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再次出乎了大家的意料。首先是在各部族聯合會議上,絹之國的態度曖昧引發了大家的不滿。在這件事情上絹之國一方麵覺得葉兒羌人不至於為了這麼一點蠅頭小利幹出這麼出格的事情來,一方麵卻又苦於拿不出葉兒羌人無辜的證據,結果被大家以為是他在偏袒葉兒羌人,這尤其使得麻羌和燒當羌人覺得不滿,因為之前他們就覺得絹之國故意偏袒葉兒羌部。
其次是本來處於弱小地位的葉兒羌卻出人意表的在與唐羌的衝突中獲得了一次大勝,唐羌不但輸了仗,還損失了很多牛馬物資。這個結果更加加深了各部對絹之國的誤會,他們認為絹之國出麵調停是在為葉兒羌人爭取時間。這麼一來絹之國反而變得裏外不是人了,為了平息各部的怒氣,絹之國隻得派出使者前往葉兒羌部,要求葉兒羌把奪來的戰利品歸還給唐羌部,這葉兒羌人當然不幹了,這是他們流血流汗才拿到的戰利品,何況他們本來就是被冤枉的,在他們眼裏唐羌人才是故意挑起爭端的過錯一方。
由此為契機,唐羌,燒當羌和麻羌組成了聯盟,公然對葉兒羌人和絹之國官府發起了挑戰。絹之國事情沒擺平還惹來了大麻煩,隻得縮在城池之中固守,同時向朝廷求援;而葉兒羌也在三部聯合討伐的包圍之中處於守勢,最後不得不向當地的吐蕃族求援。
其實這件事的幕後真凶就是吐蕃人。他們早就接到了羅得薩恩的指示盡可能尋找機會擴大羌族與絹之國的矛盾,借此擴大吐蕃在這一地區的影響力,因此他們瞅準了這個機會製造摩擦。葉兒羌人的求援當然是他們趁機介入的絕好機會,但是吐蕃人也不想卷入這個事件太深。一來卷入太深勢必會損耗吐蕃本身的實力,從他們的切身利益出發他們的確願意擴大在這片的影響力,可是卻不想付出太大的代價;二來這麼做也會引起絹之國的注意。因此吐蕃人的支援程度並不是明麵上的出兵,而是暗地裏的。在他們看來把整個河西地區鬧亂才是符合利益的,因為這不但可以削弱絹之國在這片地區的威信,也可以把水攪渾,讓各部族不得不為了自身安全而戰,這樣就不容易暴露出吐蕃的意圖了。最終吐蕃人將憑借背後整個吐蕃國的力量和影響力在這片地區獲得優勢。
當然,這隻是吐蕃人一廂情願的想法罷了,作為衝突的實際承擔者,葉兒羌人確實相當賣力的在保衛他們的家園,更戲劇性的是他們在麵對那三支羌族聯軍的戰鬥中連續取得了兩次勝利,大大的鼓舞了本族人的戰鬥意誌。這其中湧現出來兩位引人注目的人物,他們在這兩場戰役中的出色表現使得他們一躍成了葉兒羌人心目中的英雄。他們是古爾和巴爾兄弟,其實就是突契大汗阿比契力爾派到絹之國的兩名間諜帖蒙和合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