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新生兒用藥與醫療(2 / 3)

排尿困難偶有因先天性尿道膜部或陰囊連接處狹窄所致。對於尿道狹窄可先用尿道擴張術,必要時行尿道口切開手術,以便使尿道通暢。若狹窄部位不在尿道口,須在狹窄部位施行尿道外切開術或內切開術。

□便秘

一直每天大便二三次的新生兒從生後半個月開始,如果每天隻便一次,那麼快1個月的時候就不會一天便一次了。而當2天或者3天使一次時,就應該懷疑新生兒便秘而帶著新生兒去看醫生。

用母乳喂養時,新生兒每次吃母乳的量無法弄清,所以要綜合考慮是否是由於母乳不足而引起便秘的。這隻要測量一下新生兒的體重就很容易弄清。在發生便秘之後,如果以前是每天體重增加150克,而現在卻不到100克左右,就可以斷定是母乳不足了。

母乳喂養的新生兒,最好在洗完澡後先喂點白糖水,白糖水沒有效果時,可將2~3克的麥芽精溶在20毫升的開水中喂新生兒。如果還不行,可將果汁加水一倍喂20毫升。在喂牛奶時可加2—3克的麥芽精試試看。開始一天加一次,沒有效果可一天加2次。還沒有效果,就可一天加3次果汁試試看。

如果上述辦法還不見效果的話,可以換用刺激肛門的辦法。最安全的是灌腸。可角小兒用的無花果灌腸器。沒有小兒用的,成人用的也可以。

灌腸時,注意不要把新生兒的肛門弄破。使用玻璃製品灌腸器時,要在尖端安上硬膠皮管。無花果灌腸器的尖端較短,可直接使用。插入肛門裏的部分無論是用硬膠皮管,還是用無花果灌腸器,都要塗上油質雪花膏使之滑潤。

具體做法是:打開新生兒尿布,露出下半身,再用左手握住新生兒的雙腳提到最高處,把灌腸器從肛門向著肚臍的方向插入。

插進2厘米左右時注入液體(一半甘油一半清水)。注完後拔出灌腸器,同時把藥棉塞八肛門。然後放下腳,蓋上尿布,待2~3分鍾後大便就排出來了。如果過了10分鍾仍排不出來時可再灌一次。

實際上,生後1個月左右出現的便秘一搬到3~4個月時就會自然痊愈。等到能吃蔬菜和水果之後就會有更大的好轉。

不要給新生兒用泄藥,因為泄藥可能導致新生兒腸的異常蠕動而引起腸套疊。

□嘔吐

新生兒由於嘔吐調節中樞發育不完全,胃容量小而呈水平位,胃入口(賁門)處括約肌較鬆,所以容易發生嘔吐。

有些新生兒剛生下不久,還未開始吃奶就嘔吐,吐出物像泡沫樣或含少許咖啡樣物,但全身情況尚好,胎糞排出正常,無腹脹。若分娩時有產程過長或窒息者,可能因吞入過多羊水所致,待羊水吐盡後嘔吐自然停止。少數嘔吐嚴重者可用導管抽出胃內容物,並用生理鹽水洗胃,症狀便可緩解。

對於因難產、高位產鉗、吸引助產等引起分娩損傷的和有窒息的小兒發生嘔吐,需注意顱內出血,這時常伴有嗜睡、突然尖叫、抽搐、前囟飽滿等神經係統症狀,全身情況亦較差。

出生不久,或剛開始喂奶,一吃即嘔吐,無胎糞排出或排出量極少時,常常有可能為胎糞黏稠引起梗阻,或消化道畸形所致的梗阻。由胎糞黏稠引起的,灌腸後大便通暢即能解除。消化道畸形可有食道閉鎖、十二指腸閉鎖、腸旋轉不良、無肛等,除嘔吐和無胎糞(或極少)排出等共有症狀外,如梗阻位置較高,則嘔吐頻繁,腹脹不明顯,或上腹脹而下腹空虛;梗阻在十二指腸以下的,嘔吐物含膽汁;梗阻位置低的,嘔吐發生較晚,嘔吐物中可有糞便,腹脹明顯。對這類畸形的患者,盡量爭取早日手術治療。

出生1~2周後發生嘔吐,全身情況很好的常常是因喂養不當所致。當小兒食量已增加,而母奶不足或牛奶過稀,小兒饑餓,吸奶時咽下大量空氣,或人工喂養時奶頭開孔過小、過大,牛奶不能充滿奶頭,都可以讓小兒吞入空氣,當咽入的大量空氣從胃內排出時便發生嘔吐。此外,牛奶過熱、過冷、量過多或吸奶後翻動小兒等也會引起嘔吐,有時嘔吐可呈噴射狀。隻要注意喂養方法,吸奶後豎抱起小兒輕拍背部,待至噯出吞入的空氣後再半臥,就不會發生嘔吐。如果胃出口(幽門)處肌肉痙攣,乳汁不易通過,也會發生嘔吐,吸奶前給予解痙藥物能有效。因……新生兒的胃遊離度和活動度大,進食後會因發生胃扭轉而嘔吐,可於吸奶後取身體稍抬高右側臥位以預防。對於小兒喂飽後不久吐出小量乳汁,一般情況良好,食欲正常,吐後不啼哭,亦不伴有其他任何症狀和體征的,通常稱為“溢奶”,這屬於正常現象。

若出生2~3周後開始嘔吐,每天數次,逐漸頻繁並發展為噴射性,每次進食後半小時左右就發生劇烈嘔吐,吐出量有時比進入量還要多,吐出物無膽汁,吐後食欲仍正常,並因長期持續嘔吐而逐漸消瘦的,可能為先天性幽門肥大性狹窄,本病在男嬰多見,進食時在腹部可見到胃蠕動波,有時在右上腹可摸到像橄欖大的硬塊是肥大的幽門,一般需要手術治療。

新生兒在胎內、出生時、出生後都很容易感染生病,如敗血症、肺炎、腦膜炎等,嘔吐可以為這些疾病的症狀之一,因此新生兒任何時期出現嘔吐,伴有這些疾病的相應症狀,或全身情況差時,應及時去醫院就診治療。

□低血鈣

當新生兒血鈣總量在7.0毫克/分升以下或遊離鈣在2.5~3.5毫克/分升以下,稱為低血鈣症,這是新生兒驚厥的重要原因之一。新生兒低血鈣發病因素有多種,其發病時間也有不同。

(1)早期低血鈣。是指出生後72小時以內出現的低血鈣症。多發生於出生低體重兒、曾窒息的嬰兒、患呼吸窘迫綜合征的嬰兒及母親患糖尿病的嬰兒,因他們的甲狀旁腺功能比正常嬰兒差,鈣的儲備量少,腎排磷功能低,故易出現低血鈣症。

(2)晚期低血鈣。指出生後72小時至第3周末發生的低血鈣症。多見於人工喂養者,因牛乳、黃豆粉製的代乳品和穀類食品中含磷高,超過腎髒廓清能力,於是血磷增加,致使血鈣降低。

(3)出生3周後發生的低血鈣。見於維生素D缺乏或先天性甲狀旁腺功能低下的嬰兒。這種低血鈣持續時間長,多超過新生兒期。

新生兒低血鈣症的臨床表現輕重不一,主要表現有不安、驚跳、震顫、驚厥,偶可出現喉痙攣和呼吸暫停。發作期間小兒一般情況良好,但肌張力稍高,腱反射增強。

為本症患兒補充鈣劑可有特效。如出現驚厥者用10%葡萄糖酸鈣2毫克/千克/

次,緩慢靜注,注射過程中要注意心率保持在80次/分以上,還要注意不使鈣劑溢出靜脈外,因溢出靜脈外,可發生組織壞死和鈣質沉著。驚厥停止後改為口服鈣劑,服鈣時間根據病情而定。口服氫氧化鋁乳劑可減少磷在腸道的吸收。3周後發病者除口服鈣劑外,同時每天口服維生素D10000~25000國際單位,口服雙氫速固醇(AT10)

0.05~0.1毫克/天,亦可收到較好的療效。

□出血症

本病又稱為新生兒低凝血酶原血症,是由於維生素K依賴的凝血因子顯著缺乏所致的一種自限性疾病,但早產兒可晚至生後2周發病。如母親服用藥物(雙香豆素、苯妥英鈉等)則多在生後第1天發病。

新生兒初生時腸道無菌,奶量不足,影響維生素K的合成;肝酶係統不成熟;母親缺乏維生素K及胎兒肝內維生素K貯存不足: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膽汁中膽酸的含量較低,以上因素均影響維生素K的吸收。

本病出血可急可緩,或自然出現或經輕傷引起,程度可不同,輕微滲血常被忽略而自愈,嚴重者較少見,但也可發生致命性大出血。最常見的出血是胃腸道處。可吐血及便血,吐出物呈棕色,便血輕者隻有2~3次黑便,重者有黑便或鮮血便,甚至可導致貧血、休克、死亡。其次是皮膚出血,也可自取血及注射部位、輕度的外傷及術後傷口等處滲血不止。臍部出血與臍帶結紮無關,輕者為滲血,重者則出血不止。

新生兒出生後,早期喂牛奶對本病有預防作用。

如遇出血過多時,應輸血10~30毫升/

千克/次,輕者可輸庫存血漿以補充凝血因子。早產兒因肝功能不成熟,最好輸新鮮血或庫存血漿。本病一般預後良好,不再複發。

□敗血症

本症是嚴重的全身性的細菌感染。由於細菌進入血液循環,不斷繁殖及產生毒素而致病,也可以同時停留在某些髒器上,發生轉移病灶。

新生兒容易發生敗血症,未成熟兒表現為厭食、拒奶、溢奶、虛弱、麵色蒼白、口周發青、體重不增長,體溫不恒定,可以發熱、也可以體溫正常或不升高。足月兒(生後2—4周)多表現發熱、精神反應差、吃奶不好、煩躁不安、皮膚老化等。

重症患者可出現不規則的體溫,甚至高熱,有明顯中毒症狀,麵色蒼白、發青或發灰。安靜時出現心率增快、黃痘加重、可發生高膽紅素血症。新生兒敗血症常並發肺炎,當局部症狀不重,難以解釋全身中毒症狀時,應考慮敗血症。

雖然新生兒容易發生敗血症,但了解了細菌入侵途徑後,還是可以預防的。

孕母要做好產前檢查,保證孕期健康和接生時無菌操作。對出生嬰兒應每日清潔全身皮膚,大小便後清潔臀部,臍帶未脫落前要防止大小便汙染,包臍帶的紗布應消毒,臍部如有少許滲出或膿性分泌物,可用3%過氧化氫清潔臍部後塗1%龍膽紫,如處理無效應到醫院就診。避免用布擦口腔而損傷口腔黏膜。室內需保持空氣新鮮。

乳母如有感冒,喂奶時須戴口罩。嬰兒如有皮膚感染、感冒、腹瀉等,須及時治療。

治療敗血症,需要及時應用大劑量有效抗生素,必要時尚需少量多次的輸鮮血和血漿,以增加患兒抵抗力,對於體溫不升的患兒采取保暖措施,體溫高者可用物理降溫。

臍部、皮膚局部感染者,可塗75%酒精,或2%龍膽紫,也可用呋喃西林濕敷。應供給足夠的營養與水分。

●溶血症

孩子的血型取決於父母血型,既決定於母親,也決定於父親,所以說胎兒的血型不一定與孕婦的血型一致。絕大多數情況下,母胎血型不同不會造成什麼危害,因為母胎的血循環實際上是不直接相通的,而隔著所謂“胎盤屏障”,但偶爾也有例外情況,胎兒的紅細胞通過有細小裂隙的胎盤進入了母體,或者在病理情況下,如上一次妊娠時曾有胎盤損傷、剖宮產、人工流產等,也能使胎兒紅細胞進入母體,這都可能激發母體產生一種叫做IgC的抗體,這種抗體可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和胎兒紅細胞發生化學反應,引起紅細胞破壞,產生溶血,嚴重的可引起流產、早產、胎兒宮內死亡或新生兒溶血症。

新生兒溶血症對新生兒的危害較大,孩子在出生後短時間內出現黃疸、貧血、肝脾腫大、水腫,累及神經係統可出現軀體強直痙攣,甚至呼吸衰竭死亡。即使存活亦影響智力發育及神經功能。

母兒血型不合溶血症大致有2種:一種是ABO血型不合。一般隻見於母親是0型血,而胎兒是A或B型血的情況,第一胎就可發病,但病情往往相對較輕,危害性較小。

另一種是RH血型不合。漢族人一般RH陽性,僅0.34%為陰性,如母親RH陰性,胎兒為陽性就可能發病,多見於第二胎,病情一般較重。

對懷疑有可能發生胎兒或新生兒溶血症的孕婦,如過去有過死胎、死產或生育過溶血症患兒的孕婦,再次妊娠時夫婦雙方都應到醫院作血型血清學檢測和有關抗體檢查,並預測發生胎兒或新生兒溶血症的可能性,這樣可以及早采取預防措施,還可以設計出搶救方案,對已患上溶血症的患兒,可行換血、光療法,這對降低中樞神經係統並發症極為有利。

□膿皰病

對患兒的處理應做好隔離,立即進行膿液培養,鑒別菌種,做藥敏試驗以選擇最有效的抗生素。局部可塗0.5%新黴素軟膏或1%龍膽紫溶液,並在患處向四周正常皮膚每隔2~3小時塗75%酒精,以減少自然接觸傳染的機會。為預防膿皰病,對新生兒的胎脂不應於生後立即擦去,因為胎脂能補償角質層不足,對皮膚有保護作用。生後1周內新生兒應用無菌的礦物油或棉籽油輕輕將會陰、皮膚皺折處(領下、腋窩、腹股溝等)的胎脂擦掉。身體其他部位的胎脂應全部保留,直至脫臍前。新生兒皮膚皺折處應保持幹燥,防止擦爛。生後洗澡宜用柔和、無刺激的香皂,每次洗澡後應將香皂用水衝洗淨,並用柔軟毛巾擦幹。新生兒皮脂腺不發達,皮膚油脂較少,但也不必塗擦油脂以求滋潤,因油脂會堵塞皮脂腺毛孔和汗孔,不利排泄,易生痱子,易於積菌感染膿皰病,同時也妨礙皮膚的呼吸作用。小兒穿用的內衣、被單、尿布應以細軟的棉布為宜,若用舊布製成內衣,既節約又適用。羊毛內衣容易致敏而引起皮炎,最不適用。絲和人造纖維等物質亦偶有致敏作用。要注意居室通氣換氣,加強消毒隔離,保持一定室溫,不要將小兒包紮過緊,盡量使其舒適少哭,經常保持皮膚幹潔。

□結膜炎

嬰兒娩出過程中,如果產婦陰道內的病菌侵入嬰兒眼中,便可發生新生兒結膜炎。

倘胎膜早破,胎兒在宮內也可受到細菌的感染而發病。出生後往往也可由於母親或護理人員的手指和毛巾汙染而發病。常見病原菌為肺炎球菌、葡萄球菌、大腸杆菌和巨細胞包涵體病毒等。

一般在出生時或生後2~3天出現症狀,兩側眼瞼紅腫,有膿性分泌物。由於巨細胞包涵體病毒所致的結膜炎常發生在溫暖季節,發病緩慢,於出生後5—10天出現症狀,以結膜下穹為顯著,球結膜亦可受到波及,如不予及時治療,經過1~2周後易遷延成慢性,可長達1年之久,偶可引致脈絡膜視網膜炎及視神經萎縮。

治療用0.25%氯黴素或0.5%卡那黴素眼藥水點眼,每日4次,每次點眼前清除兩眼分泌物,直到痊愈為止。一般治療1周左右即可。

●結腸炎

本病一般發生在體重低於2500克的早產兒,於出生時曾發生過窒息,或出生後曾患過呼吸困難、敗血症或腹瀉等疾病的早產兒更易引發本病。

本症的發病原因,可能和腸壁缺氧及腸道細菌感染關係密切,因缺氧時機體調整血流分布,為了使重要器官得到較多氧氣,使腸壁缺氧加重,再因腸壁受損,腸道細菌乘機侵入,可引起腸黏膜壞死,重者腸壁各層都可能壞死,甚至並發腸穿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