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常見症狀與疾病的護理(1 / 3)

1.常見症狀的護理

□發熱

發熱,尤其是高熱對小兒機體有著很大的影響,可使小兒心髒搏動加快,代謝增加,耗氧量也直線上升,還可使大腦過度興奮,產生煩躁、驚厥,也可過度抑製引起昏睡、昏迷,還可使消化道消化液分泌減少,消化酶活力降低,胃腸運動減慢,而致食欲不振、腹脹、便秘等現象出現。所以當小兒發熱時,要從以下幾方麵進行觀察與護理:

(1)定時測量體溫。要定時測量發熱小兒的體溫,一般每4小時測一次。如40C以上超高熱或有高熱驚厥及其他特別情況時,須1~2小時測量一次。若給退熱處理後應觀察有無體溫驟降,可在1小時後測體溫,以觀察體溫動態。如發現體溫明顯下降,又有大量出汗、軟弱無力等現象時,大多由於退熱過度引起虛脫。此時,應注意給小兒保暖,多飲熱開水,必要時需到醫院靜脈補液。如連續2周以上發熱時,需定時(一般早、中、晚各測一次)測量體溫,並做好記錄,供醫生參考。此外尚需仔細觀察有無其他症狀,如咳嗽、嘔吐、腹瀉等。

(2)注意居室環境。應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但應避免穿堂風直接吹,也不要過多加被、穿衣,以免影響散熱,引起體溫再度升高而發生驚厥。

(3)注意調節飲食。發熱期間盡量給些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少吃或盡量不吃油膩食品和含糖量較高的食品,尤其是嬰幼兒……更不要輕易改變飲食,或者添加新的輔助食品,以免不適應而引起消化不良。但蔬菜湯、水果、水果汁等含水分較多的食品應適當補充。

(4)注意休息、減少活動。小兒發熱,尤其是高熱,體內消耗較大,所以要注意休息,酌情減少活動,避免劇烈運動。

(5)多飲開水、避免失水。高熱時因體內的水分隨熱而散發,尤其是服退熱藥後發汗過多,也會使體內水分損失。所以應多飲溫開水並加少量食鹽,既可補充水分,又使小便增多,促進體溫下降。

(6)適時降溫。發熱是機體抵抗疾病的防禦功能之一。因此,不必對所有發熱都給予對症處理。當高熱對機體可能有不良影響或曾有高熱驚厥史者,應及時給予降溫處理。一般38℃左右的發熱,小兒精神良好,無其他異常症狀,可不必理會。但如超過380C,且持續不退熱,須作降溫處理。

物理降溫:可將冷毛巾稍絞幹,敷於前額部,定時更換,此法使用方便且安全有效;

用30%酒精塗擦腋下、腹股溝及額部、頸部,避免擦胸腹部。酒精擦浴對嬰幼兒降溫效果較好(但有時隻能使皮膚表麵降溫,肛溫仍較高)。

藥物降溫:在醫生指導下,服用適合小兒服用的退熱藥。

服用退熱藥,如高熱不退,6個小時後可重複使用退熱藥物。要注意劑量,以防過量後引起虛脫。

□啼哭

小兒啼哭的原因,大致可分為非疾病引起的(如饑餓、口渴、過冷、過熱、尿布潮濕、衣服過緊、被子過重、蚊蟲叮咬、斷奶等),與疾病有關的(如腹痛、頭痛、咽痛、鼻癢、皮膚瘙癢等局部或全身不適)兩大類。故小兒哭吵時應分別作如下處理:

(1)必須耐心、細致地觀察其表現,尤其當其他症狀不明顯而啼哭為主要表現時,除給予適當的護理外,要注意小兒的表情、動作與哭鬧的聲調、時間等特點。若哭鬧持續不止或伴隨發熱、嘔吐、腹瀉等症狀時,宜送醫院盡早診治。

(2)非疾病引起的哭鬧一般持續時間短暫,哭聲洪亮,時高時低。個別幼兒為達到某種目的和要求時的哭鬧,常哭而無淚,雙眼半睜半開,邊哭邊察看大人的舉動。此時,若周圍環境較安全時,大人可不予理睬,進行冷處理,一旦小兒發現對其要求沒多大希望滿足時,便自行停止。故大人平時應加強對小兒的教養,不應遷就和無原則地疼愛,以免使小兒養成要挾大人的不良習慣。

(3)若突然被某種東西刺痛或蚊蟲叮咬時,呈突發性號啕大哭,一旦疼痛消失便恢複正常。必要時要檢查傷痛部位,以便及時去除誘因。

(4)有的小兒由於白天過度興奮或疲倦,常會在夜間發生啼哭,特點是清醒時哭聲大,困倦時小,並雙眼闔閉而哭。所以大人在小兒入睡之前不宜過分逗小兒開心,以免小兒難以入睡或易醒而哭鬧。另外,晚餐不宜飽腹,飽腹易致胃腸不適,引發小兒哭鬧。

□嘔吐

小兒嘔吐,若護理不當,使嘔吐物吸入,易引起呼吸道感染或吸人性肺炎等。急性嚴重的反複嘔吐容易導致脫水和電解質代謝紊亂。長期嘔吐可影響營養的吸收,造成營養不良症。故對小兒嘔吐的護理要注意下列事項:

(1)注意嘔吐物的顏色、性狀、次數、氣味、數量及嘔吐與飲食的關係等。若發現顏色鮮紅或暗紅時,應留取標本送驗,並應協助患兒坐起或側臥,頭側向一邊,以免嘔吐物吸入呼吸道內發生窒息或吸入性肺炎。

嚴重嘔吐需禁食4~6小時,吐止後可漸增流汁、半流質飲食,逐漸恢複到正常飲食。

(2)嘔吐停止後應及時給患兒清潔口腔,對被汙染的床褥進行清洗整理。

(3)對長期反複嘔吐的患兒要保證營養,少量多次喂哺,人工喂養者在配奶中稍加米粉以增加稠度,減少嘔吐。

(4)嘔吐嚴重的患兒(中度以上脫水者)要遵照醫囑給予補液治療,以糾正水和電解質的紊亂。

□腹瀉

腹瀉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瀉為主的一組疾病。根據病因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兩類,尤以感染性腹瀉多見。嚴重者可引起重度脫水和電解質紊亂。對腹瀉患兒的護理有以下幾點:

(1)防止交叉感染。對腸道感染性腹瀉,尤其是菌痢、腸炎之類,要做好隔離,對衣物、尿布、用具及便盆應分別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2)飲食安排。一般腹瀉不需禁食,可繼續平時飲食或配製略清淡食物。嘔吐嚴重者可暫時禁食,一般禁食時間不超過6—8小時,待嘔吐好轉後再逐漸恢複飲食。恢複期可增加喂哺1次,以補充病中損失,促進康複。

(3)注意觀察。首先要觀察大便的形狀、次數、性質以及顏色和量的多少。特別是對水樣大便水分丟失量的估計,可采用以下方法約略估計:先以不同量的水使尿布濕潤,對濕跡大小有一個初步印象,以後按比例印象估計。若水樣大便量多次數多,或大便中夾有黏液、膿血樣大便時,應及時去醫院診治。其次要觀察患兒的精神狀態及一般情況,如有無口渴,眼淚、尿量多少,皮膚、黏膜是否幹燥以及眼窩和前囟的凹陷程度等。若發現呼吸深長,口唇櫻紅,伴有腹脹、驚厥及心律紊亂等表現時,提示有酸中毒、低鈣血症或低鉀血症的可能,應立即去醫院救治。

(4)並發症的護理。為避免腹瀉次數增多引起紅臀的可能,應勤換尿布。每次大便後用溫水洗淨,擦幹後撲上滑石粉。如臀部已發紅,洗淨擦幹後可塗凡士林、清魚肝油或液體石蠟油,以減少刺激,或者暴露其臂部使其幹燥,但要注意其他部位的保溫,以免著涼。如皮膚發生潰瘍,可在患部塗抹3%的氧化鋅軟膏。

□便秘

小兒便秘是小兒常見病症之一,給小兒帶來一定的麻煩和傷痛。小兒自幼就應養成按時排便的良好習慣03個月以上的嬰兒就應當開始訓練,一般在清晨或傍晚喂哺食物之後,當嬰幼兒突然停止活動,麵孔漲得通紅,欲排便時,可將小兒抱起,訓練其按時排便。

如一旦發生便秘,可作如下處理:

(1)如人乳喂養者可另服些橘子汁、蜂蜜水等潤腸的食品;如人工喂養者可在牛乳中增加糖量至10%,同時給予橘子汁、青菜汁等以刺激腸蠕動。大嬰兒可加蔬菜汁、水果汁、米粉、粥類等輔食,同時增加粗纖維的食品,並鼓勵進食粗糧(如紅薯)做的食品及菜泥、碎菜等,有利通便。便秘的小兒應多飲開水,對通便有好處。

(2)-般情況下,不宜采用人工通便法,若必要時可用簡易通便法(開塞露、小片肥皂條用水潤濕後插入肛門)。

(3)若自幼便秘不愈,非經人工通便不能自行排便,並且便粗難解異臭者,懷疑有腸道先天性病變,可去醫院作檢查,以確診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