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新生兒用藥與醫療(3 / 3)

本症無明顯季節性,男女發病率大致相同。有窒息、換血等誘因者,發病多在生後2周內,以2N10天為高峰。因腹瀉、敗血症或無誘因而發病的嬰兒則起病時期較晚,在出生後3—4周或7~8周發病。

本病症狀以腹脹、腹瀉、嘔吐、便血為主,可分輕症和重症2種。輕症僅有輕度和中度腹脹,以腹瀉和嘔吐、便血為主,腹瀉和嘔吐次數不多,每日1~3次,大便稀薄,可有少量血液,有時大便顏色深,呈潛血陽性。

重症者腹脹明顯,甚至腹壁發亮,可看到腸型,腹瀉和嘔吐次數可多可少,便血量多,為果醬樣便或黑糞。嘔吐物呈咖啡樣或吐鮮血。嚴重者腹壁紅腫並伴有肌緊張。全身症狀有發熱或體溫不升,出現神誌萎靡、心率減慢、呼吸不規則或呼吸暫停,有的病例可並發腸穿孔和腹膜炎,有的並發敗血症。

治療期間應嚴格禁食,停止一切喂晡5—10天,禁食期間從靜脈滴入葡萄糖液、生理鹽水和營養液,有時需輸血或血漿,待症狀消失後開始喂糖水和喂奶,均從少量到多量,逐漸增加。為控製腸道細菌感染需用抗生素治療,如用慶大黴素、卡那黴素和氨苄青黴素等。

□臍炎

正常的新生兒一般在娩出1~2分鍾內結紮臍帶,將其與胎盤斷離。位於孩子臍部的臍帶殘段多在4~8天自行脫落,在此前後,孩子臍部可略有潮濕,偶可見淡青色分泌物或少許血液,這屬正常現象。如孩子臍部有黃色滲液,臍周的皮膚出現紅腫,應考慮發生了臍炎。

發生臍炎時,初起僅表現為臍周皮膚紅腫和臍部有黃色液體滲出,可用1%龍膽紫及消炎藥膏塗臍,臍周有膿性分泌物,應給予青黴素抗感染。如病情繼續發展,孩子可有哭鬧、煩躁不安、食欲減退及排便功能紊亂現象,如繼發腹膜炎、敗血症等嚴重感染時,孩子可表現為哭鬧拒食、體溫不升或高熱腹脹及吐瀉等異常情況,應立即送醫院請醫生診治。

預防臍炎發生的措施:一是在接生時對臍帶處理過程中,要嚴格遵循無菌操作的原則。二是新生兒出生後應保持臍部的幹燥和清潔,新生兒娩出後臍帶斷端用碘酒、酒精消毒後覆以無菌紗布再包紮好,在臍帶未脫落前,要注意根部衛生,不要弄濕弄髒紗布,亦不應隨便將其打開,更不要讓尿液汙染臍部,洗澡後應及時將臍部輕輕擦幹,如果臍帶包布被汙染或尿濕,要立即更換,先用消毒棉花蘸2.5%碘酊塗臍帶及其斷端,再用75%酒精擦去塗抹的碘酊,然後取無菌紗布覆蓋包紮。

□肝炎綜合征

新生兒肝炎綜合征是一種以持續性黃疸、血清膽紅素增高、肝或肝脾腫大及肝功能不正常為主的疾病症候群的總稱。是由多種致病因素引起的,其主要病因是病毒感染。除乙型肝炎病毒之外,其他多種病毒均可以通過胎盤感染胎兒,從而使胎兒的肝髒致病,並連累其他髒器器官。除了病毒感染外,多種細菌感染,部分先天性代謝缺陷疾病的肝髒病變,肝內外的膽管閉鎖及膽汁黏稠綜合征所致的肝髒損害等,均屬於新生兒肝炎綜合征範圍。

新生兒肝炎綜合征發病的初期表現為黃疸,起病緩慢,一般在出生後數天至數周內出現,並持續不退,病情較重,伴有吃奶不好、惡心、嘔吐、消化不良、腹脹、體重不增、大便淺黃或灰白色、肝脾腫大等。出現上述症狀要及時治療,一般情況下,孩子會很快恢複健康。

□臍疝

臍帶脫落後,有的嬰兒會發生臍疝,臍孔處的肌肉鞘未能很好合攏,而形成一個薄弱的部位,當孩子哭鬧時,腹腔壓力增高,腹腔內的腸子便從臍部薄弱地方突出來,形成臍疝。臍疝直徑可大可小,小的隻有0.5~1厘米,大的可有2~3厘米,觸摸臍疝可以有囊性感覺,稍用力可把臍疝回納到腹腔中,並有“咕嚕、咕嚕”的聲音。臍疝一般不會引起什麼不舒服,如果臍疝很大可以有消化功能不良的表現。

小的臍疝一般隨年齡增長而自愈。隻要少讓患兒啼哭,腹腔壓力不高,臍疝可以慢慢消失。如果臍疝超過1厘米,臍疝自愈的可能性較小,可以用“蝶形膏布”粘貼法來矯治。具體的做法是:用兩塊膠布剪成6×9厘米左右,一塊中間剪個長方形的孔,另一塊在兩邊各剪兩個小口後折疊,形成一個“工”字,然後兩塊相串疊成“蝶形”,在嬰兒安靜狀態下,暴露臍部,將蝶形膏布放在臍疝部位,這時的“工”型膠布和“口”型膠布分別有一麵靠近皮膚,另有一麵在上,將兩塊靠皮膚的一麵先貼在皮膚上,然後把臍疝推入腹腔內,再將蝶形膏布的另兩邊向兩側拉,讓膠布下的皮膚皺褶,將膠布貼牢,注意膠布要貼平,不起皺。小臍疝持續粘貼1—2個月可愈合,大的需2—3個月。膠布如有脫落應及時重新剪膏片粘貼,不能中斷。有些家長用錢幣壓在臍孔中包紮,這樣效果不好。有些大的臍疝經粘貼後仍不消失,就要去診治了。

□腹股溝斜疝

腹股溝斜疝多見於男嬰,早產兒發生率高,常與睾丸下降不全有關。約於出生後1周在腹股溝處見到小軟包塊,時消時突,其原因為腹膜鞘突在出生時仍未閉合,腹內容物進入其中形成疝囊。

新生兒腹股溝斜疝,一般不需特殊處理,隻要盡量減少哭鬧,用尿布如腹帶樣包裹局部,輕輕加壓,多能自然閉合。如已經形成疝且逐漸增大,可在6個月到1歲左右治療,如發生嵌頓時,應及時送急診手術。

□陰囊水腫

有的男性新生兒在生後半個月或1個月時,母親就發現其一側的睾丸腫起,表皮顏色沒有變化,觸摸也不痛,漸漸變大,至1個月或一個半月時大都比另一側的睾丸大二三倍。醫生會診斷為“陰囊水腫”,即陰囊外層裏麵積存了水分。若有疝氣,好好揉揉腸子,睾丸就會恢複原狀;而陰囊水腫即使擁壓也不會變小。疝氣陰囊裏麵裝的是腸子,不像水那樣透明。

陰囊水腫還是可以自愈的,大概過兩三個月就會自然吸收而不留痕跡。吸收慢的也不會超過1年。

一般不要用注射器把裏麵的水抽出來。

能自然痊愈的不用注射器抽也是會好的。

同時,在半個月至1個月的時間裏,即使抽出來還會馬上積水。在多次抽水的過程中,由於消毒不徹底,反而會引起化膿,即使不化膿也會使睾丸與之相連接的地方發生黏連。一旦有黏連,需要做手術時就會困難,而且會傷著睾丸。

陰囊水腫在一側的比較多,也有兩側都有的。若等到1年還不消失時,可再行考慮手術。在陰囊水腫的同時,也有在同一側發生疝氣的。這也不要著急做手術,要等一等看。當疝氣一直不好時可進行手術。在手術的同時也就解決陰囊水腫了。

同時發生陰囊水腫和疝氣時,決不能用針插進去,這樣會紮傷腸子。生後1年時發生的陰囊水腫,不容易自愈。若在半年以後不好的話,可手術。

□硬腫症

有些新生兒生後1周,全身或局部的皮膚出現浮腫、發硬,捏按像硬橡皮一樣,是由受寒、早產、感染、窒息等多種原因引起局部或全身血液循環障礙,使得局部脂肪凝固的一種新生兒硬腫症。

隻硬不腫者稱新生兒皮脂硬化症。單純由於受寒所致者,稱之為新生兒寒冷損傷綜合征。

新生兒硬腫症多發生在寒冷季節,但由於早產、感染等因素引起者亦可見於夏季。

絕大多數於生後不久或生後7~10天內發生。

新生兒硬腫症除皮膚腫硬外,還可能出現不吃、不哭、不動、體溫不升、體重不增,病情嚴重者可並發肺炎、肺出血、心力衰竭。

預防硬腫症應從產前著手,做好產前保健工作,盡量避免早產,防止產傷。

嚴冬季節出生的小兒應注意保暖,包裹新生兒的衣服、尿布、棉毯等要預先溫熱。

新生兒出生後一定要包得暖和,如果腳還涼,可加用熱水袋。但要包好隔開,防止燙傷。室溫盡量保持在16C~220C。如果條件不夠,把嬰兒抱在懷裏,用大人的體溫溫暖孩子,也能預防硬腫症的發生。要精心喂養,供給足夠的熱量和水分,此外要注意預防感染。

如果發生了硬腫症,應該積極住院治療。治療重點是保暖。複溫可采用遠紅外線溫箱、熱水袋,但采用複溫一般要逐漸進行,不能操之過急,要有一個適應的過程。

若體溫上升過快,外周血管擴張,心髒功能跟不上需要,可引起抽搐或肺出血,造成突然死亡。其次,可運用中藥溫陽活血,用抗生素及抗凝劑治療。

□斜頸

小兒斜頸是頭向一側偏斜的病症,一般指先天性肌性斜頸,由一側胸鎖乳突肌攣縮造成,本病的直接原因是胸鎖乳突肌的纖維化引起攣縮與變短。

小兒斜頸可在生後即存在,也可在生後第2~3周出現,症狀為頭向病側偏斜,下頦轉向對側。觸診時可發現硬而無疼痛的梭形腫物,與胸鎖乳突肌的方向一致,在2~4周內逐漸增大,可達到成人拇指末節那麼大,然後開始退縮,在2—6個月內逐漸消失。

發現小兒斜頸後,如不及時糾正,患側麵部軟組織可隨體格生長而進一步變短,頸深筋膜攣縮變厚,斜角肌變短,頸動脈鞘與血管攣縮,最後顱骨發育不對稱,頸椎甚至上胸椎出現脊柱側彎畸形。

應在小兒斜頸角診之後即采取措施。

早期可對腫脹部位手法輕柔按摩,伸展攣縮的胸鎖乳突肌,每次伸展肌肉時間維持2~3秒。這種伸展動作每天4—6回,每回作10~20次。以上按摩應教給父母來完成。另外,喂奶、睡眠及用玩具吸引病兒注意時,都應重視姿勢的糾正。

如采取上述治療措施後未見症狀好轉或被誤診的1歲以上病兒,則需手術治療,切斷或部分切除攣縮的胸鎖乳突肌的胸骨頭與鎖骨頭。

□破傷風

新生兒破傷風俗稱鎖口風、臍風、七日風、四六風,是由破傷風杆菌侵入機體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性疾病,多由接生時未嚴格消毒或臍部護理不當所引起。舊法接生的嬰兒患病率較高。其潛伏期一般為4N14天,以4~6天為多見,俗稱“四六風”,最短僅24小時發病。潛伏期愈短,死亡率愈高。

病情越重,則預後越差。

按臨床表現可分為3期:

(1)早期。小兒拒食、好哭、不安,哭聲低弱,有蹙眉、口角上提、口唇撅起等苦笑麵容,下領強直,不能張口或牙關緊閉,吸乳困難。

(2)痙攣期。一般為1~4周,陣發性抽搐,四肢、軀幹均強直,頭後仰,腹肌緊張,軀幹向後彎,兩下肢伸直,足後屈,形成角弓反張。有時喉肌、呼吸肌也出現痙攣,引起青紫窒息、呼吸停止和心力衰竭而死亡,此期容易合並肺炎,敗血症等。

(3)恢複期。肌肉張力逐漸減輕,牙關緊閉、苦笑麵容、四肢強直等症狀均有減輕,發作時不再引起窒息,口能輕輕張開,不影響吸吮,發作次數逐漸減少,肌張力恢複需2~3個月。

本病多因使用未消毒的剪刀斷臍及汙染的繩線結紮臍帶,破傷風杆菌從臍部侵入所致。故預防應做到:強調新法接生;若遇急產、臍帶未適當處理後,宜重新處理,可用無菌操作剪剪去一段,另行結紮。也可肌肉注射青黴素及破傷風抗毒素1500單位預防。

□黃疸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最常見的症狀,臨床上以血清膽紅素≥205微摩爾/升(≥12毫克/分升)作為診斷高膽紅素血症的標準。

新生兒黃疸的發生與種族、地區、胎齡及喂養方式等有關,如東方人高於西方人,我國南方高於北方,早產兒多於足月兒,母乳喂養兒多於人工喂養兒。

成人血清膽紅素超過34微摩爾/升(2毫克/分升)時出現黃疸,而新生兒由於血管豐富,要超過85微摩爾/升(5毫克/分升)

時才顯黃疸。新生兒出生時臍血膽紅素濃度在19~51微摩爾/升(1~3毫克/分升):

出生後2~4天膽紅素明顯上升,以後逐漸下降。

新生兒黃疸常見的病因如下:

(1)生理性黃疸。大部分在出生後第3日出現,最早為第2日,遲者可第5日方出現。輕者黃疸呈淺黃色,局限於頸部,或波及軀幹,鞏膜亦可黃染,2—3日後消退,至第5—6日皮膚恢複正常。超過2周稱遷延性黃疸,並要考慮是否有母乳黃疸等其他原因。

生理性黃疸能自愈,多喂糖水可使黃疸加快消退,不必治療。重者應予光療,並進一步檢查,以除外病理性黃疸。

(2)新生兒溶血病。主要因母嬰間血型不合而產生同族血型免疫反應的一種遺傳性疾病。多見ABO血型不合或RH血型不合。兩者溶血症狀基本相同,隻是前者輕,病情進展較慢;後者重,病情進展快。輕型者出生時與正常新生兒無異,1—2天後逐漸出現黃疸或貧血,程度日益加深或稍有嗜睡、拒食,往往誤診為生理性黃疸。重型者出現貧血、全身水腫、胸腹腔積液、肝脾腫大而死亡。此病必須住院治療。

(3)新生兒肝炎綜合征。包括乙肝病毒、巨細胞病毒、單純皰疹病毒、柯薩奇病毒和風疹病毒等引起的肝炎。主要表現為黃疸。往往因生理性黃疸持續不退或退而複現前來就診。體檢有肝、脾腫大。大便可呈白色。多數在3—4月內黃疸緩慢消退。可並發低鈣性抽搐、幹眼病、出血及腹瀉。實驗室檢查總膽紅素一般低於171微摩爾/升(10毫克/分升),結合膽紅素與未結合膽紅素均增高,以前者為主。穀丙轉氨酶升高或正常。新生兒肝炎綜合征診斷比較困難,尤其是病因診斷,需做多種病毒抗原、抗體檢查。本病預後較佳,60%~70%可自愈。可采用中西醫結合方法進行保肝治療。

(4)膽管閉鎖。病因不明,有人認為肝內、肝外之膽管閉鎖均可由肝炎病毒引起。

這些新生兒出生後無黃疸,胎糞色澤正常。

在出生後1—2周內皮膚微黃,且逐漸加重,略帶棕綠色,肝髒增大,晚期脾髒增大伴有腹水。營養狀況大多良好,大便呈灰白色,血清總膽紅素往往超過171微摩爾/升(10毫克/分升)。

由於本病可發生膽汁性肝硬化,故診斷明確後應在2個月內進行手術,不主張用激素治療。肝外膽管閉鎖者3個月後肝髒開始硬化,6個月到2歲常因肝功能衰竭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