表現為手足痙攣,手痙攣時大拇指貼近掌心,其他四指向掌心方向伸直,腕關節稍屈,足痙攣時踝關節伸直,足趾下屈,足底略彎,發作時神誌清楚。

發作時如有驚厥及喉痙攣症狀則兆示病情危急,必須急救處理,可以針刺人中、印堂。喉痙攣較重者,應立即將患兒舌拉出,進行人工呼吸,即刻將患兒送往醫院,迅速控製驚厥或解除喉痙攣。

本病主要原因是血鈣過低,因此治療首先是用鈣劑而不是用維生素D,一般用10010葡萄糖酸鈣靜脈緩慢注射。驚厥、喉痙攣控製後,可在醫生指導下口服鈣劑,鈣劑勿混在牛奶中或喂乳前後服用,因會產生奶塊,影響鈣的吸收。經鈣劑治療,低血鈣症狀控製一周後,即可加用維生素D治療。

□維生素A缺乏症

本症一般見於3歲以下的小兒,多由於維生素A攝入量不足所引起。可影響全身皮膚,以眼部表現最為顯著。

引起維生素A缺乏的原因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喂養不當,較長期缺乏富含維生素A或胡蘿卜素的食物。另一種原因是某些疾病的影響,如慢性腹瀉,使維生素A和胡蘿卜素的吸收不良,肝或膽管的一些病也會影響維生素A吸收、貯存及胡蘿卜素轉變為維生素A。

眼部症狀出現最早,症狀可有夜盲、眼幹燥、畏光,接近角膜的眼球上可有灰白色皺斑(結膜幹燥斑)。角膜混濁,繼之可有角膜軟化、潰瘍、穿孔以致失明。

皮膚症狀可出現皮膚幹燥、脫屑、角化增生,摸上去如雞皮疙瘩。皮膚症狀多見於年齡較大的小兒。毛發幹脆容易脫落,指甲多紋缺少光澤。容易發生反複呼吸道感染,亦容易發生泌尿道感染。小兒常見體格發育遲緩,營養不良,或伴有其他維生素缺乏症。

預防本病,首先應充分供給維生素A含量豐富的食物,提倡母乳喂養,若母乳量不足則添加牛乳或羊乳,及時添加富有維生素A及胡蘿卜素的輔食。早產兒應及早給予維生素A製劑,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患兒,應積極治療,並及早補充維生素Ao不要盲目忌嘴,例如麻疹時忌嘴、封眼會引起角膜軟化、潰瘍,甚至失明。

孕婦應多吃含維生素A及胡蘿卜素的食物。

治療主要以調整飲食為主,並適量補充維生素A及治療原發病。一般給予維生素A 2.5萬—5萬國際單位/日,分2—3次日服(濃維生素A膠丸每丸含維生素A 2.5萬國際單位),眼部症狀數天內即可好轉。重症應根據醫囑可先用維生素AD注射劑,待病情好轉後改為口服魚肝油或維生素A膠丸,症狀消失後,繼續口服預防量。眼部治療可用抗生素眼藥水滴眼或局部塗入抗生素眼膏(如0.25%氯黴素眼藥水或0.5%紅黴素眼膏或0.5%金黴素眼膏等),防止繼發感染。如有角膜潰瘍,可用消毒魚肝油及抗生素眼藥水每1/2~1小時交替滴眼1次,並用1%阿托品擴瞳。注意切勿壓迫眼球,防止角膜潰瘍穿孔。

□癬

癬病是由致病真菌傳染的皮膚病。

有些動物感染的真菌,也能感染人,使人患癬病,例如牛、馬、駱駝、兔,孩子們常接觸的貓和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