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聊中,我和誌勇都介紹了各自所在院校的情況。誌勇冷不丁地還問,是不是好多學校放假前都在鬧事,秋桐眼睛睜得滴溜溜圓望著我,像是在審視我是不是搗蛋分子。我順口答道,看報紙、聽廣播才曉得有這事兒,具體情況確實不清楚。或許是我在外地讀書的原因,他倆勸我回來就到處走走看看。我說正有此意,像昭化古城這些地方都還沒有去過呢!誌勇嘲笑地說:你太不像個廣元人了!秋桐也說:你太老土了!在寶輪讀書那會兒,我每月至少要去一次!
接下來,他倆開始給我普及昭化自然風光、曆史文化知識。誌勇介紹說,昭化古城自然景觀奇特,四麵環山,三麵臨水,白龍江、嘉陵江在此交彙,形成了一個直徑約5公裏,麵積約20平方公裏的自然山水太極圖,古城則位於山水太極陽極魚眼之處,有“天下第一山水太極“自然奇觀之美譽。“沿山樹色來窗外,徹夜江聲落枕旁。”是古代詩人對昭化古城自然景觀的感讚。秋桐接著說,昭化古城,就是三國時期的葭萌關,保存有大量的三國古跡,諸如古驛道、葭萌古關、費禕墓、武侯祠、費敬侯祠、戰勝壩、天雄關、牛頭山、薑維井、桔柏古渡、關索城、鮑三娘墓等。蜀漢後期,費禕主持蜀中軍政大事,奉命在昭化設丞相府,在此抵禦魏國大軍。張飛挑燈夜戰馬超於戰勝壩,薑維兵困牛頭山也發生在此。城內四條大街、五條小巷均用當地青砂石板,按三橫兩縱、中間高兩側低的瓦背風格隨坡就勢而建,街巷之間“丁“字型相連,具有道路交錯相通,城門不相對的軍事防禦作用。古街兩側保留著完整的明清建築,龍門書院、考棚、怡心園、益合堂等保存十分完整,多為穿鬥木結構(榫卯結構)、小青瓦、古樸的川北風味民居。
誌勇又接著介紹道,古城外東的鮑三娘之墓,葬的是關羽第三子關索之妻。據說,鮑氏武力過人,隨軍征戰,死後葬於此。1914年,此墓被法國考古學家色加蘭、拉底格盜過,其拓墓片現存於巴黎博物館。墓室石砌堅致,室內幽黑屈曲。嘉陵江和白龍江在城東的彙合處,就是古蜀道上有名的“桔柏古渡“。舊時白天萬人拱手,夜晚是千盞明燈。唐玄宗遇雙魚負舟過津,議者以為龍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裏。再後來,秋桐又介紹,渡口南岸的擺宴壩,相傳是因唐明皇曾在此罷兵三日擺宴而得名。唐懿宗年間,益昌(今昭化)縣令何易於,自己紮腰挽襖,把笏板插在腰間,為利州刺史崔樸的春遊行樂船引舟拉纖,以抵製頂頭上司崔刺史不顧大忙農事要他抓百姓去拉船。何縣令之舉,讓崔刺史羞愧中停船罷遊。同代進士孫樵,路過益昌聽聞此事,寫《書何易於》一文,對不顧百姓死活的酷吏和朝廷腐朽的用官製度,進行揭露和鞭撻。清代張船山詩雲:“兩水依然繞縣流,唐代仙吏古無儔,榷茶獨喜焚帝詔,腰笏何妨行畫舟。碑下耕農應墮淚,桑陰桑婦不知愁。鹹通進士孫樵筆,常令行人重利州”。
晚七點開始的市場街廣場交際舞舞場人滿為患。從皇澤寺趕到市場街麵店吃完小吃,再到這兒時,秋桐的一位女同事已買好門票,在入口處等著我們。進場時看見落地綠底廣告牌上,猩紅色的幾排大字:票價15元/每位,女士免票!遵守舞場秩序!我和誌勇都不會跳“一字步”,就坐在場邊的長凳上聊天。舞場裏,兩位女士活力十足,一會兒笑意私語、相擁相伴地在音樂中搖擺,一會兒麵無表情、冷若冰霜地受邀與西裝革履的男士起舞。八點不到,秋桐說要上夜班,說聲你倆慢慢玩哈,就和李姓女孩離開了。隨即,我和誌勇也出來往家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