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醫療用藥與護理
□不宜用的藥物
(1)四環素族藥物較易沉積於骨組織中,阻礙骨骼的發育,服用數日可使牙齒變黃,不宜用。
(2)卡那黴素、慶大黴素治療不要超過10天,以免損傷聽神經及腎功能。
(3)鏈黴素對聽神經亦有影響,對腎髒也不利,故不宜用。
(4)氯黴素可抑製骨髓,並發灰色綜合征,不宜用。
(5)維生素K3、K4、磺胺類藥物、新生黴素、三乙酰竹桃黴素、伯氨喹啉等易引起新生兒黃疸現象,不宜用。
(6)杜冷丁、嗎啡、可待因對敏感者易引起中毒,應慎重使用。
□喂藥方法
新生兒的味覺是很敏感的。給新生兒喂藥,應注意以下5方麵:
(1)苦味藥物應放少許糖以減少苦味,使新生兒不致拒食。
(2)喂藥前不要哺乳,以免拒食。再則飽食後喂藥易引起嘔吐,故不宜飽食後喂藥。
(3)喂藥時禁忌捏鼻孔強行灌入,以免藥物嗆入氣管而致窒息。可用小匙盛藥後,順著口腔的頰側慢慢地喂入嘴內,這樣不易嗆咳。
(4)喂完藥後,可喂一點溫開水,讓口腔中的藥物全部進入胃內。
(5)注意藥片要磨成細粉,調成糊狀才能喂。
□打針與吃藥的選擇
吃藥還是打針應根據病情及藥物的性質、作用來決定。有些病口服用藥效果好,如腸炎、痢疾等消化道疾病,藥物通過口服進入胃腸道,保持有效濃度,能收到很好效果。還有一些藥隻能口服,不能注射,如咳嗽糖漿等,所以家長不能隻迷信打針。藥物被口服之後,大部分都能夠被身體所吸收,經過血液循環運送到全身而發揮作用。通過打針注射給藥,藥物吸收快而規則,所以有些病是打針效果好。但是打針痛苦大,還有可能造成局部感染或損傷神經(雖然幾率很低),反複打針,局部會有硬結,肌肉收縮能力減弱,少數發生臀大肌攣縮症,還得要進行手術治療。
所以,孩子有病,能口服藥的應盡量口服為好。
□體重下降的護理
正常的新生兒,應在母親子宮內發育37—42周,一般足月分娩的新生兒平均體重為3000克至3500克,最低不少於2500克,低於2500克的為低出生體重兒,超過4000克為巨大兒。
剛出生的嬰兒,在1周內往往有體重減輕的現象,這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父母可不必擔心。主要因為孩子出生後不能立即進食,或因吸吮能力弱,進食量少,再加上胎糞排出、尿液排泄、汗液的分泌、由呼吸和皮膚排出的肉眼看不到的水分等喪失,造成暫時性的體重下降,到第3—4天體重的減輕可累積達出生時體重的6%~9%,稱為“生理性體重下降”。
一般於生後7N10天又恢複到出生時的體重,隨著孩子吃奶量逐漸增多,機體對外界的適應性逐步調整,體重會逐漸增加,如果10天後仍未恢複到出生的體重,要尋找原因,是因哺乳量不夠充足,還是牛奶衝調濃度不符合標準,或有無疾病等。正常情況下,前半年每月平均增長600~900克,後半年每月平均增長300~500克。4—5個月時增至出生時的2倍(6千克),1周歲時增至3倍(9千克)。
如家長發現小孩生長緩慢,應及時去醫院檢查治療。
□黃疸的護理
新生兒黃疸是因血清膽紅素升高而引起皮膚及鞏膜黃染,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
(1)生理性黃疸。在生後第2~3天起出現並逐漸加深,在第4~6天為高峰,第二周開始黃疸逐漸減輕:黃疸有一定限度,其顏色不會呈金黃色。黃疸主要分布在麵部及軀幹部,而小腿、前臂、手及足心常無明顯的黃疸。若抽血測定膽紅素,足月兒在黃疸高峰期不超過12毫克/分升,早產兒不超過15毫克/分升;足月兒的生理性黃疸在第二周內消退,小兒體溫正常、食欲好、體重漸增、大便及尿色正常。
(2)病理性黃疸。生後24小時內即出現黃疸。黃疸程度重,呈金黃色或黃疸遍及全身,手心足底亦有較明顯的黃疸或血清膽紅素大於12~15毫克/分升。黃疸較持久,出生2~3周後黃疸仍持續不退甚至加深,或黃疸減輕後又加深。有的患兒伴有貧血或大便顏色變淡,有的體溫不正常,食欲不佳、嘔吐等。
出現病理性黃疸時應引起重視,因為它常是某種疾病的一種臨床表現,應積極尋找病因。此外未結合膽紅素濃度達到一定程度時會通過血腦屏障損害腦細胞,引起死亡或有腦性癱瘓、智能障礙等後遺症。所以一旦懷疑小兒有病理性黃疸,應立即就診。
□新生兒鵝口瘡
鵝口瘡又稱雪口病,是新生兒常見的一種口腔炎症。可因營養不良、腹瀉、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等患本病。有時也常繼發或並發於呼吸道、胃腸道病變。
症狀主要在口腔黏膜上出現白色凝乳樣物。常見於頰膜、舌、齒齦、上齶等處,有時可蔓延到咽部。初起時,呈點狀和小片狀,以後可融合成大片狀,不易拭去。局部無明顯疼痛,一般不影響吃奶,也無全身症狀。
患鵝口瘡後,可用2qo碳酸氫鈉清潔口腔,再用1%龍膽紫(紫藥水)塗於患部,每天2~3次,輕者數天後便會自愈。
或用製黴菌素,每次10萬單位,加水1~2毫升,塗患處,每天3—4次。亦可口服製黴菌素,每次5—10萬單位,每天3次。
小兒所用的奶具等應用開水煮沸消毒,注意口腔衛生,千萬不能用不潔的布擦洗小兒的口腔。父母護理小兒時必須用肥皂洗淨雙手,若母乳喂養,喂奶前乳母要洗手和擦淨乳頭。如患有鵝掌風、“腳癬”等,特別是鵝掌風,不要直接接觸新生兒。
□臍炎的護理
新生兒臍炎是一種急性臍蜂窩組織炎,可因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杆菌或溶血性鏈球菌等侵染臍部所致。
新生兒臍帶脫落後,傷口延遲不愈,且有溢液,即為感染的最初症狀。其後臍的四周皮膚紅腫,深及皮下,或限於臍部,或蔓延至大部分腹壁,更有繼發腹膜炎者。因此,病程長短不一。
對臍部護理主要是保持清潔幹燥,尿布不宜遮蓋臍部,防止糞尿弄髒包紮的紗布而汙染臍帶。洗澡時注意髒水不要碰濕臍部,每天用75%酒精消毒臍帶根部和周圍皮膚,消毒方法是每天用棉簽蘸著75%酒精擦洗臍部創麵2次(上、下午各一次,一般在洗澡後),擦洗時呈環形由內向外,一次完成,不要一根棉簽反複塗擦,容易引起感染。
當臍帶脫落後,也需輕輕撥開臍部,用酒精棉球消毒剛脫落臍帶的臍窩,因新生兒皮膚嬌嫩,仍需敷蓋消毒紗布,以免尿布擦傷皮膚。給孩子撲粉時,注意勿撒在臍窩上。如果發現臍帶根部有紅腫,並伴有少量漿液性分泌物滲出,提示為新生兒臍部輕度炎症。處理方法:用清潔棉簽揩去滲出物,然後用3%過氧化氫清洗,再用75%酒精棉球濕敷臍部,每天2次,或塗以2%龍膽紫,幫助收斂消炎。如果天氣暖和,也可將臍部暴露,在日光下曝曬,每日1次,每次10分鍾,或局部用燈光照射10分鍾,注意防止燙傷,有利於臍部的愈合。
如果發現臍帶根部和臍周皮膚明顯紅腫發硬,甚至有膿性分泌物並帶有臭味,提示臍炎症狀較重,應盡早去醫院診治,不得延誤,以免臍炎並發敗血症。
□敗血症的護理
新生兒敗血症是嚴重的全身性的細菌感染。由於細菌進入血液循環,不斷繁殖及產生毒素而致病,也可以同時停留在某些髒器上,發生轉移病灶。
新生兒容易發生敗血症,一方麵因經過分娩過程時有感染機會,另一方麵新生兒本身免疫能力差,皮膚嫩薄,皮下血管豐富等,所以細菌比較容易進入血液循環,尤其當臍部未愈合或發炎時,更易導致細菌侵入。
未成熟兒表現為厭食、拒奶、溢奶、虛弱、麵色蒼白、口周發青、體重不增長,體溫不恒定,可以發熱、也可能體溫正常。足月兒(生後2~4周),多表現發熱、精神反應差、吃奶不好、煩躁不安、皮膚老化等。
重症患者可出現不規則的體溫升高,甚至高熱,有明顯中毒症狀,麵色蒼白,發青或發灰,安靜時出現心率增快,黃疸加重,可發生高膽紅素血症。新生兒敗血症常並發肺炎,可見呼吸增快、不規律、嗆咳、嗆奶,並伴有腹脹、腹瀉和嘔吐。有時可發生彌漫性血管內凝血,引起嘔血、便血或因肺出血而死亡。早期病例往往局部病灶不明顯,隻表現為全身症狀。因此,當局部症狀不重,難以解釋全身中毒症狀時,應考慮敗血症。
新生兒敗血症病情危險,治療棘手,所以家長必須重視做好預防工作,注意衛生,盡量少與人群接觸,避免感染病菌。若母親有感染時,要防止傳給新生兒。如母親患感冒最好戴口罩喂奶,接觸小兒前清洗雙手。
新生兒的用品如手巾、臉盆、杯匙等要獨自使用。盡量做到每天給新生兒洗澡,要查看全身皮膚有無破損或出現小膿點,特別是腋窩、頸部、腹股溝等皺褶多的地方。耳朵有無流水,眼睛分泌物是否增多,臍帶結紮處是否有膿性分泌物。發現這些異常情況應及時去醫院診治,以免釀成大禍。
□乳房腫大的護理
新生兒在出生3~5天內,會出現雙側或一側乳房一時性腫脹的現象,有的女嬰還會從乳頭滲出黃白色的乳汁,這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主要是胎兒在母體內受到母親雌激素、孕激素、催乳素等持續影響所致。
這些激素能促進乳腺的發育和乳汁的分泌,胎兒在母體通過胎盤受到影響,有的新生兒會出現乳房腫大和泌乳現象。
小兒出生後,不能再從母體得到這些激素,而體內殘留的部分隨時間的推移,含量逐漸下降,腫大的乳房也就漸漸消失了。一般在出生後3—4周自行消退。這是新生兒特有的生理現象,醫學上稱為“新生兒乳腺腫脹”,不必特殊處理。
家長如看到新生兒乳房腫大,或有乳汁分泌時,不必緊張,切忌用手去擠,以免發生細菌感染。新生兒皮膚很柔嫩,免疫功能低下,對細菌抵抗力弱,擠壓時一旦皮膚受損,病菌就會乘虛而入,從皮膚破損處進入乳腺管,尤其是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會造成新生兒急性乳腺炎,嚴重的還可導致敗血症。
如發現乳房出現紅腫,小兒有痛感哭吵時,要注意乳腺是否感染化膿,必要時可找醫生處理。
□女嬰陰道出血的護理
有些出生4~5天的女嬰,陰道裏有時會流出一些深紅色的血液,且常伴有黏液,還有些女嬰陰道流出的不是血液,而是一些酷似白帶的白色黏液。不必為此擔心,其實這是女嬰特有的生理現象,臨床上叫“假月經”和“新生兒白帶”,屬於正常的暫時的現象。
女嬰在母體內受雌激素的影響,子宮內膜和陰道上皮細胞一直呈增殖、增生、充血狀態。孩子出生後,雌激素的作用很快中斷,增殖的子宮內膜細胞便脫落,形成了類似月經的“激素撤退性出血”,出血量不多,一般幾天後會消失,白帶1周後也會自行消失。
遇到上述現象,一般不作處理,但要保持會陰部清潔,看到會陰部分泌物,不能用力擦拭,以免擦傷會陰部皮膚,引起感染。
如果分泌物較多,可用高錳酸鉀稀釋後(呈淡粉紅色)清洗外陰部。如果女嬰陰道出血量多,而且持續幾天後仍不消失,這時就要提高警覺,及時帶小兒去醫院檢查治療。
2.疾病與治療方法
□脫水熱
如果孩子生後2—4天時,出現溫度升高,體溫達38℃~40℃,並伴有無原因的煩躁、啼哭不止、體重降低、尿量減少等情況,但其他情況良好,無感染中毒症狀,就要注意新生兒脫水熱的問題。
新生兒脫水熱主要是由於新生兒體內水分不足而引起的。造成其體內水分不足的因素主要是:產婦坐月子中怕受涼,門窗關得很嚴,使環境氣溫過高;二是給孩子穿蓋過多,使小兒呼吸增快,呼出的水分增多,皮膚蒸發的水分也增多,從而加重脫水。另外,母親產後3—4天內,乳汁分泌量較少,不能滿足新生兒生理需要。這些都可造成新生兒體內水分大量丟失,使小兒發熱。
出現這種情況時主要是注意給新生兒補充適量的水分。可喂些溫開水或5%~10%的葡萄糖水液,每2小時1次,每次10~30毫升。如口服液體困難時,也可靜脈輸液補充5%葡萄糖液,加入總量1/5的生理鹽水。經過上述處理,熱度會隨即降至正常。
此病在預防上隻要注意給孩子補充水分,並給孩子以適當的保暖,不要給孩子造成一個高溫的環境就可以了。
□眼屎多
新生兒在出生時或生後2—3天出現黃色眼屎較多和兩側眼瞼紅腫,嚴重時可導致嬰兒睜眼困難,這是結膜炎的表現。
引起結膜炎的主要原因是:嬰兒從母體內被娩出時,母親產道內的病菌侵入孩子的眼中,或嬰兒出生前發生胎膜早破在宮內受到感染,但嬰兒與幼兒或成人所不同的是引起結膜炎的病原體大多不是病毒而是細菌。
在治療時,首先不要用手或不潔的毛巾等給孩子擦拭眼睛,可用消毒紗布或棉簽蘸上微濕的冷開水或無菌生理鹽水清洗眼周,然後用0.25%氯黴素或0.5%卡那黴素藥水點眼,每2~3小時1次,每次各在一側眼中滴藥液1~2滴,一般治療1周左右即可痊愈。
□鼻塞
剛出生不久的新生兒和小嬰兒,經常會突然出現不明原因的鼻塞現象,並因此而產生哭鬧不安、拒食、張口呼吸,甚至呼吸困難等情況。這是由於孩子麵部的顱骨發育尚不健全,其鼻腔相對較為狹小。年齡越小該特征就顯得越明顯,新生兒和小嬰兒幾乎沒有下鼻道且鼻腔中沒有鼻毛,鼻黏膜脆弱並富於血管,所以很容易在受到輕微的感染、冷空氣或異味氣體等因素影響時,發生鼻黏膜的充血腫脹和分泌物增多,從而出現鼻塞和流涕。此外,鼻腔中鼻垢積聚過多,是新生兒和小嬰兒鼻塞的常見原因。
如果新生兒或小嬰兒出現鼻塞,父母應首先檢查一下其鼻腔內有無鼻垢存在,如有則用幹淨的小棉簽蘸些溫水,將鼻垢輕輕撥出。而不應用尖銳的指甲、鑷子等物去摳挖,以免引起鼻腔黏膜的損傷。若沒有鼻垢堵塞鼻腔,可用溫熱的濕毛巾外敷鼻部,同時應注意室內空氣的清潔和流通,鼻塞嚴重者應盡早去醫院診治。
□排尿困難
新生兒排尿困難多見於男嬰,因尿道口狹窄細如針尖所致。常見尿道口為上皮所阻塞,常伴有包莖、包皮與陰莖頭黏連,因而尿道口狹窄,引起排尿困難、尿少、尿頻,常有局部潰瘍及出血等症狀。新生兒因尿道口狹窄、排尿困難,可引起嘔吐、嗜睡、浮腫,發現此類現象需去醫院就診,查清原因進行必要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