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她們從學校回來的路上。由於那天媽媽感冒了,所以總想吐痰,還不時擦鼻涕。但是媽媽一時找不到垃圾桶,就把痰吐到路邊的灌木林裏,把用過的手紙仍在路邊。
這下咪咪可不依了,說媽媽亂丟垃圾是個“壞孩子”。聲音之大惹得路人紛紛駐足觀望。當時媽媽真有點下不了台,可轉念一想:孩子的話是對的。沒辦法,媽媽隻好向女兒道歉:“對不起,媽媽做錯了。”並老老實實地把自己扔的手紙撿起來。最後,媽媽走了很遠才找到了垃圾桶。
孩子較真兒是認真的表現,這是一個優良的品德,大人應加以保護。孩子是單純的,對就是對,錯就是錯,他們喜歡照搬原則,沒有靈活變通的能力。大人沒有必要強行幹涉孩子,但是如果孩子太較真兒,父母有必要提醒孩子改變一下。因為在與人相處中,太較真兒容易引起衝突和矛盾,隻有懂得變通才能更好地與人相處。
凡是都有“度”,很多時候較真兒是好的,但有時候太較真兒往往會事與願違。為了讓孩子有個好人緣,家長在教給孩子正確是非觀念的同時,也要讓孩子改變太較真兒的毛病。
第一,較真兒的話好好說。
兒子斐斐有較真兒的毛病。讓媽媽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有位朋友帶了5歲的兒子來串門。斐斐很大方地拿出自己的玩具給小朋友玩,可是那個小客人把玩具擺了一地。斐斐非常生氣,還向小客人的媽媽告狀說:“玩具玩好了應當擺放好的,看!多亂嘛!”弄得對方一臉尷尬,本來很融洽的氣氛讓斐斐一句話給破壞了。
其實,斐斐說的一點都沒錯,大人們不滿意的隻是他說出話來的後果。我們應該告訴孩子,指出別人的錯誤時,一定要注意方法。讓孩子知道,如果發現大人有什麼錯,可以先告訴爸爸媽媽,由爸爸媽媽來轉述;發現小夥伴有什麼錯,也不要當眾大聲斥責,而是要私下裏小聲地提醒對方。隻有這樣,才能既照顧到別人的感受,又可以幫助對方改正錯誤。這樣對方才能虛心接受你孩子提出的意見並喜歡你的孩子。
第二,不能機械地照搬原則。
有一段時間,樂樂特別愛“斤斤計較”。這並不是說他小氣,例如他很喜歡和小夥伴們分享好吃的、好玩的,但是別人不小心碰了他一下或是沒有打招呼動了他的東西,他就追著人家,讓人家向他道歉。他說:“碰到人家要道歉的,動人家東西要事先跟人家打個招呼。”
孩子年齡小,父母通常隻是告訴孩子一些與人相處的原則,並沒有教會孩子如何變通,什麼情況下沒有必要死摳原則。這樣,孩子就習慣了“按原則辦事”,即什麼時候都講原則,搞得別人非常難堪。
因此,家長給孩子講道理的時候,要用具體的事情來說明一下,讓孩子知道什麼時候沒有必要守著原則不放,什麼時候應該原諒別人的無心之過。這樣孩子才會成為一個真正懂事的孩子。
第三,看透孩子較真兒的原因,也許他隻是在宣泄。
平時,父母不小心對孩子犯了錯,一句“對不起”就能解決問題。可是有一天,女兒纏著爸爸要他道歉,這讓爸爸莫名其妙。爸爸想了一會兒才明白。原來,剛才他打電話的時候女兒跑過來跟他說話,爸爸隨便對女兒揮了揮手,讓她先出去。女兒當時就陰沉著小臉,在爸爸旁邊站了半天才轉身走開。
是不是這件事引起的呢?爸爸把女兒拉進懷裏,告訴她:“剛才爸爸打的電話很重要,沒辦法跟你說話,對不起。”
聽了這話,女兒竟然哭了,一邊抽泣一邊說:“爸爸,剛才你對我揮手,讓我走開的樣子討厭死了。”爸爸拍拍女兒的肩,說道:“爸爸下次一定注意。”
如果父母留心觀察,發現孩子有時很反常,例如,平時很大度,突然變得很較真兒,說明孩子心中可能有事情。他是借助較真兒引起父母的注意,尋找父母的安慰。知道這一點後,再遇到這種情況,父母就應該找出孩子較真兒的真正原因,幫助孩子化解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