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兒童先天與遺傳疾病的預防與治療(1 / 3)

1.先天異常的種類

胎兒在母體內發育期間,有的身體形狀和功能發生異常,將此稱為先天異常,其種類很多,具代表性的既有像兔唇那樣的生下來即可看出的外形異常(又叫畸形),也有像先天性心髒病那樣的內髒形態異常的。

還有像苯丙酮酸尿症那樣的,雖然形態上沒有任何異常,但在檢查尿時卻會發現在一般嬰兒中所沒有的排泄物(代謝異常)的先天性異常。

2.遺傳疾病因素

正常人的體細胞有23對(46個)染色體,其中22對是常染色體,另一對是性染色體,女性為XX,男性為XYo在每一對染色體上有許多基因,基因由脫氧核糖核酸(DNA)組成,當DNA的結構有變異時(即有病的基因),就會出現遺傳性疾病。不少流產、早產、死胎的胎兒中,有相當一部分患有嚴重的遺傳性疾病,不能在胎內繼續存活。生後存活的遺傳性疾病中,一部分有明顯的症狀,例如某一係統、器官的殘缺、畸形、智能遲緩等。

但也有一部分遺傳性疾病,外表上雖然沒有表現出來,可是在傳宗接代、子孫繁衍的過程中起到嚴重的不良作用,隱患無窮,嚴重地影響民族的素質。遺傳性疾病可分為單基因遺傳病、染色體病、多基因遺傳病3類,各自遺傳方式有所不同。

(1)單基因疾病。指僅有一對基因突變成病態所引起的疾病。單基因病絕大多數是代謝病,包括氨基酸、糖、脂肪粘多糖、嘌呤、羥化酶等的代謝失調,引起數以千計的疾病。其中又分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疾病、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X性連鎖遺傳性疾病。

(2)染色體疾病。主要是染色體的數目或結構的異常。又分常染色體疾病,如21-三體綜合征;性染色體病,如先天性卵巢發育不全,即女性的性染色體應該為XX,而本病是XO,缺少一個X染色體。

(3)多基因疾病。由兩對或兩對以上的致病基因起作用而致病,雖然每對致病基因起的作用不大,但各對致病基因的累積作用就不小。多基因遺傳病受到遺傳因素及環境因素的影響。唇裂、齶裂、先天性心髒病、癲癇等均屬多基因遺傳病。

□遺傳病的特點

遺傳病的特點表現在多方麵,首先遺傳基因是可以傳遞的,而且是可以長大的。其次還表現為垂直分布,且有家族性。

各種不同的遺傳病都符合一定的遺傳規律,如常染色體顯性遺傳規律、常染色體隱性遺傳規律、X性連鎖遺傳、多基因遺傳病的規律。

遺傳病可以在出生時就表現出來,例如先天愚型兒,多指、並指等,但也有一些遺傳病胎兒出生時並不出現症狀,而是生長發育到某個階段才表現出來,如遺傳性小腦性運動失調,一般到35歲左右才發病。另外,遺傳病的致病基因與環境因素也有一定關係,在所有人群中,一些人有致遺傳病素質,但並不一定都表現出遺傳病。

□伴性遺傳病

伴性遺傳病是指那些致病基因位於X染色體上,並通過它們來傳遞的遺傳病,因此也被稱為X連鎖遺傳。伴性遺傳病也分為性連鎖顯性遺傳和性連鎖隱性遺傳。

(1)性連鎖顯性遺傳。當X染色體上的一對等位基因均為致病基因時才會發病。

其遺傳特點為:①發病與性別有關,多見於男性。②父母表現正常時,男孩可能得病,致病基因肯定來自母親,女孩雖正常,但有1/2是攜帶者。③如果有女性患者出現,那麼她的父親一定是個患者,其母則是攜帶者。④如父親是患者,出生的女兒全部是攜帶者,兒子正常。如母親是患者,出生的女兒均為攜帶者,兒子均為患者。

男性患者的致病基因由母親傳來,也叫交叉遺傳。由於交叉遺傳,患者的兄弟、舅舅、姨表兄弟、外祖父、外甥也可能是患者。

(2)性連鎖隱性遺傳。致病基因是顯性的,並位於X染色體上,一對等位基因中有一個是致病基因就可發病。此類疾病比較罕見。其遺傳特點為:①女性得病機會多,男性得病機會少。②患者的雙親必然有一方是患者。③其女性患者所生子女,男、女孩都可能得病,且機會均為1/2;若男性患者,所生女兒均為患者,兒子均正常。④

連續幾代都發病。

●遺傳病的預防

遺傳病種類繁多,但人類目前能夠治療的還隻限於很少的一部分,其他的還束手無策,因此預防就顯得尤為重要。所謂遺傳病的預防,就是防止患有嚴重遺傳性疾病的嬰兒出生。目前,常通過如下手段達到這一目的。

(1)遺傳谘詢。通過對病人家庭調查、實驗室檢查及結合臨床特點,對病人的疾病做出正確診斷,判斷其是否為遺傳病,判明是新的突變產生還是遺傳而來:其次要確定遺傳方式:最後提出對策和辦法。

(2)產前診斷。某些遺傳性疾病可以於妊娠期得到確診,如染色體病、神經管缺陷(無腦兒、腦脊膜膨出等)。部分代謝性疾病及性連鎖遺傳病可在孕早期取絨毛檢查染色體,或在妊娠16~20周做羊水檢查,包括羊水染色體檢查及其他生化檢查等,也可利用B超對異常胎兒進行檢查,對查出的病胎兒及時終止妊娠。

(3)婚前男女中雜合子檢查。隱性遺傳病雜合子帶有致病基因但不發病,但兩個雜合子結婚就可能生出一個純合子病嬰,而這種隱性遺傳病通常近親結婚發病率高。

所以,禁止近親結婚也能達到預防目的。

第一胎患遺傳性疾病,如果要生第二胎,其結果如何預測?這是每個處於此種情況的人急於想知道的問題。

首先需要了解是屬於哪一種遺傳性疾病;其次要了解父母親的情況。

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如果父母雙方之一是雜合子(一對基因中隻有一個病理性基因),其子女中發病的可能性為50%。父母雙方均為雜合子,子女中再發病的可能性為75%。父母一方為純合子(一對基因中兩個均為病理性基因),子女中再發病為100%。

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父母雙方均為雜合子,子女中發病的可能性為25%。父母雙方之一是雜合子,子女中發病的可能性為零,但為100%的攜帶者。雙親之一為雜合子,另一方為純合子,其子女中5%發病,50%為攜帶者。如果雙方均為純合子,則子女中100%發病。

伴性X連鎖隱性遺傳病:若母親是攜帶者,父親正常,則子代中兒子發病的可能性為50%,女兒中50%為攜帶者。若父親是患者,母親正常,則子代中女兒均為攜帶者,兒子均正常。若父親是患者,母親是攜帶者,則子代中女兒50%為患者,50%為攜帶者;兒子中50%為患者,50%正常。

一般來說染色體疾病在子代中的再發生率與一般人群相同,但少數的染色體疾病,由於父母親本身有染色體疾病方麵的異常,則要根據父母染色體的情況來推算。

根據多基因遺傳病在群體中的發病率和遺傳度來計算,上述子代中發病的可能性25%、50%、75%是就“整體”而言,例如一種遺傳性疾病在子代中的發生率為25%,第一胎已為患兒,但並不意味生第二胎可以保證正常,而隻是說第二胎中還是有25%屬可能性發病。

不論哪種遺傳性疾病,在近親結婚中,其子女患遺傳性疾病的機會比正常普通的人群高出數百倍,所以婚姻法中規定:直係親屬、三代以內分係親屬禁止通婚,是保證後代優生的一條重要準則,減少了後代遺傳病的發生幾率。

●先天性疾病與遺傳疾病

顧名思義,先天性疾病就是指那些生來就有病的。它的致病因素既包括某些遺傳病,也包括孕婦懷孕期所患的某些病毒感染病。

遺傳疾病則指這些疾病的發病需要一種或多種遺傳基因,並按一定方式將它傳給後代,如果缺少這種遺傳基因就不會發病,一旦存在則會發生遺傳病。顯然,先天性疾病涉及環境因素和遺傳因素,而遺傳僅涉及遺傳因素。兩者既有聯係又有區別。兩者的關係分幾種情況:

(1)是先天性又是遺傳性疾病。

(2)是先天性,但非遺傳性疾病。這種疾病是由於環境因素或者母體條件的變化,如放射線、缺氧、病毒感染所引起,如先天性白內障。

(3)非先天性但是是遺傳性。這是因為遺傳病隻有在個體發育到一定年齡時才表現出症狀來,而出生時不會出現病症。如遺傳性小腦性運動失調,一般在35歲左右發病。

(4)先天性疾病有先天性和終生性,遺傳病通常具有先天性、終生性、家族性。

□外傷性殘疾不會導致遺傳遺傳病的3大特征是:

(1)遺傳物質基礎隻能是生殖細胞的遺傳物質,如精子、卵子以及受精卵的遺傳物質發生改變。

(2)垂直傳遞。

(3)終生存在。外科手術、藥物、飲食治療隻能改變患者的表現型,而不能實際地糾正其基因型。

外傷造成的殘疾是不會遺傳給後代的,因為遺傳基礎並沒有發生變化。

□遺傳病的產前診斷

有下列特征之一的孕婦,在產前須做產前遺傳病診斷:

年齡超過35歲的孕婦;有過流產史的孕婦,尤其反複流產者:本人有過畸形兒、多次宮內死胎史;家庭中有遺傳病史;夫婦一方或雙方為可疑或已知的遺傳因子攜帶者,或患病者;夫婦一方或雙方有染色體核型異常者;有致畸因素接觸史(如藥物、病毒、放射線、公害、煙、酒、農藥等)。

對上述人員要詳細詢問病史,尤其是患病者的特征,必要時進行家庭係譜分析,以便初步估計遺傳病的類型。如本人為患病者,有的則可測定缺乏酶或其代謝物及多基因病的致畸因素。已孕者則可按胎兒大小進行產前診斷。目前臨床上常用的產前遺傳病檢查手段有染色體檢查、甲胎蛋白檢查、B超檢查、羊膜腔造影、胎兒鏡檢查等。

其中B超檢查應用較普遍,可用於診斷:多胎妊娠,胎盤定位、定級,內髒畸形,胎盤形態異常,胎盤腫瘤,胎兒畸形,胎兒水腫,巨腹,腎積水征,預測流產及死胎,測胎頭雙頂徑、長骨長度及羊水量等等。宮內胎兒鏡應用雖不甚廣泛,但應用價值很高。

□遺傳病的預防措施

隨著醫學遺傳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遺傳病被人類認識,但是遺傳病、先天畸形的患者也比過去多了許多倍。目前,已發現的遺傳病超過3000種,大約每100個新生兒中有3~10個患有不同的遺傳病、先天畸形。

現今,科學家們不但弄清了一些遺傳病的發病機製,還找出了治療和預防一些遺傳病的方法,如產前診斷、飲食療法、酶的治療、基因治療等。

在治療遺傳病方麵,目前主要是采用環境工程和遺傳工程療法。至於遺傳病的預防,根據遺傳病多具有先天性、終生性和遺傳性的特點,除了要避免近親結婚外,進行產前診斷、禁止某些遺傳病人結婚外,還應從如下幾個方麵入手:

(1)大力宣傳,普及遺傳病的知識。尤其是青年男女在確定自己的婚姻大事時,都能從遺傳學的角度考慮,降低遺傳病的發生幾率。

(2)盡量減少與致變劑的接觸。遺傳學上把凡是能誘發遺傳物質改變的物質都稱為致變劑,按其作用的不同,可分為誘變劑和染色體斷裂劑。誘變劑是能導致基因改變的一類物質,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有亞硝酸鹽、乙烯亞胺類、殺蟲劑砷類等;染色體斷裂劑是能誘發染色體畸變的一類物質,如咖啡因、抗生素(絲裂黴素C、放線菌素D、柔毛黴素)、鎮靜劑(氯丙嗪、眠爾通),此外,像酒精、尼古丁等也是重要的致變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