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鼻血
孩子們經常在做遊戲或夜裏睡覺時流鼻血。與鼻血的量和次數相比,更應該注意鼻血是否在短時間內(5分鍾)止住了,還是持續不斷(20~30分鍾)。流鼻血的主要原因是用手指摳鼻子內部造成外傷,或患鼻白喉,或有出血的疾患(白血病、紫癜病)等。
流鼻血時,首先要把流進嘴裏的血液弄出來,對幼兒以上的孩子,可把肩膀墊高,使嘴裏的血液流出來。
在出血達30分鍾以上仍不停止或頭部被擊而流鼻血時,一定要即刻送往醫院急救。
□肚子痛
肚子痛是兒童常見病,原因多種多樣,因此要注意觀察孩子的啼哭方式、臉色、姿勢、精神好壞等全部情況。
伴有急性腹瀉、嘔吐、發燒等症狀的腹痛時,可考慮是胃腸炎、腸炎、食物中毒;腹痛劇烈,大便中混有血液,臉色不好並有嘔吐時,可考慮是腸套疊症或疝絞窄;有黏液血性便,裏急後重時可考慮是赤痢;開始時腹痛,漸漸出現惡心,繼而發燒時可考慮是闌尾炎。
如果懷疑是重症,要馬上去看醫生,如果孩子隻說有些肚子痛,則不要慌張,可以先觀察一下孩子的情況再說。
飯後發生的腹痛,可能是吃多了,這時孩子嘔吐之後就會好些,可讓孩子安靜地躺一會兒。
受涼後引起腹痛時可暖暖身體。
有的孩子在疲勞時、寂寞時、不耐煩時也會說肚子痛,可采取措施消除這些原因。
□頭痛
孩子能清楚地指出疼痛部位要在4~5歲以後,在這之前,當耳朵、鼻子、眼睛、嗓子、脖子疼痛時,孩子都會說是頭痛。父母細心地對孩子加以觀察再進行分析判斷是很重要的。
孩子突然喊頭痛時,可給他量一下體溫,如果體溫高就說明是發燒引起的頭痛,可按發燒情況加以治療。眼、耳等處的疾患也會引起頭痛,要注意一下有無眼、耳的異常。
頭痛伴有發燒、表情呆滯、興奮、嘔吐、痙攣等症狀時,要馬上去醫院。
□蛀牙疼痛
兒童多數都有蛀牙,當蛀牙痛時,可先在家裏進行處理,首先把堵塞在蛀牙裏的食物殘渣取出,用溫水把嘴嗽淨。然後用棉球把蛀牙的洞穴堵上,再服用一些鎮靜劑。
嘴裏含塊冰或從臉頰的表麵進行冷敷也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上述處理隻具有暫時的效果,一定要去口腔科接受治療。即使蛀牙不痛了,由於小孩的蛀牙發展很快,還是應該抓緊時間治療。
□出疹子
……小兒出疹子時,家長要注意看有無發燒、疹子有無水皰、是從身體的哪個部位並始出的,用手指按一下看其紅色是不是消失等症狀。根據這些症狀可確定是否具有傳染性。
發燒、疹子呈水皰狀時為水痘、皰疹感染症(極少見);發燒但疹子裏不含有水的是麻疹、風疹、突發性發疹及猩紅熱:不發燒但疹子呈水皰狀的可懷疑是天皰瘡。上述疾病都具傳染性,在懷疑有可能是上述某種疾病時,要立刻去醫院診治,並要注意防止傳染給其他的孩子。
出疹子時,為防止二次感染,要保持皮膚清潔,並防止小兒搔抓癢處。應避免穿化纖、混紡的衣物,要穿棉製品衣物,每天都要換上刺激性小的、清潔的衣服。
出疹子期間,孩子的身體會很虛弱,此時要盡量讓孩子在家中靜養。
□咳嗽、哮喘
鼻翼張大、擴張肩膀來呼吸,呼吸沒有規律,或者出現臉色發青、精疲力竭等症狀時,便是呼吸困難。感冒的孩子若出現這些症狀,就有可能是並發了肺炎、支氣管炎,要馬上送醫院。另外,當咳嗽的聲音嘶啞,像狗在遠處叫時,也要引起注意。
有睡不著覺的喘鳴持續時要去醫院。
孩子們的呼吸道黏膜很敏感,感冒後分泌物就會增多。這些分泌物都粘在支氣管黏膜上,使氣道狹窄,這時呼吸就會發出嘶嘶聲,這就是喘鳴。如果不發燒,臉色和食欲都正常的話,就不必擔心。但是,如果突然呼吸困難,發出啾啾的聲音,在夜裏也睡不著覺,同時出冷汗或者嘔吐時,要立即去醫院檢查救治。
咳嗽與喘鳴時,呼吸比較困難,為了擴張胸部,可在後腰下墊上毛毯使上身抬高一些,也可把上半身墊起,呈半臥位。讓孩子俯伏、低頭,使之排出氣管的分泌物,或者用溫濕的毛巾敷在脖子上也有效果。
此外,要用棉棒把氣道擦幹淨,防止分泌物堵塞鼻子、嘴。在孩子不惡心的時候,要多給補充水分,並提高房間的濕度。
□痙攣
由於兒童的大腦發育還未完善,稍有刺激就會引起痙攣。孩子痙攣時,要注意觀察有無發燒、神誌是否清醒、從發作到停止的時間、發作的形式、發作前的狀態等等,這些都有利於醫生的診斷。一般的痙攣在幾分鍾以內就會結束,不要慌張。在恢複正常以後,為了找出引起痙攣的原因,一定要去醫院接受檢查。
痙攣時,切不可慌忙抱起或使勁按住孩子,那樣反而會使痙攣持續更久,應讓孩子安靜地躺著。為了防止唾液和嘔吐物被咽下,要把孩子的臉偏向一側;把衣服鬆開,以利呼吸;如果口中有嘔吐物,要擦掉。
痙攣伴發燒時,要冷敷頭部,在發冷和發抖時要注意手腳的保暖。為了防止在痙攣發作時咬傷舌頭,可把筷子纏上紗布放在嘴裏,但如果孩子牙關緊閉,就不要勉強硬往嘴裏放。
□骨折
骨折處表現有紅、腫、痛、熱及功能障礙,用手輕輕按壓疼痛加劇,有時可摸到骨折斷端,稍微移動可以聽到或感覺到骨磨擦音,可見傷肢縮短、彎曲或折成一定的角度(稱之傷肢畸形),傷肢可見明顯腫脹,不能活動。嚴重骨折傷兒常出現休克。
骨折局部有傷口為開放性骨折,開放性骨折要保持傷口清潔,不能用手觸及,更不能用水衝洗,也不必上藥,隻用碘酒和酒精消毒傷口周圍皮膚,表麵覆蓋消毒紗布。
骨折後要立即進行臨時固定,以防骨折斷端損傷周圍血管、神經,利用隨手可找到的物件,如木板、木棍、竹片、竹竿、樹枝、扁擔,甚至傷兒的對側健肢將骨折上、下兩個關節一起夾住固定,然後迅速送醫院治療。
若懷疑有椎骨骨折,那就要十分謹慎而輕柔地將傷兒作俯臥放於硬板上,頭和肩下墊一個枕頭,抬上救護車,不要自作主張進行急救,以避免造成脊髓意外傷害。
□心動過速
心動過速是指心率超過正常範圍。由於小兒的心率隨年齡而異,因而心動過速的標準也要隨之改變,一般學齡前兒童超過160次/分,學齡兒童超過120次/分,都屬不正常狀態,有可能有病理狀態,需加以注意。
小兒心動過速可能是正常生理反應,如哭鬧、運動、情緒緊張等可致心率增快,小兒在進食時,由於代謝活動增加,血液循環加速,也可致心率增快。此外,很多全身性疾病也可引起心動過速,如發熱、貧血、甲狀腺功能亢進、心力衰竭、休克等病症,心率也相應加快。其原因除有代謝活動增加外,還有功能代償作用,如貧血時,由於血紅蛋白帶氧能力不足,為滿足全身需要,心髒就要增加搏動,促使血液加快循環來彌補缺氧。這時心動過速是疾病的一部分表現,隨疾病的好轉,心率可恢複正常。
有一類心動過速與心髒本身的疾病有關,如病毒性心肌炎引起心髒功能改變和心髒傳導係統的變化,可發生竇性心動過速、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陣發性室性心動過速以及心房撲動及心房顫動、心室撲動及心室顫動。這些都屬於心髒傳導係統病變引起,統稱心律紊亂或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不僅可發生於各類心髒病,也可發生在正常心髒。如心肌缺血、缺氧、酸中毒、電解質紊亂,很多藥物特別是洋地黃藥物以及心髒手術過程中或手術後均可誘發或加重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發作時症狀、體征差別很大,有的很輕,可呈一過性;有的很重,如不及時處理,可導致生命危險。常見的症狀在年長兒多自述心慌、心悸、胸悶、頭暈、全身無力,有的可突然暈厥。而在小嬰兒往往缺乏主訴,主要症狀可表現為拒奶、嘔吐、麵色蒼白、呼吸急速、嗜睡等。特別是在急性呼吸道感染流行季節,要警惕由於病毒引起的心肌炎,導致急性心律失常,有時會造成嚴重後果。
臨床醫生遇到這些情況時,在對患兒進行一般體格檢查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對心髒進行仔細地聽診,包括心率、心跳節律是否規則、心跳率和脈搏率是否一致、心音的強弱及有否心髒雜音等。最主要的檢查是做心電圖,通過心電圖可明確心動過速的性質,再進一步決定治療。有時心律失常是間斷出現,此時醫生可能建議做24小時動態心電圖,對心律失常小兒進行定性及定量的監測。也有些心律失常是在運動後才出現,此時醫生會建議做運動試驗,采取跑、跳、蹲、立辦法,或用踏車或平板運動方法來幫助診斷。
不同原因及不同性質的心動過速,要采取不同措施。如單純竇性心動過速可能在進行病因治療後即可痊愈,一般不需進行抗心律失常治療。但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室性心動過速及心房、心室撲動,都是嚴重型心動過速,應該住院治療,以便在尋找病因的同時進行抗心律失常治療,還可進行心髒監測。
□暈厥
暈厥就是一種突發的短暫的意識喪失,也叫昏厥。常見於年長兒,有時因突然暈厥而跌倒,還會引起頭顱等處的外傷,故發現小兒有暈厥症狀時,應及時去醫院就診,找出原因,予以治療。
暈厥發生前多半有原因,如情緒緊張、恐懼、天氣悶熱、站立時間過長等。中小學生在軍訓時,或進行長途行軍等操練活動時也會發生暈厥。平時缺乏鍛煉,再加上長時間在烈日下站立以及大量出汗,都是造成突然暈厥的重要原因。另外,在就醫時,進行各種穿刺、注射、拔牙及針灸時都能發生暈厥。小兒暈厥前常先感到全身不適、視物模糊、麵色蒼白、出汗,以後即覺眩暈、肢體發軟,最後突然意識喪失,倒在地上。
引起暈厥的原因很多,最常見的是反射性暈厥,約占全部暈厥的90%。這類反射性暈厥又可分為單純性暈厥和體位性暈厥。
前者多由於情緒緊張,或壓力很大,或由於精力高度集中,引起腦血管痙攣而導致一過性廣泛性腦缺血而致;另一種暈厥則與體位有關,發生在由臥位或蹲位突然起立,或站立時間過久,由於腦部供血不足而發生暈厥。臨床上有時可見注射藥物引起,如患兒煩躁、咳喘或睡眠不安,醫生有時給病兒注射冬眠靈、左旋多巴等藥,這些藥可致全身血管輕度擴張、血液分布改變,如醫生未詳細交待需平臥位,病兒突然起立,就會導致腦供血不足而致暈厥。
其次較常見的是心源性暈厥,如嚴重的心律不齊、病態竇房結綜合征、青紫型先天性心髒病、原發性肺動脈高壓等,由於心髒功能障礙,或右向左分流,血液內氧含量減少,一旦出現機體緊張狀態或腦血管痙攣,就可導致突然暈厥。
第三是各種腦部疾患引起的暈厥,如蛛網膜下腔出血、鉛中毒腦病。腦部的血管病變、中樞神經係統變性疾病、腫瘤等壓迫侵犯血管運動中樞,可直接對腦血管產生抑製作用而誘發暈厥。
如發現小兒暈厥,要立即將患兒平臥,使其腦部得到較充分的血液供應,可適當喂服一些溫開水,補充血容量,同時可觸摸患兒脈搏,注意有否脈搏跳動異常。如果是因為情緒緊張、害怕等還應做好思想工作,穩定情緒。如暈厥很快恢複,隻要適當休息就能恢複正常。如反複發作暈厥,則應去醫院全麵檢查,特別是早期診斷中樞神經係統及心血管疾患。如經過檢查沒有發現異常,則要在以後加強孩子的體質鍛煉,增強神經係統特別是植物神經係統的功能,以避免暈厥再次發生。
□休克
休克是由各種極為嚴重的致病因素(如嚴重的創傷、出血、感染、心肌梗死等)引起以急性微血管循環障礙為中心環節,導致危害生命的重要髒器細胞損害為結果的臨床綜合征。臨床表現有麵色蒼白、四肢厥冷、全身紫紺、口幹、尿少、精神萎靡等,最重要的判斷標準是血壓下降至60毫米汞柱以下。
引起休克的原因有很多,歸納起來主要有兩類:
(1)全身血容量減少。如大出血、溶血、嚴重吐瀉而致脫水,全身血液循環量減少,當然器官組織中血液量也大大減少,因而影響器官的各種生理功能。
(2)血容量雖然沒有明顯丟失,但由於嚴重感染,細菌毒素使全身中毒;或者由於藥物、吸入、食入過敏原而致全身嚴重過敏反應;也可由於外傷以後劇烈疼痛刺激神經引起的劇烈反應:也可由於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引起心髒功能衰竭等。這些又分別稱為感染性休克、過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等。
小兒最常見的是感染性休克,幾乎所有嚴重感染都可引起休克,如敗血症、大葉性肺炎、暴發性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中毒性痢疾等。
搶救休克患兒主要應采取以下5項措施:
(1)要擴充有效循環血量,糾正代謝性酸中毒。在輸液過程中要隨時注意觀察小兒尿量,查血氣分析,測定心率、中心靜脈壓,以便隨時調整液量、液體種類及速度,以免造成因輸液過多引起新的合並症。
(2)要采用調整血管緊張度的藥物,大致有擴血管和縮血管兩大類,具體采用哪一類要根據病情的不同階段來掌握。
(3)要針對引起休克的病因治療,如感染性休克要立即用抗菌藥物控製感染,藥物引起的過敏性休克則要加強藥物的拮抗及減輕體內過敏反應藥物等。
(4)重症休克病人都有全身氧代謝障礙,應及時給予氧氣吸入,如合並急性呼吸窘迫症,則必須采用機械通氣方法,以改變肺部氧合作用。
(5)如遇高熱、抽風的患兒,往往意味著感染及休克已帶來腦功能損傷,應及時解熱、止驚。如懷疑有腦水腫時,則應給予脫水劑及利尿劑。一方麵要補液,一方麵要脫水,往往給治療帶來很大困難。有經驗的醫生應根據病情,揚長避短,以爭取最佳治療。
休克合並症很多,都需要在治療中考慮到,有的根據病情還需給抗凝劑或腎上腺皮質激素等。
□咯血
氣管、支氣管、肺有出血時,其血液隨咳嗽從口中而出血液呈鮮紅色,並有泡沫,這就是咯血。咯血時多伴有喉癢、咳嗽,可以是痰中帶血絲或血塊,也可以是完全的血液或血塊,多呈鮮紅色,有時還混有泡沫。
引起咯血的常見原因主要是呼吸道疾病,在成人以肺結核多見,在小兒則以支氣管擴張多見。小兒如曾患過嚴重的肺炎(如病毒性肺炎)及反複呼吸道感染,氣道內細菌繁殖、破壞,並有炎症和修複的疤痕以及痰液積聚刺激,使局部支氣管管壁受到破壞,失去收縮和擴張功能,久而久之成球狀、囊狀擴張。這些病變部位在再次感染或劇烈咳嗽時可因局部毛細血管破裂而致出血。
某些先天性疾病如肺、支氣管發育不全及先天性纖毛活動不良綜合征等,其終末支氣管也呈擴張狀態,淺表毛細血管吻合成血管瘤,在劇烈咳嗽時可引起血管瘤破裂而出血。
肺結核是成人咯血最常見的原因,多見於空洞性肺結核,但小兒少見;其他肺部疾病可引起咯血的有肺膿腫、特發性肺含鐵血黃素沉著症、肺真菌病等。
引起肺咯血的全身性疾病主要見於心血管疾病和出血性疾病。前者見於先天性心髒病、二尖瓣狹窄、肺血管畸形,後者由於血液中凝血因子、血小板等缺乏或異常可導致全身出血,如劇烈咳嗽,即可引起咯血。
患兒出現咯血,首先應絕對臥床休息,保持安靜,避免緊張。咯血量較大時要保證呼吸道通暢,應側臥位或頭低位,以避免血液倒流入肺。有呼吸困難時應吸氧,隨時進行生命指征監測。
要避免患兒精神緊張,患兒越緊張、越煩躁,越容易加重咯血,在必要時可選用鎮靜劑。劇烈咳嗽是引起咯血的主要原因,如咯血量大應加用中樞性止咳藥,抑製咳嗽反射。
少量咯血可自行停止,但大量咯血必須使用止血藥。一般常用的有維生素K、止血敏、6-氨基己酸、對羧基苄胺等,嚴重患兒則可靜脈點滴垂體後葉素幫助止血。如大量咯血,用上述方法不能控製出血,則要考慮氣管插管或經纖維支氣管鏡插入氣管深部,找到出血部位,用球囊壓迫止血。如仍不能控製出血,為挽救生命,則必須請胸外科會診,做急症手術切除肺出血部位。
□嘔血
嘔血是由食道或胃出血所引起,突然發生大出血時,血液從嘴裏吐出來。少量出血一般不是立即吐出來,而在嘔吐時與嘔吐物混於一起吐出來。嘔血有時為鮮血,有時為咖啡色或暗紅色,其顏色的變化主要取決於出血是來自食道還是胃以及出血量和血液在胃內滯留時間的長短。一般出血量大,血液在胃停留時間短時多半為鮮紅色;而出血量中等以下,在胃停留時間較長,經過胃酸長時間作用,則成為酸化血紅蛋白,呈暗紅色或咖啡樣。
嘔血往往伴有劇烈嘔吐,嘔血前由於血液對胃黏膜的刺激,往往有上腹部不適,同時有惡心,一般嘔血的量較大,多數呈咖啡樣或暗紅色,由於胃酸的作用大都有血塊。
嘔血一個很大的特點是多數含有食物殘渣,可聞及胃酸味。
要根據患兒年齡及體重來判斷出血量,對學齡兒童來講,如僅有20毫升出血屬少量出血,如一次嘔血超過200毫升,屬大量出血,加上在胃中可能還有殘留的出血,往往可導致出血性休克。
引起小兒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見的原因可有新生兒自然出血症、各種出血及凝血係統疾病、消化道潰瘍病及胃黏膜出血以及肝髒疾患而致門脈高壓導致食道下端靜脈曲張破裂等。近年來胃潰瘍出血有增多趨勢。
嘔血與鼻衄不同。鼻衄在兒科比較常見,主要是鼻黏膜局部炎症侵襲淺表毛細血管或由於小兒經常手挖鼻孔等原因導致。
由於小兒在仰臥位時,鼻衄的血液順鼻咽腔流向咽部,被小兒吞咽進胃內,當其積聚到一定量時,可有惡心及嘔吐,並將血吐出。
此時極易與上消化道出血相混,應仔細詢問鼻衄史及消化道潰瘍症狀,一般不難作出鑒別。
治療消化道出血的方法主要取決於出血量的多少及病變原因。一般出血量大時應按急症處理,讓病人平臥,頭向側位,防止把嘔出的血液吸入肺內,在出血期間應禁食禁水,及時輸液、輸血,補充血容量,積極治療出血性休克。
根據患兒出血情況,可選擇應用維生素K、6-氨基己酸、對羧基苄胺、凝血酶等促進凝血的藥物。口服中藥三七粉、雲南白藥有時亦能收到較好的止血效果,也可下胃管注入收縮血管藥物,如腎上腺素等。
對小量反複出血,可用纖維胃鏡直接觀察出血部位、出血情況,除有明確診斷作用外,有時還可用高頻電灼止血起到治療作用。若為大量出血而保守治療無效時,多半要采用手術治療,或在食道下端用三腔管填塞方法,這些都需要在有較好醫療條件的重點醫院進行。
第三章 新生兒期預防與醫療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