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常見症狀與疾病的護理(2 / 3)

□便血

護理便血患兒,不僅要注意觀察患兒血便的出血量、顏色,還要從以下4方麵給予患兒關注。

(1)科學飲食。最好在醫生指導下確定食譜,總的飲食原則是鬆軟、少渣或無渣食品,以流質、半流質為主,病情較重者需禁食幾小時至幾天。若恢複飲食時,也應從流質、半流質開始,避免食用粗纖維和不易消化的食品。

(2)注意休息。對出血嚴重的小孩,應絕對臥床休息,保證睡眠,保持安靜,減少或避免情緒激動。

(3)防止感染。由於失血,可使抵抗力下降。因此,應注意小兒冷暖情況,防止因感染而加重原發疾病,造成出血量增多。做好清潔衛生,注意便後洗淨臀部,及時更換汙染的衣物、床單。護理小兒前後注意洗手,做好汙物處理。

(4)關注精神。要關注小兒麵色、神誌狀況,及早發現失血過多引起的休克,並進行及時搶救。

□腹脹

引起小兒腹脹的誘因多種多樣,可針對不同原因,采取不同方法護理。

(1)尋找原因。當小兒煩躁不安,腹部又較膨隆時,大人應及時尋找原因。觀察是否與哭吵、飲食過飽、吃易產氣的食品等因素有關。一般單純性腹脹能及時緩解,如腹脹持續,或伴有便秘、嘔吐,新生兒出現精神萎靡等症狀時,應及時去醫院診治,以免貽誤病情。

(2)局部按摩。對功能性腹脹,可順時針輕揉小兒腹部或用熱敷法,以促進腸道蠕動,改善腹脹症狀。如疾病本身引起腹脹,應根據醫囑進行治療和護理。

(3)變換體位。如腹脹明顯時,可使小兒取半臥位或側臥位,以減少腹部積氣或積液的壓力,減輕腹脹症狀。

□驚厥

驚厥多見於2歲以內小兒,屬小兒急症,可作如下處理:

(1)立即鬆解患兒衣服,並取側臥位,清除口鼻咽部分泌物或嘔吐物,以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吸入而引起窒息。同時在口腔上、下齒之間放置牙墊(家庭中可用牙刷柄裹以清潔手帕代之),防止抽搐時咬傷舌頭,若牙關緊閉難以撬開時,不宜使用暴力,以免損傷牙齒。由於驚厥發生一般情況都很危急,故施救者一定要保持鎮靜,緊急情況下可刺激人中穴止痙,並應立即將發病小兒送往醫院搶救。

(2)驚厥可分兩類:一類是有熱驚厥;

一類是無熱驚厥。對有熱驚厥,應保持患兒呼吸道通暢,同時注意散熱,故衣被不宜太厚,並置患兒於通風陰涼處,采用各種物理降溫的措施。尤其是有高熱驚厥史的小兒,……若發熱達38.5.C以上,伴有精神萎靡,熱度高而手足反冰冷者,常為高熱驚厥的先兆:

必須注意及時散熱降溫。對無熱驚厥,如癲病引起的驚厥,應時刻注意患兒的安全,防止驚厥突然發作而發生意外。

(3)當小兒突然發生動作異常,表情刻板,伴有意識障礙等情況時,都應想到驚厥發作的可能。有的僅表現為一側肢體抽動,或短暫的口角或眼角抽動、驚跳等;也有的僅為麵色蒼白或一陣潮紅,兩眼上翻,頸項發硬;新生兒及小嬰兒時期可為陣發性青紫等表現。均為不同程度的驚厥現象。應密切觀察患兒的病情,以便及早診治。

(4)若驚厥不止,出現四肢強直、角弓反張等嚴重症狀時,應保持患兒處於功能位,不應用暴力牽拉,以免造成外傷,並立即送醫院救治。

□昏迷

昏迷有意識模糊、昏睡和昏迷之分。對昏迷患兒應及時送醫院,並要注意以下事項:

(1)保持呼吸道通暢。將患兒肩部墊起,頭轉向一側,用張口器壓住舌根部,以防氣管分泌物或舌頭後傾而堵塞呼吸道影響呼吸。

(2)定時翻身拍背。一般1~2小時翻身1次,用氣墊保護臀部皮膚,以免發生褥瘡。並輔助拍背,幫助肺部分泌物排出,有利於肺部通氣功能,防止肺炎發生。

(3)保持清潔、衛生。用金黴素眼膏塗於眼,並用清潔紗布遮蓋,以保護眼睛。每天3次用清潔棉簽蘸冷開水或生理鹽水清潔口腔,或濕潤口唇。每次便後應及時清洗,並塗敷爽身粉以保持皮膚幹燥。

(4)維持基本營養。昏迷患兒吞咽功能常受到影響,但輕者尚有一定的吞咽功能,故飲食宜流質為主,但須注意嗆咳而引起的窒息。如長期昏迷的患兒宜應用鼻飼飲食,以半流質為主,可添加各種必需的營養品,以保證基本營養。但灌注鼻飼飲食時,動作應輕柔、緩慢,每次應適量,並注意不要將空氣灌入,食後可適當灌注些溫開水,保持鼻飼管的清潔衛生。

(5)對尿瀦留的患兒,可熱敷膀胱區或手法壓迫膀胱底部,協助排尿;如膀胱脹滿而不能排尿者,應在嚴格消毒下插入導尿管被動排尿。但要注意導尿管要消毒後才可使用,且不能長期使用,以防造成尿路感染。

□燒傷

(1)注意補充營養。嚴重燒傷的患兒,由於創麵有蛋白質大量丟失和分解代謝亢進,發生貧血、營養不良、體重下降的情況尤為明顯。因此需要大量補充水分和營養物質,以利創麵加速愈合。營養的補給以口服為主,主要為蛋白質、糖、脂肪及必需的維生素及礦物質,一般情況下可在每日的飲食中補充,或通過鼻飼補充,必要時由醫生給予靜脈營養。

對一般輕度燒傷的患兒,可以適當補充開水,或新鮮果汁、蔬菜湯、水果及富含蛋白質的牛奶、魚、肉、蛋等食物,促進創麵愈合。

(2)進行創麵護理。無感染的創麵隔天換藥,創麵滲液浸濕包紮紗布外層時,即應換藥。有感染創麵,應每日換藥,且可用抗生素紗布貼在創麵上。會陰部周圍創麵包紮紗布,易被尿液浸濕,應及時更換。采用暴露法治療創麵,一般經清創後置於滅菌被單上,創麵每日應塗敷抗生素油膏。暴露時要求病室有消毒隔離和保暖措施。

□外傷

(1)保證豐富營養。同等程度外傷,小兒愈合的程度要相對成人快得多。而營養情況與傷口愈合有著密切的關係,因此傷後應給予小兒營養豐富的飲食,以利傷口愈合。

(2)防止傷口感染。傷口縫合後要注意避免汙染,保持幹燥,直至愈合。拆線期間需換藥及查看傷口有無感染征象。

(3)防止骨折移位。骨折複位固定後,間隔2~3天或1周內應在門診進行複查,了解骨折是否再移位。石膏要保持幹燥,受潮後石膏易鬆散、折斷,從而引起骨折移位。

(4)警惕腦外傷惡化。腦外傷在損傷後48~72小時內,有可能由輕轉向嚴重。

所以應觀察小兒嘔吐是否逐漸加劇,若發生意識喪失、抽搐等腦外傷向嚴重轉變的症狀,必須及時就診。

2.常見疾病的護理

□口腔炎

口角炎、舌炎、齒齦炎及口腔黏膜發炎均屬口腔炎。對小兒口腔炎的護理應注意以下幾點:

(1)重視口腔衛生,應少量多次喂水,以保持口腔黏膜濕潤及口腔清潔。每次喂食前,大人應注意用肥皂流水洗手,以防將手上的病菌帶入小兒口腔。

(2)保持營養及水分的供給。患口腔炎時宜服鬆軟的清淡食物,多吃水果。飲食的溫度不能太熱,嚴重者可喂流質或半流質,以減少咀嚼。同時避免酸、辣等刺激性食物。因疼痛劇烈而不能進食者,可去醫院適當補液,以保證基本的營養和水分。

(3)注意用具消毒。尤其是奶頭、奶瓶、奶鍋、杯、匙等器具的清潔消毒,一般清洗後煮沸消毒20分鍾即可。

(4)清洗口腔。對能配合的年長兒可用1%過氧化氫(雙氧水),用消毒棉簽蘸浸後清洗口腔,或含漱。使口腔內的分泌物或腐敗組織隨清洗時泡沫流出口外,並對厭氧菌有抑製或殺滅作用。通常每日清洗3—5次,最好在飯後1~2小時進行,以免引起惡心嘔吐。清洗後用冷開水漱口後吐出。

(5)按時用藥。對卡他性和潰瘍性口腔炎,可在口腔黏膜局部塗藥。每天2~3次。塗藥前先用紗布或棉球放在頰黏膜的腮腺出口處,以阻斷唾液,然後用於棉球將病變部黏膜表麵吸幹淨,再予塗藥。塗藥後最好閉口10分鍾,然後取出紗布(或棉球),要防止小兒吞入。注意不能立即飲水、進食或漱口。一般外塗藥有冰硼散、錫類散、珠黃散等。如潰瘍嚴重者,可口服磺胺類藥物(過敏者慎用),或肌注青黴素(必須做皮試)等抗生素以控製感染。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口腔炎(如鵝口瘡),因白色念珠菌易在酸性環境中繁殖,故不宜使用硼酸溶液清潔口腔,而應選用2%碳酸氫鈉溶液,或局部塗製黴菌素甘油、1%龍膽紫溶液(紫藥水);口服製黴菌素,每次5~10萬單位,一日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