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嬰兒期保健與預防(3 / 3)

(6)把爸爸的肚子當運動場。

父親先躺著,然後把嬰兒放在他的肚子上,讓嬰兒趴好,並將手跟腳調整成容易爬行的姿勢,讓嬰兒練習如何把握身體平衡。

(7)動手指遊戲。

這個時期,嬰兒會開始用手指啟動各種東西。媽媽該準備一些能讓嬰兒指頭活動的玩具。手指遊戲不但可以促進手指靈巧,也是最適合嬰兒單獨玩的一種遊戲。

(8)拿取東西遊戲。

……當嬰兒會伸手拿玩具時,可在他身邊放一些他感興趣的東西或玩具,讓他伸手來拿。嬰兒握東西時,媽媽要教他拇指與另外四指相對。可以先抓著他的手,教他什麼是正確的握姿。

(9)翻身時的遊戲。

會翻身的嬰兒很喜歡玩轉動身體的遊戲,從早到晚不停地改變方向,好像在告訴別人:“看,我已經會翻身了,我多棒呀!”當他會單向轉身時,可以讓他試試反方向的轉身。嬰兒能翻身後,不久就會開始學爬。讓他做一些可以趴著玩的遊戲,培養爬行時必要的體力。

(10)爬行取物。

讓嬰兒趴著,把玩具放在嬰兒摸得到的地方,嬰兒為了要拿到玩具,會努力地移動手、腳。有些嬰兒因為手始終摸不到或身體往後退,會急得哭出來。此時最好把玩具遞給他,不要太勉強。

隨著時間的推移,嬰兒學會了辨別方向,也會利用腳拇趾蹬著地板前進。

(11)讓嬰兒飛起來。

擴胸運動可以促進嬰兒脖子跟胸部肌肉發達。讓嬰兒趴著,握住他的手掌,輕輕往上拉,力度要在嬰兒能接受的範圍內,不可太用力。

(12)雙手倒立。

讓嬰兒趴著,然後抓住他的腳踝慢慢地上提,呈倒立姿勢,過一會兒再輕輕放下來。

等嬰兒習慣時,再往上抬高些並輕輕搖動。

(13)雙手拿東西。

當嬰兒會將東西從右手換到左手,或從左手換到右手時,表示他已經做好操作工具的準備了。這個時候,可以讓他玩使用手指的遊戲。例如,他喜歡玩一摸就會發出沙沙聲的紙袋、拉或按就會出聲並起動的玩具。

母親在嬰兒玩得開心時應表揚他說:“寶寶好棒哦!”

(14)開包運動。

紙或紙袋對嬰兒來說也是一種好玩的玩具。如果他玩膩了玩慣的玩具,不必急著給他新玩具,可以試著將紙和玩具組合起來玩。用紙將玩具包著,弄出沙沙聲給他聽,然後把開口放在他的麵前,指導他打開包裝紙。

(15)兩手拿物遊戲。

對嬰兒來說,用兩手各拿一個玩具非常困難。一開始,當他要拿新玩具時,手上的玩具會不由自主地鬆掉,但慢慢地他就會兩手各拿一個玩具。當他兩手都拿著玩具時,可以試著再給他一個玩具,看他怎麼處理。

(16)玩搖搖遊戲。

讓嬰兒腳底貼著地板,腳趾用力踢地麵,這跟踢的力道和爬行很有關係。首先,讓嬰兒站在膝蓋上,然後往媽媽這邊拉,嬰兒由於身體往前倒,接近媽媽的臉而顯得高興。同時,腳底所承受的重量會從腳踝移到腳尖,腳底變得較有彈性,而腳趾因為注入力量,也可以刺激運動神經。

(17)和爸爸一起搖。

父親坐著,把腳伸出來,兩手抓住嬰兒的兩側腋下,讓嬰兒麵對麵坐在膝上。坐好後,將嬰兒的身體往後倒,再往前拉,邊做邊跟他說“搖啊搖”。一開始要慢慢來,等嬰兒習慣後,他就會自己試著倒下去、坐起來。

□體格鍛煉

(1)體格鍛煉的意義。

①促進嬰兒的生長發育。

②改變嬰兒的體質,提高其健康水平。

③增強嬰兒的胃腸道、呼吸道等生理功能,並可調節血管的張力,促進血液循環。

④可促進嬰兒神經心理的發育,有利於嬰兒大腦皮層的興奮性和抑製趨於平衡。

⑤有利於體弱的嬰兒及患兒的機體康複。

⑥改善機體體溫調節的能力。

(2)體格鍛煉的原則。

①循序漸進。應根據嬰兒的生理特點,有計劃有步驟地逐步進行。結合嬰兒的年齡特點和機體的健康狀況,合理地安排鍛煉方式及運動強度,采取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短到長、由小量到大量的原則逐步進行體格鍛煉,以保證嬰兒神經、呼吸和心血管各係統具有一定的適應能力。

②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嬰兒的神經活動,主要是經皮層下中樞進行的,隻有經反複多次以及經常的刺激,才能在大腦皮層產生並建立有機的聯係,所以隻有持之以恒的鍛煉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③在鍛煉的過程中注意“5結合”。鍛煉與營養相結合、鍛煉與生活製度相結合、鍛煉與睡眠相結合、鍛煉與護理相結合、鍛煉與教育相結合。

④要進行準備活動和整理活動。體格鍛煉前要進行適當的準備活動,鍛煉後要有整理活動,以適應機體的需要,利於心血管和神經係統的適應性。

⑤仔細觀察嬰兒鍛煉後的反應,及時采取相應措施。

(3)體格鍛煉的方法。

①日常生活中的體格鍛煉。開窗睡眠。

2~6介月的嬰兒可養成室內開窗睡眠的習慣,最好從夏季開始;戶外活動。嬰兒滿月後即可抱到戶外去接觸室外的新鮮空氣,以夏季開始為宜06個月以內的嬰兒每天1~2次,每次由15分鍾漸增至2小時。一年四季戶外活動的時間要以氣溫的變化來決定嬰兒活動的時間。

②體操——嬰兒被動操。2~6個月的嬰兒適合做嬰兒被動操的鍛煉。即嬰兒在媽媽有節奏、有口令的幫助下完成被動體操。其目的主要是促進嬰兒基本動作的發展。一般每天可做1~2次,每次4~5節,以後漸增至7~8節。

③“三浴”的鍛煉。

空氣浴:主要是利用氣溫與人體皮膚表麵溫度之差形成刺激。氣溫越低、作用時間越長,刺激強度越大,可達到促進機體新陳代謝的目的。空氣浴也應從夏季開始過渡至冬季,從室內過渡至室外。一般每天1次,從每次2~3分鍾起,以後漸增至10分鍾左右。

日光浴:日光中的紅外線可擴張皮膚血管,增加血液循環,對心肺功能起到有益的作用;日光中的紫外線具有抗佝僂病的生物學作用。所以日光有益於嬰兒的健康。對於2~6個月的嬰兒,以每天1次為宜,每次開始為2分鍾,以後漸延至10分鍾。氣溫在22℃-26℃左右,上午10時是進行日光浴的最佳條件。

水浴:水浴有5種方法,即溫水浴、冷水洗臉、冷水擦澡、冷水衝淋和遊泳。然而對於2~6個月的嬰兒則以溫水浴為宜。此期嬰兒臍帶已全部脫落,可進行全身的溫水浴,又稱為浸浴。浸浴要求室溫應為20.C~21℃,水溫應為35℃~360C,每次浸浴時間不得超過5分鍾。

此外,“三浴”鍛煉的順序應為空氣浴在先,然後是日光浴,最後才是水浴。

□遊泳

遊泳是一項很好的鍛煉項目,它綜合了水、空氣、日光的作用,可以增強孩子的心髒收縮功能,增大孩子的肺活量,促進全身肌肉的發育,有利於增強身體抗病的能力,有利於體型美的發展,促進孩子智力發育,使孩子吃得飽、睡得香、少生病。

孩子遊泳處所的水質應清潔無汙染,氣溫不要低於280C,水溫應不低於26C,開始在水裏的時間不超過2~5分鍾,出水後應趕快用毛巾保暖,以後逐漸延長到每次下水10~15分鍾。

帶孩子遊泳應注意:下水前要活動一下四肢,並用水浸濕胸部和頭部,然後再入水;

下水後發現孩子有寒冷感覺時,應趕快出水,用毛巾擦幹身上的水並保暖;不要讓孩子饑餓的時候或飯後立即去遊泳;出汗時不能立即下水。這些都不利於孩子安全遊泳,故不可行之。

□按摩

按摩是母愛的體現,是母子親密感情的交流,是小兒生理發育和心理發育不可缺少的營養品,按摩不但能促進小兒神經係統的發育,提高智商,增加體重,還可以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因此按摩是父母送給嬰兒的一件珍貴禮物。

按摩最好在兩次喂奶中間進行,室溫在22C-260C,室內最好陽光充足。按摩前,操作者應卸去身上的裝飾,包括戒指和手表,指甲應剪短,防止損傷嬰兒皮膚。然後用熱水洗手,可用一點消毒植物油作為潤滑劑。幫小兒脫下衣服,讓小嬰兒躺在床上或母親大腿上,母親可采取適合的姿勢進行按摩。按摩的順序是從頭到腳,先從頭部,接著是臉、脖、頸、肩膀、手臂、胸部、腹部、背部、腿和腳,最後再從脖頸到腳左右對稱地進行按摩,按摩時動作要輕柔,剛開始是輕輕地撫摩,然後觀察嬰兒還似有不滿足時可增加一點手力,輕柔地推動皮下肌肉。按摩時如果嬰兒有舒服的表情,表明他需要這種按摩,一般每個身體部位可按摩2~3遍,小的區域可用手指尖或手指按摩,大的身體部位可用掌心或整個手掌按摩,每次按摩數分鍾,逐漸延長至20分鍾。按摩時也可放一點柔和的音樂,讓嬰兒全身自由放鬆。大人也可邊按摩邊和嬰兒說話,這時候是母子交流的最好方法,可以讓嬰兒感受到你的按摩是一種美好的享受。

□體操

在嬰兒滿月後長期堅持每天做嬰兒操,不但可以促進嬰兒的生理發育,提高嬰兒對外界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促進小兒動作發展,使小兒的動作變得更加靈敏,肌肉更發達,同時還可促進嬰兒心理的發展。長期堅持做嬰兒操,可使小兒初步的、無意的、無秩序的動作,逐步形成和發展分化為有目的的協調動作,為思維能力打下基礎。做操時伴著音樂,讓小兒接觸多維空間,促進左右腦協調發展,從而促進小兒的智力發育。做操前,可把嬰兒置於一張鋪有墊褥的木板床上,盡可能少穿衣服,並用溫和的聲音和嬰兒說話,使之心情舒暢。做操時間可選擇在每次喂奶前後1/2—1小時。要堅持每日1次,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做操的同時可放一些輕音樂、小提琴曲或鋼琴曲,音樂的聲音以中下音量為宜。

做操時大人動作要輕柔,不能用力過猛,做操運動量要逐步增加,每套操從每次4xl拍漸增至4x4拍。做操時家長也可配合使用一些語言,從而促進小兒語言的發展。小兒的動作剛開始不要求規範,訓練一段時間就能變得規範,做操時也應注意觀察小兒有無不良反應,如小兒情緒不好、麵色蒼白、出汗過多,就應停止訓練。小兒生病期也應停止做操,做操完畢後,應讓嬰兒躺在床上休息一會兒。如身上有汗,應用柔軟的毛巾把汗擦掉。

□係列健身操

(1)2月嬰幼兒健身操。

屈腿運動:兩手分別握住嬰兒的兩個腳腕,使嬰兒兩腿伸直:然後使嬰兒兩腿同時屈曲,使膝關節盡量靠近腹部。連續重複3次。

俯臥運動:使嬰兒呈俯臥姿態,兩手臂朝前,不要壓在身下,母親站在嬰兒前麵,用玩具逗引孩子,孩子自然將頭抬起。為了避免孩子勞累,開始一次隻練半分鍾,逐漸延長,1日1次即可。

俯臥不僅能鍛煉頸肌、胸背部肌肉,還可增大肺活量,促進血液循環,有利於呼吸道疾病的預防,並能擴大孩子視野範圍,從不同的角度視察到新的事物,有利於智力發育。

擴胸運動:嬰兒仰臥,母親握嬰兒手腕,大拇指放在嬰兒手心裏,讓嬰兒握住。首先讓嬰兒兩臂左右分開,手心向上,然後兩臂在胸前交叉,最後還原到開始姿勢。連續做3次。

(2)3月嬰幼兒健身操。

3個月的孩子要保證有室外活動的時間,在天氣好的情況下,可以在室外活動10~30分鍾,家長要堅持給孩子做操,除了前麵學過的動作外,可以增加2個動作。

伸展運動:嬰兒仰臥,母親雙手握住嬰兒手腕,把嬰兒兩臂放在體側。拉嬰兒兩臂在胸箭呈前平舉。掌心相對;然後使嬰兒兩臂向兩側斜上舉;再拉嬰兒兩臂在胸前呈平舉,掌心相對:最後還原。以上動作重複2遍。

兩腿上舉運動:嬰兒仰臥,母親拇指在下,其他4指在上,握住嬰兒小腿,使兩腿伸直。把嬰兒兩腿上舉,與腹部成直角,然後還原,連續做兩遍。

(3)4月嬰幼兒健身操。

4個月的孩子可以做後屈運動和仰臥起坐健身操了。

後屈運動:讓嬰兒俯臥,兩手握住嬰兒小腿將腿提起,然後放下,連續做2遍。

仰臥起坐:讓嬰兒仰臥,兩手握住嬰兒手腕,拉孩子坐起,然後還原,連續做2遍。

(4)5月嬰幼兒健身操。

為了孩子的健康,要堅持給孩子鍛煉身體,做操和室外曬太陽都是必不可少的鍛煉方法。這個月除了堅持以前學過的幾套動作外,可以增加1個動作。

兩腿輪流屈伸運動:嬰兒仰臥兩腿伸直,母親用兩手輕輕握住嬰兒腳腕,推左腿屈至腹部,然後還原,再推右腿屈至腹部,然後下放還原,連續做2遍。

(5)6月嬰幼兒健身操。

下肢放鬆運動:嬰兒仰臥兩腿伸直,母親用兩手輕輕握住嬰兒腳腕,輕抬腿成45度,然後還原,連續做2遍。

(6)7月嬰幼兒健身操。

腰部運動:嬰兒仰臥兩腿伸直,家長右手托住孩子腰部,左手按住兩腳踝部,右手用力將孩子腰部輕輕托起。托起腰部時,應注意孩子的頭部不要離開床麵,用力不要過猛。

(7)8月嬰幼兒健身操。

腿部運動:讓寶寶成俯臥狀態,家長在孩子後麵,兩手握住其手腕部,扶著寶寶跪起,然後再扶其站直。重複2遍。應該注意,當寶寶跪直後應該盡量讓他自己用力站起來。

(8)9月嬰幼兒健身操。

提腿抬頭運動:嬰兒俯臥,兩肘支撐身體,家長在其身後用雙手握住他的兩隻小腿,將雙腿提起約30度。此時應讓孩子雙手用力支撐,並向上抬頭。可鍛煉臂力和頸肌。

(9)10月嬰幼兒健身操。

俯臥直立運動:讓嬰兒俯臥在床上,家長在其身後用雙手握住孩子兩臂肘部,輕輕扶著嬰兒讓他自己用力站立起來。反複幾遍。

(10)11月嬰幼兒健身操。

彎腰運動:嬰兒直立,家長在後麵一手扶住嬰兒腹部,另一隻手扶住兩膝,在孩子前方放一玩具,讓孩子彎腰撿起玩具。反複幾次。

(11)12月嬰幼兒健身操。

跳躍運動:嬰兒直立,家長用雙手扶住孩子腋下,讓孩子跳躍。開始跳時,家長雙手可稍用力向上托,逐漸過渡到孩子自己跳躍。

□被動操

此套被動操共8節,每節可做4~8次。

第1節:胸部運動

預備姿勢嬰兒仰臥。操作者用雙手握住嬰兒雙腕,把大拇指放在嬰兒掌心裏,使嬰兒握拳,兩臂放在嬰兒體側。

動作

(1)兩臂體前交叉。

(2)兩臂左右分開,嬰兒掌心向上。

(3)兩臂胸前交叉。

(4)還原。

注意事項嬰兒兩臂分開的時候,操作者應稍用力;嬰兒兩臂胸前交叉的時候,裸作者的雙手不要太用力。

第2節:上肢肩部和胸部運動預備姿勢嬰兒仰臥,操作者用雙手握住嬰兒雙腕,把大拇指放在嬰兒掌心裏,使嬰兒握拳,兩臂放在嬰兒體側。

動作

(1)兩臂左右分開掌心向上。

(2)兩臂向身體前方平舉,掌心相對。

(3)兩臂上舉,掌心向上。

(4)還原。

注意事項嬰兒兩臂前舉、上舉的時候,兩臂的距離應與肩同寬。動作要柔和,用力不要太大。

第3節:上肢伸屈運動

預備姿勢嬰兒仰臥,操作者用雙手握住嬰兒雙腕,把大拇指放在嬰兒掌心裏,使嬰兒握拳,兩臂放在嬰兒體側。

動作

(1)彎曲嬰兒左臂肘關節後,還原。

(2)彎曲嬰兒右臂肘關節後,還原。

(3)再交換做。

注意事項肘關節彎曲的時候,手要接觸嬰兒肩。嬰兒屈臂的時候,操作者要稍用力,伸直的時候,不要太用力。

第4節:肩部運動

預備姿勢嬰兒仰臥,操作者用雙手握住嬰兒雙腕,把大拇指放在嬰兒掌心裏,使嬰兒握拳,兩臂放在嬰兒體側。

動作

(1)把嬰兒左臂拉向嬰兒胸前。

(2)左臂由嬰兒胸前向外側環繞。

(3)把嬰兒右臂拉向嬰兒胸前。

(4)右臂由嬰兒胸前向外側環繞。左右臂輪換做。

注意事項嬰兒手臂回旋的時候,應以肩關節為軸心。轉動的時候,操作者的手不要用力太大。

第5節:下肢運動

預備姿勢嬰兒仰臥,兩腿伸直,操作者用兩手握嬰兒腳腕(踝部),但不要握得太緊。

動作

(1)把嬰兒兩腿同時屈至腹部。

(2)還原。

注意事項嬰兒的腿屈至腹部時,操作者要稍用力:伸直時不要太用力。

第6節:兩腿輪流屈伸

預備姿勢嬰兒仰臥,兩腿伸直,操作者用兩手握住嬰兒腳腕(踝部),但不要握得太緊。

動作

(1)讓嬰兒左腿屈縮至腹部,還原。

(2)讓嬰兒右腿屈縮至腹部,還原。兩腿輪換做。

注意事項嬰兒腿屈縮至腹部時,操作者要稍用力;伸直時不要太用力。

第7節:兩腿伸直上舉

預備姿勢嬰兒仰臥,兩腿伸直,操作者用兩手握嬰兒腳腕(踝部),但不要握得太緊。

動作

(1)把嬰兒的兩腿上舉與腹部成直角。

(2)還原。

注意事項嬰兒兩腿伸直上舉與腹部成直角時,臀部不要離開原位。

第8節:股關節活動

預備姿勢嬰兒仰臥,兩腿伸直,操作者用兩手握嬰兒腳腕(踝部),但不要握得太緊。

動作

(1)把嬰兒左側的大腿與小腿屈縮成直角。

(2)再把嬰兒左腿屈縮至腰部。

(3)再把嬰兒左腿向身體側轉動。

(4)還原。兩腿輪換做。

注意事項嬰兒回旋的時候,應以嬰兒的股關節為軸心轉動。操作者的動作要柔和,不要用力太大。

□主被動操

嬰兒主被動操是在成人的適當扶持下,加入嬰兒的部分主動動作完成的。嬰兒主被動操的動作主要有鍛煉四肢肌肉關節的上、下肢運動,鍛煉腹肌、腰肌以及脊柱的橋形運動、拾物運動,為站立和行走作準備的立起、扶腋步行、雙腳跳躍等動作,用於7—12個月的嬰兒。這個時期的嬰兒,已經有了初步的自主活動的能力,能自由轉動頭部,自己翻身,獨坐片刻,雙下肢已能負重,並上下跳動。嬰兒每天進行主被動操的訓練,可活動全身的肌肉關節,為爬行、站立和行走打下基礎。

5.健康判斷與注意

□影響聽力的高危因素

影響聽力的高危因素是指嬰兒在出生前、後及出生過程中使聽力受到影響的危險因素。常見的有:耳聾家族史;父母近親結婚;懷孕期尤其是早孕期感染風疹病毒、流感病毒等;胎兒宮內窘迫,出生後窒息:出生體重低於1500克;新生兒期重度黃疸;使用耳毒性藥物如鏈黴素、慶大黴素、卡那黴素等;頭顱外傷如墜床、頭部撞擊等。

家長要注意小兒的聽力情況,如果嬰兒睡眠過分安靜,不怕吵鬧,對叫名字無反應,聽力語言發育落後於同月齡嬰兒,家長就應與保健醫生取得聯係,以進一步檢查,監測及排除聽力的異常情況。

●早期判斷視力障礙

觀察嬰兒的眼球運動,如果眼球有震顫,即眼球快速度的左右抖動,則很可能存在視力障礙。

把一個直徑10厘米的紅色絨線團放在距嬰兒眼睛15厘米處,1個半月嬰兒,眼睛能隨著紅絨線團自右向左或自左向右跟至中線處。4個月的嬰兒,兩眼能隨著紅色絨線團從右向左或從左向右移動180度。

2個月的嬰兒,當有人麵對著他並逗他,但不能發出聲音,也不能觸及嬰兒身體,嬰兒會出現應答性微笑。

4個半月的嬰兒能兩眼注視放在桌麵上的有顏色的小丸,如糖豆。

專家叮囑:嬰兒如果在4個半月時達不到上述幾項檢查標準,可能存在視力障礙,一定要及時去眼科做進一步檢查。

□檢查血紅蛋白

血紅蛋白是人體血液中紅細胞的主要成分,它是一種含鐵的蛋白質,能使血液呈紅色,其主要功能是將肺部吸進的氧氣運送到全身各組織器官供其所需。我國兒童血紅蛋白正常值為:1—4個月兒童為大於或等於90克/升,4~6個月兒童為大於或等於100克/升,6個月—6歲兒童為大於或等於110克/升,如果人體血液中血紅蛋白濃度低於上述各年齡組的標準即為貧血。

因此,小兒應定期檢查血紅蛋白,第一次檢查一般在生後4~6個月時,因這段時期小兒生長發育快,飲食比較單調,在孕期從母體獲得的儲備鐵已基本耗盡,小兒很容易發生貧血。對查出的貧血患兒應及時治療。但不管是否患有貧血,這個年齡段的小兒一般都應開始添加輔食,並逐步增加輔食的種類和數量。

□早期發現嬰兒心髒病

小兒患有心髒病,一般多在1周歲以內便能發現,如果小兒出現煩躁不安、哭聲高尖、吮奶無力、呼吸急促、哭鬧和活動時容易氣喘、口唇發青,這些都是先天性心髒病的主要表現。稍大點兒的孩子能訴說胸悶、心區痛、心慌,在活動時更為明顯。病情嚴重的還可出現指甲、口唇、麵頰顯暗紫色,醫學上叫做“青紫”或“發紺”。有的孩子還可出現下肢浮腫、杵狀指(也叫“鼓槌指”,手指指端變粗,像打鼓的槌子)。另外,心髒病患兒還常有幾種特殊的姿勢:抱著時雙腿不伸直,而是屈曲在大人的腹部;坐著時,愛把腿抬到桌麵上;站立時,下肢常保持彎曲姿勢:

走路時,走一段就想蹲下來休息片刻。因為這些姿勢都有利於減輕心髒負擔,改善缺氧狀況。

以上這些情況,在其他疾病中也可見到,所以要及時到醫院進行檢查,並可借助心電圖、超聲心動圖等方法,才能得出準確的結果。

□出牙時易發生的問題

一般嬰兒出牙前2個月左右就會流口水,把小手伸到口內,吃奶時咬奶頭或哭鬧,煩躁不安伴有輕度體溫升高的現象。仔細查看嬰兒的口腔,可以看到局部牙齦發白或稍有充血紅腫,觸摸牙齦時有牙尖樣硬物感。

牙齒萌出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多數嬰兒沒有特別的不適,即使出現上述暫時的現象,也不必為此擔心,在牙齒萌出後就會好轉或消失。

□半歲以內不易患的病

半歲以內嬰兒的血液中,具有從母親體內帶來的免疫抗體,這種免疫抗體醫學上稱之為“免疫球蛋白”,有中和病毒的作用。

一般來說,6個月以內,這些免疫抗體足以使嬰兒抵抗多種傳染病菌的侵入。例如,這種免疫球蛋白中的抗麻疹病毒抗體,能與入侵的麻疹病毒結合,使麻疹病毒失去繁殖和擴散能力,從而製止麻疹的發生。所以,半歲以內的嬰兒很少患麻疹、白喉、脊髓灰質炎等傳染病。

□注意抗病力下降

一般從生後7個月開始,由於小兒體內來自於母體的抗體水平逐漸下降,而嬰兒自身合成抗體的能力又很差,因此小兒抵抗感染性疾病的能力逐漸下降,容易患各種感染性疾病,如各種傳染病以及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其他感染性疾病,尤其常見的是感冒、發燒。有的小兒6~7個月之前是好好的,幾乎沒有出現過感冒、發燒,可一到6~7個月以後,小兒就像變了個人,三天兩頭感冒發燒,簡直無法招架,不知到底如何是好,許多小兒要到6~7歲以後自身的各種抵抗感染的能力才能到達有效抗病的程度,此時,各種感染的機會就會明顯減少,有的原先三天兩頭感冒發燒的小兒可能又像變了一個人,一年到頭很少出現感冒發燒了。

同樣,一般從生後7個月開始,因小兒體內多種出生前由母體提供儲備的營養物質已接近耗盡,而自己從食物中攝取各種營養物質的能力又較差,如果不注意小兒的營養,小兒就會因營養缺乏而發生營養缺乏性疾病,如小兒缺鐵性貧血、維生素D缺乏性小兒佝僂病等。

因此,要積極采取措施增強小兒的體質,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主要要做好以下幾點:按期進行預防接種:這是預防小兒傳染病的有效措施;保證小兒營養:各種營養素如蛋白質、鐵、維生素D等都是小兒生長發育所必需的,而蛋白質更是合成各種抗病物質如抗體的原料,原料不足則抗病物質的合成就減少,小兒對感染性疾病的抵抗力就差:保證充足的睡眠也是增強體質的重要方麵:進行體格鍛煉是增強體質的重要方法,可進行主被動操以及其他形式的全身運動:

多到戶外活動,多曬太陽和多呼吸新鮮空氣。

□預防疾病傳播

細菌、病毒是非常微小的微粒子,它們可以任意漂浮在空氣中,伴隨著空氣被吸入人體內產生各類疾病。因此,日常生活中應注意以下要點:

避免孩子接觸刺激性氣味及煙霧。例如:屋內盡量少用蚊香、燃香、油漆、樟腦丸、殺蟲劑等有刺激氣味的物質,甚至有些孩子對香水味也會有反應;廚房內宜使用抽油煙機,以減少油煙散漫;廁所也要經常清洗,防止臭味產生。這些刺激性的物質很容易刺激小兒的眼睛、呼吸道及胃腸,增加生病的機會。小兒房間內可使用空氣濾淨器,以減少空氣中的雜質、灰塵;照顧小兒者,或者家中的其他人感冒時,應該盡量避免與小兒“親密接觸”,如果小兒暫時無法托旁人照顧時,也要避免與其麵對麵地呼吸、咳嗽、打噴嚏;幫小兒衝泡牛奶或調理食物時,應先洗手,避免對食物說話、咳嗽、打噴嚏;疾病感染流行期間,盡量使小兒避免出入公共場所及人潮擁擠之處,如遊樂場、戲院、百貨公司等,避免呼吸道直接的感染及接觸傳播;

天氣變化較多的季節,如春夏之交、秋冬之交、早晚溫差變化很大時,應注意小兒保暖,以減少對呼吸道黏膜的刺激。

6.疾病與異常的預防

□克汀病

克汀病是由於小兒體內缺少甲狀腺素而引起的一種病。甲狀腺素是人體生長發……育中必不可少的內分泌激素。小兒缺乏這種激素,就會影響小兒腦細胞和骨骼的發育。若在出生後到1歲以內不能早期發現與治療,則會造成孩子終身智能低下和身體矮小。

克汀病主要病因有兩種:一是某些地區缺乏微量元素碘,缺碘的婦女懷孕後,供給胎兒的碘就不足,導致胎兒期缺乏甲狀腺素。二是孩子先天甲狀腺功能發育不良。

母親應注意,在新生兒期,如果孩子黃疸持續不退,吃奶不好,反應遲鈍,愛睡覺,很少哭鬧,經常便秘,哭聲與正常孩子不一樣,聲音嘶啞,便應請醫生檢查。如果延誤診斷,到2~3個月時會發現更多的症狀,例如舌大且常伸出口外,鼻梁塌平,脖子短,頭發幹而黃且稀疏,皮膚幹燥粗糙,肚子相對較大,這時便不可再耽誤,一定要盡早請醫生診治。

治療克汀病,必須爭分奪秒,早一天給孩子用上甲狀腺素治療,孩子的智力發育就要好一些。

□早期肥胖症

醫學上通常把超過同齡同身高兒童正常體重20%的兒童稱為肥胖兒童。

肥胖的小兒不愛戶外活動,在小兒群體中易成為同伴們取笑的對象。隨著年齡的增長,容易在心理上產生壓力,出現自卑感,形成孤僻的不良性格,成年後還會給生理健康帶來許多隱患,如高血壓、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肝膽疾患等。

肥胖小兒由於脂肪組織過多,皮膚皺褶加深,若護理不當容易因局部潮濕引起皮膚糜爛或產生癤腫。

小兒肥胖並不是健康的表征。在嬰兒期尤其是從胎兒第30周至出生後1歲末,是脂肪細胞增殖活躍期,若此時營養過盛,可使過多脂肪細胞一直留在體內,因為這些脂肪細胞體積大,基數過大,引起的肥胖症難以治愈。因此肥胖症應早期預防。

此外,小兒肥胖與遺傳有關。父母中1人肥胖,孩子出現肥胖率約為40%。若父母雙方均為肥胖者,小兒肥胖率可達70%。

預防肥胖對有肥胖家族史的孩子尤其重要。

預防方法主要有:堅持母乳喂養至少4個月;最好6個月前不喂固體食物;合理喂養。營養品種多樣化,均衡熱量攝入,應按照月齡需要喂養,保證正常生長發育為好;1~3歲期間飲食需要有規律,不要用哺喂的方法製止非饑餓性的哭鬧;控製其動物性脂肪和糖類的攝入;注意及早鍛煉身體,多活動。

□維生素D缺乏

維生素D主要是指維生素D2.D3.人體皮膚內的7一脫氫膽固醇,經陽光紫外線照射可形成維生素D。維生素D主要功用是調節體內鈣、磷的正常代謝,促進鈣吸收和加強鈣利用,因此對嬰兒骨骼和牙齒的正常生長至關重要,缺乏時將導致佝僂病。

含有維生素D的食物甚少,嬰兒所需維生素D的主要來源,一是魚肝油,二是靠陽光紫外線照射,動物肝髒、蛋黃中含量較多,夏季動物奶中含量也較豐富。嬰兒每日需維生素D 10微克。

2歲以下嬰幼兒常因日光照射不足,或喂養不當,導致食物中維生素D供給不足,而使鈣磷的代謝失常,鈣鹽不能正常地沉著在骨骼的生長部分,以致骨骼發生病變,使小兒罹患佝僂病。在3個月時,易發生顱骨軟化(乒乓頭),即頂骨與枕骨中內部分用手按壓時稍有凹陷,並且顱縫加寬;6個月時,可發生肋骨串珠和骨外翻;開始學走時,可有“0”型腿或“X”型腿出現。這些嬰幼兒,往往多哭、多汗、神情呆滯以及出牙推遲,約在10個月以上才萌出乳牙。

佝僂病應從圍產期開始就注意預防,孕婦應多進行戶外活動,並吃些富含維生素D與鈣磷的食物。嬰幼兒應注意不可單純用乳類喂養,要適時、合理地添加輔助食品,在嬰兒喂養中,要堅持除供給魚肝油外,還要供給含維生素D、鈣豐富的雞蛋、蛋黃、奶油、奶類、動物肝髒、小蝦、蝦皮、芝麻醬、豆製品、綠葉蔬菜等,同時要注意平時多曬太陽。

□缺鐵性貧血症

幼兒缺鐵性貧血以7個月到2歲的孩子為最高。幼兒缺鐵時可導致聽覺和視覺發育及學習能力下降,甚至會出現“異食癖”,喜歡吃粉筆、土塊等異物。血清中鐵的含量與智商成正比。

缺鐵性貧血的預防,應以飲食中補鐵為主。嚴重貧血幼兒需要在醫生監護下服用鐵劑。

雖然許多食物中都有鐵,但有些食物中鐵卻不易被吸收,如菠菜中雖含鐵,但草酸易與鐵結合從而使鐵不易被吸收。動物的血紅蛋白易於吸收,動物血和髒腑類食物對防治貧血有良好效果,每周至少應安排1-

2次肝之類的食物;以保證幼兒有容易吸收的鐵元素供應。

□碘缺乏症

碘是人體中所不可缺少的元素,缺少了碘不僅能使甲狀腺腫大,而且還會影響大腦的發育。碘缺乏症在我國很常見,全國約有81%的縣水源中缺乏碘,由於當地的糧食、蔬菜中也嚴重缺碘,人群體內也因此而缺碘,每年因缺碘引起的癡呆兒約有80萬人,其中有的人到了青年,還不會數數,不會認字,不會說出自己的名字,嚴重的人連生活也不能自理。

應保證小兒的飲食中含有充足的碘,多吃含碘豐富的海帶、紫菜等。海帶、紫菜要泡發好,切碎煮爛,以利小兒食用。

使用碘鹽是解決碘缺乏的好辦法,碘鹽即在食鹽中加入微量的碘。在實際使用中要注意,因為碘和鹽結合得並不是很緊,在敞開存放的情況下,放置一定時間後,碘就會自行揮發,使碘鹽中含碘量降低。碘鹽應該隨買隨用。在食物做好後再放碘鹽,以保證碘鹽的正常吸收。

將海藻中的有機碘製成的有機碘糖片,在服用後比單純補充碘鹽更容易被吸收和利用。

□鋅缺乏症

鋅雖為微量元素,但參與很多的重要的生理活動,與蛋白質、核酸及70多種酶的合成有關。嬰兒期每日需鋅3—5毫克,人乳中鋅的含量高於牛乳,初乳含量尤高,魚、肉、蝦等動物性食物也含鋅豐富,故一般不易發生鋅缺乏。哺母營養不足和未給嬰兒按時增加輔助食品等可造成鋅缺乏。缺鋅影響嬰幼兒生長發育,挑食的嬰兒常可因鋅缺乏而出現食欲減退、生長停滯。缺鋅的嬰幼兒一般表現食欲差、生長慢、容易感冒,不少孩子還有反複的口腔潰瘍和腹瀉。在味覺敏感度的測定中發現鋅缺乏的孩子,一半以上對甜、酸、苦、鹹4種基本味覺都很不敏感。缺鋅還會給免疫功能帶來不良影響,因此缺鋅的孩子容易發生咳嗽、發燒、腹瀉、頭癤等疾病。

預防缺鋅的關鍵是合理安排膳食。孕婦、哺乳母親應注意營養的全麵攝入以及按時為嬰兒添加輔食,是預防嬰兒缺鋅的主要措施。要保證肉、魚、蛋類動物性食物與粗糧及蔬菜的供給。發酵食品如饅頭、麵包等能促進鋅吸收,要鼓勵孩子食用。嬰兒在4個月後可添加番茄、魚、蝦、肉泥、黃魚小餡餅等,這些食物均含豐富的鋅。

□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不同於甲型肝炎,因帶有乙肝病毒,不發病的患者都是乙肝的傳染源,所以乙肝的發病率要比甲肝發病率高出許多倍。妊娠期乙肝病毒攜帶者也並不少見。

急性期或慢性期出現肝硬化、肝癌時不適合懷孕,一旦懷孕應在早期做人工流產。

如果有明顯臨床表現,但抗原尤其e抗原陽性,肝功能不正常者也應積極治療。肝功能正常,最好等抗原轉陰,出現抗體後再懷孕。

如果妊娠中、晚期發現乙肝抗原陽性者,要密切注意肝功能變化情況,包括轉氨酶、血漿蛋白、膽紅素等的變化,還要注意監護肝髒受損情況。如肝功能表示肝損害明顯,應及時終止妊娠。

另外,在圍生期要加強保健工作。凡孕婦血清試驗陽性者,應在傳染科及產科共同監護下度過孕期,並進一步查e抗原及e抗體。臨產後嚴密觀察產程,在隔離產房分娩,所有的血、分泌物、胎盤要單獨消毒處理。介娩時盡力保護新生兒少受損傷,少受羊水和陰道分泌物汙染。產後不哺母乳,母、嬰均應嚴格隔離。

此外,還要進行乙肝免疫預防,凡產婦乙肝表麵抗原和e抗原陽性者,所生小兒均屬乙肝免疫預防對象。乙肝免疫可分為3種:乙肝免疫球蛋白被動免疫法;乙肝疫苗主動免疫法:上兩者聯合應用。3種免疫方法中以第3種較合適。

□腦脊髓膜炎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腦)是由腦膜炎雙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多發於冬春季節。發病年齡集中在兒童及青年,我國兒童病例占全部病例的90%以上。起病急驟,往往1~2日內即出現流腦症狀和體征。

高熱、頭痛、嘔吐,嘔吐為噴射狀。皮膚出現出血樣皮疹、休克、昏迷。接種A群腦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可提高人群的特異免疫力,是預防流腦的主要綜合措施之一。接種對象:6個月N15周歲兒童。初次一針,間隔一年接種第二針。接種反應輕微。

□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種以兒童、青少年感染為主要對象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多見於冬春季。臨床特征為腮腺單側或雙側腫大、疼痛、發熱,也可波及附近的頜下腺、舌下腺及頸部淋巴結。並發症可見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心肌炎、腦炎。

腮腺炎病毒是後天獲得性耳聾的重要病因之一,且此種耳聾往往是不可逆的。對腮腺炎的預防更為重要的意義是在於預防其合並症。接種腮腺炎減毒活疫苗是控製腮腺炎流行的有效方法。接種對象:8個月齡以上腮腺炎易感者。接種後一般無局部反應。

在注射6—10天時少數人可能發熱,一般不超過2天。目前,我國已進口了美國默沙東公司研製推廣的三價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風疹疫苗(M~M~R2疫苗),可同時預防三種傳染病。常見的接種反應是在接種部位出現短時間的燒感及刺痛,個別受種者可在接種疫苗5—12日出現發熱或皮疹。

□腦震蕩

嬰兒腦震蕩不單單是由於碰了頭部才會引起,有很多是由於人們的習慣性動作,在無意中造成的。比如,有的家長為了讓孩子快點入睡,就用力搖晃搖籃,推拉嬰兒車:

為了讓孩子高興,把孩子拋得高高的;有的帶小嬰兒外出,讓孩子躺在過於顛簸的車裏等。這些一般不太引人注意的習慣做法,可以使孩子頭部受到一定程度的震動,嚴重者可引起腦損傷,留下永久性的後遺症。小兒為什麼經受不了這些被大人看做是很輕微的震動呢?這是因為嬰兒在最初幾個月裏,各部的器官都很纖小柔嫩。尤其是頭部,相對大而重,頸部肌肉軟弱無力,遇有震動,自身反射性保護機能差,很容易造成腦損傷。

●蛀牙

據調查,兒童持續居高不下的流行疾病為眼疾、近視,另一項就是蛀牙。蛀牙屬於現代幼兒5大健康威脅之一。蛀牙正式學名為“齲齒”。

蛀牙也就是蟲牙,其實,蟲牙裏麵並沒有蟲子,而是因為咀嚼食物後沒有及時刷牙漱口,食物殘渣在細菌的作用下發酵、產酸,侵蝕牙齒使牙齒脫鈣、軟化,進而慢慢形成空洞。據統計,我國兒童的乳牙齲齒患病率為80%—90%,恒牙患病率為40%。

預防齲齒的方法主要有:

(1)使用含氟牙膏。這種牙膏可以使牙齒更加堅固、抗酸,可以抑製細菌,還能增加牙齒再礦化能力。經過科學論證,長期使用含氟牙膏對身體沒有任何不利因素,是一種安全的護牙方法。

(2)窩溝封閉方法。實際上這是防止齲齒的最佳方法。每個人的後牙(磨牙)咬合麵上總有一些深淺不一的溝,那就是窩溝。窩溝封閉是在這些容易生長齲齒的地方提前填滿高分子樹脂,隔絕外來的致齲因素。在孩子的磨牙新萌出的1年之內進行窩溝封閉效果最好。

(3)早期填充。發現了淺齲後應該盡快到醫院進行充填治療。

另外,預防蛀牙要注意:少食甜味食品,如糕點、巧克力、糖果等;進食後要立即漱口或刷牙,以免細菌繁生:睡前不要進食,即使進食也要漱口或刷牙後再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