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怎樣注意校正,也有左右頭部不對稱的新生兒,所以沒有必要就新生兒的頭形去花費更多的精力。這是因為無論是誰,頭部都多少有些不正。即使是嚴重的歪頭,在誕生的時候也並不明顯。另外,現在的男孩幾乎沒有留禿頭的,所以就是兩側不一樣也不會影響美觀。
□頭顱血腫
分娩時由於胎位不正、頭盆不稱或產鉗助產等原因,胎兒頭顱經產道時受到過度壓迫或牽拉而受傷,發生頭皮血腫。頭皮血腫可分為皮下血腫、帽狀腱膜下血腫和骨膜下血腫。骨膜下血腫又稱頭顱血腫,出血發生在頭顱骨與緊貼著的骨膜間,血腫不易擴散而界限清晰,發生率約占新生兒的0.5%~2.5%,一般初產婦,尤以高齡初產婦多見,常見為足月兒,另嬰居多。
頭顱血腫常在出生後2—3天開始明顯,1周內達最大範圍,以後漸小,血腫界限清楚,不超越骨縫,觸診局部有波動感,皮膚顏色正常,個別局部皮膚發紅。頭顱血腫常位於一側或兩側頂骨部,偶見額骨、枕骨、顳骨同時發生血腫者。血腫吸收快慢與其範圍大小有關,一般需2~3周,多數在6周才能完全吸收。吸收時,先在血腫周圍機化、鈣化變硬,中心仍有波動,硬化區邊緣數月才消失,個別1年半才吸收。
經X線證實,約5.4%~25%患兒頭顱血腫下有線形骨折。血液可透過頭顱的骨折部或裂隙,而在顱骨與硬腦膜之間形成一個顱內血腫。此種血腫範圍較小,但亦可能壓迫大腦,而出現顱壓增高。
頭顱血腫可因凝血因子Ⅱ、Ⅶ、Ⅸ、X濃度的下降而加重。少數患兒發生高膽紅素血症。個別患兒頭顱血腫可波及眼瞼及前額,出現麵色蒼白、休克,可因突然循環衰竭而死亡。
診斷頭顱血腫不難,因骨膜緊貼骨縫,因此血腫範圍從未有越過顱骨縫者。血腫機化後,周圍呈硬環,中間柔軟,應與顱裂兼腦膨出或凹陷性骨折進行區別,還應與先鋒頭鑒別。
頭顱血腫不必治療,隻須保護皮膚,不使其受感染即可。因易發生感染,且頭顱血腫內含半凝之血液不易抽出,故對頭顱血腫不應穿刺抽血。若有顱內血腫感染或有顱內出血與大腦受傷,則應行外科治療,並用抗生素。
對較大的頭顱血腫,應及時輸新鮮血20~30毫升,同時應用維生素Ki治療。若並發高膽紅素血症及膽紅素腦病,宜用光療。
□兔唇與齶裂
唇裂俗稱為兔唇,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口腔領麵部先天性畸形。其表現為孩子生後即見其上唇的一側出現缺裂,且該缺裂多位於一側鼻孔的中央直下方。少數情況下,孩子可出現雙側唇裂。偶見唇裂發生在下唇。
唇裂的大小不一,大者可至鼻孔,從而會影響鼻軟骨、鼻中隔及齒槽的正常結構。
齶裂為孩子口腔中上齶部分出現的缺裂,俗稱狼咽。輕者僅為上齶的前部出現缺裂。重者缺裂可達整個上齶,甚至齒槽及鼻孔或鼻中隔。齶裂的發生率較唇裂較低,但孩子發生齶裂時,多伴有唇裂現象。單純唇裂一般對孩子沒有大的影響,而齶裂則可影響孩子的吃奶及發育。
一般來說,孩子患有單純性唇裂時,多不會影響其進食等功能。並且在生後6個月以內,甚至生後2周左右即可施行修補術。手術方法較為簡便,其效果亦大多會令人滿意。所以,做父母的不必過於擔心。但如果嬰兒患有齶裂,尤其是嚴重的齶裂,則一般須待孩子1歲以後,3歲以前方能進行修補手術,且常須施行數次手術方能完成。
在此前後,合理喂養孩子及加強對孩子的話音訓練十分重要。齶裂對嬰兒進食的影響為孩子在吃奶時易嗆奶和吸吮無力。反複經常發生嗆奶,較容易引起吸人性肺炎;而吸吮無力將會導致孩子進食量少,影響其生長發育。父母在給孩子喂奶時,應注意將孩子放正,喂奶速度不要過快。奶中可加入適量米湯,使得奶液稍稠些而不易發生嗆咳。
待孩子稍大,則可增加半流質或固體食物的成分。如孩子生後一喂就嗆,則應用滴管喂養,即用滴管吸取奶液後一滴滴地滴入孩子的口中,采取此方法時,應注意保持滴管的清潔,並耐心地給予足量喂養。患有唇裂的孩子可同時存在其他的骨骼畸形,並較易發生扁桃體及增殖體肥大、中耳炎和慢性鼻咽炎等疾病,所以應加強對孩子的保健措施,按時去保健機構實行體格檢查,並在上述炎症發生時,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措施,以保證孩子的正常發育和身體健康。
□大便有血
在正常情況下,新生兒大便不應混有血。遇小兒排幹硬便時,常常在排便中混有幾滴或少許鮮血,這可能是因肛門裂傷引起的;有直腸息肉時,往往大便中也混有鮮血。
上述兩種情況,應請小兒外科醫生檢查,明確診斷。如肉眼觀察血便或血便與黏液混合,糞質少,患兒陣陣哭吵,應注意是否腸套疊。如果是血水樣或果醬樣大便,伴發熱、腹脹、嘔吐,應考慮出血性壞死性小腸結腸炎。
也有的早產兒大便肉眼觀察為黑綠色便,經化驗有隱血,綜合上述情況,遇有大便中混有血,應到醫院做全麵檢查,明確診斷,早期治療。
□口中出現小白斑
新生兒出生1周左右,啼哭時,會偶然發現在新生兒的臉頰內側或牙床上有像乳渣那樣的白色小斑點。與乳渣不同,喝水也衝不掉。這是由於沾上了一種黴菌。據說有20%的產婦的產道裏都有這種黴菌,是在出生時帶出來的。
在許多健康的新生兒中都有這種黴,所以用不著擔心。以前叫鵝口瘡或馬牙,認為是營養不好的新生兒才得的。實際上健康的新生兒也有。健康的新生兒過半個月或1個月白斑會自然消失。
這種黴如果是在給新生兒用抗生素治療中出現的話,要馬上報告給醫生。因為這是抗生素的一種副作用。要對膠皮奶頭、牛奶瓶進行嚴格消毒,以防再次感染。
如未成熟兒喝牛奶的量越來越少,而且口中又出現了這種白色的黴時一定要看醫生。這時,不吃牛奶要比口中長黴更為嚴重。因而,這時的新生兒也應繼續吃奶。
□雙足內翻
新生兒經常兩腿屈曲,兩足呈內翻現象,這是由於胎兒期在子宮內兩足受壓,肌肉力量發展不平衡所致。這種現象並不是畸形,一般多在出生後幾周內逐漸恢複正常。此現象應與先天性足畸形,如馬蹄內翻足加以鑒別。在檢查時可以發現,這種足內翻現象的小兒,其足內側軟組織較為鬆弛,而馬蹄內翻足,小兒足內側軟組織較紫,且腳向腳背彎曲的動作受限。出現馬蹄內翻足,應及時請醫生診治,早期做矯正治療。
□半陰半陽
新生兒剛生下來看看性器官就知道性別了,但是也有分不清是男是女的所謂“半陰半陽”的情況。這時該怎麼辦呢?有經驗的醫生在某種程度上都能予以區別,但並不是都能夠根據性器官區別。這時可把新生兒的細胞做組織培養,檢查一下其染色體就可以確定。要盡量用這種方法在報戶口之前檢查出準確的性別。在戶口上留下了性別變化的記錄,孩子以後是會發現的。在已知的半陰半陽者中,有“女性半陰半陽”的,實際上是女性,但是陰蒂很大,看上去像個男孩子似的,沒有陰囊,尿道好像是陰莖的根部,這與男孩子同時患有單丸症和尿道下裂症時的情形很相似。可是作為女性特征的卵巢、子宮、陰道都有。這是由於先天缺乏製造副腎皮質激素的酶,周圍的雄性激素過剩而使外陰部在胎內就男性化了。對這樣的新生兒,隻要經常使用副腎皮質激素,並對外生殖器進行手術,就能長成一個正常的女人。這種手術最好在孩子還不懂得自己是男是女的2歲以前進行。
也有並非先天性異常,而是由於母親在妊娠初期為防止流產而注射雄性激素引起的“女性半陰半陽”。這也隻需做手術即可。
□產瘤
產瘤是頭皮部位局限性水腫,又稱先鋒頭。由於羊水破裂,羊水外流後胎兒受子宮的收縮壓力,先露部下降到子宮頸口,局部軟組織被壓,壓到宮頸口外,被狹小的宮頸口圈壓迫,致使先露部軟組織內的淋巴及靜脈回流障礙,液體外滲而形成產瘤。
產瘤在出生時就能被發現,主要為局限性水腫,水腫部位視先露部不同而異。頭先露者,最常見為頭頂部,除皮下組織水腫外尚可波及帽狀腱膜,局部可有凹陷性水腫,局部頭皮紅腫、柔軟、無彈性、壓之下凹,可移動位置,無波動感,形狀稍平坦、呈梭狀或橢圓形,境界不清楚,不受骨縫限製,可蔓延至全頭。產瘤於出生後2~4天消失。一般不需特殊治療。
□意外事故
孩子會走以後,眼界大開,對於一切事物都感到新鮮、好奇,他們對什麼都感興趣,都想試探一下。因此,家長必須隨時注意他們,防止意外事故發生。
1歲左右的孩子有個特點,不論見了什麼,都愛放進嘴裏,所以像珠子、扣子、別針、小釘子這類東西,家長要收好,不要給小兒玩,以免他們咽進肚裏或塞進鼻孔、耳朵裏。
家裏的汽油、煤油、碘酒、酒精、洗滌液等東西和大人吃的藥,都要放在孩子拿不著、夠不到的安全地方,以免被孩子誤服後發生危險。
如果孩子從高處摔下來,要觀察他的神誌,若出現嘔吐或昏迷等情況,應想到可能是頭部受傷,要立即送醫院治療。
第四章 嬰兒期預防與醫療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