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頻
嬰兒膀胱的位置較高,隨年齡增長而漸降入盆腔內。出生數月內的排尿純屬反射性,5~6個月後條件反射逐漸形成,經正確訓練,1歲至1歲半可養成主動控製排尿的能力。
出生後最初數日每日排尿4~6次,1周後可增至20~25次/天,至主動控製排尿時,間隔漸延長,1歲時每日15~16次,學齡期6~7次。
每日尿量個體差異較大,除與腎髒本身功能差異有關外,尚與液體入量、食物種類、氣溫、濕度、活動量及精神因素有關。出生後最初2日內每日尿量15~30毫升/千克,其後4周內可增至每日25~120毫升/千克。一般而言,嬰兒每日排尿量為400~500毫升,幼兒500~600毫升,學齡前兒童600~800毫升,學齡兒童800~1400毫升。
多尿說明腎髒保留水的能力出現異常,可能的原因有抗利尿激素不足(垂體性尿崩)、腎性尿崩症、多種原因致腎小管濃縮能力下降及溶質負荷增加(如糖尿病、範可尼綜合征)。此外,精神性煩渴也可引起多尿。
排尿次數增加而尿量不增為尿頻。尿頻通常為膀胱刺激症狀,特別是伴有尿痛、尿急時,常係泌尿係感染、尿路結石引起。包皮過長引起尿道口炎也可導致尿頻。單純尿頻、尿急也可見於情緒緊張的學齡兒童。
□多尿和少尿
一般情況下,24小時尿量大於3000毫升/每平方米體表麵積為多尿;尿量少於250毫升/每平方米體表麵積為少尿;如果少到50毫升/每平方米體表麵積以下者為無尿(小兒體表麵積=0.035×小兒千克體重+0.1)。
(1)多尿。小兒可由外界環境、藥物、疾病影響導致多尿。
外界環境因素:當小兒吃了大量的瓜果、流質、半流質及高蛋白食物,或飲入過量的水和飲料,或天氣突然轉冷,或長時間處於休息狀態,均可引起非疾病性多尿。許多父母會發現,當天氣突然轉冷之後,很多較小的小兒出現小便頻頻,甚至十幾分鍾小便一次,無其他不適的症狀。一些年齡較大的學齡孩子,遇到課堂老師提問或遭到訓斥時,情緒一緊張,小便次數就明顯增多,而且特別急,甚至尿在褲子上,這都是外界因素造成的。當改變或適應了這些外界因素後,孩子的小便情況就可以恢複正常。
藥物作用:當小兒患了某種疾病而使用利尿或脫水藥物時,一般都會使小便增多,這是藥物作用的結果,不足為怪。常用的利尿藥物有雙氫克尿塞、安體舒通、速尿等;脫水藥物為甘露醇、高滲葡萄糖等。
疾病影響:在某些發熱性疾病恢複期,或患有浮胂、腹水而經有效的治療後,使瀦留的體液開始排出體外,均會出現短暫性的多尿;如果小兒的小便量特別多,而且特別能吃、能喝,但體重卻日漸減輕,這就是糖尿病病人的“三多一少”症狀。若檢查患兒的血糖和尿糖,可見升高的改變。糖尿病患兒的特點是小便量特別多,喝水亦多。如果有意限製小兒喝水,其小便量仍然很多,若檢查小便,比重降低,這是尿崩症的表現。如果小兒原患有慢性腎髒疾病,表現為浮腫、尿少、高血壓、腎功能異常,然後出現小便量增多,則可能為慢性腎功能衰竭的多尿期。
(2)少尿。小兒喝水和飲料少,或進食不好,或天氣炎熱、出汗過多時,小便量就會減少,這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在病理情況下,少尿的原因分為腎外病變和腎髒病變兩部分。
腎外病變:由於發熱引起不自覺的汗出增多、腹瀉導致的脫水以及大量出血、休克、心功能不全等因素,使腎血流量減少,腎小球濾過率減少,導致少尿。同時,因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使腎小管重吸收水分增多而加重少尿。但少尿最常見的原因還是腎髒病變因素,因為腎髒具有調節人體內液體和電解質平衡的作用。一旦腎髒有病變時,腎功能受到損害而出現少尿,甚至無尿。
腎髒病變:在小兒,引起腎功能不良的最常見的疾病是急性腎小球腎炎。此病在急性發作期常以少尿或無尿為主要症狀,並伴有浮腫、高血壓,尿常規檢查有血尿等異常症狀;若血液化驗出現肌酐、尿素氮明顯增高,血酸堿度降低,二氧化碳結合力降低,臨床上出現無尿,那麼此患兒一定出現了腎功能衰竭的嚴重並發症,病情危重。新生兒出現少尿或無尿者,往往提示有先天性的泌尿道畸形。
對於一些非病理性的多尿或少尿無需治療,隻要通過調節水分的攝入,症狀即可相應得到緩解。
但對於一些病理性的多尿或少尿,則需經過醫生的診斷,針對其病因進行治療。父母千萬不能在不明病因的情況下亂給患兒服藥,這樣容易加重和延誤病情。
□遺尿
遺尿,是指年滿3歲以上小兒,經常在睡眠中不自覺排尿,有原發和繼發兩種。
原發遺尿因自主控製排尿能力低下所致。到一定年齡可自愈,極少數可持續至青年期。
繼發遺尿多發生在大病後及全身衰弱、神經功能紊亂者,有的是習慣性,部分小兒可因脊髓、膀胱等部位器質性病變引起。
小兒在夜間偶有遺尿,則不屬病態。
經常遺尿而無其他症狀即可診斷為本病,同時應排除其他疾病,如尿崩症、糖尿病及神經、泌尿係疾病,如隱性脊柱裂、尿道畸形等,還應排除男孩包皮過長、蟯蟲病等。
遺尿主要采用中醫中藥治療。晚飯最好少吃流食,少喝水;睡前排尿;白天鼓勵孩子憋尿,盡可能延長兩次排尿的間隔。
□尿失禁
尿失禁是指小便不受控製,自動經尿道漏出的現象。小兒尿失禁,會使小兒會陰部和大腿皮膚長期受尿液的刺激,引起發炎,甚至糜爛。
椎兩旁各生長著一個腎髒,每個腎髒有一根輸尿管向下延伸,開口於膀胱,和膀胱相通。
由腎髒產生的尿液經輸尿管流下,先存積在膀胱內,當達到一定的容量後,就想要小便了。如此時尿道括約肌鬆弛,逼尿肌收縮,尿液就很快地經尿道排出來。這個排尿的過程是受大腦所控製的。在排尿的這個過程中,任何一個環節發生異常或病變,均可導致尿失禁。但在小兒中尤以先天性的泌尿道畸形最為多見,其中常見腎髒重複畸形或腎髒發育不全,伴有輸尿管異位開口。此病的特點是:患兒既有正常的排尿,同時又有尿液的漏出。
腎髒重複畸形是指在一側正常腎髒的上、下方,又多生長出一個腎髒來,即一側有兩隻腎髒,這多餘的一個腎髒叫做重複腎。
腎發育不全是指腎髒本身生長發育不完全。
這兩種異常的共同點是:腎髒的生長發育都不完整,腎髒形態殘缺變形,結構分辨不清:
異常腎髒的功能都很差,但是它們都有一根輸尿管,在胚胎發育時期,這根輸尿管也向下延伸,但開口發生了異常錯位,它並不像正常人那樣開口在膀胱,而是繞過膀胱直接向體外開口。
多數病例發生於女孩,而且通常開口於女陰前庭外,也就是在正常的尿道口附近:
也有少數開口於陰道內的。在男孩,其開口往往在後尿道上。由於輸尿管開口的位置不對,所以叫做異位開口。它沒有正常的括約肌來控製小便,因此從重複或發育不全的腎髒下來的尿液,就直接通過該輸尿管的異位開口漏了出來。這種尿失禁的尿量雖然不多,但往往使尿布或褲襠總是濕漉漉的,這就是為什麼這類孩子既能正常小便,又會引起漏尿的原因了。
另外,如果由於各種疾病使逼尿肌持續收縮,或括約肌過分鬆弛而導致尿液無法在膀胱內積存,而自動流出引起尿失禁,例如大腦皮質發育不全的孩子,常由於逼尿肌張力增高而引起尿失禁;膀胱長期慢性的炎症,也可使逼尿肌痙攣引起尿失禁。如果有下尿路梗阻,或逼尿肌無力,尿液瀦留在膀胱內,致使過度充盈的膀胱壓力漸漸增高,尿液會隨時溢出來而造成尿失禁,例如小兒先天性尿道畸形引起的尿道梗阻和神經原性膀胱等疾病。上述這些原因引起的尿失禁的特點是:患兒不會自動排尿,小便一直是在不知不覺中流出來。
小兒尿失禁程度輕重不一,有時輕有時重,多在出生後即可表現出來。吃奶或喝水時症狀明顯,吃得少些時症狀輕;夏天症狀輕,冬天症狀重。然而每個孩子的情況也各有千秋,有些孩子的尿布或褲襠總是很濕的,而有些則隻是有點潮濕的感覺而已。這種現象,在1周歲以內的嬰兒常被父母忽視,有的即使知道孩子的尿布總是潮濕的,還以為是自己的孩子由於吃奶多引起小便增多的緣故。隨著年齡的增大,到了學齡前期,如果還經常漏尿或小便不能控製,這時才會引起父母的重視。所以做父母的一定要注意小兒的小便及尿布情況,對於一些小嬰兒的尿布總是濕漉漉的,而且不能用吃奶過多來解釋者,應引起重視,以便及早發現病情,做出明確的診斷,及早進行治療。
對於有尿失禁的孩子,不僅生活上有許多不便,而且在精神上也很痛苦。由於小便失禁、漏尿或褲襠潮濕,刺激局部皮膚,引起濕疹而出現腫、癢、痛,嚴重者還可以導致泌尿道的感染,影響身體健康。所以一旦發現孩子有尿失禁的情況,應立即去醫院就診檢查,明確病因後進行治療。
對於懷疑有腎髒重複畸形,或腎發育不全伴有輸尿管異位開口的尿失禁患兒,醫生常用使尿液變藍的試劑來判斷輸尿管的異位開口所在。不過最終總是要通過X線造影拍片來了解腎髒與輸尿管的情況。然後通過手術治療,切除多餘而無用的腎髒和異位開口的輸尿管,或者使異位的輸尿管開口到膀胱裏去,小兒的病就可以治好了。近年對此病的療效很好,但當家長領著孩子來醫院看病時,孩子已經長大了,有的甚至已成年了,這樣貽誤了治療,並且產生一係列的並發症。
對於其他原因引起的尿失禁,如大腦皮質發育不全、膀胱長期的慢性炎症及先天性尿路畸形引起的尿路梗阻等疾病,隻要通過對這些原發病的治療或手術解除,尿失禁將會不治而愈。
綜上所述,尿失禁病因複雜,隻有到醫院查清確切原因後,才能真正采取針對性治療和預防措施,隻有這樣,才能治愈尿失禁。
□多飲多尿
多飲,指飲水量多於正常標準;多尿,指每天排尿次數增多,甚至出現夜間排尿現象。多飲多尿可以由多種因素引起,特別是小嬰兒,由於發熱等原因喂水過多,或由於喂養牛奶加水過多,引起習慣性多飲多尿;
較大兒童可因精神刺激,出現煩渴、多飲。
以上稱為強迫性或精神性多飲,一般去除誘因後,症狀可以改善。除此之外,要考慮因疾病引起的多飲多尿。
(1)糖尿病;糖尿病在小兒時期並不少見,患兒容易得感冒、尿路感染和皮膚生癤腫,而主要表現為多飲多尿、多食易饑、消瘦,短時間內體重迅速減輕,簡稱為“三多一少”。嚴重者可並發酮症酸中毒,常先有精神萎靡、嗜睡、惡心、嘔吐、腹痛,隨之神誌不清,甚至昏迷。脫水明顯時,口中呼出爛蘋果味,口唇呈櫻桃紅,皮膚彈性差,眼眶凹陷。
(2)垂體性尿崩症。多由於腦部疾病如顱內腫瘤、外傷、手術創傷、腦炎或腦膜腦炎引發。新生兒出生時窒息以及家族性顱內退行性病變,引起了垂體加壓素(AVP)的分泌減少或缺乏,也可引起多飲多尿,稱為垂體性尿崩症,也稱症狀性或繼發性尿崩症。因為原發病變在腦部,多飲多尿為特征表現。尿崩症開始症狀為尿量增多,幼兒常出現遺尿,夜尿次數增多,隨之有煩渴多飲,病情可逐漸加重,嬰兒煩渴時常哭鬧不安,不肯吃奶,飲水後安靜,體溫可升高,體重明顯降低。嬰兒常因喂水不足而發生便秘,甚至脫水或休克。如嚴重脫水,可發生驚厥、昏迷,有時可造成不可逆的損害,小兒的智力和生長發育均可受到影響。
(3)腎性尿崩症。是由於遺傳性腎小管抗利尿激素反應低下,尿濃縮功能障礙,如腎小管性酸中毒及範可尼綜合征,往往出生後即可出現多飲多尿症狀,同時生長遲緩,智力發育差,嘔吐以及難以解釋的發熱。
而慢性腎炎、腎功能衰竭所致的多尿,多尿症狀較明顯,一般夜尿增多,尿液常規檢查及腎功能檢查,均可有異常改變。
正常情況下,進水量和尿量相仿。年長兒一天的飲水量或尿量超過3~4升,甚至可達到10~15升,往往可發生夜間遺尿;較小的嬰兒由於供水不足,常常是因慢性脫水,同時伴不明原因的發熱、煩躁不安及嘔吐而被發現的。
如發現小兒有多飲多尿的傾向,可通過常規檢查如尿糖、血糖測定、腎功能檢查、特異性試驗(禁水試驗、高滲鹽水試驗及加壓素試驗)及頭顱X線攝片或CT檢查,可確診是由垂體性尿崩症、腎性尿崩症、精神性,尿崩症及糖尿病等哪種原因引起的,確診後應在醫生指導下及早治療,但不宜家庭隨便用藥或隨意加用藥物劑量。治療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激素替代療法。加壓素為垂體性尿崩症的首選藥,常用的有鞣酸加壓素(長效尿崩停),目前尚有合成的加壓素效果良好。一般以小劑量開始,過量時可有麵色發白、腹痛、血壓升高等,須慎重應用。
(2)非激素療法。對於垂體性尿崩症可應用氯磺丙脲、安妥明等非激素類藥治療。用藥期間注意檢查肝髒功能,以防止藥物對肝髒的毒性作用。
腎性尿崩症的治療以避免高張性脫水及減少尿量為主要目標,常用藥為噻嗪類利尿藥,如克尿噻、雙氫克尿噻等,亦有人主張用消炎痛治療。
糖尿病小兒經合理應用胰島素皮下注射,多飲多尿症狀可迅速控製。
對於糖尿病患兒須終身用胰島素治療,隨著年齡增長及時調節藥物劑量,以防止酮症酸中毒等並發症的發生。
垂體性尿崩症如及早應用加壓素及氯磺丙脲等治療,能與正常人一樣生活,一般也能正常生長發育,但需長期服用,甚至終身服藥。腎性尿崩症過了嬰兒期,發熱及持續高鈉血症消失之後,可不危及生命,預後尚好。如高鈉血症嚴重,可損害中樞神經係統,造成後遺症。如為精神因素導致的多飲多尿,就要注意去除誘因,建立科學合理的生活、飲食習慣。
□夜尿症
如果小兒在4歲以後還出現夜間遺尿,即為夜尿症。一般與體質有關,但也與教育問題等有關。
孩子生後多久膀胱的功能才能同大人一樣,這一點在判斷夜尿症時,是必須知曉的。
0~1歲膀胱積滿尿後,會自然排出;
1~2歲膀胱積滿尿後,會感到有尿意;
2~3歲膀胱即使積滿了尿,也會做某種程度的忍耐;
3~4歲膀胱即使沒有積滿尿,也會自由地由意誌去排尿。
3歲以前,兒童出現夜尿,這一點無需擔心。但有的父母為了防止弄髒被褥等,就在孩子睡了2~3個小時以後,強行把睡得很香的孩子叫醒,這時孩子的膀胱並沒有積滿尿,卻強製孩子尿尿。這樣持續幾個月或者幾年以後,孩子為了得到父母的表揚,就會形成在睡後幾個小時的夢幻狀態中(即在夢幻中上廁所)撒尿(膀胱並沒有積滿尿),這樣當然就尿床了。
大部分夜尿症都是由這種錯誤的教育導致的習慣性夜尿。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排尿習慣本身是好的,但是一旦過分,就可成為夜尿症的誘因。
□尿道感染
細菌直接侵入尿路而引起的炎症,稱尿道感染。感染可累及上、下泌尿道。臨床上分為急性及慢性兩種。嬰兒症狀不典型,診斷多有困難。慢性及反複感染者可導致腎損害。小兒時期反複感染者,多伴有泌尿係結構先天異常,應認真查找原因。
本病可發生於小兒任何年齡,2歲以下嬰兒發病率高,女孩發病率為男孩的3—4倍,唯有新生兒男孩發病較女孩高。
本病致病菌大多是腸道大腸杆菌、變形杆菌、糞鏈球菌。急性泌尿係感染多由一種病原菌所致,但慢性、反複性感染者應注意查找原因。此類感染多合並先天性泌尿係異常,常見的有膀胱輸尿管反流。結石等尿路梗阻亦可誘發泌尿係感染。
急性尿道感染,指病程在6個月以內者,症狀因年齡及感染累及部位而變。新生兒期多由血行感染所致,症狀輕重不等,以全身症狀為主,如發熱、吃奶差、蒼白、嘔吐、腹瀉、腹脹等非特異性表現。多數小兒可有生長發育停滯、體重增長緩慢、部分病兒可有抽風、嗜睡,有時可見黃疸。但一般排尿異常症狀多不明顯,因此要提高對本症的警惕,對病因不明的發熱應及早做尿常規檢查及血、尿培養,以明確診斷。
嬰幼兒期的尿道感染仍以全身症狀為主,如發熱、惡心、嘔吐、反複腹瀉等。尿頻、尿急、尿痛等排尿症狀隨年齡增長而明顯。
如排尿時哭鬧、尿頻或有頑固性尿布疹應想到本病。兒童期多表現尿頻、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狀,有時可有終末血尿及遺尿,而全身症狀不明顯。蛋白尿及水腫等不明顯,一般不影響腎功能。
慢性尿道感染,指病程在6個月以上,病情遷延者。症狀可輕重不等,可以無明顯症狀直到腎功能衰竭。
典型病例根據症狀及實驗室檢查可確診。已確診為本病者,應進一步明確是初次感染還是複發,是上尿道還是下尿道感染,是否存在尿道結構異常。小兒尿道感染定位多較困難,可參考臨床症狀、腎功能及尿常規檢查進行鑒別。
急性期應臥床休息,多飲水,勤排尿。
注意清洗外陰,可用1%硼酸溶液或高錳酸鉀液衝洗。早期應用藥物治療,常用藥物有阿莫西林、呋喃坦啶等,對慢性反複性感染者應輪換使用,療程1~2個月,但應注意藥物的腎毒性。
12.生殖係統疾病
□白帶異常
女孩到了青春前期,卵巢開始發育並分泌雌激素,即有少量白帶。此時的白帶成分來源於陰道黏膜滲出物。正常白帶為白色、稀糊狀,無異常氣味。
當進入青春期後,卵巢逐漸發育成熟,並有排卵,內、外生殖器官發育逐步成熟,白帶的量、質均隨月經周期改變。在兩次月經之間(相當於排卵期),由於雌激素分泌增多,子宮頸黏液分泌增多,白帶量隨之增加,此時的白帶透明且有黏性。在行經前三四天,盆腔充血致陰道分泌物增加,加上在新陳代謝中脫落的陰道上皮細胞增多,因此白帶也增多,且較混濁、稠厚。但正常情況下,白帶不會太多,一般僅覺陰部潮濕感,無任何其他不適。
當生殖道發生炎症或患腫瘤後繼發感染時,白帶常顯著增多,並有氣味和性狀異常,常見有以下幾種情況:
(1)膿性白帶。色黃或黃綠,黏稠,有臭味,大多為陰道炎所致,其中以滴蟲性陰道炎最常見,多伴有外陰痛、癢的症狀。膿性白帶還見於慢性宮頸炎、宮腔積膿或陰道異物等。
(2)乳酪狀白帶。色白而幹,如豆渣樣,是黴菌性陰道炎的典型表現,常伴嚴重外陰瘙癢。
(3)血性白帶。白帶中混有血,應警惕宮頸癌、子宮內膜癌等惡性腫瘤的可能。但宮頸息肉、黏膜下子宮肌瘤等也可引起血性白帶。此外,宮內節育器也可引起少量血性白帶。
(4)黃色水樣白帶。往往帶有臭味,量多。伴有血性分泌物者,應考慮宮頸癌、子宮內膜癌。另外,黏膜下子宮肌瘤伴感染也應考慮。
總之,異常白帶是一重要信號,應立即就診,以免延誤診療。
日常應注意衛生清潔,勤換洗內衣內褲,單獨使用浴巾、浴盆,月經期間勤換衛生巾、衛生墊。
□痛經
有的女孩在行經前後,或行經期間,感到腹部脹滿不適、腹痛、腰酸等,並非病理性。若症狀嚴重,疼痛影響工作和日常生活而需服藥時,稱痛經。
痛經分為原發與繼發兩種。生殖器官沒有器質性病變的痛經叫原發性痛經。常見於月經初潮後不久1~2年之內未婚或未孕的女性。繼發性痛經指原來無痛經,後因生殖器官器質性病變而引起的痛經。常見原因有子宮內膜異位症、急慢性盆腔炎和子宮頸狹窄阻塞等病。
原發性痛經者在經前數小時即感下腹陣發性疼痛,或持續性而陣發性加劇,在行經第一天達高峰,經血流暢後逐漸減輕,或在膜狀物排出後緩解。疼痛可放射至背部、大腿、會陰、肛門部,並引起尿頻及排便感。
嚴重者可伴惡心、嘔吐、頭暈、出冷汗、麵色蒼白及血壓下降,甚至昏厥。
由於子宮內膜中前列腺素含量過高,使子宮肌纖維發生強烈的痙攣性收縮,是少女痛經的主要原因。另外,脫落的子宮內膜不成碎片而成塊狀脫落,排出困難;或子宮頸口較小,子宮過度屈曲,使經血不能暢流,皆可刺激子宮增強收縮而引起疼痛。子宮發育不良、子宮肌纖維與結締組織比例失常、身體虛弱、精神緊張時痛閾降低,也會導致痛經。
痛經時應采用自我保健措施,常用方法如下:
有原發性痛經者,月經期可口服消炎痛1片,每天2—4次,效果較好。其他止痛藥也可應用,但不主張用杜冷丁、可待因等藥物。
對繼發性痛經者,應檢查原因,找到器質性病變,進行針對性治療。
有原發性痛經者還應適當休息,下腹部放置熱水袋。重者除服止痛藥外,可在醫生指導下用孕激素做周期治療。
平時應堅持體育鍛煉,增強體質,保持大便通暢,以減輕盆腔充血;經前注意保暖,可緩解症狀。
□外陰瘙癢病
外陰瘙癢皆因外陰部疾病所引起,隻有查找出病因才能對症治療。
引起外陰瘙癢的病因主要有兩方麵:
(1)局部病因。黴菌性陰道炎和滴蟲性陰道炎為最常見的原因。此外,還有寄生蟲引起的,如虱子、疥蟲、蟯蟲等;外陰慢性營養不良,又稱外陰白斑,目前尚無有效的預防辦法,應早期做局部皮膚活組織病理切片,以排除癌前期病變;藥物過敏和化學品刺激,如肥皂、紅汞及其他藥物所致的接觸性皮炎;不良衛生習慣,不注意局部清潔,尤其在經期使用橡皮或塑料月經帶,平時穿不透氣的化纖內褲,易使月經血、汗液、皮脂和陰道分泌物等鬱積在局部,刺激外陰引起瘙癢:其他的皮膚病變,如濕疹、皰疹等;部分患兒可找不到局部原因,而外陰完全正常。
(2)全身病因。糖尿病、黃疸、貧血、維生素A及維生素B缺乏等。外陰瘙癢往往作為全身瘙癢的一部分。
外陰瘙癢時應積極查找病因。除黴菌感染、滴蟲性陰道炎外,可用外用藥如3%
硼酸液濕敷,局部塗40%氧化鋅油膏。重者除局部用藥外,可口服撲爾敏、苯海拉明等。應保持外陰清潔、幹燥,避免搔抓破潰,內褲應寬鬆、透氣,忌食辛辣、酒和過敏食物,不與引起過敏的物質接觸。
平時應注意個人衛生,尤其在經期,應洗淋浴,用透氣的內褲和月經帶,注意外陰清潔。
□陰道分泌物異常
女孩陰道分泌物異常雖不多見,但對女孩發育有著不小的損害,因此要引起重視。
女孩陰道分泌物異常可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
(1)生理性陰道分泌物。在剛出生不久的女嬰,多在生後,1、周左右,陰道裏有類似於牛奶樣或混雜有血樣的分泌物流出。
這是因為新生兒未出生前,在母體子宮內受母親分泌的雌激素影響,乳房及子宮都有一定程度的發育。出生後,來源於母親的雌激素中斷,使雌激素的影響消失,子宮內膜脫落,引起帶有血液的分泌物。這種情況分泌物的量一般較少,持續時間較短,幾天後自行消失。顯然,這種情況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而非病理狀態,因此大可不必為此驚慌失措。
女孩從八九歲起,陰道內常有少量乳白色的、似雞蛋清樣的、無臭味的黏稠分泌物,醫學上稱為白帶。它來源於子宮頸和陰道,其作用是潤滑陰道,保持陰道內清潔,防止細菌感染。女孩一般到了青春發育期,隨著生殖器的發育,陰道分泌物增多。一旦有了月經後,通常在月經前期和月經中期也可增多。此外,在夏季、體力勞動和劇烈運動後也可增多,這些都是正常的生理現象。
(2)病理性陰道分泌物。陰道分泌物如果量大,顏色改變,帶有膿或血,伴有臭味,就極有可能是病理狀態,多半是陰道炎所致。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年幼女孩的陰道炎,往往容易被父母,甚至醫生所疏忽。因為一般來講,在正常情況下,幼女是很少患有陰道炎的,這是由她們本身的解剖特點所決定的。因為幼女的雙側大小陰唇合攏嚴緊,處女膜完整,陰道前後壁貼接,使陰道閉合,從而形成了自然的防禦功能,使她們很少患陰道炎。但是許多父母因貪圖孩子排便方便,給她們穿開襠褲,孩子又不懂衛生,常喜歡席地而坐,加上家長不注意孩子的外陰部清潔,由於大小便的汙染,便會得陰道炎和尿路感染。有些女嬰,可因其母親、保育人員或過集體生活的其他女嬰患有陰道炎而被傳染,也可通過被汙染的尿布而得病。
陰道分泌物多的另一個原因是陰道異物,所以父母要注意有無陰道異物的存在:
因為穿開襠褲的幼女席地而坐,使臀部和外陰部直接與地麵接觸,地上的沙石、泥土、昆蟲等可能隨時進入陰道,從而引起陰道異物和陰道炎。有些女孩年幼無知,再加上好奇心,常會將紐扣、眼藥水瓶塞、黃豆、糖紙等等東西塞入陰道,從而造成陰道異物。異物塞入陰道以後,年齡稍大的女孩有時能主動敘述,而年幼者則不會說,事後又忘掉了,隻有當母親為她們換內褲時,才看見外陰部黏膜充血,內褲上可見黃色分泌物,並有臭味;
或者母親為她們清洗外陰而出現哭吵時才被發現,繼而才帶她們去醫院診治。
陰道炎(包括陰道異物所致的陰道炎),外陰局部可有紅腫、灼痛、瘙癢,或尿痛等症狀,局部亦可有手搔抓的痕跡。
除局部的症狀外,還要觀察小兒是否伴有蟯蟲症。若有蟯蟲症的小兒,往往可伴有陰道炎或外陰炎。
對於由各種原因引起的陰道分泌物異常,要針對不同病因辨症施治。如由一般細菌感染所引起的陰道炎,可用適當的抗生素口服數日。同時,用1:5000高錳酸鉀或潔爾陰溶液坐浴,每天3—4次,每次10~15分鍾,並於局部塗些紅黴素軟膏。如果經上述處理無效,應去醫院就診。
一旦家長發現孩子陰道有異物,千萬不要驚慌失措,如果異物位置較淺,可用酒精消毒鑷子後,小心、仔細地取出,但動作一定要輕柔;如果位置較深,則去醫院由醫生用器械取出。取出異物後,要用1:5000的高錳酸鉀溶液坐浴,並局部外用紅黴素軟膏。
要預防女孩患陰道炎,必須保持女孩外陰部的清潔。父母應每天換洗孩子的內褲,換後的內褲,最好單獨洗,不要和成人的內褲,尤其是母親的內褲混在一起洗,並用沸水浸泡、陽光曬。平時給幼女穿滿襠褲,並教育孩子不要席地而坐。另外要養成大便後自前向後的揩擦習慣,以免糞便進入陰道。
□膀胱炎
膀胱炎多發生於女孩。由於女孩的尿道短,尿道外口離肛門近,所以細菌容易進入膀胱。
患兒除了發燒以外,還有排尿次數增加、排尿時有疼痛以及尿混濁等多種症狀。
根據症狀的程度和經過可分急性膀胱炎和慢性膀胱炎。可進行各種化學療法,但注意不要發展成腎盂腎炎。
□陰囊水腫
即指包裹睾丸的膜中積存有液體,使陰囊變大。一般到1周歲時,大都可自然痊愈。當變得較大時,也可用注射器將裏麵的液體抽出。仍有積液不吸收的,可進行手術治療。
□包皮過長
男性陰莖頭及外尿道完全被包皮覆蓋,陰莖頭不能外露,即為包皮過長。這種現象在嬰幼兒屬於發育過程中的正常現象,不是病態。出生數月後,包皮即可向後方退縮,翻轉包皮時可顯露出陰莖頭。隨著年齡增長,大部分小兒在2個月—3歲左右,陰莖頭外露,上述包皮過長現象隨即消失。
少數小兒包皮過長過緊現象延續時間較長,個別人甚至到成年以後。在這種情況下,若個人衛生較差,外生殖器較少清洗,包皮內的分泌物和脫落細胞就可以形成包皮垢,引起局部炎症。長期炎症還可使包皮與陰莖頭粘連,導致尿道外口縮小,影響正常排尿。因包皮過長繼發局部炎症而影響排尿時需醫生診治。處於發炎狀態時可應用藥物消除炎症,常用4%硼酸溶液或1:4000呋喃西林藥液多次衝洗,去除包皮垢。炎症完全消失後可考慮進行包皮環切術或做包皮龜頭分離粘連術,將過長的包皮切除。
小兒手術一般在2~8歲時進行,因某種原因不能手術者,應防止局部發炎,待條件適宜再行手術。
●陰莖異常
可從幾個方麵看待陰莖異常問題:
(1)埋藏陰莖。特別是4至8個月左右的男孩,由於所謂的“奶膘”,常常比較胖。
這些特別胖的男孩的外生殖器往往顯得比較小。如果輕輕捏住胖男孩陰莖的根部就會發現,其中一部分陰莖藏到孩子胖肚皮裏去了,這種由於小兒肥胖導致的“陰莖異常”不會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和今後的生育能力,因此用不著擔心。如小孩並非肥胖而出現埋藏陰莖,屬於病態,需請醫生明確診斷,及早治療。
(2)包莖。也就是指包皮口狹窄或者包皮與陰莖粘連,使包皮不能上翻外露出陰莖頭的疾病。由於包莖,顯得外生殖器比較小。事實上,並不是真正的小,一旦治療了包莖之後,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3)內分泌疾病。有個別男孩還處在嬰幼兒階段,陰莖就很大,與此同時還有聲音粗、個子大,甚至長出腋毛、陰毛等,這是一種病態。究其原因,可能是由於雄性激素分泌過多造成的,主要是由於腎上腺疾病引起。這種病態稱之為性早熟。
(4)尿道下裂。在男孩中,最常見的陰莖異常是尿道下裂,此病的發病率相對較高。患有尿道下裂的孩子,在出生後即發現其外生殖器與正常男嬰有明顯的不同:陰莖短小,而且向腹部一側彎曲;陰莖頭小而扁平,無包皮包裹,包皮堆積在陰莖背部一側,尿道開口不在陰莖頭部,而在陰莖上方,畸形嚴重的則開口於會陰部。
尿道下裂患兒陰囊發育不良再加上分裂,就像女嬰的大陰唇一樣,很容易把男嬰誤認為女嬰,或“陰陽人”(即兩性畸形)。
的確,嚴重的尿道下裂同時伴有雙側隱睾是很難從外觀上與兩性畸形相區別的,有時還需通過對性染色體的鑒定才能區分。
尿道下裂產生的根本原因還不清楚,所以在預防上還沒有什麼辦法。尿道下裂對男孩子將造成嚴重的生理與心理紊亂,給孩子帶來很大的痛苦。例如,由於尿道開口異位和陰莖下彎,孩子不能直立排尿,隻能像個女孩一樣蹲著排尿,孩子上學以後其心理上的損害將更為嚴重。
在目前的醫療水平下,對於尿道下裂的治療已經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治療主要包括心理治療和畸形矯治兩個方麵。
(1)心理治療。一旦嬰兒出生後發現有尿道下裂這種畸形,醫務人員、保育員都應有為之保密的義務,更不能說三道四,甚至於說一些不道德的話來傷害孩子和父母的心。作為父母要麵對現實,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在生活上一定要按男孩子來裝束打扮及遊戲活動,鼓勵孩子在其他各方麵努力發展,配合醫生治療,戰勝疾病。
(2)畸形矯治。手術矯治是唯一治療尿道下裂的有效方法。一般應該選擇在小孩入學前完成手術矯治,因為這時期陰莖已經長得較大,孩子能主動配合手術,又能避免入學後的心理損害。
手術矯治陰莖異常可分一次性手術和分期手術兩類。
一次手術,即在一次手術中完成陰莖下彎的矯正,消除陰莖背部一側包皮堆積,用膀胱的黏膜來代建尿道,並使尿道口開口於陰莖頭的正常部位。這種手術較符合正常人的生理結構,外觀與正常人相似。病人可以免除多次手術的痛苦。這種手術的並發症少,成功率高,療效較為滿意。
分期手術,即手術分幾次進行。第一期手術矯治陰莖下曲,包皮由背部一側轉移到腹部一側,為第二期手術的尿道重建術提供條件;第二期手術約在第一期手術後半年進行,利用陰莖腹部一側包皮構成新的尿道,使尿道開口於陰莖頭的正常部位。手術成功後就能直立排尿,成年後並有生育能力。
□包莖
男孩陰莖前端的龜頭為包皮所包裹,隨著年齡的增長,龜頭發育而露出來,包皮向陰莖的莖幹部分反轉過去。但是,如果包皮口狹窄時,龜頭就不能露出,即使長大了,龜頭仍然被包皮所包裹著。即便陰莖勃起了,龜頭也不能充分露出來,包皮也不能反轉,這就是真性包莖。應早期手術切除部分包皮。
□包皮炎
由於龜頭被包皮包裹著,在使用尿布的嬰幼兒中,很容易被糞尿所弄髒以及龜頭所分泌出來的白色奶酪樣物會積存於包皮和龜頭之間而引起炎症。在患急性炎症時,陰莖前端變紅,排尿時有疼痛。當炎症嚴重時,可服藥或者塗抹軟膏。
另外,有真性包莖的兒童,也容易引起龜頭包皮炎,所以最好盡早手術治療。
□鞘膜積液
胎兒出生半年後,睾丸從腹膜後間隙下降。由二層腹膜構成的盲袋,即腹膜鞘狀突,經腹股溝管進入陰囊,除睾丸部鞘膜外,一般在胎兒出生前後即行閉合,如閉合不全則出現不同類型的鞘膜積液,屬於先天性生殖係統疾病。
常見的鞘膜積液分3型:
(1)精索鞘膜積液。表現精索部有長圓形光滑腫物,透光試驗陽性,睾丸可於腫物下觸及。
(2)睾丸鞘膜積液。睾丸鞘膜內有極少量積液,患兒陰囊內有光滑腫物,透光試驗陽性,多不能觸及睾丸。
(3)腹膜鞘膜積液。腹膜鞘狀突完全開放,在精索及睾丸部有透光試驗陽性的腫物。當小兒平臥後,腫物可完全消失,而當小兒起立後,腫物又徐徐出現。
治療鞘膜積液以手術為主。嬰兒及新生兒鞘膜積液有自愈的可能,應隨診觀察至1歲以後。
□隱睾
隱睾是指睾丸沒有進入陰囊內的正常位置,而是停留在腹腔內。約有4%的新生兒可見這種情況,但到生後3個月以內,有不少都會自然恢複正常位。當陰囊的一側或者兩側沒有睾丸就該知道,將來這有可能是導致男性不育症的原因。所以,至4~5歲左右,需要手術使其複位,以免造成遺憾。
13.心髒和血液循環係統疾病□心髒病心髒病分先天性和後天性兩種。每150個嬰兒中約有1人會患有先天性心髒病,原因大都不清楚。可分心室間隔缺損、心房間隔缺損、動脈管未閉、法樂四聯征等。
後天性心髒疾病是在生後所發生的心髒病,種類很多,有瓣膜病、心包炎、心肌炎、心內膜炎、心律不齊等。病情嚴重時,可導致心功能不全,可見浮腫、腹水、發紺等症狀。應立即去醫院就診。
□風濕性心髒病
風濕熱是兒科常見的危害幼兒生命和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患急性風濕熱時心髒病變尤為突出,心肌、心內膜及心包均可受累,往往同時存在,故又統稱風濕性心髒炎或全心炎。心髒炎中70%在發病初2周內發生,少數可延至6個月發生。嚴重者可引起心髒擴大,伴心力衰竭,多遺留慢性心髒瓣膜病。
(1)急性風濕性心髒炎。
心肌炎:患兒均有不同程度的心肌炎,輕者症狀不多,重者常可並發心力衰竭。常見表現有:心率加快,110~120次/分以上,與體溫不成比例;心音減弱,第一心音低鈍,有時呈奔馬律;心律異常如房室傳導阻滯、各型早搏、Q~T間期延長及T波改變;心髒擴大。
心內膜炎:以二尖瓣最常受累,主動脈瓣次之。心尖聞及Ⅱ至Ⅲ級吹風樣收縮期雜音,提示二尖瓣關閉不全。輕型心髒炎病兒雜音的產生與瓣膜的炎症、水腫及血小板贅生物生成有關。急性期過後,雜音可消失。若急性期已過,雜音仍不消失,發生二尖瓣關閉不全或狹窄的可能性極大。
心包炎:重症患兒的心包炎多與心肌炎及心內膜炎同時存在,患兒有心前區疼痛、呼吸困難。大量心包積液時聽診心音遙遠:
胸部X線透視心影搏動減弱或消失,心影向兩側擴大;心電圖可見低電壓。
(2)慢性心髒瓣膜病。風濕熱反複發作且病程持久者(1/2~2年),可因在瓣膜或腱索的炎症引起疤痕攣縮造成器質性瓣膜損害,成為非活動性慢性風濕性心瓣膜病,即風濕性心髒病。其中以二尖瓣受損機會最多,約占瓣膜病的3/4;主動脈瓣次之,占1/4;三尖瓣受損較少。受累二尖瓣少部分可恢複正常,而主動脈瓣受損時恢複正常者很少。
二尖瓣關閉不全:輕者症狀不明顯,重者感乏力、易倦、心跳。在心尖部可聞Ⅲ級以上雜音,當心室擴大時,可引起功能性舒張期雜音,心電圖顯示左心室肥厚及二尖瓣型F波。
二尖瓣狹窄:形成二尖瓣狹窄所需病程至少2年,大多數需10年左右。當二尖瓣口麵積狹窄程度達到正常一半時,才出現臨床症狀,患兒表現疲倦、心悸、氣促,常因劇烈體力活動、情緒激動、上感等誘因引起。
兩頰及口唇部呈紫紅色(二尖瓣麵容)。嚴重病人有咯血、端坐呼吸等左心衰竭的表現。伴右心衰竭時,肝髒腫大,出現腹水。
還可發生心房顫動、全身性栓塞症。體檢中可在心尖部聽到隆隆樣舒張期雜音,肺動脈第二音亢進。心電圖可見右心肥厚,P波增寬。心房顫動多提示有活動性風濕病變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