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幫助孩子改掉遭人厭的壞毛病(1)(1 / 3)

細節決定成敗,一個不留心的口誤,一個不經意的舉動,也許就會盡毀孩子在別人眼中的好形象。所以,當孩子用優點贏得別人好感的同時,千萬別讓壞毛病砸了好人緣的“招牌”。

1寵愛太多會使孩子任性、蠻不講理

當今社會,很多父母對孩子太過寵愛。孩子要什麼,父母就給什麼,可謂百依百順。這樣容易使孩子變得任性、蠻不講理。一旦孩子的要求沒有得到滿足時,便會大哭大鬧,直至達到目的為止。

有一個4歲的小孩,長得帥氣可愛。他非常聽父母的話,家裏人都寵愛他。隻要他一下“聖旨”,吃、喝、玩、樂全都有了。稍不順心,就哭鬧、打滾,在幼兒園的成績得了零分,回家後卻自豪地喊:“一二一,大零分。”家裏人不但沒有製止他這種行為,反而被他的幼稚逗樂了。這讓孩子認為得零分是件好事。經過一段時間後,父母就管不住這個孩子了,怎麼辦?

孩子性格的形成與文化教育、生活環境、家庭氣氛、社會實踐有著密切的關係。父母可以通過科學的教育讓孩子養成良好的性格,也可以通過寵愛等不恰當教育方式讓孩子變得任性。

在《愛彌兒》一書中,法國教育家盧梭曾指出:“你知道不知道,用什麼樣的辦法一定能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這個方法就是:百依百順。因為有種種滿足孩子欲望的便利條件,所以他的欲望將無止境地增加。遲早有一天,你會因為無能為力而表示拒絕。但是,由於孩子平素沒有受到過你的拒絕,突然碰了這個釘子,將比得不到他所希望的東西還感到痛苦。”

試想,當一個孩子任性到要父母一下子把房子推倒,把汽車砸碎,把行進中的軍隊攔住,好讓他多聽一會兒行軍的鼓聲時,他隻能得到抵觸、障礙、困難和痛苦。他會為此啼哭,不服管教,成天發脾氣,他將生活在眼淚和牢騷中,這樣的孩子會幸福嗎,這樣的孩子會受人歡迎嗎?

鄧義從小生活在寵愛中,他覺得自己是最幸運的——家庭條件優越,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又疼他,學習成績還蠻不錯的,人長得還挺“酷”……5歲那年的一個晚上,媽媽帶鄧義去朋友家串門。回到家,鄧義突然發現一直攥在手裏的一塊糖不見了。那塊糖是串門的時候阿姨給的,他家沒有這樣的糖,但是他要!於是他在地上打著滾、哭鬧。

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心疼極了,便帶上手電,全部出動,沿著回來的路進行“拉網式”的搜尋。到了夜裏12點了,還是沒有找到那塊糖。媽媽看著因絕望而哭得死去活來的鄧義,終於硬著頭皮敲響了朋友家的門,去那裏要了一塊糖。

後來,鄧義長大了,他想要一個女朋友。但是他看上的女孩根本不喜歡他,這時候他不再躺在地上打滾,而是用刀子割破手腕來威脅那個女孩……在醫院,他被搶救過來。但是他又開始絕食。父母哭著對他說:“你為什麼要這麼做,你想急死我們嗎?不就是一個女孩嗎,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女孩呀,總有喜歡你的人。”他狠狠地說:“但是我就想要她!”

從小想要什麼就可以得到什麼的孩子,習慣了歇斯底裏的哭鬧。他們認為得到了是天經地義,得不到我就自傷自殘。從一塊糖開始,鄧義就被無休止的溫柔滿足著,直至變得不可理喻。

近年來,獨生子女家庭增多,許多父母任意地溺愛孩子,過多地滿足孩子的要求。這種以孩子為中心,不講其他原則而給予的愛,勢必會使孩子在生活、學習中以自我為中心,缺乏社會責任感。在生活中也沒有尊重他人的意識,不懂禮貌,蠻不講理,異常任性和粗暴。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任性是兒童意誌薄弱、缺乏自控能力的表現。一般來說,孩子並非天生任性,而是家長不良教育的結果。當孩子使性子時,有些家長認為“孩子還小,就隨他吧,等孩子大了自然就會好的”;另一些家長則相反,他們用自己的任性來對付孩子的任性,你越不聽,我越要你非聽不可;麵對孩子的任性,還有一些家長互相推卸責任,爸爸說是媽媽慣的,媽媽說是爸爸寵的。這些態度對孩子都是不利的,因為孩子的任何不良性格與習慣,都是從小慢慢形成的,隻有從小抓起,才能及時防範與杜絕。

那麼,如何防止和糾正孩子的任性呢?家長根據孩子的不同情況,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方法:

第一,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年幼,注意力不能長時間集中於一個事物上,家長可利用孩子注意力容易轉移的特點,在孩子任性時,想辦法轉移他的注意力,使他高高興興地服從大人的引導。如帶孩子去商店買東西的時候,孩子想要某個東西而不肯走時,家長可以說:“你看小朋友在笑你呢,把衣服都弄髒了,明天怎麼上學呀?”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向別的地方,以擺脫孩子對眼前物品的糾纏。

又比如,孩子去兒童樂園蕩秋千,玩得不想回家,你可以說:“你看,那邊是不是有更好玩的東西,去看看吧。”這時孩子很可能會停止蕩秋千而跟你走。不過家長可不能欺騙孩子,要真帶孩子去你們說的地方看看。

第二,孩子任性時情緒激動,家長一時難以製服他。這時候,應讓孩子先冷靜下來,再給予教育,切忌“武力”解決。家長要冷靜分析孩子的要求,看其是否合理。合理的應予承認,盡可能給予滿足,一時不能滿足的,要給孩子講明理由;不合理的要求,家長絕對不能遷就,否則,孩子會更加任性。