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新生兒保健與預防(2 / 3)

嬰兒有很強的吸吮能力,如果他沒有含著乳暈而隻有乳頭在嬰兒的口內,他能有效地切斷輸乳管的通道,這時就幾乎沒有乳汁流出了。這樣乳頭就變得酸痛異常,結果乳汁的供應就由於乳汁沒有被吸出而減少。

嬰兒將會很自然地吸不到乳汁,並由於饑餓而哭鬧。

(7)做好母嬰哺乳配合。一旦嬰兒在高興地吸乳時,母親就應安靜下來看著他。

如果他的眼睛張開,母親應和他相對而視。

當嬰兒吸乳時,母親應對他微笑和輕輕地細語閑談,這樣,他就會把看到母親的臉、聽到母親的聲音和聞到母親皮膚的氣味聯係起來,而歡歡喜喜地吃奶。

(8)兩側乳房輪流哺乳。嬰兒吸啜在最初5分鍾內是最強烈的,此時,他已吸食了80%。一般來說,每一側乳房哺乳時間的長短視嬰兒的吸啜的興趣而定。但是,通常不超過10分鍾。大概到達上述時間,乳房已被吸空,雖然有的嬰兒可能還對吸啜感到津津有味,但你會發現,嬰兒對繼續吃乳已不感興趣,他也許開始玩弄你的乳房,將乳頭在口內一會兒含入、一會兒吐出;他也許轉過臉去:也許入睡。當嬰兒顯露出在一側乳房已吃飽時,應把他輕輕地從乳頭移開,把他放在另一側乳房上,如果他吸啜兩側乳房之後睡著的話,他可能已經吃飽了。

母親要想知道嬰兒睡著是否由於吃飽的緣故,隻要看他是否在約10分鍾後醒來又再次吃奶就知道了。同樣地,如果嬰兒看來隻從一側乳房中吸食已能滿足他的需要量的話,那麼,下次喂奶時,一開始應換用另一側乳房哺乳。

(9)哺乳不可拉動乳房。切勿將吸食中的嬰兒從乳房拉扯開——這樣做隻會弄傷乳頭。為了把吃奶中的嬰兒移開,可穩定地輕壓他的頦部使他鬆開口。另一辦法是用手指滑入乳暈和嬰兒頰部之間,將小手指放入嬰兒的口角內。上述這兩種方法都會使他的口張開,並且使乳房容易滑脫,而不必使用其他方法把乳頭弄出來。在頭幾天裏,這些做法十分重要,因為乳頭需要變硬以利哺乳。

(10)母乳喂養姿勢。母親可以按自己選擇的姿勢哺喂嬰兒,隻要他能夠含住乳頭和自己覺得舒服、輕鬆自如就是,可以實踐各種方法並采用感覺最自然的一種。在一天以內要改換各種哺乳姿勢——這樣做將會保證嬰兒不會僅向乳暈的一個部位施加壓力,並且盡量減少輸乳管受阻塞的危險。

如果坐著哺乳,一定要位置舒服。必要時,用軟墊或枕頭支持雙臂和背部。

躺在床上喂乳也很好。特別是在頭幾周的晚上,母親應采取側睡姿勢,如希望更舒服,則可墊上枕頭,輕輕地懷抱嬰兒的頭和身體緊靠你的身旁。可能需要把嬰兒放在枕頭上,使他的位置高一點以便吸吮乳頭,但是較大的嬰兒應該躺在床上並靠在母親身邊,保證母親肩部下側的肌肉不受扭曲或拉得太緊,因為這樣會使奶流減慢。另一種辦法就是在母親手臂下墊個枕頭,把嬰兒放在枕頭上,讓他的雙腿放在母親後方,嬰兒麵向母親的乳房,而手可以托住他的頭部。

開始時,母親所選擇的哺乳姿勢可能受到分娩影響,例如,若做過會陰切開術的話,就會覺得坐起來非常不舒服,因此側臥哺乳更為適合。同樣的,如果做過剖宮產手術,腹部就太柔嫩,以致不適宜讓嬰兒躺在上麵,因此要把嬰兒的腳放在臂下的位置,或把他放在床上靠在自己身旁的位置哺乳。

(11)把握母乳喂養次數。嬰兒因為身體幼小需要多次喂食。母乳喂養的嬰兒可能比奶粉喂養的嬰兒喂食次數更多,這是由於前者吸收乳汁更快。

新生兒每2小時需要喂奶一次,一天喂的次數多達8—10次。嬰兒長大至1個月左右,通常每3小時進食一次:約2~3個月左右,則每4小時喂食一次。

大多數3個月大的嬰兒在晚上喂食後都睡一整夜,但不應考慮放棄晚間哺乳,除非嬰兒一直睡覺不醒。

(12)夜間哺乳。要滿足嬰兒對食物的要求,就應增加哺乳時間,每次哺乳最少要用30分鍾,這樣,24小時就花去了3—5個小時。由於夜間哺乳比其他事情更為重要,因此母親往往為照料嬰兒而弄得疲倦不堪和精神緊張,一天睡不上幾個小時,母親的睡眠方式在很長時期內會被破壞。所以,母親應在白天和晚間爭取充分的休息,作為丈夫應該協助妻子,並且幫助妻子做一些家務事。如果嬰兒睡在另一間房裏,夜間哺乳後,可把嬰兒抱回睡房和換尿布。

(13)適當減少夜間喂食。嬰兒在體重達到4500克的時候,他才能一次睡眠5個小時以上,不會因饑餓而醒來。如嬰兒的體重一旦達到上述標準,就可嚐試把兩次哺乳之間的時間延長,以便能獲得6小時安靜的睡眠,並能順利地停止淩晨給嬰兒喂乳。嬰兒有他自己的吃奶規律,但一般來說,巧妙地省去最後一次喂乳是合理的,以便自己能按規定的時間睡覺。但是要靈活處理,也許嬰兒不想停止淩晨的哺乳,無論怎麼樣力圖改變哺乳程序,他還是醒來就餓了,那就隻有依著他來了。

□增加乳汁維生素

母親一時營養供給不足,不會影響乳汁成分。但是如果母親長期營養攝入不足,可影響到乳汁營養素的含量,尤其是維生素B6.B12.A,出現維生素缺乏症及營養不良現象。

為此,在懷孕期間,如果母親沒有充分地服用綜合維生素,新生兒的維生素貯存或許會少,為了不引起維生素不足,從預防的角度出發應及早給新生兒加維生素。另外,未成熟兒由於身體小,貯存的維生素少,也要盡早補充維生素。可以從生後15天起每天加0.25毫升的綜合維生素。

缺乏維生素D易患佝僂病,引起嬰兒骨質發育不良。如果照射紫外線,人體的皮膚就能產生維生素D。可是,新生兒在生後1個月裏,一般是不宜曬太陽的,所以從生後3周開始,要每天給嬰兒加400國際單位的維生素Do特別是未成熟兒,體重在2000克時,體內維生素D的貯存很少,更需要從生後2周開始加維生素。

缺乏維生素C易患壞血病,症狀是身體各處出血,當觸摸一下腳部時,嬰兒常常由於疼得厲害而大哭起來。用母乳喂養的新生兒,如果母親不是完全不吃水果和蔬菜,就不會得這種病。在用鮮牛奶和奶粉喂新生兒時,由於調配時加開水,就使部分維生素C受到破壞。為此,從生後2~3周開始,每天要給不用母乳喂養的嬰兒補充維生素C 25毫克(或者加橘子汁50毫升)。

維生素A不足時,眼的角膜會發幹,嚴重時會導致失明。維生素A耐熱,即使牛奶進行消毒後也能剩下大量的維生素A,母乳中也含有大量的維生素A(每100毫升乳汁中有200—500國際單位),所以不補充也可以。為了預防起見,每天可加維生素A500~2000國際單位。

缺乏維生素Bi會引起腳氣病,牛奶中維生素Bi的含量比母乳中多(每100克牛奶中含0.04毫克,而100克母乳中則含0.02毫克)。新生兒每天需要0.5毫克的維生素Bi。如果母親不喜歡吃麵粉、麵條、麵包等,而隻吃精白大米,又不吃較多的副食品,母乳中的維生素Bi就會缺少,使新生兒患上腳氣病。由於不清楚母親的食物中所含維生素的量,為了預防,每天可加0.5毫克左右的維生素Bi。

為了預防各種維生素的不足,需要注意上述各方麵。若擔心肝油對嬰幼兒的刺激太大,或擔心果汁也易引腹瀉,可喂綜合維生素。市售的綜合維生素,除含有A、D、B,外,還混有其他各種新生兒每天所需的維生素,從預防的意義上說可以讓新生兒食用。

隻是維生素D和維生素A的服用量若超過了需要量反倒有害,所以不能隨心所欲地加綜合性維生素。當新生兒長大時就可以常曬太陽,能喝果汁後也就不必食用綜合維生素了。

現在的特製奶粉含有各種維生素。一天食用100克奶粉就可以滿足新生兒對維生素的需要量。但這個時期的新生兒還吃不了100克奶粉,所以還是加一點綜合維生素好。

□腹瀉時的喂乳

嬰兒腹瀉以夏、秋多見,其發病原因除胃腸道受細菌感染外,主要是由喂養不當、天氣太熱,或突然受涼引起。如果未按時添加輔食或喂養不定時,一旦食物變化較多,小兒腸道不能適應,也會引起消化不良而腹瀉。對嬰兒腹瀉,除要注意衣著、用藥物治療外,飲食調理也非常重要。以牛奶為主食的嬰兒患腹瀉時,要根據腹瀉、嘔吐、食欲和消化情況來確定飲食治療方案。如病情較重,每日腹瀉超過10次,並伴有嘔吐現象,應暫時停喂牛奶,即禁食6~8小時,最長不超過12小時。禁食時可用胡蘿卜湯或焦米湯代替,間隔時間和每次用量均與喂牛奶時相同。這些食物易於消化,能減輕腸道的負擔。腹瀉情況如有好轉,逐漸改用米湯、衝淡的脫脂牛奶、稀釋的牛奶,最後恢複原來的飲食。如嬰兒腹瀉情況並不嚴重,每日腹瀉在10次以下,比正常多2~3次,無嘔吐,此時可暫用1~2日米湯,以後用衝淡牛奶或以牛奶和水各摻半的濃度,或製成2份牛奶1份水的濃度,使腸道逐步適應。當大便恢複正常後即可改用原有的牛奶濃度。如嬰兒偶然出現腹瀉,而且病情也輕,則隻需用;中淡牛奶喂1~2天即可,以後恢複正常牛奶飲食。衝淡牛奶時最好用米湯,因為米湯沒有發酵作用,減少酸對腸道的刺激,有利於腹瀉的治愈。

腹瀉時期,無論病情輕重,輔助食品應全部停止添加,至痊愈後再逐步恢複。

●吐奶時的喂乳

掌握好喂奶的時間間隔,如喂奶過於頻。

繁,上一餐吃進的乳汁還有部分存留在胃裏,這必然影響下一餐的進奶量,或者引起胃部飽脹,以致吐奶。

□低體重兒的母乳喂養

凡出生時體重不足2500克的新生兒統稱為低體重兒,也包括胎齡不足37周的早產兒及滿37周的足月兒。早產兒自34周起就有吸吮和吞咽能力,但體重不足1800克的早產兒吸吮力差,常不能滿足自身的需要;體重不足1500克的早產兒叫做極低體重兒,完全沒有吸吮能力。母親的乳汁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正是早產兒所需要的,因此應首選母乳喂養。對低體重兒,母親應擠奶,每天至少擠8次,每次都應盡量擠淨(如果每天隻擠1~2次,奶量會很快減少),將擠出的奶用杯和小勺或滴管哺喂小兒。出生第1天的低體重兒喂奶量為每千克體重60毫升,將總量分成8次,每3小時喂1次。

第2天每千克體重喂奶80毫升,第3天每千克體重喂奶100毫升,第4~7天每天每千克體重喂奶量增加20毫升,第8天每千克體重喂奶200毫升,用以上的奶量維持到嬰兒體重達1800克,然後讓他盡早開始自己吸吮母乳,但應幫助他把奶頭放在正確的位置上。

低體重兒的第1次哺喂應在生後6小時內,以防低血糖的發生。母親可擠出少量的初乳及時哺喂。如果實在沒有初乳,須借助他人的母乳時,須注意對方的身體情況,並將奶煮沸消毒後再喂。

□不宜母乳喂養的母親

(1)患有嚴重心髒病、慢性腎炎、糖尿病的母親,為避免病情加重,都不宜用自己的乳汁喂養嬰兒。

(2)患有肝炎、結核病的母親不宜喂奶,以免傳染嬰兒。

(3)患精神病和癲癇病的母親,若在喂奶時發作,會對嬰兒造成傷害,而且患病母親因為長期服用魯米那、安定片等藥物,藥物可隨乳汁進入嬰兒體內,引起嬰兒嗜睡、虛脫、全身淤斑等等,因此不宜喂嬰兒。

(4)甲狀腺機能亢進的母親,在服藥期間也不要喂奶,以免引起嬰兒甲狀腺病變。

(5)患急性感染的母親,在服用紅黴素、氯黴素、磺胺等藥物治療期間,應停止給嬰兒喂奶數天。為了避免回奶,應將乳汁吸出來倒掉,待病好後再繼續哺乳。

(6)生下患乳糖血症或苯丙酮尿症患兒的母親,要立即停止用母乳及其他乳類製品喂養患兒,以免患兒智力受到損害。

(7)母親乳房患病,如乳頭凹陷、乳頭糜爛、乳腺炎等都不宜給嬰兒喂奶。

(8)服用避孕藥或注射鏈黴素時,也不宜讓嬰兒吃母乳。

(9)母親患嚴重感冒或高燒時,也要暫時中止喂奶,等恢複之後再喂。

不宜母乳喂養的母親,應該努力想辦法醫治自己的病患,盡快盡可能地滿足孩子的需要。

□哺乳母親的禁忌

能不能哺乳完全看母親的情況,母親患有活動性肺結核,別說喂奶,就是同住一起也不合適。要給嬰兒接種卡介苗6~8周後,母親的結核經治療後有所好轉,咳嗽止住了,可以考慮給孩子喂奶,但這時往往母親的乳汁大多也幹涸了。患乙型肝炎的母親,因為產前使胎兒發生感染的可能性很大,有的醫生也就認為沒有必要禁忌哺乳,但慎重起見,還是不喂患病母親的乳汁為宜。至於患有心髒病、慢性腎炎、糖尿病等的母親,隻要她能夠分娩,一般都可以給嬰兒喂奶,如果體力不行,再考慮停喂。感冒發燒是防不勝防的,但仍可喂奶,讓母親注意戴口罩以免將疾病傳染給孩子。患乳腺炎時,乳腺管的膿液會跟著奶汁流出,此時的奶不能喂給孩子。病情恢複後可繼續喂奶。

●哺乳母親禁用的藥物

母親服用的藥物和食物成分可以滲透到乳汁中,通過喂奶進入嬰兒的體內,對嬰幼兒發生作用,如抗癌藥、抗精神病藥、有放射性的藥物、口服抗凝藥、氯黴素、異煙肼;

能抑製乳汁分泌的藥物,如含雄性激素、雌激素的藥物、阿托品類藥物、利尿藥、多巴胺類藥物、過量輸液或飲水、大量用B族維生素;容易對乳兒產生不良影響的藥物,乳母應盡量避免服用,如大量酒精、氨苄青黴素、青黴素G、磺胺類藥物、慶大黴素、鏈黴素、四環素類、巴比妥類、苯妥英鈉、抗甲狀腺藥物、阿司匹林、心得安類藥物、安定類藥物、骨化醇、雌激素、溴化物、喹諾酮類藥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