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要對孩子稍加注意的大人都會發現,往往在兒童專用玩具以外的多種物體中發現另外的“玩具”。例如,一張四腳朝天的破桌子。厚厚的舊電話簿、餅幹空盒子乃至被扔在地上的小木片,幾乎沒有不成為小孩玩具的。
對小孩而言,什麼才是玩具,在他們的意念中並無區別,他們倒是能從不被大人認定為現成玩具當中,找出自己覺得更好玩的要素,並發現可刺激他的部分。他正是在透過這樣的頭腦活動,不斷培養自己的創造性。
日本圍棋名譽本因坊高川格氏,就講了一件有趣的事情。據高川說,大多數小孩子對棋都很感興趣,但又不喜歡玩下棋,這表明他們隻是對“棋子”那東西極感興趣。
他的孫子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為了更好地培養孫子,高川為他買了很多兒童玩具,但事實上他的孫子連看都不看一眼那些玩具,卻對他下棋用的棋子情有獨衷,於是,高川給孩子棋子,任他隨意去玩,但見孫子不隻用手嚓啦嚓啦去擱,或者抓起來又讓棋子滑落,有時還將黑白分開,或擺成各種形狀,或用手彈來彈去,玩起棋子來比玩那些做成玩具用的“彈珠子”還有趣。
一個個的棋子,有黑的、有白的,大小全部一樣,具有單純化形狀,排起來就有各式各樣形態在那兒忽現忽失、變化多端。每一個棋子雖然均“無個性”,卻因而反倒適於攏合起來做成新的形陣。幼兒就拿棋子當隨意運用的材料,高高興興地進行著各種創造活動。
經由這樣的棋子遊戲,說不定會培養出對圍棋發生興趣的孩子來。不過,更重要的是,借著那些以視覺模式為媒介的遊戲,一定能使兒童對數、量、形等等產生更豐富、更廣泛的思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