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兒童事故與危重症狀急救(2 / 3)

胸外心髒按壓不可中斷,直至心髒恢複跳動,若因其他搶救措施如氣管插管、轉運病人時必須暫停,也不要超過15秒;擠壓時盡量用手掌,使接觸麵擴大,不能用手指用力加壓,以避免在一個點上壓力過大傳至肋骨引起骨折:用力不要過猛,有時為搶救,希望讓心髒及早複跳,結果用力太過,造成肺、肝、胃等破裂,反而加重病情,促使死亡;複蘇時心髒按壓與人工呼吸的頻率應為4—5:1.

對新生兒及小嬰兒的心髒按壓手法與成人有所不同,由於新生兒胸壁薄,醫護人員手掌過大,可用雙手合抱胸部,用大拇指按壓胸骨下方,其餘四指分別放在後背;其他擠壓方法同上述。小嬰兒的胸骨、肋骨及胸壁都很薄,也比較脆軟,用力按壓時要防止肋骨及內髒損傷。

2.緊急事故與急救

□誤飲毒品

發現孩子誤服了有毒物品後,首先要知道究竟是誤食了什麼東西。如果孩子意識很清楚,就讓他喝水或牛奶然後再吐出來,反複吐幾次後帶著他及誤飲的東西和嘔吐物立即去醫院洗胃。

但是,如果誤飲的是強酸、強堿(多為洗滌劑)、石油、稀料時,如果讓孩子再嘔吐出來,就會被吸進氣管而引起肺炎,所以絕不能讓其嘔吐,可讓其盡量多喝水或牛奶,然後速送醫院急救。

□藥物中毒

藥物中毒,即指藥物對人體產生非治療作用的不良反應。也可能是服用過量或人體的特異性反應。小兒藥物中毒經常是由於誤服藥物所引起的。

小兒誤服藥物的原因很多:一類是家長誤把大人藥物給小兒服用,或者是小兒自己誤服,如把糖衣片誤認為是糖果而食入;也有的小兒把顏色鮮豔、有芳香氣味的水劑藥物、化學試劑當成飲料喝了而引起中毒;另外,看到大人們服藥,小兒模仿,待大人離去就自行服用。這些誤服藥物常常成倍超過小兒限定劑量,再加小兒肝、腎功能低下,解毒和排泄藥物能力較差,如不及時發現和處理,往往會造成嚴重後果。

若發現小兒誤食了藥物,首先要做的就是弄清楚什麼時間、吞服了什麼藥物及可能有多少劑量,最好同時找到藥物包裝,以便就診時給醫生提供可靠的依據。注意千萬不要打罵、責怪孩子,否則孩子因害怕而不敢說出實情,會延誤救助時機。

如果發現及時,還沒有出現什麼中毒症狀時,家長也可讓孩子喝一碗溫開水,然後讓孩子張開嘴,用筷子壓舌根部位,引起嘔吐,就可把吞入的部分藥物吐出。如已超過2小時,或出現了異常症狀,就應立即帶小兒去醫院,此時最重要的是帶上誤服藥品的藥瓶、說明書,讓醫生及時明確診斷。有時患兒誤服藥物時家長沒發現,等出現症狀時送到醫院,家長也不能敘說藥物種類,此時醫生就要根據患兒臨床表現,結合家中可能貯備的藥物作出初步診斷,並進行病因或對症治療。

如估計誤服時間在2~4小時左右,可用洗胃機進行洗胃,把殘存尚未吸收的藥物洗出。如服藥已超過6小時,則需靜脈輸液,並加維生素C等幫助藥物早些排出。如能明確診斷,能找到相應拮抗藥物則可用藥物拮抗;有時找不到拮抗藥物,就隻好采用對症治療,如吸氧、鎮靜、解毒、保護肝及腎的功能等。治療結果取決於就診早晚、診斷明確與否以及患兒誤服的量。

要預防藥物中毒,家長首先要把藥物管理好,把藥物放在孩子不易找到的地方,顏色鮮豔帶甜味的藥片、藥水更要保管好。同時每種藥物都要有完整的包裝以便鑒別。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切忌用用過的藥瓶裝消毒劑、農藥、化學試劑及其他不能食用的物品,尤其是農藥和滅鼠、滅蟑螂藥更要嚴格保管,絕不能讓孩子接觸到。對兒童要加強教育,讓他們了解藥物不能亂吃,一定要在家長指導下服用,切忌自行服用。

藥物中毒是可以避免的,隻要從思想上重視,嚴格管理藥品,許多悲劇是可以避免的。

□燒(燙)傷

燒(燙)傷常發生於學齡前兒童,致傷的原因是多方麵的,絕大多數是燙傷,如開水、熱湯、熱粥、熱滾油等所致,其次是火燒傷。

過年過節兒童喜歡放鞭炮是發生意外傷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可以引起自傷,也可引起他傷,甚至釀成火災。還有少數是化學燒傷和電擊燒傷。

燒(燙)傷的輕重與受傷麵積、深度及部位有關。燒傷麵積一般按受傷者手掌麵積大小來估計,一手掌約占全身體表麵積的1%。燒傷程度分3度:I度燒傷,隻損傷表皮,受傷部位皮膚發紅,明顯疼痛,無水皰。

Ⅱ度燒傷,損傷真皮,皮膚出現水皰,疼痛明顯。Ⅲ度燒傷,皮膚、皮下組織、肌肉、骨骼均受損傷,傷麵灰白或焦黑,無水皰,也不疼痛(神經受損)。

燒(燙)傷麵積超過5%;燒傷程度在Ⅱ度以上;燒(燙)傷部位在頭麵部、頸部、會陰部等,均應到醫院診治。傷兒燒傷麵積過大,可因疼痛及局部滲液過多而發生休克,且處理不當容易感染、粘連、瘢痕形成而影響局部功能,因此要送專科治療。

一旦發生燒(燙)傷應立即消除或脫離致傷原因,如果是火災,應迅速將傷兒抱離火區,如果是水、湯、油燙傷應立即除去局部衣褲。I度燒燙傷應立即浸泡在涼水或冰水中,可止痛消腫,然後塗些幹淨的植物油或燙傷膏,可不必包紮。Ⅱ度燒燙傷,盡量不要將水皰弄破;小麵積也可用消毒針頭刺破水皰,放出漿液,搽上紫藥水或紫草油。

□溺水

溺水常發生在夏秋季,多因遊泳、失足、自然或人為災害而發生。對此,社會各界、學校、家庭都應引起高度重視。

發生溺水,首先要做的是想盡一切方法將患兒救起離開水岸並現場搶救。先清除口、鼻中的泥沙、汙物,將頭朝下,腹部靠在施救者跪屈的大腿或凸起的石塊、土坯上,讓呼吸道中的水盡量流出。如呼吸心跳已停止,應立即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髒按壓。心肺複蘇後,立即送醫院治療。

□觸電與雷擊

小兒誤觸電後的病情程度取決於電流種類、電流強度和電壓高低及接觸時間。在接觸220伏電壓時,若與地麵處於絕緣狀態如穿橡膠鞋或站在木凳上,因電流沒在體內形成電化學作用,對身體損害不大,隻是小兒會受驚嚇而突發驚叫,觸電局部可發生電擊傷,導致麵色蒼白,短暫昏倒,但很快可恢複;如若人與地麵無絕緣,則電流與大地構成電流回路,強電流經身體形成了電化學作用,造成重要器官損害,小兒會立即昏倒,肌肉抽搐、全身僵直、呼吸與心跳驟停。

雷擊通常因在雷雨天爬樹或在樹下、山頭玩耍而發生。

發生觸電或雷擊後,進行現場急救是挽救傷兒生命的關鍵所在,首先應立即切斷電源實施口對口人工呼吸與心髒胸外按壓,一直堅持到護送至急救站後,繼續搶救。

□頭被撞擊

由於小兒的頭部與身體比例相對較大,所以跌倒後頭部最容易受到撞擊。由於小兒的骨骼較軟,頭部受到撞擊後,一般也不會像成年人那樣,發生頭蓋骨骨折,但是常見血管破裂引起血腫,血腫會壓迫大腦。

在小兒頭部受到撞擊後,一定要注意小兒有無意識喪失、嘔吐、痙攣這3個症狀。

如小兒在頭遭撞擊後立刻哭了,或者雖臉色發白、嘔吐,但馬上就好轉時,可讓孩子安靜地休息,冷敷頭部,並注意觀察病情有無變化。

如果有傷口並有出血時,在消毒傷口後,用幹淨的紗布壓迫止血。若喪失意識,耳鼻有出血或不斷發生痙攣時,就說明大腦的損傷較嚴重,要盡量使頭部不動,立即送往醫院急救。

孩子頭部受到撞擊後,至少在2~3天內都要注意觀察孩子的情緒和食欲,若發現異常表現時,應及時送醫院檢查。

□窒息

窒息一般多發生於嬰兒會爬和會翻身之前。由於母親摟著嬰兒睡覺時乳房壓迫了嬰兒、沉重的被子蓋在臉上、吐乳引起的呼氣道閉塞、洗澡時的溺水等等。也有因誤食了豆子或紐扣嗆入氣管而引起窒息的。

如果是單純受壓迫引起的窒息,可嘴對嘴做人工呼吸,如果心髒停止跳動了還要做心髒按摩。

□煤氣中毒

煤氣中毒也就是一氧化碳中毒。疏於管理或錯誤使用煤氣、天然氣、液化氣,極易造成爆炸或中毒事故:爐灶沒有煙囪或煙囪不通,供氧不足也可產生大量一氧化碳,引發中毒事件;燃氣熱水器,安裝不合理,通風不良,也可產生一氧化碳而引起中毒;冬季火盆取暖或帶火盆沐浴,因緊閉門窗,也極易發生煤氣中毒。

中毒程度較輕時,可表現為頭沉、頭暈、頭痛、惡心、乏力,此時如能意識到可能是煤氣中毒,要立即打開門窗通風,可保全家平安無事,但這種意外事故往往在不知不覺中發生,或家人已安睡,或已進入中度中毒時才發覺,這時雖有意識但已渾身癱軟,無力爬往門窗。如發現小兒煤氣中毒,緊急處理措施是:立即打開居室所有門窗;解開患兒衣扣,就地進行心肺複蘇術;待救護車到後,繼續心肺複蘇,迅速送往急救中心或醫院。

□凍僵

凍僵與通常所說的凍傷(凍瘡)不同,凍傷是指由於氣溫低,手背、足跟、指、趾和耳垂及麵部等暴露部位,發生紅、腫、癢、痛,嚴重時可有水皰而形成潰爛。而凍僵則是指遭受突然或意外低溫,使體溫散失,導致新陳代謝下降,心、腦、肺嚴重受損而危及生命。輕度的凍僵,表現為寒戰、皮膚蒼白、全身冰冷、心跳呼吸加快,反應遲鈍,活動困難,關節肌肉發硬,心跳呼吸減慢。嚴重的凍僵表現為意識喪失,血壓下降,呼吸心跳微弱最終可以停止,皮膚蒼白、冰涼、水腫,肌肉僵硬。

如小兒發生凍僵,第一件事就是檢查受害的程度,如果是輕、中度凍僵,患兒神誌清楚,呼吸、血壓變化不大,可以進行家庭急救,立即將患兒轉移到溫暖的房中或熱炕上,脫去衣和鞋襪,裹以被褥保暖,一段時間後可行溫水浴,水溫逐漸提高到38.C~42℃,複溫後,擦幹全身,仍裹以被褥再保暖。若為重度凍僵,患兒已昏迷,呼吸、循環衰竭,應立即送醫院搶救。

□食管、呼吸道異物

預防此種事故,主要在於家長。家長應經常教育孩子不要將玩具放在口內玩耍,同時禁止孩子玩項鏈、珠子、釘子等小東西,給孩子做麵食或湯飯時,注意不要將魚刺和骨頭混在食物中。

如孩子不慎將小扣子、小珠子一類的東西誤吞入口時,孩子可能未訴不適,則可以在家觀察有無出現腹痛等異常表現。若魚刺等卡在咽喉,切不可強行用茶飯咽下,而應及時送醫院就診。

孩子不小心把細小物體誤吞入喉、氣管、支氣管內,發生呼吸道異物,應及時送醫院處理,否則會因窒息危及生命。

□運動損傷

當孩子意外跌倒或跳舞不慎拉傷肌肉、肌腱時,大人要立刻讓孩子停止運動,然後用冷水袋冰敷受傷部位10~20分鍾,並用彈性繃帶包紮局部,這樣,就能有效地止血及止痛。如果損傷的部位出現明顯的腫脹、淤血、變形或劇烈的疼痛時,應該及早去專科醫院作檢查救治,以免誤診或使傷勢惡化。

□車禍

隨著汽車工業的發展及公共交通事業的發展,汽車已經逐漸進入尋常百姓家,路上行駛的各種汽車越來越多,再加上現代人們生活節奏加快,高速公路的普及,各種汽車行駛速度也越來越快,因此交通事故頻頻發生。小兒由於自我保護能力和判斷能力差,尤其是在穿越馬路時,更容易發生嚴重的車禍。據北京市兒童保健所統計,特別在郊區、農村地區,因車禍而傷亡的兒童已列為小兒意外事故死亡的第一位。

發生車禍後,由於巨大撞擊力使小兒身體各器官、係統都可能受到嚴重損傷,如心血管係統、呼吸係統及中樞神經係統損傷,往往可以立即威脅生命,導致死亡:也有的隻傷及軟組織、骨骼,不至於立即死亡,但也可能並發其他嚴重合並症或致殘。一般來講,侵犯係統越多,其致殘率和死亡率越高,而且有否髒器損傷及嚴重程度往往直接決定傷員的預後。

不論任何情況,小兒發生車禍後,應立即送傷兒去醫院檢查。

急診醫師或外科醫師在接受車禍傷兒後,應立即進行現場搶救。

首先,要清除傷兒口、鼻、咽喉部的異物、血塊、黏痰、嘔吐物等,保持呼吸道通暢。

在確認沒有頸椎及顱腦損傷後,可將傷兒頭向後仰,迅速予以吸氧,確保生命重要器官得到充分氧供應。

其次,要立即製止出血。可小心拆開原來包紮物,對傷口進行消毒後,觀察有否出血部位,如出血較多,可先在傷口上方用止血帶束縛,然後局部加壓包紮止血,並可注射止血、凝血藥物。止血帶止血應每半小時鬆開1次,觀察有否繼續出血、滲血。

接下來就要處理傷口,局部清洗,去除壞死、嚴重汙染的組織,用清潔紗布、繃帶重新包紮。如有骨折或內髒損傷,應立即送手術室在麻醉下進行複位或內髒修複處理。由於處理傷口會給患兒帶來劇烈疼痛,應同時給止痛劑及鎮靜劑,保證手術順利進行。

其他要做的工作還有固定傷肢,防治休克,防治感染,積極預防和治療合並症,針對不同部位的外傷進行不同處理。

車禍對小兒傷害嚴重,家長、教師平時要照顧好孩子,不要單獨讓小兒自行橫穿馬路。對較大兒童也要經常進行安全教育。

交通部門要教育司機在學校及居民區附近不要開快車,密切注意來往行人。交通部門也要對道路標誌和各種路口加強管理。隻有全社會重視,才能減少、杜絕小兒各種交通事故和車禍的發生。

3.兒童危重症狀與急救

□發熱

兒童調節體溫的機能尚不健全,但新陳代謝很旺盛,運動很頻繁,所以其體溫比成年人平均要高出0.50C~0.60C。體溫37.50C~38C以上才能看做是發燒。

兒童發燒時,不僅要測量體溫的高低,而且有必要注意發燒的初起和經過以及同時出現的各種症狀。如果孩子神誌清醒,逗他還樂,雖然發燒但精神很好時,就不要慌張。若孩子不停地哭鬧,或昏睡,嘔吐、腹瀉,體溫高,還出現臉色蒼白、手腳發涼時,這是病情危重的表現,要盡早去看醫生。

發燒時水分損失很大,容易造成脫水,所以不要忘記給患兒補充水分。尤其伴有腹瀉和嘔吐的患兒,補充水分是十分重要的,可喂米湯、茶、果汁、湯等。

在冷敷頭部時,也要注意身體保暖,特別是在手腳發涼時,可用暖水袋暖之,但是要注意不要引起燙傷,暖水袋要用布包好,放在離腳30厘米遠的地方。

如患兒感覺發冷,可多穿一些衣服。否則,不要給患兒穿過多的衣服,那樣不利於散熱,另外應給患兒穿容易吸汗的純棉內衣,而且每次出汗後都要更換。

在飲食上要多給容易消化的、含蛋白質多的食物。有口腔炎時,可給刺激性小、稀軟的食物。還要注意室內溫度,可經常打開窗子,換換空氣。

□中暑

中暑一般發生在炎熱的夏季。可讓孩子躺在通風好的地方,用涼毛巾冷敷頭部,幫助散熱。為了加快血液循環,可向心髒方向輕輕按摩手、腳。待神誌清醒後要立即補充水分,但要注意喂水時不要讓水嗆入氣管裏。

□凍瘡

凍瘡多容易發生在身體外露部位,如手背、手指伸麵、足跟、外耳等處,這些部位或沒有衣帽掩蓋,或活動較少,有時還可累及鼻尖及小腿下部,多見於小學生及中學生。

凍瘡大多可呈對稱性分布。早期可見皮膚蒼白,以後出現大小不等的紫紅色斑及局部腫脹。開始局部有麻木感,繼而奇癢無比,局部脹痛,並有疼痛感,較重者局部還可發生水皰,如抓搔等原因水皰破裂,可流出白色漿液,底麵呈紫紅色潰瘍,一般感覺又癢又痛,十分難忍。抓破後可繼發細菌感染,甚至化膿,雖經治療,有時因創麵較深,可致疤痕。

對皮膚比較嬌嫩又極易過敏者,往往潰瘍可以經久不愈。在醫療條件較差的邊遠山區及農村,還有的形成壞疽,皮膚變黑,組織壞死、脫落,病程遷延日久。凍瘡與天氣寒暖關係密切,氣候轉暖,局部血液循環恢複,凍瘡可逐漸縮小,腫脹消失,紫紅色斑變淺,局部皮膚逐漸恢複正常。

為了預防凍瘡,冬天要注意外露部位的保暖,經常活動,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尤其在冬季,無取暖條件下聽課和寫字的中、小學生,在伏案寫字時要定時搓雙手及麵部、雙耳,活動雙腳,使容易生凍瘡部位的皮膚充血、發熱。同時要注意手、腳等部位經常保持幹燥。

一旦發生凍瘡,必須加強凍瘡部位的護理。受凍以後,不要立即接近火爐烘烤或浸在熱水裏,局部應先用溫水或暖水袋加溫,然後擦幹,塗上防凍藥膏。患處須戴手套、穿厚襪、棉鞋,必要時戴耳帽或耳罩。如已經發生水皰、潰瘍或繼發感染,應去醫院診治。

□腹瀉

大便裏水分增多,軟而不成形狀就是腹瀉。腹瀉在兒童疾病中發生率極高,可由多種原因引起,所以診治時不僅要看腹瀉的次數和大便的形狀,還要看孩子自身狀態。隻要孩子食欲好,不發燒、不嘔吐就不必著急。

但如果有發燒、嘔吐、沒食欲、臉色不好,情緒不好也不笑,體重不增加或者減輕就要注意了,應立即去看醫生。

腹瀉引起的危險狀態就是脫水症,隻要孩子不吐,就要多喂水。給孩子喝牛奶時可根據情況兌些水,至於兌多少水,須根據具體情況而定,最好去請教醫生。

喂母乳的孩子發生腹瀉可以繼續喂母乳,對喂斷乳食的孩子可暫時中斷喂斷乳食,但不久就要恢複,不能因為大便不好就永遠地停喂斷乳食,否則孩子的大便就更不會成形,而且因營養不足也就沒有抵抗力。

要給孩子容易消化的軟食。

腹瀉時還要注意觀看大便的硬度、顏色、氣味及其混入物。如為黏液血性便,應懷疑是痢疾等傳染性疾病,需把用過的尿布放在甲酚溶液裏泡2小時以上,用以消毒。

若持續腹瀉,同時還伴有其他症狀時,可帶著大便去醫院檢查。

□嘔吐

孩子比成年人容易發生嘔吐,引發的原因有很多種。咳嗽嚴重時會引起嘔吐,吃多了也會引起嘔吐,激烈活動和過於興奮都會引起嘔吐。不過這些嘔吐都不必擔心,有的在嘔吐前雖然看上去很痛苦,但在嘔吐後就沒事了。對於腹瀉後開始的嘔吐、發燒時的嘔吐、嘔吐後突然精神不好、越來越惡心並且臉色也不好的時候,則一刻也不要耽誤,要立即去醫院檢查診治。

孩子發生嘔吐時,首先要防止嘔吐物致使患兒窒息。在吐過之後不要再誘發嘔吐:

衣服吐髒了之後要馬上更換。孩子看見嘔吐物或聞到氣味會惡心導致再次嘔吐,所以要馬上收拾掉,讓孩子安靜休息。

在多次嘔吐或惡心的時候,為了讓胃休息一下,可不給水分和食物。在經過治療,嘔吐停止,孩子也安靜時再開始給點水分。

食物可每次少給,但要增加次數。

嘔吐時要注意其嘔吐是所吃的食物未經消化原樣吐出來了還是消化後吐出來的,也要觀察嘔吐時的情況、次數和量。因為有可能是傳染性疾病,所以在嘔吐並有腹瀉、發燒時,一定要引起注意,要帶上嘔吐物和大便去醫院檢查,以便及早發現病情及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