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上麵所列藥物較多,但在眾多藥物中,它們隻占1%一2%,而且絕大多數是可以找到對乳母、乳兒均沒有副作用的替代藥物。總之,乳母不能隨意用藥,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用藥。
4.運動鍛煉與健康
□動作發育水平
出生至1個月,動作發育處於活躍階段。出生頭幾天就表現出各種不同的動作,特別精彩的是麵部表情,在似睡非睡時,做出許多怪相:有時好像望著什麼,眼球亂轉、非常不協調,常常出現斜視,有時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麵部表情更是生動可愛,有時甜甜的微笑,有時好像要哭,一副很委曲的樣子。這類動作正是新生兒吃飽後安詳愉快的情緒。當他睡醒時,便要用力地伸伸腰,四肢開始亂蹬動作,表現非常活躍,但明顯的不協調。
從出生到4周,這一階段主要表現為條件反射現象。如吸吮反射、握持反射、擁抱反射、張嘴、閉嘴等。這個階段新生兒會將四肢協調地運動,也會自發地微笑,有人認為,這種條件反射是一種原始的生物反射活動,能逐漸適應周圍的環境。新生兒為了適應周圍的環境,不斷地修正自己的動作,如能主動地把手伸向母親的乳房,吃奶速度和呼吸頻率逐漸變得有規律,把不自主的運動變成有製約的運動,形成智力的一種特點。
□自主運動水平
過去認為,新生兒出生以後,除去吃、睡、哭之外,什麼也不會,認為在新生兒與母親的關係中,新生兒完全受母親行為的支配。經過醫學家對新生兒所作的詳細觀察,現已認為母兒之間是相互作用的,其中新生兒起著決定性作用。新生兒並不是隻會吃和睡,他們有自主運動,有手足協調的運動。
如按新生兒手掌、叩其頰部或新生兒聞到奶頭的氣味時,新生兒會張嘴要吃奶;如新生兒體位突然變化時,就會出現擁抱反射。另外,新生兒與母親的相互注視以及新生兒的模仿動作等,都充分說明了新生兒有自主運動。
□早期鍛煉
鍛煉不僅能夠預防感冒,而且使身體能夠經受驟然的氣候轉變和適應其他不良的生活環境。運動如果沒有肌肉及神經的調節和控製是不可能的,例如,抬頭要靠頸肌,坐要靠背肌,站和走路要靠下肢肌肉,同時也要靠支配這些肌肉的神經。身體各部分的運動,無論是被動或主動,都能對整個機體有利,因為通過肢體的肌肉和骨骼的各種動作,對大腦是個良好的刺激,對身體各器官的功能起著有利的調節作用。
新生兒的四肢應當有較多的自由活動時間。為了使新生兒四肢活動不受到限製,可在洗澡前及睡覺前脫下衣服,讓孩子自己活動,當然這時窗門應暫時關閉,室內應當暖和(24qC左右),同時也可做輕柔按摩,或使其做被動體操。新生兒洗澡是鍛煉身體的好方法,夏日每天可洗2次,冬天可每天洗1次。由於運動能促進大腦的功能,因此不應把新生兒緊緊地用布包紮起來,限製新生兒四肢活動是有害而無益的。
□按摩體操
第一套:孩子仰臥,雙臂放於體側。母親用雙手指麵從肩到手按摩孩子胳膊4~6次。
第二套:孩子、母親姿勢同上。母親用雙手掌麵按順時針方向按摩孩子腹部6~8次。然後再用雙手掌麵從孩子腹部中心向兩肋腰間方向撫摸6—8次。
這兩套操可以從孩子出生1周以後開始做。注意在孩子不餓不飽、精神愉快的時候進行。母親動作一定要輕柔,可以隔著一兩層棉布按摩,以防擦傷孩子嬌嫩的皮膚。
另外,在孩子出生半個月後,應該讓孩子雙手露出“蠟燭包”:1個月以後,就應讓孩子穿上小衣小褲,任其手腳自由活動,促進其全身運動,從而促進腦的發育。
這兩套操可以疏通孩子上肢和腹部血脈,同時又可以使孩子在母親的輕輕撫摸下產生舒適、愉快的情緒反應。
從出生到2周歲,我們將依次排按摩操、被動操、主動操、竹竿操、模仿操等活動性遊戲操。它們的作用是綜合的:訓練孩子的大肌肉運動,促進全身活動:母親的口令或其他語言指示給予孩子良好的語言刺激;
激發孩子歡悅的情緒。所以,希望母親能耐心細致地進行好這項活動。
□手腳訓練
活動是身體內部需要和外界刺激的結果,隻要不加以束縛,小嬰兒會自發的活動。
打開“蠟燭包”,我們可以看到新生兒會舒展小身體,伸伸懶腰,用力將小手高舉,把小腿伸直,逐漸有節奏的蹬踢。這種手腳亂動是小嬰兒最早的肢體活動,也可以看做是最初的體操。當小嬰兒看到有鮮豔色彩的玩具或對他微笑的麵孔,聽到悅耳的樂曲、歌聲,也會手舞足蹈地表示他的興奮和歡樂。
這種帶有全身性的運動不僅發展身體的運動能力,活動四肢關節肌肉,促進新陳代謝,而且也有利於情緒愉快,促進心理健康。
現實生活中,小嬰兒活動是很少的,首先用“蠟燭包”要相當長的時間。“蠟燭包”確有保暖和使小嬰兒安靜不驚跳的好處,但是它也有束縛小嬰兒四肢活動的缺點。研究證明,過緊“蠟燭包”的限製,隻要1個月就明顯會減慢嬰兒肌肉動作的發育。有些家長認為用“蠟燭包”將小嬰兒手腳捆得直直的才不會變彎而畸形,這種顧慮完全不必要。夏天生的新生兒,不用“蠟燭包”不是也長得很正常嗎?經常把新生兒抱在手上也會影響他手足活動。即使在冬天,新生兒在換尿布、洗澡時,也是舒展小身體的好機會。
5.健康判斷與注意
□早期耳聾
新生兒一出生就應有聽覺,隻是反應沒那麼靈敏,很多人都不太相信這一點。不過,隻要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是事實:一個正在睡眠中的新生兒,當突然有大的聲響出現時,孩子隨之會有皺眉、兩眼睜開、全身輕微抖動或全身驚跳:孩子清醒時,聽到突然聲響會眨眼、閉眼,或者眼睛和頭輕輕轉向聲響方向。
如果遇到新生兒過分安靜,睡覺不怕大聲吵鬧,對大人的招呼、逗引聲音毫無反應,隻是眼睛炯炯有神,注視大人的麵部表現和舉止動作,對周圍環境突然發出的大聲響沒有尋找聲源的企圖,那就說明孩子的聽力可能有問題,應去醫院仔細檢查一下,及時發現孩子聽力障礙,給予聽力和語言的康複訓練。
□身上怪味
嬰兒以奶汁為主食,所以孩子身上多是奶香味;有的孩子排出尿略帶嗆人的氨氣味,這都是正常的。然而有些孩子身上卻有特殊的氣味,如爛蘋果味、臭魚爛蝦味、糖果味、老鼠尿臊味等。如果孩子身上出現這類異味,作為家長應密切注意,因為這些怪味可能是某些先天性、遺傳性、代謝性疾病的表現。例如,常見的苯丙酮尿症就是由於肝髒內先天缺少苯丙氨酸羥化酶,導致苯丙氨酸不能氧化為酪氨酸,隻能變成苯丙酮酸。
這些代謝產物大量積累在血和腦脊液內,並隨尿排出,發出特殊的老鼠尿臊味。其他像三甲胺尿症可散發出臭魚爛蝦味;高蛋氨酸血症可散發爛白菜味,這些都是由於遺傳基因的變化而導致小兒體內代謝異常,代謝產物通過尿、便、汗液、呼吸等排出體外,散發出不同的氣味。
這類先天性、遺傳性、代謝性疾病如不及時治療,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正常生長發育,尤其是智力發育,造成終生遺憾。比如苯丙酮尿症,如果早期發現,在腦組織未受到嚴重損害之前就開始治療,用特殊的含小量苯丙氨酸的蛋白質水解產物來代替普通食物的蛋白質維持正常營養,孩子可以長得與正常孩子一樣聰明健康。
6.疾病與異常的預防
□身上長“痣”
有的孩子生下來就有許多黑色痣,是由於色素細胞異常而形成的大黑痣。一般呈黑褐色,表麵上長有毛。到了青春期以後,在經常受到摩擦的地方上長的黑痣有的會惡化而變成癌。如果是在腰帶常接觸的腰部或者是領子經常摩擦的頸部、外陰部等處長有黑痣的話,為了預防其惡變可行手術切除。如果黑痣突然改變了顏色變得更黑了時,就有惡化的可能性,要引起注意。
有的孩子身上還長有紅痣。這是由血管擴展產生的。從皮膚表麵突出出來的好像草莓果表麵那樣坑窪不平的海綿狀血管瘤,在新生兒出生時,幾乎注意不到。但過了一、兩個月就可以發現,並且逐漸變大而令人吃驚。其大小一般如紅小豆乃至櫻桃那麼大,也有更大的。不管多大,在五、六個月之後顏色逐漸變淡,像枯萎了似的,在5—10歲左右消失。有的經X線照射一、兩次後漸漸變小。但也有的紅痣卻不突出皮膚表麵,而是一種呈葡萄酒色的單純性血管瘤,常長在臉上。它不能自然消失,治療隻有切除。
□耳病
新生兒常見的耳病有外耳道炎、外耳道癤腫、中耳炎等。新生兒為什麼易患這些耳病呢?這與新生兒耳朵的特殊形態有關。
耳朵最外麵的是外耳道,向裏是中耳、內耳,外耳與中耳有一層鼓膜相隔,中耳腔內還有一個叫“耳咽管”的小管與嗓子相通。新生兒期的耳咽管短、粗,呈水平位,因此當新生兒感冒、嗓子發炎時,會蔓延到中耳:有時新生兒吐奶、嗆奶時,奶水也容易經耳咽管進入中耳,可能引起化膿性中耳炎;另外,由於新生兒多仰臥在床,淚水、吐的奶水很容易進入耳朵裏,而引起外耳道炎、外耳道癤腫。
耳病早期都有劇烈的疼痛,因而孩子常常哭鬧不停,不吃不睡,家長又不知何因,除非看到耳道口有膿汁流出才會去醫院。新生兒耳病不可大意,特別是中耳炎,一定要及早發現,徹底治療,否則轉為慢性中耳炎,反複發作會嚴重影響孩子的聽力。
□化膿性腦膜炎
新生兒化膿性腦膜炎與敗血症密切相關,多由於同類致病茵引起,也可以說是敗血症的一個合並症。由於新生兒血腦屏障功能不健全,在敗血症血行感染的情況下,病菌很容易通過血腦屏障,發生化膿性腦膜炎。此病死亡率高,後遺症多。
新生兒患化膿性腦膜炎,早期常出現哭聲改變、尖叫,易激怒,易驚,隨即哭聲變弱,甚至不哭轉為嗜睡、嘔吐(為噴射性嘔吐),頭後背發直,兩眼凝視或斜視,全身伴有抽搐等症狀。有經驗的大夫一觸摸囟門,感覺飽滿,張力增高,就要考慮做腰椎穿刺,進行腦脊液檢查。此病預後較差,病死率高達50%左右,可並發腦積水、硬腦下積液、肢體癱瘓、智力障礙等症。
□肺炎
肺炎是新生兒時期常見病之一。早產兒更容易得此病。新生兒肺部感染可發生在產前、產時或產後。
新生兒肺炎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夏天略少。新生兒肺炎與大孩子肺炎在症狀上不完全一樣,一般不咳嗽,肺部濕囉音不明顯,體溫可不升高。主要症狀是口周邊發紫、呼吸困難、精神萎靡、少哭、不哭、拒乳、嗆奶、口吐泡沫。輕度的肺炎在門診可以治療,吃點抗生素或打幾針青黴素就好了。重症肺炎必須住院治療。孩子在患病期間,一般食欲較差,吃得很少,可以靜脈點滴輸液來補充熱量。
預防新生兒肺炎要治療孕婦的感染性疾病:臨產時嚴格消毒,避免接生時汙染。
孩子出院接回家後,應盡量謝絕客人,尤其是患有呼吸道感染的人,一定避免進入小兒房內,產婦如患有呼吸道感染必須戴口罩接近孩子。
□低血糖
低血糖在新生兒期較為常見。原因是新生兒出生後頭幾天內,能量的主要來源是糖,而在胎兒期肝內儲藏糖元較少,特別是出生低體重兒、早產兒、雙胎兒,生後如不提早進食很容易發生低血糖。另外,如患有顱內出血、窒息、缺氧、新生兒硬腫症、嚴重感染敗血症等疾病的患兒,以及母親患糖尿病或妊娠高血壓綜合征所生的新生兒,都易發生低血糖。
低血糖可在嬰兒生後數小時至1周內出現。開始症狀表現為手足震顫、陣發性發紺、嗜睡,對外界反應差,吸吮差,哭聲小,繼而麵色蒼白、心動過速、驚厥、昏迷,若經靜脈注射葡萄糖後症狀迅速消失,即可考慮本病。
對低血糖的患兒,輕症可給予白糖水或葡萄糖水口服,重者可給予靜脈點滴葡萄糖注射液。
□腹瀉
新生兒腹瀉表現為大便稀薄,水分多,呈蛋花樣或綠色稀便。嚴重者為水樣便,糞質很少。同時排便次數增多,每日5~6次,甚至多達10餘次。
腹瀉的原因很多,病毒或細菌感染、喂奶量或乳汁含糖量過多、受涼、對牛奶過敏或腸道缺乏消化、吸收乳精的酶等均可引起腹瀉。腸道外感染,如上感、腦膜炎、肺炎、中耳炎、肝炎和腎盂腎炎也可伴有腹瀉。新生兒腹瀉後果非常嚴重,病兒很容易發生類休克狀況,產生嚴重脫水、代謝性酸中毒,其中新生兒流行性腹瀉常常因為其症狀重,病程長,並在新生兒群中形成流行,則被認為是最嚴重的一種新生兒腹瀉。這種腹瀉多由致病的大腸杆菌、沙門氏茵、輪狀病毒及腺病毒等引起,因輪狀病毒多發生在秋季,所以也叫做新生兒秋季腹瀉。
在腹瀉急性期,一般不能耐受乳汁,需禁食6-12小時,給予補充高濃度葡萄糖、電解質溶液。禁食時間不宜太長,以免影響新生兒營養,好轉後可逐漸喂以母乳。新生兒體液占體重比例高,當腹瀉嚴重時,容易發生脫水、酸中毒,所以必須要注意補充熱能、水和電解質,迅速糾正水和電解質紊亂,同時要選用有效的抗生素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