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幫助孩子改掉遭人厭的壞毛病(3)(2 / 3)

陳建低著頭說:“隔壁的趙膽。”

媽媽說:“這些話大家不愛聽,因為那是髒話,所以呀,如果你想讓大家喜歡你,以後千萬不要再說這些話了。”陳建點點頭。

為了證實一下兒子說的話真實與否,媽媽在之後與趙膽的幾次接觸中特別留意了他的話,結果發現趙膽滿口髒話。於是媽媽認真而溫和地對兒子說:“趙膽喜歡說髒話,你不要跟他學,而且最好不要和他來往太多,說髒話不是好孩子,知道嗎?”陳建連連點頭,表示以後不學人家的髒話了。

孩子的模仿能力是超強的,當發現孩子說髒話時,父母應該了解一下孩子的髒話是否是從別人那裏學來的。另外,父母也應該檢點自己的言行,如果自己經常說髒話,孩子很容易染上說髒話的惡習。

有些父母雖然自己不說髒話,但是聽到孩子(特別是幼兒)說幾句髒話,覺得挺好玩,不但不製止,反而故意引逗他或哄然大笑。這樣是極不可取的,等於默許孩子說髒話的不良行為。父母應該告訴孩子:“這句話是罵人的話,不好聽,咱不學。”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當孩子養成了出口成“髒”的習慣時,對孩子及家長的影響都不好。因為沒有小朋友願意和一個經常說髒話、罵人的孩子一起玩耍,家長也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和喜歡說髒話的孩子交朋友。同時,孩子說髒話,也會讓人覺得家長很沒有禮教。因此,如果你的孩子習慣了說髒話,應該想辦法糾正他的這一毛病,否則他的人際關係肯定會受到嚴重影響。

第一,教導孩子用恰當的方式和恰當的詞語宣泄不滿。一般情況下,孩子之間發生了矛盾,特別是對方罵了自己,孩子很可能會以牙還牙。你罵我,我就罵你,以此來發泄不滿。其實這是不恰當的發泄方法。這時父母千萬不能劈頭蓋臉地訓斥孩子或袒護自己的孩子,而要耐心地進行說服教育,讓孩子用謙讓的態度解決糾紛。教育孩子表達情緒和處理矛盾時的文明用語和方法。例如,當發生爭執和被人罵了時,讓孩子說:“你住口!”“請你走開!”“你不講道理,我很不高興。”或讓孩子先走開等等。

第二,用最淺顯的道理勸導孩子不要罵人、說髒話。生活中,孩子總會遇到麻煩,例如,東西被他人偷走、走路不小心被他人撞倒等等,往往就會罵人、說髒話。

一天,一個孩子和鄰居家的小朋友玩得不高興了,孩子就罵了同伴的媽媽。這個孩子的媽媽非常生氣,但她強壓住了憤怒,平靜地問孩子:“兒子,你愛媽媽嗎?”孩子一本正經地回答說:“媽媽最愛我。”她說:“你說的很好,媽媽愛你,你也愛媽媽,但你罵別人媽媽,別人媽媽也會難過的。你想想啊,如果別人罵你媽媽,我也會難過啊!”

父母應學會用淺顯的道理勸導孩子改正說髒話的毛病,教育孩子以平常心看待這些不如意,讓他們明白罵人是無法解決問題的,讓孩子學會克製自己的罵人行為。

第三,讚揚孩子的進步和正確做法。不良行為一旦成了習慣,克服它就需要一個過程。在幫助孩子糾正罵人、說髒話的壞習慣時,發現孩子有了進步,父母應該讚揚孩子的正確做法。例如,可把“不罵人”列入“一天的行為要求”中,如果孩子做到了,就一定要表揚,堅持下去,定會有成效。

8別讓孩子太較真兒

生活中,有些孩子“眼裏揉不得沙子”,對就是對,錯就是錯。有些對於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也喜歡斤斤計較,或是耿耿於懷,不懂得顧及別人的感受。

5歲的奇奇是個特別有原則的小家夥,在他眼裏,對的就應該做,做錯了就必須認錯。例如,他會對媽媽說:“媽媽,你經常告訴我要節約用水,可你卻把水弄灑了兩滴!”他會對老師說:“老師,培培把那麼多廢紙放在抽屜裏,亂糟糟的,你經常告訴我們要把書桌收拾幹淨的。”

奇奇做事講原則,說明他是非分明,這是好的現象。可是對於一些非原則問題,如果他依然斤斤計較,就顯得太較真兒了。這樣會讓別人很煩的,不利於孩子與人交往。

6歲的咪咪經常被父母教育:“不能隨地吐痰,不能亂丟廢棄物。”咪咪很聽話,都按父母教育的那樣做,因此是一個很講衛生的孩子。她的房間被收拾得幹幹淨淨,床單被子被弄得很整潔。但是,她有個毛病,那就是較真兒。

有一次,媽媽去學校接咪咪回家。在校門口,她看到咪咪和一個女同學在那裏爭論什麼,隻見咪咪不停地說對方是個壞孩子。看到咪咪的媽媽來了,那個孩子不好意思再爭辯什麼,於是氣憤地離開了。媽媽問咪咪:“你剛才和那個同學爭論什麼呢?”咪咪說:“那個同學上廁所的時候沒有把用過的手紙扔進垃圾簍裏,洗手的時候還浪費了幾滴水,我說她,她還不認錯。”媽媽笑著說:“咪咪真是個好孩子,但是你不用那麼較真啊!”咪咪似乎不以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