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七 平亂策(1 / 2)

會州地區的騷亂傳到京城長安以後,劉龑麵臨的最大問題就是該不該派兵平亂,派兵的話該派多少兵。

會州地區絹之國的駐軍數量不足問題由來已久,可是這並不是絹之國不願意派兵,而是因為養不起那麼多兵。會州所處的地區如果不是屯田的話恐怕連目前這些兵也養不起,在這裏隻有黃河一條水道,可是它的下遊地區卻在突契的襲擾範圍之內,因此不可能用水路來為這裏的駐軍運送糧食,用陸路運輸的話消耗又太大,因此不得已隻能在有限的範圍內養這麼些兵。

那麼問題也就來了,如果要派兵平亂,士兵少了不頂事,士兵多了糧食供給就很成問題,而且在準備對突契大舉用兵的時候在河西一帶留下隱患對於戰略大局也是十分不利的。

依著劉龑的意思就想派王漢新去辦這件事,可是想到這家夥還在閉門思過,如果貿然啟用他的話難免又惹得朝堂上沸沸揚揚,說自己太偏心,結果他還是得私下裏先和伍思成商量。

伍思成的看法和劉龑完全不同,他覺得劉龑不趁著這個機會讓王漢新立下戰功來抵消他的過錯的話,那就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把他安排到麟州一線的戰場上去了。

為了保險起見,劉龑派伍思成給王漢新帶去一個口諭,給他會州地區的各種情報,讓他先寫一份針對會州地區騷亂的策論,如果合適的話劉龑再正式召見他加以委任。

兩天以後,伍思成送來了王漢新所寫的策論,劉龑打開一看,不禁又喜又憂:王漢新在策論裏提出絹之國之所以會在會州地區鬧出這樣的亂子來,關鍵就在與缺乏了兩樣東西——恩和威。

因為兵力不足所以底氣不足,因此在當地的威望也就不高,為此不得不選擇以夷製夷的策略,借助各部之間的矛盾和利益來控製他們,因此也就使得各部落之間都感受不到絹之國對自己有恩。在他們的眼裏絹之國隻不過是憑借著背後的實力統治這片地區,利用他們的一個政權而已。凡事都是從最壞的方向去考慮絹之國的根本意願。這也就是這次的騷亂的根本原因,當諸多誤會聚集在一起的時候事情就變了味道了。

針對這一點王漢新也提出了三條解決方案。第一,他認為葉兒羌的作案動機不足,即便這事真是他們幹的,他們也犯不著為了這麼點東西和三大部族交戰。相反他們為了爭得清白而不惜一戰的可能性更大些。因此查明究竟是誰襲擊了唐羌人的貨物是一個重要的關鍵,這件事情必須盡快查明,以便居中調停交戰雙方。

第二,平定騷亂該出的兵一定要出。沒有強大的軍力做後盾,各部都不會真正聽命於絹之國。要平定騷亂就先要把之前沒有樹立起來的威嚴樹立起來,這對今後的統治是十分有利的,也是為施恩做好準備。有恩無威會被認為是軟弱可欺,有威無恩會被說成是殘暴不仁。

第三,河西走廊對於絹之國是相當的重要,所以用以往的方式是不可能真正在這片地區站穩腳跟的。要想徹底掌握河西走廊的控製權,絹之國必須要有下大本錢的打算。這件事必須立即著手去辦,為今後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